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而雅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诗人们都爱竹,他们在竹林中抚琴吟诵、聚会饮酒,或者独自流连在竹林里,或者干脆把房前屋后都种上竹子,然后随意一挥一首诗就千秋万代传了下来,于是我们从诗经里读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美妙句子。想起那年,有诗人送我一网名“绿竹猗”说我的名字只能从诗经中来。他不知道,竹,是我一直的喜爱。
这是杨丽博客里竹文的一段话。前一阵子,她因患缺铁性贫血入院治疗,并休养了一段时间,一年到头公务缠身的她这才被迫“休闲”于是得空入园赏竹,得了一篇洋洋洒洒的竹文。
2004年,我与她相遇在榕树下雀之巢文学社团。那时,她在雀之巢发表了不少的散文,我几乎每篇都读,还拉拉杂杂写了不少评论。我为数不多的文章也时常见到她的评论。彼此一来一往的阅读与评论,觉得彼此文心相通,于是在文字中渐渐生了友情。
我一直比较喜欢读她写的东西。2007年她将自己在网上发表的文章汇编成集露润青莲,这本书及时成了我床头枕边的读物,时常重温,借此回味在雀之巢鼎盛时期的旧梦,怀念那段难忘的快乐与温情。
她很多的文章感情比较露,着墨比较浓,写人写事处处体贴,一读就觉得气息清新。她笔下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人都是文章。往往才情毕露,从中不难了解到她的雅趣、她的格调、她的性情。
说起来,杨丽的文章只要一发表于文学网就引来众多读者的好评,还得到同期众多优秀写手的赏识。还记得她在雀之巢发表的西行漫记一系列的文章中,题为谁与我同行?有段文字是这么说的:“我已经孤独地在那个小岛上住了一年,需要走近自然去邂逅一份人与人之间至真至纯的情谊,让渐已麻木的心灵苏醒。和一个陌生男人一起走一程,是我的渴望也是我想要的人生体验。”文章在榕树下雀之巢一发表,读者的评论如潮,还引来不少跃跃欲试的男子愿与她同行。同样,我被西行漫记一系列的文章吸引,是她总能恰到好处地借景抒情,她一路西行,把自己的亲情、自己的梦、自己的爱都融化在了这组文字里,血浓于水、情系黄河、情同手足、情归故里。篇篇文字皆是情。
能千里迢迢来访古琴台的女子并非多数,能远道而来三访古琴台的人更是为数不多,杨丽就是三访古琴台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于是,在众多雀之巢文友眼中,现代女子的杨丽有着古典女子用情至深的性情。访古琴台是她心灵深处的渴望,她觉得只有站在那里才能拨响心灵的弦音;在那里她借古思今,整个身心怀念知音;在那里与托付一生的人心弦共鸣;在那里让琴音穿过千山万水抵达一颗心,这颗心与她的心一起倾听那亘古不变的高山流水的旋律,共振在每一个音符里;在那里她明白知音不是相守而是同心,是心息相通,心律共齐,心弦共鸣。
说起格调,当用脱俗二字来形容杨丽。她不是那种用时尚的奢侈品牌来装点自己来提升自己格调的人,也不是在形式上追求与众不同标榜自己特有风格的那种人,而是由内至外散发着文化修养颇深的人,充满了情趣与智慧的人。
凡读过露润青莲这本书的读者都知道杨丽有很多的喜好:喜欢抚琴、喜欢书画、喜欢养壶、喜欢写作、还喜欢莲、喜欢竹、喜欢石头
女子,都因文而雅。
此生一直情系莲荷,醉心于莲荷的女子杨丽为她的第一本书命名为露润青莲,并在书中收录了九篇有关莲的文章。露润青莲、初见睡莲、石中睡莲、喜得莲壶、诗词咏莲而露润青莲是源于一友人赠给她的名为“残荷听雨”的根雕作品,作为该作品的新主人杨丽赐给这幅根雕一个新的名字——露润青莲。让写实的“残荷听雨”到写意的“露润青莲”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因此,这幅根雕被赋予新的生命与神韵。
