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情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晚上,父亲过来告诉我说,过两天,新疆你大华哥就要回老家了,回来上上坟,上饭店聚一聚,要我抽空陪一下。
父亲的一句话,勾起我许多回忆。
祖父跟奶奶一生,只生下父亲跟伯父两个儿子,大华哥是伯父的大儿子,这在我们老陈家是年龄最大的长孙。关于大华哥的点滴记忆,都是从父母那里听来的。就是凭着这些点滴记忆,在我幼小的心目中,就构筑了大华哥一个将军式、重量级的人物形象。
早先就听父亲说过,1958年秋,7岁的大华哥跟着13岁的大姐,带着爷爷奶奶去新疆,去找两年前就先去新疆的伯父伯母。在我的想象中,新疆,那该是多么遥远的地方啊。去新疆,那无异于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唐僧呢,如今好歹没有了处处作祟的妖魔鬼怪,天堑变通途,坐上六七天火车,就可以到新疆那块辽阔的绿洲、神奇的土地,去领略一番那奇异的异域风情。
1968年,新疆很乱,伯父担心大华哥出事,就打发他回了乡。那时,大华哥17岁,我6岁。但大华哥到底是什么模样,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只不过是一个瘦高个的模糊影子而已。不过有两件事,我还有所记忆,那就是放花子和放鞭炮。
如果把放花子和放鞭炮这两件事放在现在,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可在那个年月,却是震撼人心的稀罕事。
六十年代末,乡村贫穷而又萧条,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玩灯赏月,似乎再也没有什么乐趣。记忆中,我就看过这么一回放花子。其实,严格地说,应该叫淋花子。就是一只铁锅子,里面不知放了什么可以燃烧的东西,由一个体格健壮的小伙子用铁链子拎着,不停地旋转。随着铁锅子飞速地转动,火花四溅,璀璨夺目,十分好看。这个小伙子不是别人,正是大华哥。大华哥青春年少,吸引了多少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神啊。当然,这在我一个6岁的孩童脑子里,还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意识,只不过是现在的猜想罢了。
至于放鞭炮,似乎就多了些显摆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说,那叫炫富。你想,大家连温饱都成问题,谁还买得起鞭炮呢。
三爷爷是我们家族的私塾先生。那时,除了教书,每逢春节,三爷爷还挥毫泼墨,书写对联。什么“勤俭是美德,劳动最光荣”什么“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之类。至于小货(横批),就有大华哥代笔了,那是三爷爷恩准的,无论好坏,能写就中。
写对联发财了,三爷爷一高兴,就买了一挂千头的爆仗,吩咐大华哥快到大街上去燃放。于是,大华哥手持鞭炮,威武得像个将军似的,满大街转。一时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吸引了满村的大人孩子,大家蜂拥而至,一起出来观看,那叫壮观!
大华哥参加队里的劳动,推车子可就惨了。那时,无论春种秋种,都要推车子上地里送粪。这种力气活儿,主角当然是青壮劳力。大华哥已经17岁,当然在所难免。别人的车子,一左一右两只偏篓,都是旧的,条子还要被一根根抽掉,土粪装的少,自然轻快、省力。大华哥初生牛犊不怕虎,偏篓是新的,深深的,土粪装得自然多,推起来要比别人多花不少力气。初春的阳光洒满了田野,冰雪消融,大地回春,花喜鹊咯咯地叫着。大华哥推着小山一般的车子,在喧软的泥土里缓缓行进,一时把持不住,车子还是倒了,扶起来再走,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儿。
沉重的车子没有压垮大华哥,磨练了他钢铁般的意志,这在他以后种种磨难中,却是受益匪浅。他真得感谢那段乡村生活呢。
大华哥到底还是返回新疆了。从此一别46年,大华哥再也没有回来。这期间,又该会发生多少事情呢。从伯父给父亲的一次次来信中,对大华哥的情况,我还是有些粗浅的了解。
大华哥回新疆后,在钢厂当工人期间,就跟在县医院上班的大嫂结了婚。说来这段婚姻,还是伯母一手包办的呢。大华哥跟大嫂,都是老乡,并且一同去的新疆,原本就兄妹相称,后来喜结连理,喜得千金,谁能不说这是水到渠成,天定的姻缘呢。
