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应合时事而作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诗风词韵”近日发了我一组以扶贫为题材的律诗:山吟十咏。编辑的评语令我汗颜:“诗之立意新颖,主题深刻、鲜明,每一首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一幅温馨的画面是不可多得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诗作!”红袖将其列为推荐阅读作品。这除了对作品给予肯定之外,我想最主要的是红袖基于具有时代特色诗词作品的缺失,对于涌现更多的紧扣时代节拍、展现时代风貌的诗词新作寄予强烈的期待。
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古人早就认识到写诗要“合”“时”和“事”要把握现实生活的脉律,以作者所置身、所面对的社会时事入诗,强调诗文应具有的时效性、鲜活性、现实性。唐诗宋词就是表现现实生活的历史典范。唐代是一个典型的由盛而衰的朝代,众多的诗人见证了虚华、战乱、离别、民生疾苦、盛衰更替等等,对无情的现实和时世的变迁,有着多种多样的认识,有着多种多样的情感、疑问、迷茫这些通过诗来宣泄,便形成了一首首哙叱人口、历久不衰的唐诗。正是由于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诗人大胆描写他们所处时代的“时”和“事”才形成了诗星灿烂、光耀千秋的一代诗歌盛世。诵读唐诗,每每惊叹于高高耸立的一座座诗歌艺术峰峦的瑰丽、奇伟!
唐诗宋词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形式上也不跟着前人亦步亦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诗家、词家充分发挥汉字可按规则排列、音韵可抑扬顿挫的特色,创造了诗词格律这种独特的、魅力无穷的诗歌艺术形式,千余年传承至今,仍得到了许多诗歌爱好者的喜爱。作为一名诗词爱好者,用这种古老而雅致的形式写诗,如何在前人树立的一座座高峰面前别开生面呢?认真探究这个问题,对于格律体新诗走向繁荣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诗词作者一味追求古雅,其作品僻典熬牙“返璞归真”得象古人写的一样,还美其名曰有唐风宋韵的意味,读起来很难分清是哪朝哪代人写的。我曾写过一首绝句讽喻这种现象:“凝章炼句重幽奇,又把今词作古词。李杜香山皆雅颂,今人安得读唐诗?”如果当年唐、宋人只在诗经、屈原的路上打转,照本宣科,我们今天还能读到色彩纷呈、光耀千秋的唐诗宋词吗?明代诗歌凋敝的主要原因在于复古之风盛行。弘治学者李梦阳标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被当时的许多诗人奉为金科玉律。诗坛上前后“七子”一味崇古仿古,逐渐泯灭了自我独立的诗格,明诗因此在中国诗史上寥落。试想,当代人一味追求古雅,摹唐仿宋,真的写得过唐、宋吗?即便写得出今日的“唐诗宋词”那人们还是会去读真正的唐宋诗词。这样的路会越走越窄,读者会越来越少。当然,这绝不是反对文学特质上的阳春白雪。我想强调的是,在运用诗词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时,在内容上应力求与时俱进,反映现实生活,赋予时代特征,这是诗词焕发活力的主要出路。我写“山吟十咏”就是想就此做点尝试。
我经历了时间不短的扶贫工作,对我国扶贫的现状、目标、工作内容等有一些实际的了解。这是一项德政。我国从1985年实施扶贫开发以来,应当说卓有成效。近几年全国解决了几千万人的温饱问题。许许多多的人以各种方式参与扶贫,虽然作为个体来说力量很微弱,总体扶贫效果还很不如人意——中国农村太穷,人口太多,扶持之力乃杯水车薪,至今全国贫困人口仍然数以千万计。但是,如果不搞扶贫,这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将更为显著,最贫困的群体将庞大得多!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潜足大别山,涉水攀崖,披云沐月,穿村入户,访贫问苦,情聚于心而发之于诗。大别山是老革命根据地(现在叫老区),又是面积很大的贫困地区。大山头上、水库边的一些山民真穷啊。“一牛犁罢三家地,半勺烹成两日炊。”——决非想象出来的虚言;“不识文章重几斤,空劳黔技惘驱贫。”——没有文化、没有技术致富无力也无门;“犬吠鸡啼三句半,莺歌蝶舞水弹琴”——精神文化生活非常贫瘠,天天只有无奈地观赏大自然的“歌舞”;“迁延卧榻病如丝,几度丰年尽付兹。”——如果加上病魔的长久袭击,生活就更不堪设想了;“力因困锁温康远,家尚疏篱好梦频。”