第四十二章 抱憾辞相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临漳人源乾曜被明皇近臣太常卿姜皎举荐为邠王府长史、少府少监,明皇赏识他的口才和才干,很快,又提拔他为户部侍郎,御史中丞。至开元四年冬天,他一步登天,成为了黄门侍郎,授同紫微黄门三品。
那年冬天,黄门监卢怀慎一病不起。姚崇也身患疟疾,本该回家中养病,但是,明皇觉得朝政一时也离不得他,就让他居住在距皇宫不远的罔极寺中,每天让数十个使者往来于皇宫与罔极寺之间,一来侍奉汤药,二来将公文奏折送到寺中,请姚崇带病处置。姚崇虽然病势沉重,疟疾发作时,时冷时热,高热寒颤,折磨得他脱了形,但是,一有公务送来,他强支病体,抱病将事务处理妥当,再交由来人带回宫中,请明皇最后定夺。虽然人不在朝中,但要办的事务一项也没有耽搁。
这时,西北边报奏报:河曲地区的突厥降户因为当地地少人多,土地贫瘠,生活无着,无马助力,无衣御寒,叛逆之心日盛,终于,在十一月间背叛了大唐王朝,牵羊赶牛,拖家带口,向北方逃窜而去。
明皇接报,阅后,因是军国要务,当即派源乾曜去至罔极寺中,向姚崇当面咨询。
一阵寒热刚刚过去,姚崇面色青黄,披着被子,坐在床上,与源乾曜议事。他说:“王晙将军曾上书,献策将突厥降户分配至淮南、河南宽乡一带安置,给他们路上食用的粮食,将他们送到移居的地方,再给以优厚的待遇,使他们能在当地安居下来。虽复一时劳弊,必得长久安稳。可惜,当时朝中上上下下都觉得搬迁突厥降户太靡费人力物力,因而未能采纳,才有了今日之祸乱。”
源乾曜说道:“这些人本来就心怀异心,一有风吹草动,就起反叛之心。不过,据下官看来,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不过数万降户而已,连饭都吃不饱,马也没有几匹,搅不起大的风浪,不足朝廷忧心。”
姚崇甚是不以为然:“突厥降户久居河曲,熟知地形,也知晓我军屯兵驻防之地,他们一旦回归,一定会成为突厥新君毗伽可汗的细作,带领突厥人马,频仍袭扰边防诸城,我河曲驻军进退无援处在荒漠之中,彼此间间隔遥远,一旦被突厥人围困,难以互相救援,可能就此陷入绝境!”
源乾曜听了,也觉得确实是需要紧急处置:“既然这些突厥人已经反叛,朝廷又该何如处置呢?”
姚崇把被子捂得紧些:“只有出兵平叛了,否则,祸患无穷。”
“使何人去为好?”
“自然是朔方大总管薛讷将军,他久在西北用兵,深知夷族习性,及其战法战术。正是不二之人选。”
源乾曜回到朝中,把这番话对明皇一一奏上,明皇也有意再次兵发河曲,听了源乾曜的话,点头称是:“这些肯定是姚崇的意思了!”
源乾曜哪敢与姚崇争功,附和道:“正是姚大人的意思。”
明皇起身踱步,一面说:“用薛讷挂帅,正和朕意。但是,薛讷孤军进击,突厥人凶悍,恐薛讷独木难支。还应再启用一位战将,与薛讷齐头并进,互为犄角,互为照应,方可取胜于突厥。只是派哪一位将军与他一同出兵为好呢,源爱卿,你心目中可有人选?”
源乾曜对西北军事部署知之甚少,对驻防将领也不甚了解,一时竟无言以对。明皇停下脚步,皱起了眉头,看定了源乾曜,语气甚是不客气:“你当时怎么不与姚崇商量,选出一位能担此大任的将军来?!”
源乾曜面红耳赤,躬身道“微臣愚钝不堪,没有想到这一点,陛下圣明,就请陛下选任一位勇将。”
明皇略略思忖:“就叫王晙去吧,他们前次在武街驿联手,大败勃坌达延,打得着实是好!“
“微臣领旨。”
“去吧,立即以朕的名义草制,命薛讷王晙即刻出兵。”
“是。”
王晙领命,率领大军渡过黄河,顶风冒雪,日夜兼程,追击叛逃的突厥降户。连着行军数天,入夜,进入了两座高山夹恃之下的一个山谷,正在寻找路径。忽然,一场暴风雪不期而至,呼啸的山风夹杂着鹅毛大雪,铺天盖地而来,兵士们被风刮得难以站立,连精壮的马匹都被风吹得连连后退,骑者难以驾驭,一时间,人喊马嘶,队伍大乱,挤在山谷间进退不能。
王晙的乘马也被风吹得原地踏脚,拼命嘶鸣。难道还没有与突厥人交手,就要受阻于此,进退维谷?王晙催促手下,命兵卒顶风冒雪行进,赶紧离开这个地方。士兵们又累又冷,没有几个人肯服从命令。队伍挤在山谷里,前面的不走,后面的又急着挤过来,一时间,乱成一遍。
情急之下,王晙仰天祝告:“我王晙若是不忠心报效君主,神灵要就此歼灭于我,唯有一人当之!而兵士们无辜,不该令他们遭受如此的困苦!若是我心诚忠烈,上天你就应该止住烈风,收回剧雪,以助我成就功劳!”