大华哥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以后还跟伯父学过木匠,开过大货车,当过主任之类的小官儿,还在单位开过小车,自己下海搞过长途客运。经过多年的打拼,大华哥还真创出了一点儿名堂,积攒下上百万的财富。
1992年,三弟跟媳妇,带着一对双胞胎儿女,远走新疆,还是大华哥接纳了他。大华哥作为长子,敢于担当,没有理由推卸这份责任,为三弟找房子安排住处,找学校为两个孩子安排上学,还为三弟落下了户口,了却了一件头等大事。
遗憾的是,也不过仅仅过了四个年头,年仅33岁的三弟,就因病去世,撒手人寰。这期间,大华哥和大嫂,为三弟付出了多少心血,跟生身父母又有什么两样?谁又怎能说得清呢。如今,两个孩子先后成家立业,都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华哥快慰莫名。
1997年,伯父病逝,享年72岁。2009年,伯母以84岁高龄病逝。伯父伯母的另外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也都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日子。大华哥和大嫂到了退休年龄,就去了西安,帮女儿看孩子
2014年7月6日,一辆漂亮的小轿车,载着大华哥终于回到老家了!
这个夏天,因为遭遇特大干旱而失去了色彩。这个夏天,因为大华哥和大嫂的到来而变得格外生动、格外亲切起来。46年过去,这期间,谁能说得清发生了多少悲悲喜喜的故事?
大华哥已经64岁的人了,看上去并不老。高个子、红脸膛,稳健的步子,亲切的目光,地道的山东口音,尽管不时地夹杂着一些新疆方言,但还是一个乡音未改的老哥哥!至于大嫂,尽管比大华哥大了两岁,但因为长期从事医务工作的原因,实际上一点也不显老,相反显得很富态,一脸福相。
面对我颤巍巍泣不成声的父母,面对我鬓角添了白发的兄弟姐妹,抚摸着眼前一双双长满老茧的大手,大华哥哽咽着,泪如潮涌。他不时地摘下眼镜,拭去眼角的泪水。我相信,透过泪眼模糊的视线,大华哥看见的是一片割舍不断、血浓于水的亲情。
记忆中那栋屋檐低矮的老屋、那片树林深深的土围子,儿时疯跑的街巷,捉过迷藏的那片树林、那个水湾,攀爬过的那棵梧桐树、石榴树大华哥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大华哥寻觅着、回味着、追忆着那些留在记忆里的故事。旧地重游,物是人非,大华哥的心海,该会怎样地翻江倒海呀!
家家宽敞明亮的新居,吃啥有啥的富足日子,今非昔比两重天,大华哥的内心深处,该会生出怎样的万端感慨!
大华哥秉性开放,视野开阔,喜欢四处游走。他说,汉中油菜花,不如昭苏油菜花,满眼金黄,辽阔无边;他说,新疆大板的大风,异常猛烈,刮翻了的小轿车,就像足球一样;他说,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惟妙惟肖;他说,鸣沙山和月牙泉的神韵,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感悟深刻。
西安,就是古代的长安城,那是13朝古都。大华哥身处古长安,面对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犹如进入了羽衣霓裳的大唐时代,就萌发了走遍中国的想法。于是,大华哥开着小车,与大嫂一起,打算先回老家看看,再周游东部沿海地区。游走在西部与东部,大华哥感悟到山河的博大与壮丽。
大华哥提议让我们闲暇时,去新疆走走,去西安走走,我高兴地答应下来。
由于血缘的关系,我跟大华哥的秉性又何尝不是“何其相似乃尔”?曾几何时,真想出去走走呢。去感悟鸣沙山和月牙泉的神韵,领略古丝绸之路的异域风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静谧的乡村夜晚,月挂西天,凉风习习,我与大华哥彻夜长谈。谈我们家族的历史,谈时代的变迁,谈个人的成长史其实,一个人、一个家庭,不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吗?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家庭会越来越幸福。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华哥的那份难以割舍的故园之情
