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的吆喝声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戗剪子来磨菜刀”
黄昏时分,这苍凉的吆喝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随着我意识的渐渐清晰,这苍凉的吆喝声一点点远去,愈来愈微弱,最终消逝不闻了。
从吆喝声的苍老悲凉上判断,那应该是出自我“认识”的一个老人之口。自吆喝声的第一个音节进入我的耳朵之际,我的大脑中就渐渐浮现出那老人的形象:高高瘦瘦的身材,一身破衣烂衫,满脸皱纹间凝固着永远的谦卑和善良,手背上老皮凸起,手掌里布满老茧,手指甲里塞满油污和泥垢。他的行头也极其简单:一条几乎可以称之为文物的板凳,板凳的一头挂着一个帆布包,帆布包里盛着磨刀石以及支架之类的用来干活的工具,板凳的另一头拴着一个小铁盒,里面盛着一点点脏水。他就扛着这板凳走街串巷,戗剪子磨菜刀,养生糊口,苟延残喘。
“戗剪子来磨菜刀”
是的,没错,是他,就是那个我打小就熟悉的老人。
三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时,就在故乡时常看见他。那时的他跟现在几乎一模一样:同样的身材,同样的衣裳,同样的苍老而脏,同样的一条板凳扛在肩上,走村串庄,戗剪子磨菜刀。时常,我看见他来到一户农家的角门旁,在三五个村妇的包围中,在像我那样的七八岁的小孩子们的嬉闹中,撂下肩上的板凳,拉开架势,干起活来。他叉开双腿骑坐在板凳上,以机械而均匀的节奏在磨刀石上一推一拉,戗着剪子或磨着菜刀,时不时地拿一把小小的铁刷子,从那个小铁盒里蘸一点脏水出来抹在刀背上或刀锋上,然后继续一推一拉在他干着活的过程中,那几个村妇们肯定问过他的年纪、家世,但七八岁的我对这些没有兴趣,并不知道老人的确切年纪和家世。在我的印象和记忆里,那时——三十多年前——他的年纪大概就在65岁到70岁之间,种种迹象:容貌、步履、吆喝声,都有力地表明他的年纪就在65岁到70岁之间,只可能更大不可能更小,而且很有可能他没有老婆孩子,没有住处,一切都没有,除了这苍老的身体和这简单的行头。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被那苍凉的吆喝声唤醒,谛听着那苍凉的吆喝声一点点远去,一个年纪在65岁至70岁之间的老人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一个戗剪子磨菜刀的苍老男人的形象又清清楚楚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啊,我童年时代的一位老相识在时隔三十多年后又来到了我的身旁。
我谛听着那苍凉的吆喝声一点点远去,最终消逝不闻。我估摸着他可能揽着了活计,此刻正骑坐在那条几乎可以称之为文物的板凳上一推一拉地干活。我飞身下床,来到我居住的宿舍楼前面的那面空地上,在一堵墙的东面,在一片凉爽的阴影里,在五六个家庭妇女的包围中,我又看见了童年时候所熟悉的一幕——
他叉开双腿骑坐在板凳上
在一种机械而均匀的节奏里
他的双臂和上半身在磨刀石上推拉
戗着剪子或磨着菜刀
有时他停下来,拿一把小小的铁刷子
在一个铁盒子里蘸一点脏水
抹在刀背上或刀锋上,然后继续一推一拉
他磨着,磨着,磨着
这一幕跟我童年时候所熟悉的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不同似乎就是那个盛脏水的小铁盒如今换成了易拉罐;这一幕跟我由那苍凉的吆喝声所做出的判断几乎一模一样。三十多年过去了,一切似乎都没有变化,这个三十年前就已经将近70岁的老人似乎并没有变得更苍老。按常理,他应该接近100岁了,但是没有,他的年纪仍然介于65岁和70岁之间。——这个我只要听见那苍凉的吆喝声就在我心灵深处醒转过来的老人,这个三十年前就已经苍白而衰老的老人,这个自三十年前开始即不再衰老的老人。