话音刚落,竟然风停雪消,一轮弯月,从云缝里探身出来,照着巍然耸立的山峰,积雪皑皑的山谷。王晙长出一口气,命全军乘着月色,踏雪疾行,在天亮之前,全军走出了山谷,在一遍荒原上,与薛讷主力会合。
在大帐中,薛讷命手下为王晙奉上了热茶。他说:“王将军,据报,突厥叛众已经分成了两路,正向漠北奔逃。”
“我军如何追赶?还请薛大人定夺。”
“末将以为,叛众连日赶路,拖着家小,又没有多少马匹,一天走不了多少路。我军最好也兵分两路,各自追杀一路突厥人,这样,两股突厥人都不能脱逃。”
“如此甚好。”
第二天,薛讷与王晙率领部下,各自向一路突厥叛军发起了攻击。王晙一部追赶的是东路突厥叛军,将士们一鼓作气,急行军数十里,很快,就看见了突厥人的队伍。王晙一声令下,大军掩杀过去,一场混战之后,突厥人大败而逃,留下了一千六百具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荒原之上。王晙所部还捉获了一千四百多名俘虏,截获了大批的骆驼骏马和牛羊。薛讷麾下的兵马也及时地赶上了另一股突厥叛众,将突厥人杀得四下奔逃。
得胜回营,将战果上报朝廷,明皇大喜,升迁王晙为左散骑常侍,朔方道行军大总管。
经过一冬调理,姚崇病势已有减轻,为了能就近请教,源乾曜奏请了明皇,将姚崇迁到皇宫附近,在四方馆内暂住。明皇一口就答应了下来:“甚好,就请姚爱卿尽快住进四方馆,朕早晚也好与之晤面。”
谁知姚崇却不同意住进四方馆,无论源乾曜怎样劝说,他也不愿意离开罔极寺。无奈明皇只有亲自登门说服,问起他不肯搬迁的原由。姚崇答曰:“四方馆为天家殿堂,宏伟华丽,以老臣的身份,实在不宜进驻。另外,馆内现存大量古籍书薄,老臣是个病人,住进去,多有不便,烧饭熬药,免不了动用炉灶,烟气蒸腾,恐有污典籍。那样,老臣就罪不容赦了!”
明皇深为感动,叹息着说:“设立四方馆,就是为了朝廷的官员方便办理公务。请爱卿居住,则是为了朕的江山社稷。休说是一个四方馆,朕恨不能让你住到禁苑之中,以便处理紧急公务。住一个四方馆,你却如此推却,真的就不肯从命么?!”
明皇言辞恳切,姚崇推辞不过,只好住进了四方馆。更加勤勉地料理公务,为明皇及时了断军国要务。
夜来北风怒号,瑞雪飘飞。姚崇的一个故人从东都洛阳来到长安,趁夜踏雪来拜访姚崇。姚崇抱歉地对故友说:“此地不可举火,下酒菜也不能制备,只能与你酌几杯冷酒,实实地委屈你了。”
两人对坐,一面饮酒,一面闲谈。姚崇问起了在东都的两个儿子的近况光禄少卿姚彝、宗正少卿姚异的近况:“近日生了一场大病,病中还要料理朝政,忙得昏天黑地,竟没有时间顾及到他们,不知在东都怎样,官声如何?”
故人欲言又止:“这个——,还好罢。”
“还好?”
故人勉强地笑笑:“还好,还好。”
姚崇顿时满怀狐疑,捏着酒杯的手悬在了半空:“他们又作了什么出格的事情了?!你不要哄瞒老夫,老夫心里清楚,这两个畜生,稍稍不拘束他们,他们就狗胆包天,干出些下作的勾当来!你跟老夫说实话,不说,今天老夫就不放你走!”
故交无奈,只好把姚崇两个儿子在洛阳的行为和盘托出:两位公子在洛阳交游甚广,经常大宴宾客,人家送礼,他们来者不拒,一概接收。洛阳人私下里议论纷纷,都说姚崇这两个儿子真正是不肖之子,有辱姚丞相一世清名。
姚崇气得浑身颤抖,恨不得立马赶到洛阳,把两个不听话的畜生一顿乱棒打死。故交见他光顾了生气,就起身告辞离开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书省一位官员悄悄来告知姚崇,赵诲被明皇钦定判了死刑!姚崇一听,急火攻心,站立不稳,险些栽倒在地。
这个赵诲,是中书省一名主书,姚崇向来深为信任。前不久,赵诲被人揭发出曾经私下接收了蕃人的重礼,明皇闻听,大为震怒,亲自鞫问,并定为斩刑。
念赵诲对自己忠心不二,姚崇决心要批明皇的逆鳞,不惜冒犯天颜,也要救赵诲一命。他拄着拐杖,三步一停,五步一歇,挪进了武德殿。
见他来到,明皇似乎早有预料,淡淡地说道:“姚爱卿来了?”
“来了。”
“为什么来?”
姚崇默思一阵,一横心开口道:“为赵诲而来。”
“哦——,为他求情来了?”
姚崇又是一横心,也认了:“陛下圣明。”
“朕要是不准呢?!”
姚崇咬咬牙,呼一口长气,把拐杖放下,慢慢地在明皇面前跪下:“陛下不准,老臣就跪死在陛下面前!”
明皇背着手,闪动着一双清明的眼睛,看定了姚崇:“姚爱卿,你是威逼朕来了,是不是?”
“老臣不是威逼陛下,而是为老臣自己设身处地地着想。”
明皇大感兴趣,问道:“怎么个设身处地?”
“老臣身为一国之相,治理朝政,不能事必躬亲,事事独力担任,必得有一批得用的人手。”
“那这个赵诲就是你得用的人手?”
“是,他敦厚沉稳,勤勉职责,老臣一向倚重于他,是老臣的亲信之人。如今,眼看着他将要身首异处。老臣若是等同路人,不管不问,那今后哪个还敢为老臣效命,为国家效力?!”