一直以为喜好收藏者多是男士而不是女士,有雅兴收藏壶的人更是不多,那么女子就自然不在此列。然而杨丽却偏偏在此列,她在闲话养壶中说:“我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看见是紫砂制成,壶身上有莲花或者刻有莲文的壶,不管价钱高低,精致粗糙一并囊入。”由此我们知道,酷爱莲花的杨丽也一样喜欢上了莲壶。还特别讲究养壶。“小泥壶经过烧制出窑会有烟土味。所以养壶要先开壶,哼着小调净锅盛水淹没小壶,放少许茶叶,小火烫煮新壶。”“养壶如养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品茶的过程中养壶。”“最好专壶专养,就是说这壶用铁观音养的,就一直用铁观音养;那壶用花茶养的,就一直用花茶养。”还有“用茶汤养壶,日子久了小壶就会凝聚香气而有灵气。”如此这般用心养壶,没有生命的小泥壶,一个又一个在杨丽天长日久地精心调养后,便养出了壶的生命与神韵。
生在红尘中的杨丽梦想脱俗,于是一路走来,以作画、写诗、填词、养壶、论茶道、喜爱竹、酷爱莲。虽然为了生活四处奔波,但是这样的生活并不能改变她的这些喜好,她痴心不改喜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心性。
这些都在她的文字里有充分的描写,我大可不必在此重述,我也无法用自己的文字再现她文字的生动与活泼。
但是,我知道她的文章多以构思巧妙,文字清秀也浓于淡香,真情重,意境美为特点。尤为突出的是,她总能恰到好处地把自己的情感融于景中,情景缠绵,总也绕不出女子的柔情。其中伴有淡淡的忧伤牵动着读者的心。
记得她与睡莲不期而遇时,竟在那一刻她突然觉得与睡莲相通;在那一刻她与睡莲绘声绘色地交流;在那一刻她为睡莲的静美独忧、心颤而泪盈;在那一刻她心里蹦出了一首五绝雨歇莲衣卷,风停荷袂舒。冰肌妆淡雅,谁晓素心孤?
记得那年在古琴台,我与她对坐在精致的小石桌前,一同静听悠扬的琴声,那景那情还历历在目,曾经的梦长长久久还萦绕在心
这便是从文字中走出的女子,一个腹有经诗气自华的女子,一个与莲的内涵及风韵相近的女子,一个追求生活精致品味的女子。
诗人们都爱竹,他们在竹林中抚琴吟诵、聚会饮酒,或者独自流连在竹林里,或者干脆把房前屋后都种上竹子,然后随意一挥一首诗就千秋万代传了下来,于是我们从诗经里读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美妙句子。想起那年,有诗人送我一网名“绿竹猗”说我的名字只能从诗经中来。他不知道,竹,是我一直的喜爱。
这是杨丽博客里竹文的一段话。前一阵子,她因患缺铁性贫血入院治疗,并休养了一段时间,一年到头公务缠身的她这才被迫“休闲”于是得空入园赏竹,得了一篇洋洋洒洒的竹文。
2004年,我与她相遇在榕树下雀之巢文学社团。那时,她在雀之巢发表了不少的散文,我几乎每篇都读,还拉拉杂杂写了不少评论。我为数不多的文章也时常见到她的评论。彼此一来一往的阅读与评论,觉得彼此文心相通,于是在文字中渐渐生了友情。
我一直比较喜欢读她写的东西。2007年她将自己在网上发表的文章汇编成集露润青莲,这本书及时成了我床头枕边的读物,时常重温,借此回味在雀之巢鼎盛时期的旧梦,怀念那段难忘的快乐与温情。
她很多的文章感情比较露,着墨比较浓,写人写事处处体贴,一读就觉得气息清新。她笔下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人都是文章。往往才情毕露,从中不难了解到她的雅趣、她的格调、她的性情。
说起来,杨丽的文章只要一发表于文学网就引来众多读者的好评,还得到同期众多优秀写手的赏识。还记得她在雀之巢发表的西行漫记一系列的文章中,题为谁与我同行?有段文字是这么说的:“我已经孤独地在那个小岛上住了一年,需要走近自然去邂逅一份人与人之间至真至纯的情谊,让渐已麻木的心灵苏醒。和一个陌生男人一起走一程,是我的渴望也是我想要的人生体验。”文章在榕树下雀之巢一发表,读者的评论如潮,还引来不少跃跃欲试的男子愿与她同行。同样,我被西行漫记一系列的文章吸引,是她总能恰到好处地借景抒情,她一路西行,把自己的亲情、自己的梦、自己的爱都融化在了这组文字里,血浓于水、情系黄河、情同手足、情归故里。篇篇文字皆是情。
