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开佛国无雨润苍生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有人曾说:如果生活里有阴影,你就把它拿出来好好晒晒,阳光会驱走一切黯淡!是啊,心中有佛,佛在。
那年,我们是在中秋刚过后去五台山的。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蹬上了我梦中向往已久的旅途。车轮不停地飞转,我的思绪也在跟随车轮的节奏飞转。映入眼帘的每一幅画面,我都想把它永远定格,永远珍藏。
沿路一簇一簇的开满了许多五颜六色的一种种叫不出名字的野花,这些花开得特别的艳丽,颜色有红色、白色、黄色,又好象是人工栽种的,在西北特有的黄土地里竞相开放,我们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在金秋十月的季节里,在丰收的季节里一路有这样纯洁的鲜花陪伴,而且说这个季节也正是这种花开的时间,感觉非常幸运,去五台山的过程就有一种圣洁的感觉萦绕身心了。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方圆五百余里,雄峰矗立,高耸入云,素有“华北屋脊”的美誉。五台山主要由五座伸入云霄的高峰组成,因五座峰顶宽阔平整,平坦如台而得名。又因其虽然盛夏之际烈日炎炎,而山上却气候凉爽宜人,所以又名“清凉山”
渐渐的,我们上到了山顶,和远处的山头齐平。山和天上的云相连,云在山涧漂游。山底是纵横交错的河流。五台山的东西南北中五台尽收眼底。象人的五指一样。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我们的目的地——台怀镇象一个手心,她位居五台的盆地。远远地已看到了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我的目的地马上就要到了,我的心却异常平静。
台怀镇,是五台山的中心,它也是寺院的集中地。五座山峰拱卫四周,更显佛家神秘。追溯历史,东汉初始引进佛教,为给洋和尚讲经说法找一席之地,及表彰白马驮经有功,在洛阳首建白马寺。而后,洋和尚东巡至五台山,见五台山势极似印度灵鹫山,也就是佛祖释迦佛修行处,风水及佳,经汉帝推崇建寺。这样,五台山与白马寺一样,因它的尊崇奠定了它在佛家的地位。
我过去游历过一些名山大川,那些名山大多峥嵘,险奇,葱翠,苍润,我看了就会激动,甚至感到震撼!可是,当我看到五台山时,却觉着心如止水,心境十分淡定。
五台山,普普通通,朴实无华,它那些暗黄的山体只是舒舒缓缓地铺展着,随形就势地铺展着,随随意意地铺展着,且与重重迭迭的寺院极为自然地交融着。看着看着,我竟有些莫名地感动!
“天下名山僧占多,世界善言佛说尽”这是镌于五台山龙泉寺的一副楹联,道出了天下名山与佛教的关系。
五台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尊。自唐代以来就已经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了,除了它是四大菩萨之首的——文殊菩萨的道场外,她还是我国最早也是最大的国际性佛教道场,千百年来,印度、日本、蒙古等国的佛教徒到五台山朝圣的很多,有的甚至终生不离。此外它还是我国唯一一处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道场,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大活佛等人都曾在五台山修行过,有的去世后安葬于此。唐朝历代皇帝更是视五台山为其“龙兴之地”严加保护。
五台山瑰丽的山川景色,巍峨众多的庙宇寺院,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无不闪烁着诱人的华光溢彩,但五台山也很普通很古朴,色泽显得浑厚而深沉。我想,佛山之所以成为佛山,里面一定会有许多人文的因素吧?天在天上,传说中的天宫也在天上,因为藏在天上,凡人不得见,便很神秘,也很隔膜,现实中的人们似乎只有在梦境中才能恍恍惚惚地窥见天宫的廓影。可是,人们只要来到五台山,即便是初睹山容,也会感到天上的天宫就在眼前,天宫也应该是这般模样!