明皇咧嘴笑了:“说你有理也无理,说你无理你又有理。”
姚崇亢声道:“老臣不管有理无理,只求圣上刀下留人。”
明皇背手而立,好久不语,后来,他缓缓地说:“姚爱卿,你当朕的宰辅已有四年了,四年来,你着实是帮了朕的大忙,如今政通人和,你功不可没。既然你在朕面前开了口,朕也不好驳你的面子,你起来罢。”
姚崇跪着,对着明皇深深一叩头:“陛下,老臣代赵诲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
姚崇起身,明皇过来,俯下身子,替他捡起了扔在地上的拐杖。姚崇连忙双手接过:“陛下,你折杀老臣了。”
明皇却淡淡地说:“姚爱卿,既然你来了,朕也有一件事,要当面问你。”
“陛下请讲。”
“听说你的两个儿子,在洛阳广纳宾客,广收馈赠,如今洛阳市面上流行一首民谣,不知爱卿有所耳闻否?”
姚崇不由得耳热心跳,低声说:“老臣不曾听闻。”
“好,朕听说了,可以转达于你:宰辅不受少卿收,少卿收了宰辅有。”
姚崇一时间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明皇却还不依不饶:“看来当时魏知古是秉公而为,据实上奏,朕耳目闭塞,以为他怀有私心,要挟嫌报复,如今看来,竟然是冤枉了他!”
回到住地,姚崇自觉四肢发麻,心中冰凉。明皇眼里的寒光令他如同芒刺在背,骨鲠在喉,他自觉已失明皇欢心,明皇对他已经不再信任。他不想为自己辩白,萌发了辞去相位,以求自安的念头。
他没有回四方馆,而是回了罔极寺,时至深夜,难以入眠,就提笔在灯下写了一道奏折,请求辞去丞相之位。第二天,至武德殿,面呈了明皇。
明皇看了奏折,许久不语。移时,把奏折轻轻掷于案上,目视着姚崇,和缓地问道:“姚爱卿,果真要归隐林泉么?”
姚崇顿首:“老臣年老体衰,常年不断药石。有心为圣主分担天下忧患,而身体不堪劳苦,请圣上恩准,老臣感恩不尽。”
明皇沉吟一阵:“朕也深知爱卿积劳成疾,不忍心再让你拖着病体为朕操劳。只是,爱卿辞相之后,谁能接你之位?”
姚崇心中已经为明皇选定了一人,此时,他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说道:“刑部尚书宋璟可堪此任。”
“是个能臣,但与爱卿相比,才具略逊。”
“圣上,宋璟为人正直,为官一向刚正不阿,这一点,老臣实实不能与他相比。陛下还记得神龙二年中宗要斩首韦月将之事否?”
“当然记得。韦月将上疏,告发武三思与韦庶有不伦之情,说韦三思‘潜通宫掖,必为逆乱’。”
“中宗听信谗言,盛怒之下,要将韦月将斩首,百官皆三缄其口,唯有宋璟出面为韦月将抱不平,请求查验实证。中宗听说了,头上冠带都来不及整理,撒着鞋就出了侧门,当面怒斥宋璟:朕已决意要斩韦月将,你为何要说三道四!”
明皇笑道:“朕记得当时宋璟面无惧色,侃侃陈词:韦月将告韦后与武三思有私情,陛下不加勘问,便要杀人,臣恐怕天下会议论纷纭,于陛下声名有累。因此,臣恳请陛下查实韦月将所言是否属实,如果是诬告之语,再将其斩首,天下人心才得平复。否则,臣决不能从命。”
“中宗气得暴跳如雷,宋璟依然是面不改色,据理力争:请陛下将微臣先斩首,不然,不能奉诏。”
“到后来,中宗不得不依了他,免了韦月将一死。”
“宋璟有此傲骨,连当朝皇帝都敢于当面直谏,宵小之辈,奸佞之徒,休想过得了他那一关,有他为陛下执掌朝政,陛下尽可放心。”
明皇颔首道:“有一件事情,姚爱卿你还不知道吧。宋璟在广州都督任上,朕遣内侍杨思勖去接他返京。宋璟接旨谢恩,上马与杨思勖同行,千里之遥,路上竟然没有与杨思勖说一句话。他肯定知道,杨思勖是朕贴身内侍,贵幸殿廷,可他就是视若等闲,毫无逢迎奉承之举。回来之后,杨思勖向朕据实说了。朕感他刚正不阿,这才委他以刑部大夫之职。”
“不结交权贵,不俯首权势,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风骨啊。”
明皇点头赞同,他看了姚崇一阵,又提了一个问题:“姚爱卿,你推举宋璟,除了他刚直之外,还有什么可取之处?”
姚崇沉思片刻之后,徐徐道来:“老臣为相时,陛下初登大宝,新政初见端倪,而时政多变,老臣心机比常人活络,因而能不时变通,应对时局变化。于今陛下登基已逾四载,国策皆有定论,边疆渐趋稳固,此时启用一守法持正之人,维守既定之纲理国策,天下安定,陛下的治国理政方略得以继续稳固推进,乃社稷百姓之幸,也是陛下之福也!”
明皇:“如此说来,此人非宋璟而无他!”
“陛下圣明。”
明皇轻松地站起身来,拍了拍姚崇的肩膀:“姚爱卿,既然后继有人,朕也就不勉强留用你了,准许你从此归隐林泉。但是,你不能离朕远了,朝中有事,朕还要问政于你的。”
姚崇如释重负:“谢主隆恩。”
明皇做事向来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几天之后,在朝会上明皇下了口诏:姚崇年老多病,不堪操劳,准许其退隐荣养。不知明皇出于什么考虑,把拜相不过两个多月的源乾曜与姚崇一起罢免,相位由刑部尚书宋璟替代,稍后几日,明皇又下了一道诏书,拜中宗朝尚书左仆射苏瑰之子、工部侍郎苏颋为宰相。
宣政殿上,宋璟再三推辞,李隆基挥手道:“爱卿,这个位子,是姚相亲口举荐,是朕亲自量裁,舍你之外,别无他人,你就不要推辞了。再固辞不受,朕就要以为你是朕面前惺惺作态,故作高深了!”
