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三字经》浅论教育学一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局里举行读书交流活动,大家认真读书,广泛交流,自己听了后,感受颇多。我交流的是读三字经的感受,交流结果经局长点评后,觉得自己的看法有很多不妥之处,决定再认真阅读、挖掘。此篇是第一次交流的稿子。
大家好!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再读三字经,浅谈教育学。
刚才听了三位同志的感受,心里充满了惊喜,也有了些新的发现。一是刚才雷书记一直提到一个人叫魏惠王,魏国建都在梁,很多书上也称他为梁惠王。梁惠王是一个运气很不好的人,他不仅没有抓住商鞅这位变法大家,有和我国的亚圣孟子失之交臂。二是刚才刘股长的讲话中提到了一个词语“潜规则”大家好像都置身于潜规则之中,对它深恶痛绝,又被它左右。到底怎样能解决潜规则的问题呢?我觉得还要从梁惠王与孟子见面的事上说起,当时孟子要用自己“仁义”的思想游顺梁惠王,一见到梁惠王,梁惠王就问,老头,到我们这儿来,有什么利于我们国家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为什么要谈“利”呢?谈仁义就好了。国王谈有什么利于国家的事,大夫谈有什么利于封地的事,普通的士人和百姓谈有什么利于本人的事情,人人都以利为目的,国家就危险了,而潜规则就是利字惹得祸。记得十年前读过一本书,说是美国的一个社会学家对当时的美国社会很是不满,到处吃喝嫖赌抽,社会风气日下,始终找不到民族的出路,他就翻阅世界各国的文学、思想典籍,当他读到论语的时候,他惊叹万分,说中国人真是伟大啊,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人家2000多年前已经找到答案了。而我今天要说的三字经就有很多都是儒家的思想,论语的思想。三是我发现大家要读的书,都读懂了,而我读三字经却读的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所以见识也浅,再加上在座的各位都是教育专家,我只能浅论一下,不足之处或思想过于偏激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儿童启蒙读物有三本,分别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字经。但是我们小时候没有赶上读三字经,现在看来绝对是一种遗憾。
这一次,我读三字经是从三年前开始的,因为女儿上幼儿园,每天回来都要背诵三字经,我首先是作为听众感受这本书的。越听越觉得有味道,越听越想听下一句,也越想知道书中每句话的意思。
三字经,作者是南宋时期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王应麟。宋后各朝代都有补充,最著名的是清朝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全书算上标点符号一共1504个字,算得上是我国最浓缩的文化简史和教育专著。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以“教之道,贵以专”为主题,第一部分谈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二部分强调教育的内容和顺序,第三部分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和读书的次第。第五部分是中国通史纲要,第六部分谈勤奋刻苦是接受教育的基础。
下面我就将自己读这本书的一些想法和感受从认知、教育、愉悦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是三字经是我国最浓缩的文化简史,短短一千余字,却有着丰富的生活、文学常识,教育方法、内容,我国古代通史,好读勤学的名人事迹等知识与典故,有着丰富的认知价值,值得一读。比如,什么是“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什么是“四书”、“六经”、“六官”、“四诗”、“三传”、“五子”、“三皇”、“二帝”、“三王”?在文中都能清楚地找到答案。还有孟母三迁,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仲尼师项橐,赵普读论语,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等典故故事应有尽有。
二是三字经是一本绝好的教育专著,几千年的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汇总,其中不乏有光彩夺目,引人入胜的教育论述,有很强的教育指导意义,值得一读。我们现在提倡课程改革,我看了后,觉得课程改革不仅要向外边看,还要向后边看,不能因为创新而将过去所有的好的东西全部否定。试想一想,再好的教育理念大的过“因材施教”吗?在好的学习方法大的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吗?”