我站在楼前空地上看着他专心致志地干活。我想,如果我守在那里等着他干完活看着他扛起板凳一路吆喝着渐渐走远,如果我跟随着他,一直跟随着他,从太阳西斜直到黄昏日暮,从太阳下山直到黑夜降临,那么我就会知道得比现在更多一些——是什么进入了我那控制不住的好奇之心?——至少我可以弄清以下这个一直纠缠着我心灵的问题:他的家在哪里?三十年前在我的故乡看见他听见他苍凉的吆喝声时我不知道他的家在哪里,如今在离故乡50多里地的县城又看见他听见他苍凉的吆喝声,我还是不知道他的家在哪里。
也许他的家在离我故乡不远的一个村子里
也许他的家在我故乡与县城之间的一个村子里
也许他的家在离县城不远的一个村子里
也许他的家在
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家
也许在方圆五十里的广大空间里
每一个置身之处都可以称为他的家
他把家安置在他随便落脚的一个地方
吃完早饭抬腿就走
睡一宿觉起身上路。
最终我并没有跟随他而去。此刻已是凌晨一点钟,所有的人都在自家的床上睡去了,我浑身大汗淋漓在写这些文字,我难以入眠,我的灵魂中一个扛着板凳走街串巷的老人形象在走着走着,我的灵魂中一个苍凉的吆喝声在响着响着,那苍凉的吆喝声时远时近,时弱时强,每一个音节都宛如一根生锈的铁钉——就像老人那柄小铁刷子上的铁毛——狠狠地扎进我的大脑中。
“戗剪子来磨菜刀”
在我书桌的旁边就是我的席梦思床,过一会儿我就要躺到上面去睡觉了。但是那个三十年前就已经老去的老人,那个我只听见他苍凉的吆喝声但从未听见他说过一句话的老人,那个以机械而均匀的节奏推拉戗磨的老人,那个以此养生糊口、苟延残喘的老人,那个我也许永远不会知道叫什么名字、家在何处的老人,他此时此刻究竟睡在哪里?——此前的千万个夜晚、千万个雨雪风沙之日,他究竟睡在哪里?在哪里躲避雨雪风沙的侵袭?此后的无数个夜晚、无数个雨雪风沙之日,他究竟又能睡在哪里?在一首诗里,我曾写道:“我们的幸福在于今夜我们得以安睡。”可是,这个老人,我不能再想,我遂沉默下来。
但是,我突然想起贾平凹在废都中的一句话:“睡在哪里不都是睡在夜里啊!”是啊,老人此刻安睡在夜里“夜”就是他的家。
唉,什么时候也许他就永远地睡去了,而那声声苍凉的吆喝声将永远在我的生活中,在我的梦境中,在我的灵魂中,在我的写作中,响着,响着,像是一个警告:我们之所以得以安睡
“戗剪子来磨菜刀”
2001年7月初稿,2004年1月修改
“戗剪子来磨菜刀”
黄昏时分,这苍凉的吆喝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随着我意识的渐渐清晰,这苍凉的吆喝声一点点远去,愈来愈微弱,最终消逝不闻了。
从吆喝声的苍老悲凉上判断,那应该是出自我“认识”的一个老人之口。自吆喝声的第一个音节进入我的耳朵之际,我的大脑中就渐渐浮现出那老人的形象:高高瘦瘦的身材,一身破衣烂衫,满脸皱纹间凝固着永远的谦卑和善良,手背上老皮凸起,手掌里布满老茧,手指甲里塞满油污和泥垢。他的行头也极其简单:一条几乎可以称之为文物的板凳,板凳的一头挂着一个帆布包,帆布包里盛着磨刀石以及支架之类的用来干活的工具,板凳的另一头拴着一个小铁盒,里面盛着一点点脏水。他就扛着这板凳走街串巷,戗剪子磨菜刀,养生糊口,苟延残喘。
“戗剪子来磨菜刀”
是的,没错,是他,就是那个我打小就熟悉的老人。
三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时,就在故乡时常看见他。那时的他跟现在几乎一模一样:同样的身材,同样的衣裳,同样的苍老而脏,同样的一条板凳扛在肩上,走村串庄,戗剪子磨菜刀。时常,我看见他来到一户农家的角门旁,在三五个村妇的包围中,在像我那样的七八岁的小孩子们的嬉闹中,撂下肩上的板凳,拉开架势,干起活来。他叉开双腿骑坐在板凳上,以机械而均匀的节奏在磨刀石上一推一拉,戗着剪子或磨着菜刀,时不时地拿一把小小的铁刷子,从那个小铁盒里蘸一点脏水出来抹在刀背上或刀锋上,然后继续一推一拉在他干着活的过程中,那几个村妇们肯定问过他的年纪、家世,但七八岁的我对这些没有兴趣,并不知道老人的确切年纪和家世。在我的印象和记忆里,那时——三十多年前——他的年纪大概就在65岁到70岁之间,种种迹象:容貌、步履、吆喝声,都有力地表明他的年纪就在65岁到70岁之间,只可能更大不可能更小,而且很有可能他没有老婆孩子,没有住处,一切都没有,除了这苍老的身体和这简单的行头。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被那苍凉的吆喝声唤醒,谛听着那苍凉的吆喝声一点点远去,一个年纪在65岁至70岁之间的老人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一个戗剪子磨菜刀的苍老男人的形象又清清楚楚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啊,我童年时代的一位老相识在时隔三十多年后又来到了我的身旁。