宋璟闻说,这才勉强地跪拜谢恩,领受了相位。明皇目视宋璟,笑言:“宋相,昔日姚崇拜相,有‘十事要说’,给朕立了不少的规矩。今日你代替姚崇为相,想必也不会无话可说,朕愿像从前一样,毕恭毕敬洗耳恭听你这位新相今后有何打算,要给朕立下怎样的规矩,”
宋璟稍加思索,奏道:“陛下问得好!微臣不敢给陛下立规矩,但是,既然圣上委以重任,既在其位,应谋其事,才是为臣之道。仓促间不及虑及多事,但有两件事却是即刻间就浮上了微臣心头。”
明皇颔首道:“你说罢。”
“其一,文武百官,是朝廷之根基,国家政务依赖他们来上传下达,施行推进。若是选用了庸才劣才,更有那班墨吏贪官,一旦他们占据要津,榨黎民血汗,窃国家资财,势必形成贪腐遍地,世风日下。因此。微臣请陛下任用官员,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非廉者不用。”
明皇点头赞许:“这是老成谋国之说,朕依你。再说下一条罢。”
“纵观历代,君主昏聩,听信谗言,酿起祸乱,国家基业,往往毁于奸贼佞臣之口。臣冒昧呈请,今后百官奏事,陛下可命史官、谏官在一旁听事,令心怀鬼胎者不得不心存畏惧,不敢在君主面前胡言乱语,信口开河。”
听到这里,明皇笑呵呵地打断了宋璟的话:“宋爱卿,你给朕立下这么一条规矩。意思朕是个昏乱之君,长两个耳朵,专只听小人们的谄媚谗言么?”
宋璟慌忙下跪:“微臣罪该万死!”
明皇下位,亲手搀扶起宋璟:“爱卿何罪之有?!你之所奏,皆是为朕分忧为朕解虑的,朕丝毫也没有怪罪你的意思。从今以后,你就放手去做,朕希望你像姚崇一样,治理国家井井有条,有章有法,大唐中兴则指日可待!”
开元四年,宋璟接替姚崇,署理政务。上任伊始,他大刀阔斧,首先清理了京城内大大小小的“斜封官”,不问来路如何,一概罢免。为推行新政再一次扫清了道路,同时,大力提拔才德兼备之士,一时间,京城吏治新风徐徐,在任官员无不尽力勤于政事,各称其职,各尽其责。
宋璟的一位远房叔父宋元超听说了侄儿在朝中执掌大权,清理“斜封官”,京城空出了许多官位,于是心存侥幸,千里迢迢从家乡赶来长安求见宋璟。
宋璟请他到府邸中款待,酒酣耳热之时,宋元超目视宋璟,面带笑容,几番欲言又止。
宋璟有些奇怪,放下酒杯说:“叔父,您是有什么话想要跟侄儿说吗?”
叔父点头称是:“是呀,有一件小事想要请你帮忙。”
“叔父请讲。”
“这个吗,对你来说,易如反掌。”
“究竟何事,请叔父直言。”
“你看,叔父已是这一把年纪了,还是一介白丁,将来老了,能靠谁人?所以嘛,想趁着还能动弹,求个一官半职,积攒一些官俸,也好作养老之用。”
宋璟明白了叔父的来意,他声色不动,为叔父斟满了一杯酒,双手奉上:“叔父不过就是想做个官罢。”
“正是正是。”
“那好,请叔父自荐,有何德何能?能胜任哪个职分?”
宋璟的叔父以为所求有望,不禁大喜:“这个嘛,也不拘哪个职分,有个官位就行,你也知道,叔父虽无大才大德,但是,手下管几十个人还是绰绰有余。你如今是朝中重臣,赏叔父一个小官做做,也就是举手之劳而已。”
宋璟淡然一笑:“叔父,大官小官,都是国家支柱,千百根支柱,才能撑得起百姓头上青天,一根朽木夹杂其中,那一方黎民百姓头上的天空必有一天要坍塌下来,他们怨恨官吏,必将累及朝廷,因为官吏是朝廷委派。叔父,自度自量,你撑得起一方百姓头上青天否?!”
叔父听了,面红耳赤,却又不能反驳宋璟,把酒杯往桌上重重一顿:“好你个宋璟,当了个宰相,就六亲不认。告诉你,你不准叔父我做官也没有什么打紧,叔父明天就去找你的下属,找你的门生故旧,打你的旗号,看他们哪个敢驳回叔父我的面子!”
