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田赋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所谓的农业税,说白了也就是田赋,是华夏历朝历代zhong yāngzhèng fu对拥有土地的人所课征的土地税,被列为国家正供,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基本、最主要来源。
春秋战国时期,鲁宣公十五年出现的“初税亩”是华夏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征田赋之始。以后或称租,或称税,名目累变,或收实物,或收银钱,时有不同,然历来为封建王朝的主要收入。
田赋起源于夏、商、周之“贡、助、彻”三法,而战国时代鲁国的“初税亩”和秦简公“初租禾”的实行奠定了封建社会的田赋制度。
“田”是指按田地征收的田租“赋”是由军赋代金转变成的人头税,叫口赋。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整套赋役制度,形成田有租、人有赋、力有役的局面。
汉书?食货志记载,秦朝“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既说明当时的田赋叫田租,也反映秦王朝赋税负担的沉重。历史上对田亩征收的土地税,名称不尽相同,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称田租,后来官田称租,私田称税。
宋有“官田之赋”和“私田之赋”这是不分官田、私田,统称田赋之始。元至明初,叫税粮。明推行“一条鞭法”以后,叫回赋。
田赋是历朝历代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历代zhèng fu都十分重视田赋制度的改革,如唐初的“租庸调”和唐中期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地”、“地了合一”对后代有重大影响。
清代田赋包括地丁、升科、租课三个项目。地丁,是指地赋与丁赋。源于清朝雍正二年以丁粮摊入地粮内合一征收,故称为地丁。升科,是指凡新购买土地或留置旗产地亩或开垦荒地及官、旗、黑地,初报完粮者。升科项内有旗产升科、官荒升科、旗地升科、旗租升科、黑地升科及官产升科之分。租课,是指官田或公有地租给农民耕种,由官府征收地租。地丁、升科、租课各项合称为粮额。
辛亥革命后,又将漕粮、户课和各种官田租课统称四赋。到国民zhèng fu统治时期才将按土地所征的各种税收统称四赋。田赋虽然以土地为课税对象,但地主所缴纳的是从农民身上榨取得来的地租,属于农民剩余劳动或必要劳动产品的转化形式,农民是田赋的实际负担者。
可以说田赋是一种最主要的对农民的剥削压榨手段,而且是毫无限制的掠夺,在历史上,唐代宗大历元年,以国用急需为理由,没有等秋粮成熟,就向民间田亩征收附加税,按青苗地每亩税钱十五钱,又征地头钱每亩二十钱,通称青苗钱,这是田赋预征的开始,如此横征暴敛,使农民不堪重负,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而清朝在田赋正额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加征,主要是耗羡、平余和漕粮附加三项。耗羡,又叫火耗。清初,田赋多以银两缴纳,各州县收入田赋银后,要把所收纳的零碎银两,熔化成规定重量的银锭,才能人库。由于在熔铸时,重量有所亏耗,因此,各地征收准适当多征一些,以补亏耗之数。但地方官吏往往借此苛索,成为剥削人民财富的一种手段。
平余,雍正时,四川的不法官员在征收赋税时,暗将戥头加重,以增收银两。乾隆三年,为整饬暗中加重之弊,准四川在火耗之外,每百两提解六钱,称平余。以后各省仿行,成为田赋的加征。
漕粮,是指向京城运送漕粮的各种加征浮收。漕粮是清代田赋的一部分,以实物缴纳。清后期zhèng fu为支付不断增加的对外赔款,以“分赔”、“摊赔”“代赔”等名目将沉重的赔款负担分散给地方。地方无款可筹,只好以附加税的形式。
此外封建王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也会时不时的降下隆恩,对赋役的减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灾免,一类为恩免。
