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雨细细语——长沙短行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二零零二年的十二月十六日,天阴沉沉的好象要下雪的样子,带上工作备须品及一本散文集和两盘cd上路。湖南长沙,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一座有着许多历史遗迹、孕育了许多历史名人的古老的文明城市。
晚间的火车,当天亮时已进入了湖南境地,外面的景物已与家乡有所不同,略有南方特色的植物多数依然葱葱郁郁,枝叶繁盛,看到外面的路面湿漉漉的,行人差不多都擎把小伞,待贴近车窗仔细一看,才看到有丝丝细雨的在挥洒。这是雨吗?像雾像雨又像风。
约十四个小时的路程,终于到达了长沙,本来计划要住在岳麓山脚下的枫林宾馆,却正赶上该宾馆在接待一个煤交会议,只得原路退回到与岳麓山一江(湘江)之隔的友谊宾馆,这样也好,晚间从窗口望去,俯瞰到不远处的江中的橘子洲与对面的岳麓山夜景,灯火点点,霓虹斑阑,依稀朦胧的夜色更增加了它的神秘与我对它的向往。
(1)
橘子洲,在湘江中间,湘江一桥正跨它而过,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河绿洲,全长5000米,形成于一万年前,狭长如带,洲上多产美橘,如“千树熟”、“一洲香”橘子洲因此而得名,青年进代的毛泽东曾在橘子洲对面的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学习,他常邀请志同道合者到湘江搏浪击水,在橘子洲边沙滩上晒日光浴,纵论天下大事,曾写下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即描绘出了橘子洲与对面岳麓山的清心亮丽的山水之景,也抒发出他气吞山河的革命豪情。
第二天乘车经橘子洲时,稍稍停留了一下,从桥上向下向远处望去,洲上的小工厂、学校、行人、车辆静如往昔,初冬的景象毫无遮掩的显现出来,仰望对面的岳麓山,已不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满山红叶落尽,犹余葱茫绿色,一切都沐浴在霏霏烟雨之中,那如丝如雾的细雨犹如一泓似水面纱笼罩着它的面容。
(2)
岳麓书院——久仰的文化圣地就在眼前。
书院大门外,古木参天,浓荫蔽日,金光闪闪的“千年学府”匾额高高悬于头门之上。大门两侧挂着已故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虞愚撰写的“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的对联,让人顿时对这座书院肃然起敬。据称创办于公元983年,世界建立最早的大学是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比岳麓书院创立晚了七年。在西方,建立最早的大学是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创办于公元1088年,这比岳麓书院创立则晚了一百一十二年了,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书院创建之初,宋真宗亲书门额“岳麓书院”1903年,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命名为湖南大学,千多年在此兴学不辍,是世界罕见的千年学府,应该说岳麓书院是世界最古老的学府之一。
岳麓书院的正门口的一副对联是:“唯楚有材,于斯为盛”让人肃然起敬。神秘的中国古式的园林庭院建筑风格,此时的书院已是七毁七建,得到了适时的修造与补救。没有了早时的苍凉,更多了些许肃穆与凝重。
岳麓书院爱国主义教育绐于南宋,由著名的理学家张栻执教,当时金兵入侵,民不聊生,岳麓书院大力宣传抗金思想,鼓励学生报效国家和民族,培养出了大批爱国将领。当时对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做出过类似的贡献,一辈子都想做教师的大学者朱熹,为了把学术环节上的探讨变为书院教学内容,1167年8月,他由两名学生随行,从福建崇安出发,不远千里地朝岳麓山走来。朱熹的学术成就之高,伟大诗人辛弃疾是这么称赞他的:“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朱熹认为:“唯学为能变化气质耳”“若不读书,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齐家、治国”当时他比张栻大三岁,朱熹抵达岳麓书院后就与张栻一起进行了中国文化史上极为著名的“朱、张会讲”每次都到“生徒云集,坐不能容”的地步。