宋璟听了,付之一笑:“酒喝得差不多了,天时也不早了,叔父请安歇吧。侄儿案头还有公务,恕不奉陪了。”
说罢,宋璟拱手行礼,退了出去,把叔父一人丢在榻上,越思越想越是怒火中烧,挥手一拂,把杯盘碗盏全都拂到了地上,颓然倒下,大气一口接一口地出。
碰了个软钉子,宋元超心有不甘,进了吏部,他腆着面皮,向吏部司官表明了身份。司官正左右为难,宋璟一个随从到了,向司官交代了宋璟的意思:若是有人打着他的旗号讨官做,绝对不能从命,一概置之不理。
宋元超讨了个没趣,由此知道了宋璟秉性,不敢再行造次,拿了宋璟送的盘缠,灰溜溜地离开了长安。
临漳人源乾曜被明皇近臣太常卿姜皎举荐为邠王府长史、少府少监,明皇赏识他的口才和才干,很快,又提拔他为户部侍郎,御史中丞。至开元四年冬天,他一步登天,成为了黄门侍郎,授同紫微黄门三品。
那年冬天,黄门监卢怀慎一病不起。姚崇也身患疟疾,本该回家中养病,但是,明皇觉得朝政一时也离不得他,就让他居住在距皇宫不远的罔极寺中,每天让数十个使者往来于皇宫与罔极寺之间,一来侍奉汤药,二来将公文奏折送到寺中,请姚崇带病处置。姚崇虽然病势沉重,疟疾发作时,时冷时热,高热寒颤,折磨得他脱了形,但是,一有公务送来,他强支病体,抱病将事务处理妥当,再交由来人带回宫中,请明皇最后定夺。虽然人不在朝中,但要办的事务一项也没有耽搁。
这时,西北边报奏报:河曲地区的突厥降户因为当地地少人多,土地贫瘠,生活无着,无马助力,无衣御寒,叛逆之心日盛,终于,在十一月间背叛了大唐王朝,牵羊赶牛,拖家带口,向北方逃窜而去。
明皇接报,阅后,因是军国要务,当即派源乾曜去至罔极寺中,向姚崇当面咨询。
一阵寒热刚刚过去,姚崇面色青黄,披着被子,坐在床上,与源乾曜议事。他说:“王晙将军曾上书,献策将突厥降户分配至淮南、河南宽乡一带安置,给他们路上食用的粮食,将他们送到移居的地方,再给以优厚的待遇,使他们能在当地安居下来。虽复一时劳弊,必得长久安稳。可惜,当时朝中上上下下都觉得搬迁突厥降户太靡费人力物力,因而未能采纳,才有了今日之祸乱。”
源乾曜说道:“这些人本来就心怀异心,一有风吹草动,就起反叛之心。不过,据下官看来,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不过数万降户而已,连饭都吃不饱,马也没有几匹,搅不起大的风浪,不足朝廷忧心。”
姚崇甚是不以为然:“突厥降户久居河曲,熟知地形,也知晓我军屯兵驻防之地,他们一旦回归,一定会成为突厥新君毗伽可汗的细作,带领突厥人马,频仍袭扰边防诸城,我河曲驻军进退无援处在荒漠之中,彼此间间隔遥远,一旦被突厥人围困,难以互相救援,可能就此陷入绝境!”
源乾曜听了,也觉得确实是需要紧急处置:“既然这些突厥人已经反叛,朝廷又该何如处置呢?”
姚崇把被子捂得紧些:“只有出兵平叛了,否则,祸患无穷。”
“使何人去为好?”
“自然是朔方大总管薛讷将军,他久在西北用兵,深知夷族习性,及其战法战术。正是不二之人选。”
源乾曜回到朝中,把这番话对明皇一一奏上,明皇也有意再次兵发河曲,听了源乾曜的话,点头称是:“这些肯定是姚崇的意思了!”
源乾曜哪敢与姚崇争功,附和道:“正是姚大人的意思。”
明皇起身踱步,一面说:“用薛讷挂帅,正和朕意。但是,薛讷孤军进击,突厥人凶悍,恐薛讷独木难支。还应再启用一位战将,与薛讷齐头并进,互为犄角,互为照应,方可取胜于突厥。只是派哪一位将军与他一同出兵为好呢,源爱卿,你心目中可有人选?”
源乾曜对西北军事部署知之甚少,对驻防将领也不甚了解,一时竟无言以对。明皇停下脚步,皱起了眉头,看定了源乾曜,语气甚是不客气:“你当时怎么不与姚崇商量,选出一位能担此大任的将军来?!”
源乾曜面红耳赤,躬身道“微臣愚钝不堪,没有想到这一点,陛下圣明,就请陛下选任一位勇将。”
明皇略略思忖:“就叫王晙去吧,他们前次在武街驿联手,大败勃坌达延,打得着实是好!“
“微臣领旨。”
“去吧,立即以朕的名义草制,命薛讷王晙即刻出兵。”
“是。”
王晙领命,率领大军渡过黄河,顶风冒雪,日夜兼程,追击叛逃的突厥降户。连着行军数天,入夜,进入了两座高山夹恃之下的一个山谷,正在寻找路径。忽然,一场暴风雪不期而至,呼啸的山风夹杂着鹅毛大雪,铺天盖地而来,兵士们被风刮得难以站立,连精壮的马匹都被风吹得连连后退,骑者难以驾驭,一时间,人喊马嘶,队伍大乱,挤在山谷间进退不能。
王晙的乘马也被风吹得原地踏脚,拼命嘶鸣。难道还没有与突厥人交手,就要受阻于此,进退维谷?王晙催促手下,命兵卒顶风冒雪行进,赶紧离开这个地方。士兵们又累又冷,没有几个人肯服从命令。队伍挤在山谷里,前面的不走,后面的又急着挤过来,一时间,乱成一遍。
情急之下,王晙仰天祝告:“我王晙若是不忠心报效君主,神灵要就此歼灭于我,唯有一人当之!而兵士们无辜,不该令他们遭受如此的困苦!若是我心诚忠烈,上天你就应该止住烈风,收回剧雪,以助我成就功劳!”