能千里迢迢来访古琴台的女子并非多数,能远道而来三访古琴台的人更是为数不多,杨丽就是三访古琴台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于是,在众多雀之巢文友眼中,现代女子的杨丽有着古典女子用情至深的性情。访古琴台是她心灵深处的渴望,她觉得只有站在那里才能拨响心灵的弦音;在那里她借古思今,整个身心怀念知音;在那里与托付一生的人心弦共鸣;在那里让琴音穿过千山万水抵达一颗心,这颗心与她的心一起倾听那亘古不变的高山流水的旋律,共振在每一个音符里;在那里她明白知音不是相守而是同心,是心息相通,心律共齐,心弦共鸣。
说起格调,当用脱俗二字来形容杨丽。她不是那种用时尚的奢侈品牌来装点自己来提升自己格调的人,也不是在形式上追求与众不同标榜自己特有风格的那种人,而是由内至外散发着文化修养颇深的人,充满了情趣与智慧的人。
凡读过露润青莲这本书的读者都知道杨丽有很多的喜好:喜欢抚琴、喜欢书画、喜欢养壶、喜欢写作、还喜欢莲、喜欢竹、喜欢石头
女子,都因文而雅。
此生一直情系莲荷,醉心于莲荷的女子杨丽为她的第一本书命名为露润青莲,并在书中收录了九篇有关莲的文章。露润青莲、初见睡莲、石中睡莲、喜得莲壶、诗词咏莲而露润青莲是源于一友人赠给她的名为“残荷听雨”的根雕作品,作为该作品的新主人杨丽赐给这幅根雕一个新的名字——露润青莲。让写实的“残荷听雨”到写意的“露润青莲”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因此,这幅根雕被赋予新的生命与神韵。
一直以为喜好收藏者多是男士而不是女士,有雅兴收藏壶的人更是不多,那么女子就自然不在此列。然而杨丽却偏偏在此列,她在闲话养壶中说:“我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看见是紫砂制成,壶身上有莲花或者刻有莲文的壶,不管价钱高低,精致粗糙一并囊入。”由此我们知道,酷爱莲花的杨丽也一样喜欢上了莲壶。还特别讲究养壶。“小泥壶经过烧制出窑会有烟土味。所以养壶要先开壶,哼着小调净锅盛水淹没小壶,放少许茶叶,小火烫煮新壶。”“养壶如养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品茶的过程中养壶。”“最好专壶专养,就是说这壶用铁观音养的,就一直用铁观音养;那壶用花茶养的,就一直用花茶养。”还有“用茶汤养壶,日子久了小壶就会凝聚香气而有灵气。”如此这般用心养壶,没有生命的小泥壶,一个又一个在杨丽天长日久地精心调养后,便养出了壶的生命与神韵。
生在红尘中的杨丽梦想脱俗,于是一路走来,以作画、写诗、填词、养壶、论茶道、喜爱竹、酷爱莲。虽然为了生活四处奔波,但是这样的生活并不能改变她的这些喜好,她痴心不改喜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心性。
这些都在她的文字里有充分的描写,我大可不必在此重述,我也无法用自己的文字再现她文字的生动与活泼。
但是,我知道她的文章多以构思巧妙,文字清秀也浓于淡香,真情重,意境美为特点。尤为突出的是,她总能恰到好处地把自己的情感融于景中,情景缠绵,总也绕不出女子的柔情。其中伴有淡淡的忧伤牵动着读者的心。
记得她与睡莲不期而遇时,竟在那一刻她突然觉得与睡莲相通;在那一刻她与睡莲绘声绘色地交流;在那一刻她为睡莲的静美独忧、心颤而泪盈;在那一刻她心里蹦出了一首五绝雨歇莲衣卷,风停荷袂舒。冰肌妆淡雅,谁晓素心孤?
记得那年在古琴台,我与她对坐在精致的小石桌前,一同静听悠扬的琴声,那景那情还历历在目,曾经的梦长长久久还萦绕在心
这便是从文字中走出的女子,一个腹有经诗气自华的女子,一个与莲的内涵及风韵相近的女子,一个追求生活精致品味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