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 亲情与背叛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殿上的争执瞬间消失,大家都看向一直老神在在不声不响的高士廉。
身为尚书右仆射兼任吏部尚书,他的话语是极其有分量的,可是高士廉因为长孙无忌的缘故天然的与关陇集团亲近,双方利益一体,自然是倾向于反对的。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高士廉会表示反对的时候,高士廉却慢条斯理的说道:“诸位争执不休……却为何都未想过,房侍郎当初提出这项议案的初衷是什么?”
殿中肃然一静。
一众刚刚还争执不休面红耳赤的文武大臣纷纷面露惊讶,进而各个满面羞愧。
不得不说,每一个朝代创立时期,无论君臣皆是心系百姓的忠直之士占了大多数。固然因为自身利益而对政见有所不同,私底下亦会明争暗斗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对于道德的底线是基本相同的,大家都能够在保证朝局稳定、造福天下苍生的理念上求同存异,不至于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人家房俊当初提出这个议案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救援灾民!
在这个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年代,无论通信还是交通都极其落后,天灾人祸屡见不鲜,水患、旱灾、蝗灾、疫病、地震……每一次灾祸,都意味着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甚至直接死亡!
如何评价一个帝国是否强盛、一个时代是否繁荣?
在古代,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人口!
这个标准看似很简单、很粗暴吧?
然则就是如此!
人口多了,就能耕作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就能征召更多的军队、大败更多的敌人!
反过来,只有一个帝国强盛起来、繁荣起来,土地更多、粮食更多,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所以,史书之上所谓的盛世如何评判只有这么一个条件——哪个时代人口多,哪个时代就是盛世!
李二陛下很满意大臣们的反应,既然都意识到了错误之处,他自然不会严加苛责。大臣们也是人,都有三姑六亲新朋故交,都是生活在一个个圈子里头,追逐利益乃是不可避免之事。
他从来都不认为大臣们争夺利益有什么不对,只要能够在利益之上还有一条道德约束的底线,那就很好。
然而长孙无忌可不这么认为……
在高士廉说出这么一句话的时候,他就心中一震,不可置信的看着高士廉云淡风轻的脸!
房俊的初衷是什么?
是救援灾民!
这是大义!
高士廉既然这个时候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显而易见已经完全倾向于房俊这个议案的实施……
可是这不对头啊!
关陇集团在军中影响力深厚,几乎大半的中下层军官皆是出身于关陇集团。这些关陇集团出身的军官为李二陛下争夺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李二陛下皇权的基石。
可也正是因为关陇集团在军中的根基实在是太过深厚,所以李二陛下才一直念念不忘的想要削弱关陇集团的实力,这一次房俊的议案,说不得其中便有李二陛下的授意……
而高士廉能够走到今天凭的是什么?
固然有他自己精明强干的因素,但更多的却是来自于关陇集团的加成!
没有文德皇后、没有他长孙无忌、没有关陇集团的鼎力襄助,他高士廉凭什么数十年间都是李二陛下身边最亲近、最有影响力的谋臣?
靠渤海高氏么?
呵呵……
然而现在,高士廉却反戈一击,赞同房俊这个名为救灾,实则将军权分散动摇了关陇集团根基的议案!
为什么要这么做?
关陇集团抛弃高士廉可以,但高士廉怎么可能反水关陇集团呢?
长孙无忌满心不能理解,想要努力的去从高士廉的神情当中找寻一点蛛丝马迹,但是盯着高士廉看了半天,却是毫无所得。
都是人老成精的货色,又怎能将心绪外露呢?
而萧瑀更是在骆驼身上压下了最后一根稻草……
“陛下,微臣以为此议案实乃功在千秋之妙策!”
一直未曾发言的萧瑀在高士廉表态之后紧随而上,侃侃而谈:“孟子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荀子·王制》亦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民心之重要。房侍郎这项议案,且不论可以救援多少灾民,单单在灾民遭受灭顶之灾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万般绝望之时见到陛下派去的军队,那种心灵上的慰籍以及对所有百姓精神上的冲击,便足以使得陛下万众归心。只要民心所向,何愁陛下不能成就千古霸业,何愁大唐不能千秋万载?”