说到教育,我们就不得不搞清几个问题:
一是要搞清谋生与人生的问题。谋生是人生的初级阶段,人生才是人活着的目的。谋生是来解决生存问题的,人的生存问题解决了,就必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比如说,思想境界,比若说立德立言立行。如果分不清这些问题,人就会被局限在物质利益的圈子里,小房换大房,小车换大车,糟糠之妻换个美女,没完没了总是在谋生阶段里打转,人生的价值就永远不会实现。
二是要搞清事业与职业的问题。职业是你的饭碗,可以喜欢可以不喜欢,它与你的事业并不矛盾。你的兴趣所在、你的爱好与追求,你一生奋斗的目标才是你的事业。事业在多数情况下是不赚钱的,古今中外的大家,无论是大艺术家还是大哲学家,都是死了以后才值钱的,活着的时候苦得很。职业与事业能合一最好,如果不能一致就要用职业来养事业。事业之志一旦定下来,就义无返顾地走下去,否则将一事无成。
三是要搞清知识与学问的问题。知识是通过“见闻觉知”逐渐积累起来的常识,学问是将知识具体落实到生活中去,用所学到的“文”去修正自己的心身行为,变化自己的气质。如此有“文”有“化”方为有“文化”否则我们充其量只是个“文人”而非“文化人”现代人脑袋里装的统统是百科知识,垃圾信息太多,真正的学问功底却一点也没有,既不会做人也不会做事。几十年来学的文不少,但是有“文”没“化”;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结果还是没有“文化”
由此,我们就不得不探讨一下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到底是以竞争为手段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还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大家不难看出,我们现代的教育就是以竞争为手段的,以“利“为目的的“利”字当头,竞争就会逃离规则。校内校,补课班,屡禁不止;中考、小考、月考、周考,压力层出不穷。这样的教育就是一把双刃剑,学生的知识技能提高了,却始终没有弄清楚所学为何?所以,集体撕书、跳楼自杀、早恋、父子反目、高分低能的现象层出不穷。
而传统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从儒家思想来看,对于人性就有不同的认识,孟子认为人心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告子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不管人性是好是坏,但是习是根本,因习而有远近、而有距离。如果不习不教的话就“性乃迁”了。“迁”是迁流而下的意思,人性如果迁流而下,就和动物一样了,就不能称之为人了。所以传统的教育就是为了去习性、化秉性,进而达到圆满天性的目的。“去习性”是将后天染上养成的恶习和坏毛病去掉,人的恶习古人总结为“吃喝赌嫖抽”五毒,也叫五鬼。五鬼缠身会使人害病身亡,五鬼闹宅会让人家宅不安,必须戒掉恶习,改掉坏毛病,这是做人的第一步工夫。接着就是“化秉性”秉就是秉承的的意思,就是从父母身上遗传下来的劣根性。人的秉性有无样——“怒恨怨恼烦”人的私欲一旦不能满足,秉性就发作,怒恨怨恼烦就来了,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的禀性之根最深、最难拔除,因为它是人类始祖遗传而来的,修行没有别的,说到底就是化秉性,秉性一化就是得道。大家也可以想想,坏的习性去了,秉性化了,我们再也没有怒恨怨恼烦了,我们岂不和神仙一样。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以儒道释三家为主,虽有区别,但在这方面却是相通的,儒家讲“归根复命”道家讲“返本还原”释家讲“明心见性”其实都是圆满天性所达到的效果。
所以在教育目的上我们必须向传统教育借力。
其次,从三字经中不难看出,传统的教育一般由四部分组成“昔孟母,择邻处”是家庭教育“亲师友,习礼仪,首孝悌,次见闻”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孝经通,四书熟。”是明理教育,也就是宗教信仰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社会教育我们现在都有,但是缺少了宗教信仰教育,古之学者信孔孟,最起码心中有好的寄托。现在我们谁还谈理想?我们信什么?没有信仰,所以就出现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这是非常害怕的,有句话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就是人类的孤魂野鬼。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建立起信仰和理想教育。再者,家庭教育也很讲究,不是说父母给孩子钱、让他吃好穿好、喝好就是家庭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关键在于身体力行。去年,我曾经问我的女儿“爸爸会干啥?爸爸是干啥的?”女儿回答:“爸爸是上班的,爸爸会打游戏。”那段日子,我只要回到家里都会在电脑前玩玩小游戏,久而久之就给女儿形成了这种印象。不仅如此女儿也开始像我一样学着打游戏,这令我很是烦恼,所以以后的一段时间,也是在李局长的影响下我该是在电脑上写文章,并且把写的文章给女儿朗诵,现在我问女儿“爸爸会干什么?”她就会说“会写文章”我读书,女儿就拿一本跟着读,我弹钢琴女儿就跟着我弹钢琴。所以我觉得家庭教育的根本不是要求什么,斥责什么,而是影响。那个父母舍得精力舍得时间影响孩子,才是教育水平高超的父母。