话音刚落,竟然风停雪消,一轮弯月,从云缝里探身出来,照着巍然耸立的山峰,积雪皑皑的山谷。王晙长出一口气,命全军乘着月色,踏雪疾行,在天亮之前,全军走出了山谷,在一遍荒原上,与薛讷主力会合。
在大帐中,薛讷命手下为王晙奉上了热茶。他说:“王将军,据报,突厥叛众已经分成了两路,正向漠北奔逃。”
“我军如何追赶?还请薛大人定夺。”
“末将以为,叛众连日赶路,拖着家小,又没有多少马匹,一天走不了多少路。我军最好也兵分两路,各自追杀一路突厥人,这样,两股突厥人都不能脱逃。”
“如此甚好。”
第二天,薛讷与王晙率领部下,各自向一路突厥叛军发起了攻击。王晙一部追赶的是东路突厥叛军,将士们一鼓作气,急行军数十里,很快,就看见了突厥人的队伍。王晙一声令下,大军掩杀过去,一场混战之后,突厥人大败而逃,留下了一千六百具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荒原之上。王晙所部还捉获了一千四百多名俘虏,截获了大批的骆驼骏马和牛羊。薛讷麾下的兵马也及时地赶上了另一股突厥叛众,将突厥人杀得四下奔逃。
得胜回营,将战果上报朝廷,明皇大喜,升迁王晙为左散骑常侍,朔方道行军大总管。
经过一冬调理,姚崇病势已有减轻,为了能就近请教,源乾曜奏请了明皇,将姚崇迁到皇宫附近,在四方馆内暂住。明皇一口就答应了下来:“甚好,就请姚爱卿尽快住进四方馆,朕早晚也好与之晤面。”
谁知姚崇却不同意住进四方馆,无论源乾曜怎样劝说,他也不愿意离开罔极寺。无奈明皇只有亲自登门说服,问起他不肯搬迁的原由。姚崇答曰:“四方馆为天家殿堂,宏伟华丽,以老臣的身份,实在不宜进驻。另外,馆内现存大量古籍书薄,老臣是个病人,住进去,多有不便,烧饭熬药,免不了动用炉灶,烟气蒸腾,恐有污典籍。那样,老臣就罪不容赦了!”
明皇深为感动,叹息着说:“设立四方馆,就是为了朝廷的官员方便办理公务。请爱卿居住,则是为了朕的江山社稷。休说是一个四方馆,朕恨不能让你住到禁苑之中,以便处理紧急公务。住一个四方馆,你却如此推却,真的就不肯从命么?!”
明皇言辞恳切,姚崇推辞不过,只好住进了四方馆。更加勤勉地料理公务,为明皇及时了断军国要务。
夜来北风怒号,瑞雪飘飞。姚崇的一个故人从东都洛阳来到长安,趁夜踏雪来拜访姚崇。姚崇抱歉地对故友说:“此地不可举火,下酒菜也不能制备,只能与你酌几杯冷酒,实实地委屈你了。”
两人对坐,一面饮酒,一面闲谈。姚崇问起了在东都的两个儿子的近况光禄少卿姚彝、宗正少卿姚异的近况:“近日生了一场大病,病中还要料理朝政,忙得昏天黑地,竟没有时间顾及到他们,不知在东都怎样,官声如何?”
故人欲言又止:“这个——,还好罢。”
“还好?”
故人勉强地笑笑:“还好,还好。”
姚崇顿时满怀狐疑,捏着酒杯的手悬在了半空:“他们又作了什么出格的事情了?!你不要哄瞒老夫,老夫心里清楚,这两个畜生,稍稍不拘束他们,他们就狗胆包天,干出些下作的勾当来!你跟老夫说实话,不说,今天老夫就不放你走!”
故交无奈,只好把姚崇两个儿子在洛阳的行为和盘托出:两位公子在洛阳交游甚广,经常大宴宾客,人家送礼,他们来者不拒,一概接收。洛阳人私下里议论纷纷,都说姚崇这两个儿子真正是不肖之子,有辱姚丞相一世清名。
姚崇气得浑身颤抖,恨不得立马赶到洛阳,把两个不听话的畜生一顿乱棒打死。故交见他光顾了生气,就起身告辞离开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书省一位官员悄悄来告知姚崇,赵诲被明皇钦定判了死刑!姚崇一听,急火攻心,站立不稳,险些栽倒在地。
这个赵诲,是中书省一名主书,姚崇向来深为信任。前不久,赵诲被人揭发出曾经私下接收了蕃人的重礼,明皇闻听,大为震怒,亲自鞫问,并定为斩刑。
念赵诲对自己忠心不二,姚崇决心要批明皇的逆鳞,不惜冒犯天颜,也要救赵诲一命。他拄着拐杖,三步一停,五步一歇,挪进了武德殿。
见他来到,明皇似乎早有预料,淡淡地说道:“姚爱卿来了?”
“来了。”
“为什么来?”
姚崇默思一阵,一横心开口道:“为赵诲而来。”
“哦——,为他求情来了?”
姚崇又是一横心,也认了:“陛下圣明。”
“朕要是不准呢?!”
姚崇咬咬牙,呼一口长气,把拐杖放下,慢慢地在明皇面前跪下:“陛下不准,老臣就跪死在陛下面前!”
明皇背着手,闪动着一双清明的眼睛,看定了姚崇:“姚爱卿,你是威逼朕来了,是不是?”
“老臣不是威逼陛下,而是为老臣自己设身处地地着想。”
明皇大感兴趣,问道:“怎么个设身处地?”
“老臣身为一国之相,治理朝政,不能事必躬亲,事事独力担任,必得有一批得用的人手。”
“那这个赵诲就是你得用的人手?”
“是,他敦厚沉稳,勤勉职责,老臣一向倚重于他,是老臣的亲信之人。如今,眼看着他将要身首异处。老臣若是等同路人,不管不问,那今后哪个还敢为老臣效命,为国家效力?!”