——居于高寒山区和库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虽然致富的好梦频频,但有力无处使,徒唤奈何!近年,政府和社会力量在产业、环境、科技、文化、卫生、民居等方面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扶持,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场艰苦的攻坚战——有时千辛万苦使山民解决了温饱,遭遇一场突然而来的天灾人祸的侵袭,贫魔又再次光临,扶贫前功尽弃。因而,扶贫常常要经过贫困与反贫困的拉锯式战斗才能见效。2003年国家投入扶贫资金近300亿元,但相反全国贫困人口增加了80万人。人们不了解的是,对于调节、平衡社会的两极分化,扶贫该是多么重要。我亲身参与了这场特殊的战争,道德和良心驱使我记录那一幕幕没有硝烟的战争场景,宏扬这一时代的主旋律。
这组诗可能失之于粗疏,聊以自慰的是,记录的是自己亲历亲为的足迹和真情实感,展现的是火热的现实生活,具有“时代特色”从这次的创作实践中我体悟到,用诗词写“时事”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
首要的是立意要有所创新。感时伤事、离别唱和、风花雪月、佳节喜庆等皆可入诗,历代都有好作品。但是,现在网络、报刊上这类诗词汗牛充栋,俯拾即是。有诗词作者过了一个中秋节,就写出“花好月团圆”听到“神州”号上天就吟出“神州奔月气豪雄”平淡寡味,毫无创意诗意。就立意而言,这都是些“陈饭”无须多炒,不是真正的合时事之作。在“山吟十咏”中,我以“感受大别山扶贫”为主题,以十种扶贫方式为吟咏内容,一线穿珠,力求形成一个整体的意象。其次,意境要有所创新。当代诗词繁荣的关键,主要在于把握时代的脉搏,从作者自身的真实感受出发,创造出独具风格的意境。拙诗中“田书惯读秋前页,树网私聊屋后禽”一联,将山民在农田中耕耘,喻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周而复始的读田书;树上鸣叫的鸟儿,在房前屋后树枝交织而成的“树网”上私聊。这里通过有些奇特的想象表现偏僻山村缺少精神文化生活的无奈“网”和“私聊”是我们这个信息时代才有的语汇和事物,营造了一种新奇的意境。“椒禾嘻挂番茄果,棚下乾坤四季春”一联通过辣椒禾挂上了番茄果,大棚里蔬菜四季如春的描写表现转基因、杂交、大棚种植等现代先进的农业技术已经进入了农民的田头地角,读来有鲜活的画面感。除此之外,语言创新很重要。记得看到过这样两句诗:“不见酒旗人自醉,小康酣在杏花林。”对其中“小康酣在杏花林”一句印象很深刻。汉诗语言之丰富,洋洋大观。在吸取前人语言特色的同时,要不但融入时代语言的新鲜血液,去芜存菁,化腐朽为神奇,锤炼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点,并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和乐见的诗词语言特色。
时代在前进,诗词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才能不但焕发生机,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2005、2、27
“诗风词韵”近日发了我一组以扶贫为题材的律诗:山吟十咏。编辑的评语令我汗颜:“诗之立意新颖,主题深刻、鲜明,每一首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一幅温馨的画面是不可多得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诗作!”红袖将其列为推荐阅读作品。这除了对作品给予肯定之外,我想最主要的是红袖基于具有时代特色诗词作品的缺失,对于涌现更多的紧扣时代节拍、展现时代风貌的诗词新作寄予强烈的期待。
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古人早就认识到写诗要“合”“时”和“事”要把握现实生活的脉律,以作者所置身、所面对的社会时事入诗,强调诗文应具有的时效性、鲜活性、现实性。唐诗宋词就是表现现实生活的历史典范。唐代是一个典型的由盛而衰的朝代,众多的诗人见证了虚华、战乱、离别、民生疾苦、盛衰更替等等,对无情的现实和时世的变迁,有着多种多样的认识,有着多种多样的情感、疑问、迷茫这些通过诗来宣泄,便形成了一首首哙叱人口、历久不衰的唐诗。正是由于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诗人大胆描写他们所处时代的“时”和“事”才形成了诗星灿烂、光耀千秋的一代诗歌盛世。诵读唐诗,每每惊叹于高高耸立的一座座诗歌艺术峰峦的瑰丽、奇伟!