这便是萧瑀的高明之处,字字句句皆是得自古训、发自肺腑,入情入理,却偏偏就能挠到李二陛下的痒处……
李二陛下最在乎的是什么?
名声!
只要天下百姓皆传颂他的好,又何惧于那一丝半点潜在的后患?
况且他向来对手底下的这帮文武大臣信任十足,出了一个侯君集还不够,难道还能有第二个?
绝无可能!
此时风向已经完全转变至赞成一方,李二陛下看了一眼寥寥几个还在坚持反对的关陇集团出身的大臣,面无表情,直接拍板:“既然如此,便将此法暂且试行,毕竟事关重大乃是千古未有之举措,其中难免有疏漏之处,且在试行当中渐趋晚膳,以为后世不易之制度,使得天下百姓尽皆感念朝廷,民心归附,万众一心!”
皇帝拍板了,且还说了乃是“试行”,长孙无忌也不敢继续反对。
此事即成定局,那就不能在继续纠缠下去,否则只会使得他越来越少的“圣眷”渐至凋零……
既然高士廉先行反水,那么他接下来的谋划便可以进行得毫无心理压力了。
长孙无忌对于高士廉这个舅舅他自然是满心感激,但是现在牵扯到长孙家的利益,甚至已经牵扯到整个关陇集团的利益,亲情和感恩也只能放到一边。
若是公私不分,又岂能做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叱咤朝堂这么多年?
长孙无忌便趁着众人不注意,隐晦的给晋王李治使了一个眼色……
主位上的李二陛下挥手命内侍给诸位大臣奉上茶水糕点,神情愉悦道:“尚有何事,咱们慢慢细谈,先喝口水吃几块点心垫垫肚子,稍后朕在宫内设宴,与诸位一醉方休!”
李二陛下最喜欢“与民同乐”,时常跟这帮文臣武将没大没小的喝酒嬉戏,有时候喝多了还会跳个舞……所以大臣们都习以为常,刚刚吵得口干舌燥,喝点茶水润润嗓子,以免待会儿再有争执的议题之时喊坏了嗓子……
刚才还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气氛又缓和下来。
说起来,大家的矛盾都是为了各自阵营的利益,期间虽然决不退步,却并无私人恩怨,犯不着针锋相对老死不相往来。
不过自然也有例外……
晋王李治心不在焉的喝口茶水,抬头瞥见舅父又在给他使眼色,心中着实无奈,却也不敢违逆舅父,只得硬着头皮道:“父皇,儿臣有一事要说。”
“哦?呵呵,第一次参与议政便有自己的政见,委实难得,瞧瞧你身边的太子哥哥,像个据嘴的葫芦一般一声不吭。”
李二陛下展颜而笑,看似在鼓励褒奖这个小九儿,实则心里却不以为然。
正如他所言,李治非但年幼,才疏学浅,又是第一次参与议政,自然应当安分低调多多学习,不要轻易表述自己的政见。而太子的表现就不错,多听多看多学少说,这才是皇子应当做的事情。
两个字——本分……
不过他却是疼爱李治,虽然心中不满,却也不忍苛责,只是不轻不重的敲打一句。
想来事后长孙无忌自然会给他细细教导……
李治虽然年幼,却颇有几分灵动机巧,父皇的话他也听的出不对味儿,但此刻却也只能硬着头皮装糊涂,硬着头皮说道:“父皇明鉴,现在坊市之间关于长乐姐姐与房侍郎之流言沸沸扬扬不可遏止,已经对吾李家的声誉、皇室的威严构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害!故此,儿臣以为应当全力彻查其背后是否有人鼓噪煽动,务必将这股流言彻底的打压下去!”
一言既出,李二陛下为之错愕,这孩子关注这件事情干什么?
