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与我国现代国家建构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国学文化与现代国家建构的问题,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联系、将本土文化和西方新型国家建构方式结合、将民族特色与现代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糅合的问题。讨论这个问题意在表明两者的对立与统一,表明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现代国家的建构是一个有体系的框架,而民族国学文化正是维系这个框架的灵魂。国学文化基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语境之中,所以要考察两者的关系意义,就要先从现代国家建构问题说起。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言道,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中华帝国这座大厦轰然倒塌。意在说大清帝国的灭亡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覆灭,而且是整个帝国制度的瓦解崩溃。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历史上看,一个王朝灭亡了,另一个王朝又会建立起来,但是从社会建构上来看,新的王朝仍然采用的是原来的帝国体系及统治规范。满清政府为多后人所批判,那是因为近代史上展现出其卖国求荣、割地赔款之类的形象深入人心。这是平民百姓之印象,但是从国家治理角度,一个政治家眼光中决不应如此,他们应当考虑的更多。客观上讲,大清帝国开拓了中国广阔的疆域领土,奠定了中国现代国家的行政区划基础;从每位帝王执政来看他们都是相当勤政的,比起明王朝超过很多;从执政过程上看,没有出现宦官专权,没有出现地方的割据,也没有存在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的激化,应该来说从这中国家治理方式上已经达到了完善。但是代表人类文明的西方现代国家建构似乎更能代表人类历史发展的逻辑。所以摧毁了帝国体系要建立了现代国家的整体框架。这表明帝国体系制度已不再代表人类文明前进发展的方向了,新型的现代国家建构体系才是主流。既然新型的现代国家制度体系是人类共同的文明,那么我们就应当“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但是与此同时,在我国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中,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全面的西化。有人说中国大陆是彻底的西化即马克思主义,已不是原来的中华民族了。而台湾呢?它是绞尽脑汁去中国化,同时台湾因为还保留着良好的民族传统,所以台湾有时宣称他才是中华民族的正统。今天看来需要重新认识民族国学文化。
有一个叫庄士敦的英国人说过:“当我们欧洲人开始惊异地发现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中国的道德伦理、中国的艺术和文学都有崇高价值的时候,中国人自己却开始学着把他们文化中这些伟大的产物加以不厌烦地鄙视。这是一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现象。”那么他所说的伟大的文化产物是什么呢?很显然它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国学文化。
“国学”这个概念学术界尚未明确,但已有基本认识。晚清国粹派代表人物邓实曾在国学讲习记中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他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既然基于国学文化的语境,我们不妨顺便说说这个国粹派。国粹派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队伍中的一个派别,成员多为具有传统学术根底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主流思想所谓国粹即中国固有文化之精华,主要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语言文学、典章制度和人物事迹的“可为法式者”三项。该学派“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热肠”提出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强调在效法西方、改革中国政治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现代化所需要的东西。它在抵制盲目西化、改变学术风气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同时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内容。
其实中国文化是具有包容性的,并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或者产物,如中国的佛教:禅宗思潮。当前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利用马列政治理论和西方主流社会的现代国家建构方式,达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目标。但是马克思主义只是理论,中国有具体的国情实践,光靠这套理论是不够的,必须加上中国特色,把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民族国学文化结合起来。郭沫若马克思进文庙中就指出,马克思宣扬的理想社会和我们儒家讲的大同世界是不谋而合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与共产主义社会消除了阶级、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所有的财产归全人类所有、产品各取所需需要等理想是一致的。2001年人类文明对话年由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组织的一个世界知名人士小组曾提出过,儒家的恕道和仁道可以作为全球伦理的基本原则。恕道即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道即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见,以儒学为主干的国学文化,可以传达国人生活的常道,代表最基本最稳定的日常生活伦理和价值观,它也是可以与世界各种文化共生共荣的。中国文化不仅具有本民族特色,而且要保持自己本色。同时因为与其它优秀文明可以相通相容,所以它不排斥其他文化。学习国学文化,有利于传承祖国历史悠久的优秀文化,增强全球中华儿女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现代社会,维护好和谐的人类共同体。现实中,在我国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中,国学民族文化的学习异常重要。