明末以来,著名爱国主义思想家活动家王夫之、魏源、左宗棠、陈天华、蔡和森等在此求学,青年毛泽东在此从事革命活动。岳麓书院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可见它为延续和传承中华文化作出了和将继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被书院的对联深深吸引。从大门往里走地势越来越高,里面的讲堂现在还并排放着两把椅子,据说,就是“朱、张会讲”时就是这样的摆放,它已历经风雨是对历史的一种见证吧。最外面的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一水长流水不涸,两贤互磋道终同”横批是:“学达天性”应是针对当时的会讲而言的吧,他们的会讲既推动了学术又推动了教学。“两人都越来越服对方,两人都觉得对方启发了自己,而两人以后的学术道路确实也都更加挺展了。宋史记载,张栻的学问‘既见朱熹,相与博约,又大进焉’;而朱熹自己则在一封信中说,张栻的见解‘卓然不可及,从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最里面的一副对联是:“人以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至千古。院以山名,山以院盛,千年学府传于今。”横批是:道南正派,是不是应理解为作人立事绵延不断的因果道理。讲堂的右侧是教学斋,教学斋门口的对联是:“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大概讲述的是业精于勤要有鸿鹄之志,学以致用不要成为蠹虫而危害社会。讲堂的左后侧是半学斋,还有园林、时务轩、百泉轩、御书楼、等。中国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空旷和寥落中还残留着淡淡的神圣。记得书院教规中首条就是要常回家看望父母,万事孝为先,可以看得出来中国的良好美德,一个人不管有多大成就,如果他没有孝心,怎么可能会有爱心?也足以证明书院的作事先作人的道德标准。因此“岳麓书院的教学质量一直很高,远非官学所能比拟。”百泉轩,我想是有泉水经年流过的缘故吧,汨汨流水声,更显得其宁静,所有的游人都很沉稳,没有喧哗,只有敬仰之情,有种不忍破坏它的祥谥的感觉,翠竹丛丛,流水潺潺,枫树上的红叶几欲落尽,稀疏的几片枫叶站立枝头,尤其显得它红艳秀美。
想述说的感觉很多,但真下笔时,却又感到笔触枯竭、词不达意,才知道自己的言辞实在是笨拙与贫乏。只能说这片古建筑群,既古朴、清新,又典雅、庄重,处处闪烁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光彩。因为已订好了下午两点到厦门的车票,时间很紧,依依不舍地走出了书院的侧门去爱晚亭,它在岳麓书院的不远处。
雨还在下。
此行似乎是与雨结下了不解情缘,自到长沙起,丝丝细雨一直在飘洒,此时,它已把绿树小亭濯洗得一尘不染,偶尔的几朵小花点缀空间,韵意无尽,怎一个“雅”字了得。我不愿擎起小伞,不愿拒绝品尝这天籁之爱化作细雨滋润心灵的时刻。也许这雨是上天爱怜尘世的另一种方式,它洗却尘寰的尘埃,洗涤万物的灰暗,滋润干枯的灵性,镶嵌你渴望的眼神。
(3)
最初看到“爱晚亭”是被这三个富有灵气温馨的字所吸引,直觉告诉我它有着一定的背景,也有其无以比拟的诗意。向往已久。
爱晚亭是岳麓山名胜之一,绐建清乾龙五十七年,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取唐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词句改名。也可能是亭之周围多有枫树,金秋来临,更是那一种“碧云天,黄花地”|“层林尽染”的灵秀艳丽的境地而得名吧。1913——1918年期间,毛泽东、蔡和森在此聚会读书,探讨革命真理,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被誉中国四大名亭之一,该亭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52年重建,毛泽东亲题“爱晚亭”匾额。
从岳麓书院出来拾级而上,到爱晚亭约十分钟的时间,山路侧边山上的流水奔流而下,哗哗流水,偶有鸟鸣啁,片片落叶,绵延青苔路,百年古树见证着这轮回的岁月。在岳麓山腰,只见爱晚亭蓝顶红柱,自然古朴,已傲然屹立在视线之中,背靠岳麓山,面对一泓清泉缓缓流过,正面额悬朱色鎏金“爱晚亭”匾,飘逸大气的书法笔迹清楚可见。因有小雨,游人不算多,拍照留影之后各自感叹一番也即离去。站在亭内眼望四方,不特别特殊的山水,培养造就了不平凡的人物,不十分特殊的亭子,为伟人的事业默默遮雨敝日。一阵凉风掺杂着雨水吹来,清醒着头脑,这是一片英杰辈出的湘楚宝地,一代伟人的呐喊成就了它的辉煌。
时间过得好快,该离去了。细雨依然。