2014-7-1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晚上,父亲过来告诉我说,过两天,新疆你大华哥就要回老家了,回来上上坟,上饭店聚一聚,要我抽空陪一下。
父亲的一句话,勾起我许多回忆。
祖父跟奶奶一生,只生下父亲跟伯父两个儿子,大华哥是伯父的大儿子,这在我们老陈家是年龄最大的长孙。关于大华哥的点滴记忆,都是从父母那里听来的。就是凭着这些点滴记忆,在我幼小的心目中,就构筑了大华哥一个将军式、重量级的人物形象。
早先就听父亲说过,1958年秋,7岁的大华哥跟着13岁的大姐,带着爷爷奶奶去新疆,去找两年前就先去新疆的伯父伯母。在我的想象中,新疆,那该是多么遥远的地方啊。去新疆,那无异于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唐僧呢,如今好歹没有了处处作祟的妖魔鬼怪,天堑变通途,坐上六七天火车,就可以到新疆那块辽阔的绿洲、神奇的土地,去领略一番那奇异的异域风情。
1968年,新疆很乱,伯父担心大华哥出事,就打发他回了乡。那时,大华哥17岁,我6岁。但大华哥到底是什么模样,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只不过是一个瘦高个的模糊影子而已。不过有两件事,我还有所记忆,那就是放花子和放鞭炮。
如果把放花子和放鞭炮这两件事放在现在,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可在那个年月,却是震撼人心的稀罕事。
六十年代末,乡村贫穷而又萧条,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玩灯赏月,似乎再也没有什么乐趣。记忆中,我就看过这么一回放花子。其实,严格地说,应该叫淋花子。就是一只铁锅子,里面不知放了什么可以燃烧的东西,由一个体格健壮的小伙子用铁链子拎着,不停地旋转。随着铁锅子飞速地转动,火花四溅,璀璨夺目,十分好看。这个小伙子不是别人,正是大华哥。大华哥青春年少,吸引了多少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神啊。当然,这在我一个6岁的孩童脑子里,还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意识,只不过是现在的猜想罢了。
至于放鞭炮,似乎就多了些显摆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说,那叫炫富。你想,大家连温饱都成问题,谁还买得起鞭炮呢。
三爷爷是我们家族的私塾先生。那时,除了教书,每逢春节,三爷爷还挥毫泼墨,书写对联。什么“勤俭是美德,劳动最光荣”什么“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之类。至于小货(横批),就有大华哥代笔了,那是三爷爷恩准的,无论好坏,能写就中。
写对联发财了,三爷爷一高兴,就买了一挂千头的爆仗,吩咐大华哥快到大街上去燃放。于是,大华哥手持鞭炮,威武得像个将军似的,满大街转。一时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吸引了满村的大人孩子,大家蜂拥而至,一起出来观看,那叫壮观!
大华哥参加队里的劳动,推车子可就惨了。那时,无论春种秋种,都要推车子上地里送粪。这种力气活儿,主角当然是青壮劳力。大华哥已经17岁,当然在所难免。别人的车子,一左一右两只偏篓,都是旧的,条子还要被一根根抽掉,土粪装的少,自然轻快、省力。大华哥初生牛犊不怕虎,偏篓是新的,深深的,土粪装得自然多,推起来要比别人多花不少力气。初春的阳光洒满了田野,冰雪消融,大地回春,花喜鹊咯咯地叫着。大华哥推着小山一般的车子,在喧软的泥土里缓缓行进,一时把持不住,车子还是倒了,扶起来再走,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儿。
沉重的车子没有压垮大华哥,磨练了他钢铁般的意志,这在他以后种种磨难中,却是受益匪浅。他真得感谢那段乡村生活呢。
大华哥到底还是返回新疆了。从此一别46年,大华哥再也没有回来。这期间,又该会发生多少事情呢。从伯父给父亲的一次次来信中,对大华哥的情况,我还是有些粗浅的了解。
大华哥回新疆后,在钢厂当工人期间,就跟在县医院上班的大嫂结了婚。说来这段婚姻,还是伯母一手包办的呢。大华哥跟大嫂,都是老乡,并且一同去的新疆,原本就兄妹相称,后来喜结连理,喜得千金,谁能不说这是水到渠成,天定的姻缘呢。