不过转而细细一想,便觉得应当是稚奴自小敬爱其姊长乐,此时见到长乐声誉受损,故而心内郁愤,这才将这等不上台面的事情拿到朝会上来说。
然则他却不知道,这么一件“不上台面”的小事,却将会掀起一场怎样的波澜……
大殿上的争执瞬间消失,大家都看向一直老神在在不声不响的高士廉。
身为尚书右仆射兼任吏部尚书,他的话语是极其有分量的,可是高士廉因为长孙无忌的缘故天然的与关陇集团亲近,双方利益一体,自然是倾向于反对的。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高士廉会表示反对的时候,高士廉却慢条斯理的说道:“诸位争执不休……却为何都未想过,房侍郎当初提出这项议案的初衷是什么?”
殿中肃然一静。
一众刚刚还争执不休面红耳赤的文武大臣纷纷面露惊讶,进而各个满面羞愧。
不得不说,每一个朝代创立时期,无论君臣皆是心系百姓的忠直之士占了大多数。固然因为自身利益而对政见有所不同,私底下亦会明争暗斗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对于道德的底线是基本相同的,大家都能够在保证朝局稳定、造福天下苍生的理念上求同存异,不至于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人家房俊当初提出这个议案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救援灾民!
在这个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年代,无论通信还是交通都极其落后,天灾人祸屡见不鲜,水患、旱灾、蝗灾、疫病、地震……每一次灾祸,都意味着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甚至直接死亡!
如何评价一个帝国是否强盛、一个时代是否繁荣?
在古代,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人口!
这个标准看似很简单、很粗暴吧?
然则就是如此!
人口多了,就能耕作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就能征召更多的军队、大败更多的敌人!
反过来,只有一个帝国强盛起来、繁荣起来,土地更多、粮食更多,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所以,史书之上所谓的盛世如何评判只有这么一个条件——哪个时代人口多,哪个时代就是盛世!
李二陛下很满意大臣们的反应,既然都意识到了错误之处,他自然不会严加苛责。大臣们也是人,都有三姑六亲新朋故交,都是生活在一个个圈子里头,追逐利益乃是不可避免之事。
他从来都不认为大臣们争夺利益有什么不对,只要能够在利益之上还有一条道德约束的底线,那就很好。
然而长孙无忌可不这么认为……
在高士廉说出这么一句话的时候,他就心中一震,不可置信的看着高士廉云淡风轻的脸!
房俊的初衷是什么?
是救援灾民!
这是大义!
高士廉既然这个时候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显而易见已经完全倾向于房俊这个议案的实施……
可是这不对头啊!
关陇集团在军中影响力深厚,几乎大半的中下层军官皆是出身于关陇集团。这些关陇集团出身的军官为李二陛下争夺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李二陛下皇权的基石。
可也正是因为关陇集团在军中的根基实在是太过深厚,所以李二陛下才一直念念不忘的想要削弱关陇集团的实力,这一次房俊的议案,说不得其中便有李二陛下的授意……
而高士廉能够走到今天凭的是什么?
固然有他自己精明强干的因素,但更多的却是来自于关陇集团的加成!
没有文德皇后、没有他长孙无忌、没有关陇集团的鼎力襄助,他高士廉凭什么数十年间都是李二陛下身边最亲近、最有影响力的谋臣?
靠渤海高氏么?
呵呵……
然而现在,高士廉却反戈一击,赞同房俊这个名为救灾,实则将军权分散动摇了关陇集团根基的议案!
为什么要这么做?
关陇集团抛弃高士廉可以,但高士廉怎么可能反水关陇集团呢?
长孙无忌满心不能理解,想要努力的去从高士廉的神情当中找寻一点蛛丝马迹,但是盯着高士廉看了半天,却是毫无所得。
都是人老成精的货色,又怎能将心绪外露呢?
而萧瑀更是在骆驼身上压下了最后一根稻草……
“陛下,微臣以为此议案实乃功在千秋之妙策!”
一直未曾发言的萧瑀在高士廉表态之后紧随而上,侃侃而谈:“孟子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荀子·王制》亦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民心之重要。房侍郎这项议案,且不论可以救援多少灾民,单单在灾民遭受灭顶之灾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万般绝望之时见到陛下派去的军队,那种心灵上的慰籍以及对所有百姓精神上的冲击,便足以使得陛下万众归心。只要民心所向,何愁陛下不能成就千古霸业,何愁大唐不能千秋万载?”