灾免是指凡遇灾,地方官吏应立即逐级上报,赋役依灾情予以减免。恩免是指凡皇帝即位、太后或皇帝寿辰等重大庆典的情况下,赋役予以减免。
元代赋役减免,主要是免差税,分为恩免和灾免。“时因庆遇,或行幸所过,恒赐差税,如大兴、开平、兴和、畿内诸县,赋税屡免。”“或有灾荒,诏书迭下,除其赋税以优民力。”
明代,赋役减免分恩蠲、灾蠲二类。恩蠲多发生在皇帝即位、重大庆典的情况下。有关灾蠲、贩济,明太祖规定:凡四方水旱辄免税。丰年无灾害,亦优免地瘠民贫者。凡灾年,尽蠲二税,且贷以米,甚者赐米布若钞;又设预备仓,令老人运钞易米以储粟。有时还将粮食和国库银钱用以贩济灾民;对受灾地方并无仓储者,则从他县调米赈济。对因灾被迫卖子女者,官府予以收赎;命令富人蠲免佃户田租,大户贷给贫民粮食,免除杂役,到丰年偿还;皇庄、湖泊弛禁,允许民采取食物;饥民返还原籍,给予口粮;京、通仓米平价出卖;预支给官俸米粮以平价;建立官舍让流民居住,给粮米来收养弃婴儿;建立养济院来收养鳏寡孤独、无依无靠的老人。
清代,赋役减免,也分灾免、恩免二类。灾免凡遇灾,地方官吏应立即逐级上报。清朝规定受灾六分至十分为成灾,五分以下为不成灾。确认灾害的办法是先由灾户报简明呈单,列灾户姓名、所在村庄、受灾田亩数及具体位置、灾户大小口数,交地方zhèng fu与粮册查对,并将呈单作为勘灾底册,查灾人员拿着底册一亩一亩核实,划定受灾程度并将灾户划分为极贫、次贫等级。清朝规定饥民以16岁以上为大口,16岁以下为小口,年龄小不会走路的不准入册。等到全部勘查完毕,州县官核造总册,注明应否蠲缓上报。
恩免凡皇帝即位、太后或皇帝寿辰、沿例渴陵、巡狩等重大活动,不分无灾有灾,都按定制给予赋役宽免。
然而这种所谓的隆恩,却因为规定不明确,或者行使不利,非但不能起到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反而会予以加重,到头来画虎不成反类犬。
杜睿在贞观变法之时,也曾提出过改革税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当时施行的租庸调税法改革,结合唐代中期的两税法,以及明代的一条鞭法,形成了新的税制。
但是无论如何改革,依然改不了的是,征服始终都是寄生在天下百姓贫弱肌体上吸血鬼的现状。
以天下农民的力量供养一个庞大的国家,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合道理的,杜睿一直以来搭理发展国内的经济,为的就是能够有朝一日,将农民从被盘剥的社会地位之中,解救出来。
后世的新中国实现了农业税免征,那是因为国家富强了,不再需要以农业税来供养国家,现在大唐也到了这个时候。
虽然说处在当下的大唐,在生产力,社会财富上还无法与后世相比,但是现在的大唐不可以称之为不富,庞大的商业贸易,海外贸易,让大唐的岁入每年递增,而且其中的组成部分,已经由田赋,变成了商业税。
将田赋从主导地位,变成了次要地位,而如今杜睿所提出来的征收奢侈品税的制度,毫无疑问,将再次提高国家的岁入,这样一来,田赋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
历朝历代的士人都在高喊,国不与民争利,可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其实是,国家不要与士大夫争利,要与士大夫共天下,升斗小民的死活,何曾被他们看在眼里。
现在杜睿所提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国不与民争利,放弃农业税,无疑会惠及天下的农民,让他们能够完全的享有自己劳动所创造出来的财富。
高智周一直以来都是杜睿的忠实信徒,难怪他在看了杜睿给他的那份资料之后,会如此的兴奋,发出这样的感叹。
张言硕等人此时看杜睿的眼神都变得热切了起来,他们都是出身与小户之家,自然知道田赋对一个农户来说,是多么沉重的负担,辛苦一年,大半的产出都要用来缴纳赋税,剩下的也只能保证温饱而已,可是这已经省得上是盛世了。
如果当真能够取消田赋的话,那无疑是天大的好事。
杜睿指着高智周手中的那份资料,道:“你好好看看,研究一下,明日为师希望你能理出一个章程来,在内阁一通讨论!”
高智周闻言,难掩心中的激动,他知道杜睿是准备将这份惠及万民的大功劳交给他来完成,激动道:“恩师放心,弟子一定不负恩师重托!”