再次,我还想谈谈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工作是最宽泛的教育,小到一言一行、一花一草,大到一国一族,一星一相,所以德育工作即最好讲又最难讲,到处都是题材,又到处看不到题材。我们小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讲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五爱”就涵盖了那个时候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现在看来这有些误人子弟的意思。女儿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一回家就给我们说,我们要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我问她,什么是祖国?什么是人民?什么是社会主义?孩子一脸困惑。因为这些词语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只能算作是些概念,一点温度也没有。为什么不教导孩子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呢。
三字经上说:“首孝悌,次见闻。”一个孩子只有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关爱弟妹之后,才能进而谈爱祖国、爱人民的问题。论语中有句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还有一句化“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
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孝与悌是做人的根本,俗话说,一个人智力不好是次品,一个人思想不好就是危险品。思想品德比智力更为重要,我们的教育绝不是培养危险品的。
所以我们必须给德育工作引入一股最重要的血液,那就是孝道教育。
三是三字经文章短、字数少、内涵丰富,句式整齐,易于诵读,也可以编成儿歌进行歌唱,具有很好的愉悦价值,值得一学。全文加上标点符号共1504个字,每句话三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读,还可以进行歌唱。再还有字数虽少,当却内涵丰富,有很多词语值得玩味。比若说,知某数,识某文。估计这就是“知识”二字的来历。知就是知道,说的就是自然科学,知道了一才能知道二,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识就是认识,就像你认识一个人一样,你一开始就知道了他的名字和长相,但是每次的交往你都有新的认识,这就像是社会科学一样,是在不断的评批、思考中得到升华的。
四是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三字经里有很多关于勤学的故事和典故,其中有两个我感受最深,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个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一个是赵中令读鲁论的典故。“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了使孟子能有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三次搬家,不可谓不辛苦。当他看到孩子不好好学习的时候,她把孟子叫道跟前,把自己辛辛苦苦织好的布,用剪刀剪断,并且告诉孟子学习就和织布一样,是不能停下来的,停下来就像是织好的布用剪刀剪开一样,即使相接好也会满是瑕疵。还有大家都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这话就是出自赵中令赵普之口。说是每次皇帝在朝堂上提出的难问题得到的答案都不尽人意,皇帝就让赵普回答,赵普总是说等到明天了就有好的答案了,到了第二天果然就会拿出让人惊奇的答案。皇帝就问,怎么找到这么好的答案呢?他说,其实都在鲁论里,晚上回到家中我读读论语,好的答案就自然出来了。可见学习是一个不能间断的过程,温故而知新,时时学习都会有不同收获。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感受,谢谢大家。
局里举行读书交流活动,大家认真读书,广泛交流,自己听了后,感受颇多。我交流的是读三字经的感受,交流结果经局长点评后,觉得自己的看法有很多不妥之处,决定再认真阅读、挖掘。此篇是第一次交流的稿子。
大家好!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再读三字经,浅谈教育学。
刚才听了三位同志的感受,心里充满了惊喜,也有了些新的发现。一是刚才雷书记一直提到一个人叫魏惠王,魏国建都在梁,很多书上也称他为梁惠王。梁惠王是一个运气很不好的人,他不仅没有抓住商鞅这位变法大家,有和我国的亚圣孟子失之交臂。二是刚才刘股长的讲话中提到了一个词语“潜规则”大家好像都置身于潜规则之中,对它深恶痛绝,又被它左右。到底怎样能解决潜规则的问题呢?我觉得还要从梁惠王与孟子见面的事上说起,当时孟子要用自己“仁义”的思想游顺梁惠王,一见到梁惠王,梁惠王就问,老头,到我们这儿来,有什么利于我们国家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为什么要谈“利”呢?谈仁义就好了。国王谈有什么利于国家的事,大夫谈有什么利于封地的事,普通的士人和百姓谈有什么利于本人的事情,人人都以利为目的,国家就危险了,而潜规则就是利字惹得祸。记得十年前读过一本书,说是美国的一个社会学家对当时的美国社会很是不满,到处吃喝嫖赌抽,社会风气日下,始终找不到民族的出路,他就翻阅世界各国的文学、思想典籍,当他读到论语的时候,他惊叹万分,说中国人真是伟大啊,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人家2000多年前已经找到答案了。而我今天要说的三字经就有很多都是儒家的思想,论语的思想。三是我发现大家要读的书,都读懂了,而我读三字经却读的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所以见识也浅,再加上在座的各位都是教育专家,我只能浅论一下,不足之处或思想过于偏激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儿童启蒙读物有三本,分别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字经。但是我们小时候没有赶上读三字经,现在看来绝对是一种遗憾。
这一次,我读三字经是从三年前开始的,因为女儿上幼儿园,每天回来都要背诵三字经,我首先是作为听众感受这本书的。越听越觉得有味道,越听越想听下一句,也越想知道书中每句话的意思。