是的,历代帝王的霸业与莘莘学子沤心沥血的爱国情怀与历史一起退出,留给后人的那种思想是永远抹不去的。落尽辉霞是星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零零二年的十二月十六日,天阴沉沉的好象要下雪的样子,带上工作备须品及一本散文集和两盘cd上路。湖南长沙,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一座有着许多历史遗迹、孕育了许多历史名人的古老的文明城市。
晚间的火车,当天亮时已进入了湖南境地,外面的景物已与家乡有所不同,略有南方特色的植物多数依然葱葱郁郁,枝叶繁盛,看到外面的路面湿漉漉的,行人差不多都擎把小伞,待贴近车窗仔细一看,才看到有丝丝细雨的在挥洒。这是雨吗?像雾像雨又像风。
约十四个小时的路程,终于到达了长沙,本来计划要住在岳麓山脚下的枫林宾馆,却正赶上该宾馆在接待一个煤交会议,只得原路退回到与岳麓山一江(湘江)之隔的友谊宾馆,这样也好,晚间从窗口望去,俯瞰到不远处的江中的橘子洲与对面的岳麓山夜景,灯火点点,霓虹斑阑,依稀朦胧的夜色更增加了它的神秘与我对它的向往。
(1)
橘子洲,在湘江中间,湘江一桥正跨它而过,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河绿洲,全长5000米,形成于一万年前,狭长如带,洲上多产美橘,如“千树熟”、“一洲香”橘子洲因此而得名,青年进代的毛泽东曾在橘子洲对面的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学习,他常邀请志同道合者到湘江搏浪击水,在橘子洲边沙滩上晒日光浴,纵论天下大事,曾写下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即描绘出了橘子洲与对面岳麓山的清心亮丽的山水之景,也抒发出他气吞山河的革命豪情。
第二天乘车经橘子洲时,稍稍停留了一下,从桥上向下向远处望去,洲上的小工厂、学校、行人、车辆静如往昔,初冬的景象毫无遮掩的显现出来,仰望对面的岳麓山,已不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满山红叶落尽,犹余葱茫绿色,一切都沐浴在霏霏烟雨之中,那如丝如雾的细雨犹如一泓似水面纱笼罩着它的面容。
(2)
岳麓书院——久仰的文化圣地就在眼前。
书院大门外,古木参天,浓荫蔽日,金光闪闪的“千年学府”匾额高高悬于头门之上。大门两侧挂着已故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虞愚撰写的“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的对联,让人顿时对这座书院肃然起敬。据称创办于公元983年,世界建立最早的大学是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比岳麓书院创立晚了七年。在西方,建立最早的大学是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创办于公元1088年,这比岳麓书院创立则晚了一百一十二年了,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书院创建之初,宋真宗亲书门额“岳麓书院”1903年,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命名为湖南大学,千多年在此兴学不辍,是世界罕见的千年学府,应该说岳麓书院是世界最古老的学府之一。
岳麓书院的正门口的一副对联是:“唯楚有材,于斯为盛”让人肃然起敬。神秘的中国古式的园林庭院建筑风格,此时的书院已是七毁七建,得到了适时的修造与补救。没有了早时的苍凉,更多了些许肃穆与凝重。
岳麓书院爱国主义教育绐于南宋,由著名的理学家张栻执教,当时金兵入侵,民不聊生,岳麓书院大力宣传抗金思想,鼓励学生报效国家和民族,培养出了大批爱国将领。当时对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做出过类似的贡献,一辈子都想做教师的大学者朱熹,为了把学术环节上的探讨变为书院教学内容,1167年8月,他由两名学生随行,从福建崇安出发,不远千里地朝岳麓山走来。朱熹的学术成就之高,伟大诗人辛弃疾是这么称赞他的:“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朱熹认为:“唯学为能变化气质耳”“若不读书,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齐家、治国”当时他比张栻大三岁,朱熹抵达岳麓书院后就与张栻一起进行了中国文化史上极为著名的“朱、张会讲”每次都到“生徒云集,坐不能容”的地步。