高智周说着,将那份杜睿写的资料举过头顶,虽然几张纸轻飘飘的,但是此刻在他手中却是重若千斤。
所谓的农业税,说白了也就是田赋,是华夏历朝历代zhong yāngzhèng fu对拥有土地的人所课征的土地税,被列为国家正供,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基本、最主要来源。
春秋战国时期,鲁宣公十五年出现的“初税亩”是华夏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征田赋之始。以后或称租,或称税,名目累变,或收实物,或收银钱,时有不同,然历来为封建王朝的主要收入。
田赋起源于夏、商、周之“贡、助、彻”三法,而战国时代鲁国的“初税亩”和秦简公“初租禾”的实行奠定了封建社会的田赋制度。
“田”是指按田地征收的田租“赋”是由军赋代金转变成的人头税,叫口赋。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整套赋役制度,形成田有租、人有赋、力有役的局面。
汉书?食货志记载,秦朝“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既说明当时的田赋叫田租,也反映秦王朝赋税负担的沉重。历史上对田亩征收的土地税,名称不尽相同,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称田租,后来官田称租,私田称税。
宋有“官田之赋”和“私田之赋”这是不分官田、私田,统称田赋之始。元至明初,叫税粮。明推行“一条鞭法”以后,叫回赋。
田赋是历朝历代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历代zhèng fu都十分重视田赋制度的改革,如唐初的“租庸调”和唐中期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地”、“地了合一”对后代有重大影响。
清代田赋包括地丁、升科、租课三个项目。地丁,是指地赋与丁赋。源于清朝雍正二年以丁粮摊入地粮内合一征收,故称为地丁。升科,是指凡新购买土地或留置旗产地亩或开垦荒地及官、旗、黑地,初报完粮者。升科项内有旗产升科、官荒升科、旗地升科、旗租升科、黑地升科及官产升科之分。租课,是指官田或公有地租给农民耕种,由官府征收地租。地丁、升科、租课各项合称为粮额。
辛亥革命后,又将漕粮、户课和各种官田租课统称四赋。到国民zhèng fu统治时期才将按土地所征的各种税收统称四赋。田赋虽然以土地为课税对象,但地主所缴纳的是从农民身上榨取得来的地租,属于农民剩余劳动或必要劳动产品的转化形式,农民是田赋的实际负担者。
可以说田赋是一种最主要的对农民的剥削压榨手段,而且是毫无限制的掠夺,在历史上,唐代宗大历元年,以国用急需为理由,没有等秋粮成熟,就向民间田亩征收附加税,按青苗地每亩税钱十五钱,又征地头钱每亩二十钱,通称青苗钱,这是田赋预征的开始,如此横征暴敛,使农民不堪重负,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而清朝在田赋正额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加征,主要是耗羡、平余和漕粮附加三项。耗羡,又叫火耗。清初,田赋多以银两缴纳,各州县收入田赋银后,要把所收纳的零碎银两,熔化成规定重量的银锭,才能人库。由于在熔铸时,重量有所亏耗,因此,各地征收准适当多征一些,以补亏耗之数。但地方官吏往往借此苛索,成为剥削人民财富的一种手段。
平余,雍正时,四川的不法官员在征收赋税时,暗将戥头加重,以增收银两。乾隆三年,为整饬暗中加重之弊,准四川在火耗之外,每百两提解六钱,称平余。以后各省仿行,成为田赋的加征。
漕粮,是指向京城运送漕粮的各种加征浮收。漕粮是清代田赋的一部分,以实物缴纳。清后期zhèng fu为支付不断增加的对外赔款,以“分赔”、“摊赔”“代赔”等名目将沉重的赔款负担分散给地方。地方无款可筹,只好以附加税的形式。
此外封建王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也会时不时的降下隆恩,对赋役的减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灾免,一类为恩免。
灾免是指凡遇灾,地方官吏应立即逐级上报,赋役依灾情予以减免。恩免是指凡皇帝即位、太后或皇帝寿辰等重大庆典的情况下,赋役予以减免。