三字经,作者是南宋时期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王应麟。宋后各朝代都有补充,最著名的是清朝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全书算上标点符号一共1504个字,算得上是我国最浓缩的文化简史和教育专著。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以“教之道,贵以专”为主题,第一部分谈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二部分强调教育的内容和顺序,第三部分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和读书的次第。第五部分是中国通史纲要,第六部分谈勤奋刻苦是接受教育的基础。
下面我就将自己读这本书的一些想法和感受从认知、教育、愉悦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是三字经是我国最浓缩的文化简史,短短一千余字,却有着丰富的生活、文学常识,教育方法、内容,我国古代通史,好读勤学的名人事迹等知识与典故,有着丰富的认知价值,值得一读。比如,什么是“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什么是“四书”、“六经”、“六官”、“四诗”、“三传”、“五子”、“三皇”、“二帝”、“三王”?在文中都能清楚地找到答案。还有孟母三迁,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仲尼师项橐,赵普读论语,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等典故故事应有尽有。
二是三字经是一本绝好的教育专著,几千年的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汇总,其中不乏有光彩夺目,引人入胜的教育论述,有很强的教育指导意义,值得一读。我们现在提倡课程改革,我看了后,觉得课程改革不仅要向外边看,还要向后边看,不能因为创新而将过去所有的好的东西全部否定。试想一想,再好的教育理念大的过“因材施教”吗?在好的学习方法大的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吗?”
说到教育,我们就不得不搞清几个问题:
一是要搞清谋生与人生的问题。谋生是人生的初级阶段,人生才是人活着的目的。谋生是来解决生存问题的,人的生存问题解决了,就必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比如说,思想境界,比若说立德立言立行。如果分不清这些问题,人就会被局限在物质利益的圈子里,小房换大房,小车换大车,糟糠之妻换个美女,没完没了总是在谋生阶段里打转,人生的价值就永远不会实现。
二是要搞清事业与职业的问题。职业是你的饭碗,可以喜欢可以不喜欢,它与你的事业并不矛盾。你的兴趣所在、你的爱好与追求,你一生奋斗的目标才是你的事业。事业在多数情况下是不赚钱的,古今中外的大家,无论是大艺术家还是大哲学家,都是死了以后才值钱的,活着的时候苦得很。职业与事业能合一最好,如果不能一致就要用职业来养事业。事业之志一旦定下来,就义无返顾地走下去,否则将一事无成。
三是要搞清知识与学问的问题。知识是通过“见闻觉知”逐渐积累起来的常识,学问是将知识具体落实到生活中去,用所学到的“文”去修正自己的心身行为,变化自己的气质。如此有“文”有“化”方为有“文化”否则我们充其量只是个“文人”而非“文化人”现代人脑袋里装的统统是百科知识,垃圾信息太多,真正的学问功底却一点也没有,既不会做人也不会做事。几十年来学的文不少,但是有“文”没“化”;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结果还是没有“文化”
由此,我们就不得不探讨一下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到底是以竞争为手段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还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大家不难看出,我们现代的教育就是以竞争为手段的,以“利“为目的的“利”字当头,竞争就会逃离规则。校内校,补课班,屡禁不止;中考、小考、月考、周考,压力层出不穷。这样的教育就是一把双刃剑,学生的知识技能提高了,却始终没有弄清楚所学为何?所以,集体撕书、跳楼自杀、早恋、父子反目、高分低能的现象层出不穷。
而传统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从儒家思想来看,对于人性就有不同的认识,孟子认为人心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告子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不管人性是好是坏,但是习是根本,因习而有远近、而有距离。如果不习不教的话就“性乃迁”了。“迁”是迁流而下的意思,人性如果迁流而下,就和动物一样了,就不能称之为人了。所以传统的教育就是为了去习性、化秉性,进而达到圆满天性的目的。“去习性”是将后天染上养成的恶习和坏毛病去掉,人的恶习古人总结为“吃喝赌嫖抽”五毒,也叫五鬼。五鬼缠身会使人害病身亡,五鬼闹宅会让人家宅不安,必须戒掉恶习,改掉坏毛病,这是做人的第一步工夫。接着就是“化秉性”秉就是秉承的的意思,就是从父母身上遗传下来的劣根性。人的秉性有无样——“怒恨怨恼烦”人的私欲一旦不能满足,秉性就发作,怒恨怨恼烦就来了,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的禀性之根最深、最难拔除,因为它是人类始祖遗传而来的,修行没有别的,说到底就是化秉性,秉性一化就是得道。大家也可以想想,坏的习性去了,秉性化了,我们再也没有怒恨怨恼烦了,我们岂不和神仙一样。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以儒道释三家为主,虽有区别,但在这方面却是相通的,儒家讲“归根复命”道家讲“返本还原”释家讲“明心见性”其实都是圆满天性所达到的效果。
所以在教育目的上我们必须向传统教育借力。