国学文化与现代国家建构的问题,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联系、将本土文化和西方新型国家建构方式结合、将民族特色与现代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糅合的问题。讨论这个问题意在表明两者的对立与统一,表明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现代国家的建构是一个有体系的框架,而民族国学文化正是维系这个框架的灵魂。国学文化基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语境之中,所以要考察两者的关系意义,就要先从现代国家建构问题说起。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言道,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中华帝国这座大厦轰然倒塌。意在说大清帝国的灭亡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覆灭,而且是整个帝国制度的瓦解崩溃。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历史上看,一个王朝灭亡了,另一个王朝又会建立起来,但是从社会建构上来看,新的王朝仍然采用的是原来的帝国体系及统治规范。满清政府为多后人所批判,那是因为近代史上展现出其卖国求荣、割地赔款之类的形象深入人心。这是平民百姓之印象,但是从国家治理角度,一个政治家眼光中决不应如此,他们应当考虑的更多。客观上讲,大清帝国开拓了中国广阔的疆域领土,奠定了中国现代国家的行政区划基础;从每位帝王执政来看他们都是相当勤政的,比起明王朝超过很多;从执政过程上看,没有出现宦官专权,没有出现地方的割据,也没有存在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的激化,应该来说从这中国家治理方式上已经达到了完善。但是代表人类文明的西方现代国家建构似乎更能代表人类历史发展的逻辑。所以摧毁了帝国体系要建立了现代国家的整体框架。这表明帝国体系制度已不再代表人类文明前进发展的方向了,新型的现代国家建构体系才是主流。既然新型的现代国家制度体系是人类共同的文明,那么我们就应当“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但是与此同时,在我国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中,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全面的西化。有人说中国大陆是彻底的西化即马克思主义,已不是原来的中华民族了。而台湾呢?它是绞尽脑汁去中国化,同时台湾因为还保留着良好的民族传统,所以台湾有时宣称他才是中华民族的正统。今天看来需要重新认识民族国学文化。
有一个叫庄士敦的英国人说过:“当我们欧洲人开始惊异地发现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中国的道德伦理、中国的艺术和文学都有崇高价值的时候,中国人自己却开始学着把他们文化中这些伟大的产物加以不厌烦地鄙视。这是一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现象。”那么他所说的伟大的文化产物是什么呢?很显然它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国学文化。
“国学”这个概念学术界尚未明确,但已有基本认识。晚清国粹派代表人物邓实曾在国学讲习记中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他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既然基于国学文化的语境,我们不妨顺便说说这个国粹派。国粹派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队伍中的一个派别,成员多为具有传统学术根底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主流思想所谓国粹即中国固有文化之精华,主要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语言文学、典章制度和人物事迹的“可为法式者”三项。该学派“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热肠”提出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强调在效法西方、改革中国政治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现代化所需要的东西。它在抵制盲目西化、改变学术风气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同时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内容。
其实中国文化是具有包容性的,并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或者产物,如中国的佛教:禅宗思潮。当前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利用马列政治理论和西方主流社会的现代国家建构方式,达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目标。但是马克思主义只是理论,中国有具体的国情实践,光靠这套理论是不够的,必须加上中国特色,把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民族国学文化结合起来。郭沫若马克思进文庙中就指出,马克思宣扬的理想社会和我们儒家讲的大同世界是不谋而合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与共产主义社会消除了阶级、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所有的财产归全人类所有、产品各取所需需要等理想是一致的。2001年人类文明对话年由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组织的一个世界知名人士小组曾提出过,儒家的恕道和仁道可以作为全球伦理的基本原则。恕道即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道即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见,以儒学为主干的国学文化,可以传达国人生活的常道,代表最基本最稳定的日常生活伦理和价值观,它也是可以与世界各种文化共生共荣的。中国文化不仅具有本民族特色,而且要保持自己本色。同时因为与其它优秀文明可以相通相容,所以它不排斥其他文化。学习国学文化,有利于传承祖国历史悠久的优秀文化,增强全球中华儿女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现代社会,维护好和谐的人类共同体。现实中,在我国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中,国学民族文化的学习异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