元代赋役减免,主要是免差税,分为恩免和灾免。“时因庆遇,或行幸所过,恒赐差税,如大兴、开平、兴和、畿内诸县,赋税屡免。”“或有灾荒,诏书迭下,除其赋税以优民力。”
明代,赋役减免分恩蠲、灾蠲二类。恩蠲多发生在皇帝即位、重大庆典的情况下。有关灾蠲、贩济,明太祖规定:凡四方水旱辄免税。丰年无灾害,亦优免地瘠民贫者。凡灾年,尽蠲二税,且贷以米,甚者赐米布若钞;又设预备仓,令老人运钞易米以储粟。有时还将粮食和国库银钱用以贩济灾民;对受灾地方并无仓储者,则从他县调米赈济。对因灾被迫卖子女者,官府予以收赎;命令富人蠲免佃户田租,大户贷给贫民粮食,免除杂役,到丰年偿还;皇庄、湖泊弛禁,允许民采取食物;饥民返还原籍,给予口粮;京、通仓米平价出卖;预支给官俸米粮以平价;建立官舍让流民居住,给粮米来收养弃婴儿;建立养济院来收养鳏寡孤独、无依无靠的老人。
清代,赋役减免,也分灾免、恩免二类。灾免凡遇灾,地方官吏应立即逐级上报。清朝规定受灾六分至十分为成灾,五分以下为不成灾。确认灾害的办法是先由灾户报简明呈单,列灾户姓名、所在村庄、受灾田亩数及具体位置、灾户大小口数,交地方zhèng fu与粮册查对,并将呈单作为勘灾底册,查灾人员拿着底册一亩一亩核实,划定受灾程度并将灾户划分为极贫、次贫等级。清朝规定饥民以16岁以上为大口,16岁以下为小口,年龄小不会走路的不准入册。等到全部勘查完毕,州县官核造总册,注明应否蠲缓上报。
恩免凡皇帝即位、太后或皇帝寿辰、沿例渴陵、巡狩等重大活动,不分无灾有灾,都按定制给予赋役宽免。
然而这种所谓的隆恩,却因为规定不明确,或者行使不利,非但不能起到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反而会予以加重,到头来画虎不成反类犬。
杜睿在贞观变法之时,也曾提出过改革税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当时施行的租庸调税法改革,结合唐代中期的两税法,以及明代的一条鞭法,形成了新的税制。
但是无论如何改革,依然改不了的是,征服始终都是寄生在天下百姓贫弱肌体上吸血鬼的现状。
以天下农民的力量供养一个庞大的国家,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合道理的,杜睿一直以来搭理发展国内的经济,为的就是能够有朝一日,将农民从被盘剥的社会地位之中,解救出来。
后世的新中国实现了农业税免征,那是因为国家富强了,不再需要以农业税来供养国家,现在大唐也到了这个时候。
虽然说处在当下的大唐,在生产力,社会财富上还无法与后世相比,但是现在的大唐不可以称之为不富,庞大的商业贸易,海外贸易,让大唐的岁入每年递增,而且其中的组成部分,已经由田赋,变成了商业税。
将田赋从主导地位,变成了次要地位,而如今杜睿所提出来的征收奢侈品税的制度,毫无疑问,将再次提高国家的岁入,这样一来,田赋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
历朝历代的士人都在高喊,国不与民争利,可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其实是,国家不要与士大夫争利,要与士大夫共天下,升斗小民的死活,何曾被他们看在眼里。
现在杜睿所提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国不与民争利,放弃农业税,无疑会惠及天下的农民,让他们能够完全的享有自己劳动所创造出来的财富。
高智周一直以来都是杜睿的忠实信徒,难怪他在看了杜睿给他的那份资料之后,会如此的兴奋,发出这样的感叹。
张言硕等人此时看杜睿的眼神都变得热切了起来,他们都是出身与小户之家,自然知道田赋对一个农户来说,是多么沉重的负担,辛苦一年,大半的产出都要用来缴纳赋税,剩下的也只能保证温饱而已,可是这已经省得上是盛世了。
如果当真能够取消田赋的话,那无疑是天大的好事。
杜睿指着高智周手中的那份资料,道:“你好好看看,研究一下,明日为师希望你能理出一个章程来,在内阁一通讨论!”
高智周闻言,难掩心中的激动,他知道杜睿是准备将这份惠及万民的大功劳交给他来完成,激动道:“恩师放心,弟子一定不负恩师重托!”
高智周说着,将那份杜睿写的资料举过头顶,虽然几张纸轻飘飘的,但是此刻在他手中却是重若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