明皇咧嘴笑了:“说你有理也无理,说你无理你又有理。”
姚崇亢声道:“老臣不管有理无理,只求圣上刀下留人。”
明皇背手而立,好久不语,后来,他缓缓地说:“姚爱卿,你当朕的宰辅已有四年了,四年来,你着实是帮了朕的大忙,如今政通人和,你功不可没。既然你在朕面前开了口,朕也不好驳你的面子,你起来罢。”
姚崇跪着,对着明皇深深一叩头:“陛下,老臣代赵诲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
姚崇起身,明皇过来,俯下身子,替他捡起了扔在地上的拐杖。姚崇连忙双手接过:“陛下,你折杀老臣了。”
明皇却淡淡地说:“姚爱卿,既然你来了,朕也有一件事,要当面问你。”
“陛下请讲。”
“听说你的两个儿子,在洛阳广纳宾客,广收馈赠,如今洛阳市面上流行一首民谣,不知爱卿有所耳闻否?”
姚崇不由得耳热心跳,低声说:“老臣不曾听闻。”
“好,朕听说了,可以转达于你:宰辅不受少卿收,少卿收了宰辅有。”
姚崇一时间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明皇却还不依不饶:“看来当时魏知古是秉公而为,据实上奏,朕耳目闭塞,以为他怀有私心,要挟嫌报复,如今看来,竟然是冤枉了他!”
回到住地,姚崇自觉四肢发麻,心中冰凉。明皇眼里的寒光令他如同芒刺在背,骨鲠在喉,他自觉已失明皇欢心,明皇对他已经不再信任。他不想为自己辩白,萌发了辞去相位,以求自安的念头。
他没有回四方馆,而是回了罔极寺,时至深夜,难以入眠,就提笔在灯下写了一道奏折,请求辞去丞相之位。第二天,至武德殿,面呈了明皇。
明皇看了奏折,许久不语。移时,把奏折轻轻掷于案上,目视着姚崇,和缓地问道:“姚爱卿,果真要归隐林泉么?”
姚崇顿首:“老臣年老体衰,常年不断药石。有心为圣主分担天下忧患,而身体不堪劳苦,请圣上恩准,老臣感恩不尽。”
明皇沉吟一阵:“朕也深知爱卿积劳成疾,不忍心再让你拖着病体为朕操劳。只是,爱卿辞相之后,谁能接你之位?”
姚崇心中已经为明皇选定了一人,此时,他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说道:“刑部尚书宋璟可堪此任。”
“是个能臣,但与爱卿相比,才具略逊。”
“圣上,宋璟为人正直,为官一向刚正不阿,这一点,老臣实实不能与他相比。陛下还记得神龙二年中宗要斩首韦月将之事否?”
“当然记得。韦月将上疏,告发武三思与韦庶有不伦之情,说韦三思‘潜通宫掖,必为逆乱’。”
“中宗听信谗言,盛怒之下,要将韦月将斩首,百官皆三缄其口,唯有宋璟出面为韦月将抱不平,请求查验实证。中宗听说了,头上冠带都来不及整理,撒着鞋就出了侧门,当面怒斥宋璟:朕已决意要斩韦月将,你为何要说三道四!”
明皇笑道:“朕记得当时宋璟面无惧色,侃侃陈词:韦月将告韦后与武三思有私情,陛下不加勘问,便要杀人,臣恐怕天下会议论纷纭,于陛下声名有累。因此,臣恳请陛下查实韦月将所言是否属实,如果是诬告之语,再将其斩首,天下人心才得平复。否则,臣决不能从命。”
“中宗气得暴跳如雷,宋璟依然是面不改色,据理力争:请陛下将微臣先斩首,不然,不能奉诏。”
“到后来,中宗不得不依了他,免了韦月将一死。”
“宋璟有此傲骨,连当朝皇帝都敢于当面直谏,宵小之辈,奸佞之徒,休想过得了他那一关,有他为陛下执掌朝政,陛下尽可放心。”
明皇颔首道:“有一件事情,姚爱卿你还不知道吧。宋璟在广州都督任上,朕遣内侍杨思勖去接他返京。宋璟接旨谢恩,上马与杨思勖同行,千里之遥,路上竟然没有与杨思勖说一句话。他肯定知道,杨思勖是朕贴身内侍,贵幸殿廷,可他就是视若等闲,毫无逢迎奉承之举。回来之后,杨思勖向朕据实说了。朕感他刚正不阿,这才委他以刑部大夫之职。”
“不结交权贵,不俯首权势,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风骨啊。”
明皇点头赞同,他看了姚崇一阵,又提了一个问题:“姚爱卿,你推举宋璟,除了他刚直之外,还有什么可取之处?”
姚崇沉思片刻之后,徐徐道来:“老臣为相时,陛下初登大宝,新政初见端倪,而时政多变,老臣心机比常人活络,因而能不时变通,应对时局变化。于今陛下登基已逾四载,国策皆有定论,边疆渐趋稳固,此时启用一守法持正之人,维守既定之纲理国策,天下安定,陛下的治国理政方略得以继续稳固推进,乃社稷百姓之幸,也是陛下之福也!”
明皇:“如此说来,此人非宋璟而无他!”
“陛下圣明。”
明皇轻松地站起身来,拍了拍姚崇的肩膀:“姚爱卿,既然后继有人,朕也就不勉强留用你了,准许你从此归隐林泉。但是,你不能离朕远了,朝中有事,朕还要问政于你的。”
姚崇如释重负:“谢主隆恩。”
明皇做事向来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几天之后,在朝会上明皇下了口诏:姚崇年老多病,不堪操劳,准许其退隐荣养。不知明皇出于什么考虑,把拜相不过两个多月的源乾曜与姚崇一起罢免,相位由刑部尚书宋璟替代,稍后几日,明皇又下了一道诏书,拜中宗朝尚书左仆射苏瑰之子、工部侍郎苏颋为宰相。
宣政殿上,宋璟再三推辞,李隆基挥手道:“爱卿,这个位子,是姚相亲口举荐,是朕亲自量裁,舍你之外,别无他人,你就不要推辞了。再固辞不受,朕就要以为你是朕面前惺惺作态,故作高深了!”