这便是萧瑀的高明之处,字字句句皆是得自古训、发自肺腑,入情入理,却偏偏就能挠到李二陛下的痒处……
李二陛下最在乎的是什么?
名声!
只要天下百姓皆传颂他的好,又何惧于那一丝半点潜在的后患?
况且他向来对手底下的这帮文武大臣信任十足,出了一个侯君集还不够,难道还能有第二个?
绝无可能!
此时风向已经完全转变至赞成一方,李二陛下看了一眼寥寥几个还在坚持反对的关陇集团出身的大臣,面无表情,直接拍板:“既然如此,便将此法暂且试行,毕竟事关重大乃是千古未有之举措,其中难免有疏漏之处,且在试行当中渐趋晚膳,以为后世不易之制度,使得天下百姓尽皆感念朝廷,民心归附,万众一心!”
皇帝拍板了,且还说了乃是“试行”,长孙无忌也不敢继续反对。
此事即成定局,那就不能在继续纠缠下去,否则只会使得他越来越少的“圣眷”渐至凋零……
既然高士廉先行反水,那么他接下来的谋划便可以进行得毫无心理压力了。
长孙无忌对于高士廉这个舅舅他自然是满心感激,但是现在牵扯到长孙家的利益,甚至已经牵扯到整个关陇集团的利益,亲情和感恩也只能放到一边。
若是公私不分,又岂能做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叱咤朝堂这么多年?
长孙无忌便趁着众人不注意,隐晦的给晋王李治使了一个眼色……
主位上的李二陛下挥手命内侍给诸位大臣奉上茶水糕点,神情愉悦道:“尚有何事,咱们慢慢细谈,先喝口水吃几块点心垫垫肚子,稍后朕在宫内设宴,与诸位一醉方休!”
李二陛下最喜欢“与民同乐”,时常跟这帮文臣武将没大没小的喝酒嬉戏,有时候喝多了还会跳个舞……所以大臣们都习以为常,刚刚吵得口干舌燥,喝点茶水润润嗓子,以免待会儿再有争执的议题之时喊坏了嗓子……
刚才还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气氛又缓和下来。
说起来,大家的矛盾都是为了各自阵营的利益,期间虽然决不退步,却并无私人恩怨,犯不着针锋相对老死不相往来。
不过自然也有例外……
晋王李治心不在焉的喝口茶水,抬头瞥见舅父又在给他使眼色,心中着实无奈,却也不敢违逆舅父,只得硬着头皮道:“父皇,儿臣有一事要说。”
“哦?呵呵,第一次参与议政便有自己的政见,委实难得,瞧瞧你身边的太子哥哥,像个据嘴的葫芦一般一声不吭。”
李二陛下展颜而笑,看似在鼓励褒奖这个小九儿,实则心里却不以为然。
正如他所言,李治非但年幼,才疏学浅,又是第一次参与议政,自然应当安分低调多多学习,不要轻易表述自己的政见。而太子的表现就不错,多听多看多学少说,这才是皇子应当做的事情。
两个字——本分……
不过他却是疼爱李治,虽然心中不满,却也不忍苛责,只是不轻不重的敲打一句。
想来事后长孙无忌自然会给他细细教导……
李治虽然年幼,却颇有几分灵动机巧,父皇的话他也听的出不对味儿,但此刻却也只能硬着头皮装糊涂,硬着头皮说道:“父皇明鉴,现在坊市之间关于长乐姐姐与房侍郎之流言沸沸扬扬不可遏止,已经对吾李家的声誉、皇室的威严构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害!故此,儿臣以为应当全力彻查其背后是否有人鼓噪煽动,务必将这股流言彻底的打压下去!”
一言既出,李二陛下为之错愕,这孩子关注这件事情干什么?
不过转而细细一想,便觉得应当是稚奴自小敬爱其姊长乐,此时见到长乐声誉受损,故而心内郁愤,这才将这等不上台面的事情拿到朝会上来说。
然则他却不知道,这么一件“不上台面”的小事,却将会掀起一场怎样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