大华哥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以后还跟伯父学过木匠,开过大货车,当过主任之类的小官儿,还在单位开过小车,自己下海搞过长途客运。经过多年的打拼,大华哥还真创出了一点儿名堂,积攒下上百万的财富。
1992年,三弟跟媳妇,带着一对双胞胎儿女,远走新疆,还是大华哥接纳了他。大华哥作为长子,敢于担当,没有理由推卸这份责任,为三弟找房子安排住处,找学校为两个孩子安排上学,还为三弟落下了户口,了却了一件头等大事。
遗憾的是,也不过仅仅过了四个年头,年仅33岁的三弟,就因病去世,撒手人寰。这期间,大华哥和大嫂,为三弟付出了多少心血,跟生身父母又有什么两样?谁又怎能说得清呢。如今,两个孩子先后成家立业,都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华哥快慰莫名。
1997年,伯父病逝,享年72岁。2009年,伯母以84岁高龄病逝。伯父伯母的另外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也都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日子。大华哥和大嫂到了退休年龄,就去了西安,帮女儿看孩子
2014年7月6日,一辆漂亮的小轿车,载着大华哥终于回到老家了!
这个夏天,因为遭遇特大干旱而失去了色彩。这个夏天,因为大华哥和大嫂的到来而变得格外生动、格外亲切起来。46年过去,这期间,谁能说得清发生了多少悲悲喜喜的故事?
大华哥已经64岁的人了,看上去并不老。高个子、红脸膛,稳健的步子,亲切的目光,地道的山东口音,尽管不时地夹杂着一些新疆方言,但还是一个乡音未改的老哥哥!至于大嫂,尽管比大华哥大了两岁,但因为长期从事医务工作的原因,实际上一点也不显老,相反显得很富态,一脸福相。
面对我颤巍巍泣不成声的父母,面对我鬓角添了白发的兄弟姐妹,抚摸着眼前一双双长满老茧的大手,大华哥哽咽着,泪如潮涌。他不时地摘下眼镜,拭去眼角的泪水。我相信,透过泪眼模糊的视线,大华哥看见的是一片割舍不断、血浓于水的亲情。
记忆中那栋屋檐低矮的老屋、那片树林深深的土围子,儿时疯跑的街巷,捉过迷藏的那片树林、那个水湾,攀爬过的那棵梧桐树、石榴树大华哥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大华哥寻觅着、回味着、追忆着那些留在记忆里的故事。旧地重游,物是人非,大华哥的心海,该会怎样地翻江倒海呀!
家家宽敞明亮的新居,吃啥有啥的富足日子,今非昔比两重天,大华哥的内心深处,该会生出怎样的万端感慨!
大华哥秉性开放,视野开阔,喜欢四处游走。他说,汉中油菜花,不如昭苏油菜花,满眼金黄,辽阔无边;他说,新疆大板的大风,异常猛烈,刮翻了的小轿车,就像足球一样;他说,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惟妙惟肖;他说,鸣沙山和月牙泉的神韵,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感悟深刻。
西安,就是古代的长安城,那是13朝古都。大华哥身处古长安,面对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犹如进入了羽衣霓裳的大唐时代,就萌发了走遍中国的想法。于是,大华哥开着小车,与大嫂一起,打算先回老家看看,再周游东部沿海地区。游走在西部与东部,大华哥感悟到山河的博大与壮丽。
大华哥提议让我们闲暇时,去新疆走走,去西安走走,我高兴地答应下来。
由于血缘的关系,我跟大华哥的秉性又何尝不是“何其相似乃尔”?曾几何时,真想出去走走呢。去感悟鸣沙山和月牙泉的神韵,领略古丝绸之路的异域风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静谧的乡村夜晚,月挂西天,凉风习习,我与大华哥彻夜长谈。谈我们家族的历史,谈时代的变迁,谈个人的成长史其实,一个人、一个家庭,不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吗?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家庭会越来越幸福。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华哥的那份难以割舍的故园之情
201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