宋璟闻说,这才勉强地跪拜谢恩,领受了相位。明皇目视宋璟,笑言:“宋相,昔日姚崇拜相,有‘十事要说’,给朕立了不少的规矩。今日你代替姚崇为相,想必也不会无话可说,朕愿像从前一样,毕恭毕敬洗耳恭听你这位新相今后有何打算,要给朕立下怎样的规矩,”
宋璟稍加思索,奏道:“陛下问得好!微臣不敢给陛下立规矩,但是,既然圣上委以重任,既在其位,应谋其事,才是为臣之道。仓促间不及虑及多事,但有两件事却是即刻间就浮上了微臣心头。”
明皇颔首道:“你说罢。”
“其一,文武百官,是朝廷之根基,国家政务依赖他们来上传下达,施行推进。若是选用了庸才劣才,更有那班墨吏贪官,一旦他们占据要津,榨黎民血汗,窃国家资财,势必形成贪腐遍地,世风日下。因此。微臣请陛下任用官员,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非廉者不用。”
明皇点头赞许:“这是老成谋国之说,朕依你。再说下一条罢。”
“纵观历代,君主昏聩,听信谗言,酿起祸乱,国家基业,往往毁于奸贼佞臣之口。臣冒昧呈请,今后百官奏事,陛下可命史官、谏官在一旁听事,令心怀鬼胎者不得不心存畏惧,不敢在君主面前胡言乱语,信口开河。”
听到这里,明皇笑呵呵地打断了宋璟的话:“宋爱卿,你给朕立下这么一条规矩。意思朕是个昏乱之君,长两个耳朵,专只听小人们的谄媚谗言么?”
宋璟慌忙下跪:“微臣罪该万死!”
明皇下位,亲手搀扶起宋璟:“爱卿何罪之有?!你之所奏,皆是为朕分忧为朕解虑的,朕丝毫也没有怪罪你的意思。从今以后,你就放手去做,朕希望你像姚崇一样,治理国家井井有条,有章有法,大唐中兴则指日可待!”
开元四年,宋璟接替姚崇,署理政务。上任伊始,他大刀阔斧,首先清理了京城内大大小小的“斜封官”,不问来路如何,一概罢免。为推行新政再一次扫清了道路,同时,大力提拔才德兼备之士,一时间,京城吏治新风徐徐,在任官员无不尽力勤于政事,各称其职,各尽其责。
宋璟的一位远房叔父宋元超听说了侄儿在朝中执掌大权,清理“斜封官”,京城空出了许多官位,于是心存侥幸,千里迢迢从家乡赶来长安求见宋璟。
宋璟请他到府邸中款待,酒酣耳热之时,宋元超目视宋璟,面带笑容,几番欲言又止。
宋璟有些奇怪,放下酒杯说:“叔父,您是有什么话想要跟侄儿说吗?”
叔父点头称是:“是呀,有一件小事想要请你帮忙。”
“叔父请讲。”
“这个吗,对你来说,易如反掌。”
“究竟何事,请叔父直言。”
“你看,叔父已是这一把年纪了,还是一介白丁,将来老了,能靠谁人?所以嘛,想趁着还能动弹,求个一官半职,积攒一些官俸,也好作养老之用。”
宋璟明白了叔父的来意,他声色不动,为叔父斟满了一杯酒,双手奉上:“叔父不过就是想做个官罢。”
“正是正是。”
“那好,请叔父自荐,有何德何能?能胜任哪个职分?”
宋璟的叔父以为所求有望,不禁大喜:“这个嘛,也不拘哪个职分,有个官位就行,你也知道,叔父虽无大才大德,但是,手下管几十个人还是绰绰有余。你如今是朝中重臣,赏叔父一个小官做做,也就是举手之劳而已。”
宋璟淡然一笑:“叔父,大官小官,都是国家支柱,千百根支柱,才能撑得起百姓头上青天,一根朽木夹杂其中,那一方黎民百姓头上的天空必有一天要坍塌下来,他们怨恨官吏,必将累及朝廷,因为官吏是朝廷委派。叔父,自度自量,你撑得起一方百姓头上青天否?!”
叔父听了,面红耳赤,却又不能反驳宋璟,把酒杯往桌上重重一顿:“好你个宋璟,当了个宰相,就六亲不认。告诉你,你不准叔父我做官也没有什么打紧,叔父明天就去找你的下属,找你的门生故旧,打你的旗号,看他们哪个敢驳回叔父我的面子!”
宋璟听了,付之一笑:“酒喝得差不多了,天时也不早了,叔父请安歇吧。侄儿案头还有公务,恕不奉陪了。”
说罢,宋璟拱手行礼,退了出去,把叔父一人丢在榻上,越思越想越是怒火中烧,挥手一拂,把杯盘碗盏全都拂到了地上,颓然倒下,大气一口接一口地出。
碰了个软钉子,宋元超心有不甘,进了吏部,他腆着面皮,向吏部司官表明了身份。司官正左右为难,宋璟一个随从到了,向司官交代了宋璟的意思:若是有人打着他的旗号讨官做,绝对不能从命,一概置之不理。
宋元超讨了个没趣,由此知道了宋璟秉性,不敢再行造次,拿了宋璟送的盘缠,灰溜溜地离开了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