唐诗宋词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形式上也不跟着前人亦步亦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诗家、词家充分发挥汉字可按规则排列、音韵可抑扬顿挫的特色,创造了诗词格律这种独特的、魅力无穷的诗歌艺术形式,千余年传承至今,仍得到了许多诗歌爱好者的喜爱。作为一名诗词爱好者,用这种古老而雅致的形式写诗,如何在前人树立的一座座高峰面前别开生面呢?认真探究这个问题,对于格律体新诗走向繁荣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诗词作者一味追求古雅,其作品僻典熬牙“返璞归真”得象古人写的一样,还美其名曰有唐风宋韵的意味,读起来很难分清是哪朝哪代人写的。我曾写过一首绝句讽喻这种现象:“凝章炼句重幽奇,又把今词作古词。李杜香山皆雅颂,今人安得读唐诗?”如果当年唐、宋人只在诗经、屈原的路上打转,照本宣科,我们今天还能读到色彩纷呈、光耀千秋的唐诗宋词吗?明代诗歌凋敝的主要原因在于复古之风盛行。弘治学者李梦阳标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被当时的许多诗人奉为金科玉律。诗坛上前后“七子”一味崇古仿古,逐渐泯灭了自我独立的诗格,明诗因此在中国诗史上寥落。试想,当代人一味追求古雅,摹唐仿宋,真的写得过唐、宋吗?即便写得出今日的“唐诗宋词”那人们还是会去读真正的唐宋诗词。这样的路会越走越窄,读者会越来越少。当然,这绝不是反对文学特质上的阳春白雪。我想强调的是,在运用诗词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时,在内容上应力求与时俱进,反映现实生活,赋予时代特征,这是诗词焕发活力的主要出路。我写“山吟十咏”就是想就此做点尝试。
我经历了时间不短的扶贫工作,对我国扶贫的现状、目标、工作内容等有一些实际的了解。这是一项德政。我国从1985年实施扶贫开发以来,应当说卓有成效。近几年全国解决了几千万人的温饱问题。许许多多的人以各种方式参与扶贫,虽然作为个体来说力量很微弱,总体扶贫效果还很不如人意——中国农村太穷,人口太多,扶持之力乃杯水车薪,至今全国贫困人口仍然数以千万计。但是,如果不搞扶贫,这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将更为显著,最贫困的群体将庞大得多!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潜足大别山,涉水攀崖,披云沐月,穿村入户,访贫问苦,情聚于心而发之于诗。大别山是老革命根据地(现在叫老区),又是面积很大的贫困地区。大山头上、水库边的一些山民真穷啊。“一牛犁罢三家地,半勺烹成两日炊。”——决非想象出来的虚言;“不识文章重几斤,空劳黔技惘驱贫。”——没有文化、没有技术致富无力也无门;“犬吠鸡啼三句半,莺歌蝶舞水弹琴”——精神文化生活非常贫瘠,天天只有无奈地观赏大自然的“歌舞”;“迁延卧榻病如丝,几度丰年尽付兹。”——如果加上病魔的长久袭击,生活就更不堪设想了;“力因困锁温康远,家尚疏篱好梦频。”——居于高寒山区和库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虽然致富的好梦频频,但有力无处使,徒唤奈何!近年,政府和社会力量在产业、环境、科技、文化、卫生、民居等方面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扶持,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场艰苦的攻坚战——有时千辛万苦使山民解决了温饱,遭遇一场突然而来的天灾人祸的侵袭,贫魔又再次光临,扶贫前功尽弃。因而,扶贫常常要经过贫困与反贫困的拉锯式战斗才能见效。2003年国家投入扶贫资金近300亿元,但相反全国贫困人口增加了80万人。人们不了解的是,对于调节、平衡社会的两极分化,扶贫该是多么重要。我亲身参与了这场特殊的战争,道德和良心驱使我记录那一幕幕没有硝烟的战争场景,宏扬这一时代的主旋律。
这组诗可能失之于粗疏,聊以自慰的是,记录的是自己亲历亲为的足迹和真情实感,展现的是火热的现实生活,具有“时代特色”从这次的创作实践中我体悟到,用诗词写“时事”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
首要的是立意要有所创新。感时伤事、离别唱和、风花雪月、佳节喜庆等皆可入诗,历代都有好作品。但是,现在网络、报刊上这类诗词汗牛充栋,俯拾即是。有诗词作者过了一个中秋节,就写出“花好月团圆”听到“神州”号上天就吟出“神州奔月气豪雄”平淡寡味,毫无创意诗意。就立意而言,这都是些“陈饭”无须多炒,不是真正的合时事之作。在“山吟十咏”中,我以“感受大别山扶贫”为主题,以十种扶贫方式为吟咏内容,一线穿珠,力求形成一个整体的意象。其次,意境要有所创新。当代诗词繁荣的关键,主要在于把握时代的脉搏,从作者自身的真实感受出发,创造出独具风格的意境。拙诗中“田书惯读秋前页,树网私聊屋后禽”一联,将山民在农田中耕耘,喻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周而复始的读田书;树上鸣叫的鸟儿,在房前屋后树枝交织而成的“树网”上私聊。这里通过有些奇特的想象表现偏僻山村缺少精神文化生活的无奈“网”和“私聊”是我们这个信息时代才有的语汇和事物,营造了一种新奇的意境。“椒禾嘻挂番茄果,棚下乾坤四季春”一联通过辣椒禾挂上了番茄果,大棚里蔬菜四季如春的描写表现转基因、杂交、大棚种植等现代先进的农业技术已经进入了农民的田头地角,读来有鲜活的画面感。除此之外,语言创新很重要。记得看到过这样两句诗:“不见酒旗人自醉,小康酣在杏花林。”对其中“小康酣在杏花林”一句印象很深刻。汉诗语言之丰富,洋洋大观。在吸取前人语言特色的同时,要不但融入时代语言的新鲜血液,去芜存菁,化腐朽为神奇,锤炼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点,并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和乐见的诗词语言特色。
时代在前进,诗词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才能不但焕发生机,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200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