台怀寺庙群是五台山最为繁华地带,南北街上靠西侧都是摊点,摆着佛珠、念珠,神佛、壶盏等。我们是循着香火味儿,走进“青莲开佛国,无雨润苍生”的寺庙的。天下的佛教寺庙,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气度和神圣。仰视佛祖的慈悲安详,俯视香客的诚恐虔诚,闻听木鱼声声入耳,面观修行中的僧人双手合十唱颂“阿弥陀佛”心便有种已至佛界的感觉。
举目望去,台怀镇掩映在庙宇之中。标志性的建筑,大白塔,以它五十六点三米的身姿,傲视苍穹。白色的塔身,在日照下熠熠生辉,塔上的风铃随风叮咚作响,塔下的信徒居士围塔祈祷,转动法轮,祈求吉祥。再向北走,显通寺豁然在目。依山而建的雄伟,恰如玉宇琼楼的式样,给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五台山的庙,有青庙黄之分,青庙住的是和尚,黄庙住的是喇嘛,而显通寺是青庙之首,地位之尊可见一斑。众多的传奇故事,更让人匪夷所思。
就在我们刚刚爬到登黛螺顶必经的“大智路”起点处时,回头看到,不远处有一位年轻的僧侣正叩拜着向这里走来,五步一次五体投地地朝拜。青色的僧袍已湿到腰际,双手和脑门上满是黑色的泥。看到他,我不禁想,他是从什么时候出发来这里的?他离这里有多远?从衣着来看,衣服已经被磨得又旧又破,知道他已经走了很远很远的路。一步一拜要什么时候才到得了顶上?这难道是他每天的功课吗?他一脸的庄重神情,口中念念有词。我们必须继续赶路了,因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到指定地点。年轻的僧侣被我们甩在了很远的后面。往上走,我才看到大智路上有许许多多如僧侣般叩拜的人们,不用说,他们的目的跟我们不同。我猜想不出在这些叩拜前行的人们心里,装着怎样的愿望,更不知道他们这样做是否真的能实现他们的愿望。难道他们也是为了“无雨润苍生”?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们相信“佛不欺我”
佛教隆盛了几千年,不说别的,光是人们在佛身上凝聚的心思和赋予的情感,就足以使佛深解人间的向往。宗教是有力量的,这力量并不是来自不可知的神灵,却恰恰是来自深信宗教的人。他们的虔诚给宗教以力量,同时他们的痛苦和向往也在宗教中获得了安慰与释放。历经岁月淘洗,累世相传,所有的神秘和灵验变得不容置疑,山山水水也都有了灵性,充满智慧。
曲曲弯弯路,重重叠叠山,又爬了四十分钟的山,我们便跨进了佛母洞。
洞口为椭圆性,仅容五人,洞深五丈,分内洞和外洞,两洞之间有小石孔,仅容身出入内洞。佛母的意思即是脱胎换骨。洞顶滴着清凉的水滴,周围是水珠儿,便奇怪,如此潮湿的地方也能让香火得以延续不断,这不能不说是奇观了。如若生活中人们之间都象那清凉的水珠儿一样,便不会有太多的烦恼与忧愁了。
传说,朝山礼佛者,入洞为“投佛母胎”出洞为“佛母重生”出入小石孔一次,等于转生一回,得到佛母恩赐,可以消灾免难。我入洞一次也出洞一次,那么,我前生是何物?如今重又转世,又为何物?
别了佛母洞,越过台怀镇前的清水河,再气喘吁吁地爬完一千零八十层台阶,黛螺顶寺院就呈现在面前。
登上黛螺顶,山门前牌楼一座,石狮一对,内有乾隆帝御制大螺顶碑记一幢。往里走,风景幽雅,宜人高瞻,俯瞰远处,便觉心旷神怡,使人有种奋发的积极。
黛螺顶,是一座俏立于中台的孤峰,峰顶承载着一些寺院,这种营造方式真是独具匠心!入寺,就见几个游客围着一通刻有汉蒙双文的石碑说长道短,说是这里的开寺高僧,本为清朝一位天子的私生子。此人,待天机泄露,知晓了自己的身世,便毅然出家了,用自己的禁欲来无声地对抗父皇的纵欲。天子得知此事,惶惶然然地来寻自己的骨血,却又怕天威震子,于是便于山下弃轿,让人背上了黛螺顶,爱子之情可见一斑!