明末以来,著名爱国主义思想家活动家王夫之、魏源、左宗棠、陈天华、蔡和森等在此求学,青年毛泽东在此从事革命活动。岳麓书院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可见它为延续和传承中华文化作出了和将继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被书院的对联深深吸引。从大门往里走地势越来越高,里面的讲堂现在还并排放着两把椅子,据说,就是“朱、张会讲”时就是这样的摆放,它已历经风雨是对历史的一种见证吧。最外面的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一水长流水不涸,两贤互磋道终同”横批是:“学达天性”应是针对当时的会讲而言的吧,他们的会讲既推动了学术又推动了教学。“两人都越来越服对方,两人都觉得对方启发了自己,而两人以后的学术道路确实也都更加挺展了。宋史记载,张栻的学问‘既见朱熹,相与博约,又大进焉’;而朱熹自己则在一封信中说,张栻的见解‘卓然不可及,从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最里面的一副对联是:“人以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至千古。院以山名,山以院盛,千年学府传于今。”横批是:道南正派,是不是应理解为作人立事绵延不断的因果道理。讲堂的右侧是教学斋,教学斋门口的对联是:“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大概讲述的是业精于勤要有鸿鹄之志,学以致用不要成为蠹虫而危害社会。讲堂的左后侧是半学斋,还有园林、时务轩、百泉轩、御书楼、等。中国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空旷和寥落中还残留着淡淡的神圣。记得书院教规中首条就是要常回家看望父母,万事孝为先,可以看得出来中国的良好美德,一个人不管有多大成就,如果他没有孝心,怎么可能会有爱心?也足以证明书院的作事先作人的道德标准。因此“岳麓书院的教学质量一直很高,远非官学所能比拟。”百泉轩,我想是有泉水经年流过的缘故吧,汨汨流水声,更显得其宁静,所有的游人都很沉稳,没有喧哗,只有敬仰之情,有种不忍破坏它的祥谥的感觉,翠竹丛丛,流水潺潺,枫树上的红叶几欲落尽,稀疏的几片枫叶站立枝头,尤其显得它红艳秀美。
想述说的感觉很多,但真下笔时,却又感到笔触枯竭、词不达意,才知道自己的言辞实在是笨拙与贫乏。只能说这片古建筑群,既古朴、清新,又典雅、庄重,处处闪烁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光彩。因为已订好了下午两点到厦门的车票,时间很紧,依依不舍地走出了书院的侧门去爱晚亭,它在岳麓书院的不远处。
雨还在下。
此行似乎是与雨结下了不解情缘,自到长沙起,丝丝细雨一直在飘洒,此时,它已把绿树小亭濯洗得一尘不染,偶尔的几朵小花点缀空间,韵意无尽,怎一个“雅”字了得。我不愿擎起小伞,不愿拒绝品尝这天籁之爱化作细雨滋润心灵的时刻。也许这雨是上天爱怜尘世的另一种方式,它洗却尘寰的尘埃,洗涤万物的灰暗,滋润干枯的灵性,镶嵌你渴望的眼神。
(3)
最初看到“爱晚亭”是被这三个富有灵气温馨的字所吸引,直觉告诉我它有着一定的背景,也有其无以比拟的诗意。向往已久。
爱晚亭是岳麓山名胜之一,绐建清乾龙五十七年,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取唐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词句改名。也可能是亭之周围多有枫树,金秋来临,更是那一种“碧云天,黄花地”|“层林尽染”的灵秀艳丽的境地而得名吧。1913——1918年期间,毛泽东、蔡和森在此聚会读书,探讨革命真理,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被誉中国四大名亭之一,该亭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52年重建,毛泽东亲题“爱晚亭”匾额。
从岳麓书院出来拾级而上,到爱晚亭约十分钟的时间,山路侧边山上的流水奔流而下,哗哗流水,偶有鸟鸣啁,片片落叶,绵延青苔路,百年古树见证着这轮回的岁月。在岳麓山腰,只见爱晚亭蓝顶红柱,自然古朴,已傲然屹立在视线之中,背靠岳麓山,面对一泓清泉缓缓流过,正面额悬朱色鎏金“爱晚亭”匾,飘逸大气的书法笔迹清楚可见。因有小雨,游人不算多,拍照留影之后各自感叹一番也即离去。站在亭内眼望四方,不特别特殊的山水,培养造就了不平凡的人物,不十分特殊的亭子,为伟人的事业默默遮雨敝日。一阵凉风掺杂着雨水吹来,清醒着头脑,这是一片英杰辈出的湘楚宝地,一代伟人的呐喊成就了它的辉煌。
时间过得好快,该离去了。细雨依然。
是的,历代帝王的霸业与莘莘学子沤心沥血的爱国情怀与历史一起退出,留给后人的那种思想是永远抹不去的。落尽辉霞是星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