其次,从三字经中不难看出,传统的教育一般由四部分组成“昔孟母,择邻处”是家庭教育“亲师友,习礼仪,首孝悌,次见闻”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孝经通,四书熟。”是明理教育,也就是宗教信仰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社会教育我们现在都有,但是缺少了宗教信仰教育,古之学者信孔孟,最起码心中有好的寄托。现在我们谁还谈理想?我们信什么?没有信仰,所以就出现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这是非常害怕的,有句话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就是人类的孤魂野鬼。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建立起信仰和理想教育。再者,家庭教育也很讲究,不是说父母给孩子钱、让他吃好穿好、喝好就是家庭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关键在于身体力行。去年,我曾经问我的女儿“爸爸会干啥?爸爸是干啥的?”女儿回答:“爸爸是上班的,爸爸会打游戏。”那段日子,我只要回到家里都会在电脑前玩玩小游戏,久而久之就给女儿形成了这种印象。不仅如此女儿也开始像我一样学着打游戏,这令我很是烦恼,所以以后的一段时间,也是在李局长的影响下我该是在电脑上写文章,并且把写的文章给女儿朗诵,现在我问女儿“爸爸会干什么?”她就会说“会写文章”我读书,女儿就拿一本跟着读,我弹钢琴女儿就跟着我弹钢琴。所以我觉得家庭教育的根本不是要求什么,斥责什么,而是影响。那个父母舍得精力舍得时间影响孩子,才是教育水平高超的父母。
再次,我还想谈谈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工作是最宽泛的教育,小到一言一行、一花一草,大到一国一族,一星一相,所以德育工作即最好讲又最难讲,到处都是题材,又到处看不到题材。我们小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讲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五爱”就涵盖了那个时候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现在看来这有些误人子弟的意思。女儿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一回家就给我们说,我们要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我问她,什么是祖国?什么是人民?什么是社会主义?孩子一脸困惑。因为这些词语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只能算作是些概念,一点温度也没有。为什么不教导孩子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呢。
三字经上说:“首孝悌,次见闻。”一个孩子只有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关爱弟妹之后,才能进而谈爱祖国、爱人民的问题。论语中有句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还有一句化“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
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孝与悌是做人的根本,俗话说,一个人智力不好是次品,一个人思想不好就是危险品。思想品德比智力更为重要,我们的教育绝不是培养危险品的。
所以我们必须给德育工作引入一股最重要的血液,那就是孝道教育。
三是三字经文章短、字数少、内涵丰富,句式整齐,易于诵读,也可以编成儿歌进行歌唱,具有很好的愉悦价值,值得一学。全文加上标点符号共1504个字,每句话三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读,还可以进行歌唱。再还有字数虽少,当却内涵丰富,有很多词语值得玩味。比若说,知某数,识某文。估计这就是“知识”二字的来历。知就是知道,说的就是自然科学,知道了一才能知道二,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识就是认识,就像你认识一个人一样,你一开始就知道了他的名字和长相,但是每次的交往你都有新的认识,这就像是社会科学一样,是在不断的评批、思考中得到升华的。
四是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三字经里有很多关于勤学的故事和典故,其中有两个我感受最深,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个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一个是赵中令读鲁论的典故。“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了使孟子能有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三次搬家,不可谓不辛苦。当他看到孩子不好好学习的时候,她把孟子叫道跟前,把自己辛辛苦苦织好的布,用剪刀剪断,并且告诉孟子学习就和织布一样,是不能停下来的,停下来就像是织好的布用剪刀剪开一样,即使相接好也会满是瑕疵。还有大家都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这话就是出自赵中令赵普之口。说是每次皇帝在朝堂上提出的难问题得到的答案都不尽人意,皇帝就让赵普回答,赵普总是说等到明天了就有好的答案了,到了第二天果然就会拿出让人惊奇的答案。皇帝就问,怎么找到这么好的答案呢?他说,其实都在鲁论里,晚上回到家中我读读论语,好的答案就自然出来了。可见学习是一个不能间断的过程,温故而知新,时时学习都会有不同收获。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感受,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