这一传说,为这清冷之地平添了浓浓的人情味儿!黛螺顶上的佛殿,均为砖木结构,结构严谨,匠功精道,那些砖缝犹如刀划印痕。
龙泉寺内,几个艺僧正在忙活,有的雕像,有的塑像,有的绘像,神请都很专注。其实,他们在塑造佛像时,已将自己的面影融了进去,那真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从大殿做完佛事的僧侣们,出来不仅沐浴了阳光,而且每人还分得一捧洁白的牛奶。他们,用双手捧到嘴旁品咂几口,随后又将剩余的牛奶全都抹到了自己的秃顶上,这似乎也是一种崇佛的礼仪。
我,还去了十方阁,我的好奇心又驱使我进了一间静室,我看到外屋角落的灶台上稳着一口铁锅,锅里煮着一些黑面饺子,饺子中间还稳着一壶热酒。进了里屋,又见一个身披茶色僧衣的老和尚,正在阖目打坐,他那紫铜色的瘦脸上戴着一付紫铜色的圆形眼镜,看上去很象一座紫铜雕像!我正想发问,旁边一个穿着青袍的僧人就对我悄悄发话,说是这位西藏高僧正在做功,闲人请勿打扰。我听了,紧忙退了出去。
从黛螺顶上返回时,我没有再看到那个跪拜的年轻僧人,想必他还在朝拜的路上。
远远地回望刚刚走过的大智路,像一条飘带垂在绿色的山坡上,山间仍有薄雾缭绕,上上下下朝圣的人群使大智路有了动感,看上去真像是飘在那里一样。岂止是大智路,世间的每一条路上,都有怀着不同心愿的人,执著前行。
我来了,置身于五台之中,佛只听到俗人的脚步。我去了,佛记不清我的脸孔,我只是曾到此一游。都说青山如画,你却难画难描。都说青山似染,你却丹青难调。挺拔高耸,生机勃勃,似真似幻,处处芳草。走近你,如痴如醉;走近你,身轻步矫。
所有拜佛的人都满脸虔诚,他们以叩首和焚香的形式祈求佛的保佑和恩赐。我不拜佛,如果我信佛,佛在我心中,我会点一柱心香,求一份地久天长。
有人曾说:如果生活里有阴影,你就把它拿出来好好晒晒,阳光会驱走一切黯淡!是啊,心中有佛,佛在。
那年,我们是在中秋刚过后去五台山的。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蹬上了我梦中向往已久的旅途。车轮不停地飞转,我的思绪也在跟随车轮的节奏飞转。映入眼帘的每一幅画面,我都想把它永远定格,永远珍藏。
沿路一簇一簇的开满了许多五颜六色的一种种叫不出名字的野花,这些花开得特别的艳丽,颜色有红色、白色、黄色,又好象是人工栽种的,在西北特有的黄土地里竞相开放,我们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在金秋十月的季节里,在丰收的季节里一路有这样纯洁的鲜花陪伴,而且说这个季节也正是这种花开的时间,感觉非常幸运,去五台山的过程就有一种圣洁的感觉萦绕身心了。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方圆五百余里,雄峰矗立,高耸入云,素有“华北屋脊”的美誉。五台山主要由五座伸入云霄的高峰组成,因五座峰顶宽阔平整,平坦如台而得名。又因其虽然盛夏之际烈日炎炎,而山上却气候凉爽宜人,所以又名“清凉山”
渐渐的,我们上到了山顶,和远处的山头齐平。山和天上的云相连,云在山涧漂游。山底是纵横交错的河流。五台山的东西南北中五台尽收眼底。象人的五指一样。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我们的目的地——台怀镇象一个手心,她位居五台的盆地。远远地已看到了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我的目的地马上就要到了,我的心却异常平静。
台怀镇,是五台山的中心,它也是寺院的集中地。五座山峰拱卫四周,更显佛家神秘。追溯历史,东汉初始引进佛教,为给洋和尚讲经说法找一席之地,及表彰白马驮经有功,在洛阳首建白马寺。而后,洋和尚东巡至五台山,见五台山势极似印度灵鹫山,也就是佛祖释迦佛修行处,风水及佳,经汉帝推崇建寺。这样,五台山与白马寺一样,因它的尊崇奠定了它在佛家的地位。
我过去游历过一些名山大川,那些名山大多峥嵘,险奇,葱翠,苍润,我看了就会激动,甚至感到震撼!可是,当我看到五台山时,却觉着心如止水,心境十分淡定。
五台山,普普通通,朴实无华,它那些暗黄的山体只是舒舒缓缓地铺展着,随形就势地铺展着,随随意意地铺展着,且与重重迭迭的寺院极为自然地交融着。看着看着,我竟有些莫名地感动!