我谛听着那苍凉的吆喝声一点点远去,最终消逝不闻。我估摸着他可能揽着了活计,此刻正骑坐在那条几乎可以称之为文物的板凳上一推一拉地干活。我飞身下床,来到我居住的宿舍楼前面的那面空地上,在一堵墙的东面,在一片凉爽的阴影里,在五六个家庭妇女的包围中,我又看见了童年时候所熟悉的一幕——
他叉开双腿骑坐在板凳上
在一种机械而均匀的节奏里
他的双臂和上半身在磨刀石上推拉
戗着剪子或磨着菜刀
有时他停下来,拿一把小小的铁刷子
在一个铁盒子里蘸一点脏水
抹在刀背上或刀锋上,然后继续一推一拉
他磨着,磨着,磨着
这一幕跟我童年时候所熟悉的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不同似乎就是那个盛脏水的小铁盒如今换成了易拉罐;这一幕跟我由那苍凉的吆喝声所做出的判断几乎一模一样。三十多年过去了,一切似乎都没有变化,这个三十年前就已经将近70岁的老人似乎并没有变得更苍老。按常理,他应该接近100岁了,但是没有,他的年纪仍然介于65岁和70岁之间。——这个我只要听见那苍凉的吆喝声就在我心灵深处醒转过来的老人,这个三十年前就已经苍白而衰老的老人,这个自三十年前开始即不再衰老的老人。
我站在楼前空地上看着他专心致志地干活。我想,如果我守在那里等着他干完活看着他扛起板凳一路吆喝着渐渐走远,如果我跟随着他,一直跟随着他,从太阳西斜直到黄昏日暮,从太阳下山直到黑夜降临,那么我就会知道得比现在更多一些——是什么进入了我那控制不住的好奇之心?——至少我可以弄清以下这个一直纠缠着我心灵的问题:他的家在哪里?三十年前在我的故乡看见他听见他苍凉的吆喝声时我不知道他的家在哪里,如今在离故乡50多里地的县城又看见他听见他苍凉的吆喝声,我还是不知道他的家在哪里。
也许他的家在离我故乡不远的一个村子里
也许他的家在我故乡与县城之间的一个村子里
也许他的家在离县城不远的一个村子里
也许他的家在
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家
也许在方圆五十里的广大空间里
每一个置身之处都可以称为他的家
他把家安置在他随便落脚的一个地方
吃完早饭抬腿就走
睡一宿觉起身上路。
最终我并没有跟随他而去。此刻已是凌晨一点钟,所有的人都在自家的床上睡去了,我浑身大汗淋漓在写这些文字,我难以入眠,我的灵魂中一个扛着板凳走街串巷的老人形象在走着走着,我的灵魂中一个苍凉的吆喝声在响着响着,那苍凉的吆喝声时远时近,时弱时强,每一个音节都宛如一根生锈的铁钉——就像老人那柄小铁刷子上的铁毛——狠狠地扎进我的大脑中。
“戗剪子来磨菜刀”
在我书桌的旁边就是我的席梦思床,过一会儿我就要躺到上面去睡觉了。但是那个三十年前就已经老去的老人,那个我只听见他苍凉的吆喝声但从未听见他说过一句话的老人,那个以机械而均匀的节奏推拉戗磨的老人,那个以此养生糊口、苟延残喘的老人,那个我也许永远不会知道叫什么名字、家在何处的老人,他此时此刻究竟睡在哪里?——此前的千万个夜晚、千万个雨雪风沙之日,他究竟睡在哪里?在哪里躲避雨雪风沙的侵袭?此后的无数个夜晚、无数个雨雪风沙之日,他究竟又能睡在哪里?在一首诗里,我曾写道:“我们的幸福在于今夜我们得以安睡。”可是,这个老人,我不能再想,我遂沉默下来。
但是,我突然想起贾平凹在废都中的一句话:“睡在哪里不都是睡在夜里啊!”是啊,老人此刻安睡在夜里“夜”就是他的家。
唉,什么时候也许他就永远地睡去了,而那声声苍凉的吆喝声将永远在我的生活中,在我的梦境中,在我的灵魂中,在我的写作中,响着,响着,像是一个警告:我们之所以得以安睡
“戗剪子来磨菜刀”
2001年7月初稿,2004年1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