“天下名山僧占多,世界善言佛说尽”这是镌于五台山龙泉寺的一副楹联,道出了天下名山与佛教的关系。
五台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尊。自唐代以来就已经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了,除了它是四大菩萨之首的——文殊菩萨的道场外,她还是我国最早也是最大的国际性佛教道场,千百年来,印度、日本、蒙古等国的佛教徒到五台山朝圣的很多,有的甚至终生不离。此外它还是我国唯一一处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道场,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大活佛等人都曾在五台山修行过,有的去世后安葬于此。唐朝历代皇帝更是视五台山为其“龙兴之地”严加保护。
五台山瑰丽的山川景色,巍峨众多的庙宇寺院,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无不闪烁着诱人的华光溢彩,但五台山也很普通很古朴,色泽显得浑厚而深沉。我想,佛山之所以成为佛山,里面一定会有许多人文的因素吧?天在天上,传说中的天宫也在天上,因为藏在天上,凡人不得见,便很神秘,也很隔膜,现实中的人们似乎只有在梦境中才能恍恍惚惚地窥见天宫的廓影。可是,人们只要来到五台山,即便是初睹山容,也会感到天上的天宫就在眼前,天宫也应该是这般模样!
台怀寺庙群是五台山最为繁华地带,南北街上靠西侧都是摊点,摆着佛珠、念珠,神佛、壶盏等。我们是循着香火味儿,走进“青莲开佛国,无雨润苍生”的寺庙的。天下的佛教寺庙,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气度和神圣。仰视佛祖的慈悲安详,俯视香客的诚恐虔诚,闻听木鱼声声入耳,面观修行中的僧人双手合十唱颂“阿弥陀佛”心便有种已至佛界的感觉。
举目望去,台怀镇掩映在庙宇之中。标志性的建筑,大白塔,以它五十六点三米的身姿,傲视苍穹。白色的塔身,在日照下熠熠生辉,塔上的风铃随风叮咚作响,塔下的信徒居士围塔祈祷,转动法轮,祈求吉祥。再向北走,显通寺豁然在目。依山而建的雄伟,恰如玉宇琼楼的式样,给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五台山的庙,有青庙黄之分,青庙住的是和尚,黄庙住的是喇嘛,而显通寺是青庙之首,地位之尊可见一斑。众多的传奇故事,更让人匪夷所思。
就在我们刚刚爬到登黛螺顶必经的“大智路”起点处时,回头看到,不远处有一位年轻的僧侣正叩拜着向这里走来,五步一次五体投地地朝拜。青色的僧袍已湿到腰际,双手和脑门上满是黑色的泥。看到他,我不禁想,他是从什么时候出发来这里的?他离这里有多远?从衣着来看,衣服已经被磨得又旧又破,知道他已经走了很远很远的路。一步一拜要什么时候才到得了顶上?这难道是他每天的功课吗?他一脸的庄重神情,口中念念有词。我们必须继续赶路了,因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到指定地点。年轻的僧侣被我们甩在了很远的后面。往上走,我才看到大智路上有许许多多如僧侣般叩拜的人们,不用说,他们的目的跟我们不同。我猜想不出在这些叩拜前行的人们心里,装着怎样的愿望,更不知道他们这样做是否真的能实现他们的愿望。难道他们也是为了“无雨润苍生”?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们相信“佛不欺我”
佛教隆盛了几千年,不说别的,光是人们在佛身上凝聚的心思和赋予的情感,就足以使佛深解人间的向往。宗教是有力量的,这力量并不是来自不可知的神灵,却恰恰是来自深信宗教的人。他们的虔诚给宗教以力量,同时他们的痛苦和向往也在宗教中获得了安慰与释放。历经岁月淘洗,累世相传,所有的神秘和灵验变得不容置疑,山山水水也都有了灵性,充满智慧。
曲曲弯弯路,重重叠叠山,又爬了四十分钟的山,我们便跨进了佛母洞。
洞口为椭圆性,仅容五人,洞深五丈,分内洞和外洞,两洞之间有小石孔,仅容身出入内洞。佛母的意思即是脱胎换骨。洞顶滴着清凉的水滴,周围是水珠儿,便奇怪,如此潮湿的地方也能让香火得以延续不断,这不能不说是奇观了。如若生活中人们之间都象那清凉的水珠儿一样,便不会有太多的烦恼与忧愁了。
传说,朝山礼佛者,入洞为“投佛母胎”出洞为“佛母重生”出入小石孔一次,等于转生一回,得到佛母恩赐,可以消灾免难。我入洞一次也出洞一次,那么,我前生是何物?如今重又转世,又为何物?
别了佛母洞,越过台怀镇前的清水河,再气喘吁吁地爬完一千零八十层台阶,黛螺顶寺院就呈现在面前。
登上黛螺顶,山门前牌楼一座,石狮一对,内有乾隆帝御制大螺顶碑记一幢。往里走,风景幽雅,宜人高瞻,俯瞰远处,便觉心旷神怡,使人有种奋发的积极。
黛螺顶,是一座俏立于中台的孤峰,峰顶承载着一些寺院,这种营造方式真是独具匠心!入寺,就见几个游客围着一通刻有汉蒙双文的石碑说长道短,说是这里的开寺高僧,本为清朝一位天子的私生子。此人,待天机泄露,知晓了自己的身世,便毅然出家了,用自己的禁欲来无声地对抗父皇的纵欲。天子得知此事,惶惶然然地来寻自己的骨血,却又怕天威震子,于是便于山下弃轿,让人背上了黛螺顶,爱子之情可见一斑!
这一传说,为这清冷之地平添了浓浓的人情味儿!黛螺顶上的佛殿,均为砖木结构,结构严谨,匠功精道,那些砖缝犹如刀划印痕。
龙泉寺内,几个艺僧正在忙活,有的雕像,有的塑像,有的绘像,神请都很专注。其实,他们在塑造佛像时,已将自己的面影融了进去,那真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从大殿做完佛事的僧侣们,出来不仅沐浴了阳光,而且每人还分得一捧洁白的牛奶。他们,用双手捧到嘴旁品咂几口,随后又将剩余的牛奶全都抹到了自己的秃顶上,这似乎也是一种崇佛的礼仪。
我,还去了十方阁,我的好奇心又驱使我进了一间静室,我看到外屋角落的灶台上稳着一口铁锅,锅里煮着一些黑面饺子,饺子中间还稳着一壶热酒。进了里屋,又见一个身披茶色僧衣的老和尚,正在阖目打坐,他那紫铜色的瘦脸上戴着一付紫铜色的圆形眼镜,看上去很象一座紫铜雕像!我正想发问,旁边一个穿着青袍的僧人就对我悄悄发话,说是这位西藏高僧正在做功,闲人请勿打扰。我听了,紧忙退了出去。
从黛螺顶上返回时,我没有再看到那个跪拜的年轻僧人,想必他还在朝拜的路上。
远远地回望刚刚走过的大智路,像一条飘带垂在绿色的山坡上,山间仍有薄雾缭绕,上上下下朝圣的人群使大智路有了动感,看上去真像是飘在那里一样。岂止是大智路,世间的每一条路上,都有怀着不同心愿的人,执著前行。
我来了,置身于五台之中,佛只听到俗人的脚步。我去了,佛记不清我的脸孔,我只是曾到此一游。都说青山如画,你却难画难描。都说青山似染,你却丹青难调。挺拔高耸,生机勃勃,似真似幻,处处芳草。走近你,如痴如醉;走近你,身轻步矫。
所有拜佛的人都满脸虔诚,他们以叩首和焚香的形式祈求佛的保佑和恩赐。我不拜佛,如果我信佛,佛在我心中,我会点一柱心香,求一份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