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安古道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从成都到九寨沟,有两条路可走,或向西过松潘,或往北经平武。这是一条隐迹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之间的时间隧道,向西是松茂古道,往北是龙安古道,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将踩着古马队的脚印、聆听着千年间不绝于耳的人声马嘶踯躅前行。
选择北上,我们踏上龙安古道。
龙安古道的起点是诗仙李白故里——江油青莲场。但是,当年“仗剑去国”时,诗仙却并未选择龙安古道。那一天,陇西院的粉竹林格外苍翠。诗仙背了书剑,掩了家门,回头望了望迷离的古道,叹息一声“噫乎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毅然背过身,将缠绕过整个少年和青年的甬道抛在身后,孓然东行了。诗仙东去,驿路芳草更加凄迷,龙安古道最终错过了与诗仙的情感对话,空留江山无限,多了悠远,少了浪漫。许多年来,有多少北往南来客为此心生遗憾。
事实上,诗仙的选择很明智。龙安古道与陇西院只隔着一片粉竹林,古驿道的马蹄声夜夜相扰,那些凄清和悲怅的调子与诗仙豪放张狂的性情并不和谐,甚至还有些突兀。诗仙明白,即便他走过,龙安古道也绝不会凭添几许浪漫。因为,沿着这条古道走下去,注定无法走进繁华盛世,而只能走进历史深处、更深处。
但是,总得有人走进历史的烟云,去聆听远古的足音呵,比如我们。于是,迤俪前行。
告别羞答答的川西平原和温情脉脉的川北丘陵,眼前的山势陡然险峻,道路陡然狭窄。山重水复之间,一条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在脚下延伸。这就是九(寨)黄(龙)环线——足以写进山区筑路史的现代人的杰作。
九黄环线依山而建,傍水而行。路的一侧,是绵延不绝的崇山峻岭,苍岩接天,幽壑垂岚;路的另一侧则是清可见底的少年涪江,奔腾不息,咆哮不止。云在山间绕,水在脚下流,穿行其间,犹如徐徐展开苍茫浑厚的江山图画。
好一幅空前绝后的江山图画。近处的裸岩咄咄逼人,或低悬头顶,或肃立身侧,北风掠过,发出一阵阵尖厉而粗野的呼啸;远处的植被七彩斑斓,松、柏、栎、椴、山杨、白桦、红桦以及高山槭以各自绚丽的颜色浓墨重彩地铺陈,密密层层,逶逶迤迤;而脚下那条生命涌动的河流,则是如此清澈细腻,秀丽端庄,河两岸金黄的银杏林和深褐的核桃树丛中,偶有农舍露出一角,淡泊清远,丝毫毕现。一路前行,画卷次第展开,或淡若写意,或细若工笔,或浓如泼墨,或张狂如鬼魅。这样的江山画卷或许不应该叫图画,因为图画无一例外地镶嵌着画家的主观意愿,远不会如此生动、坦荡,充盈自然的灵性和生命的意境。
向北,村寨渐稀,漫山遍野的金黄和火红愈发热烈,古龙安道却渐渐归于沉寂。沉寂在岁月的河岸。
山的沉寂是冷峻,尤其是千百年来孤独站立于此的那些山,没有人为它的壮美命名,甚至没有人偶然途经,在它的脊背上、肩膀上、胸膛上留下一个、两个依稀恍惚的脚印。它就那样站着,孤独地站着,任千年风霜、万年雨雪铺满苍凉的岁月。河的沉寂是咆哮,这条源自雪宝顶的涓流,从五千米海拔坠落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止过喧嚣。它一路奔突,一路歌吟,或高亢,或轻柔,或雄浑,或婉转,把一首平平淡淡的山歌,唱成了百折千回、荡气回肠的生命交响。谁是这份沉寂的阅读者?一队队马帮从山脚下经过,从河岸上走过,赶马的商旅们分明读出了天地与山水之间的私语,但是,他们却少有闲情去在意那份突然入侵的震撼,反而下意识地挥动马鞭,让马蹄声变得更加急促。唯有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山民将这份淡泊与寂寞心甘情愿地刻在心底,他们的木屋零星坐落在危崖绝壁间,低矮的檐口诉说着千年不变的守望。
且行且盼,我的内心已不只装着一幅浑然大器的山水画卷,还在不知不觉中,溢满了无边无际的悲悯与沧桑。
就这样在历史的巷道里穿行。至古龙安镇(龙州),眼前豁然一亮——一座金碧辉煌的古寺赫然在目!这就是报恩寺,始建于1440年的“深山宫殿”有谁相信,在这飞鸟难逾的乱山深处,荒郊野地,竟有这样一座精美绝伦的所在?
报恩寺背西向东,座落在一条长300米的中轴线上。全寺占地27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多平方米。整座寺院由广场、山门、钟楼、天王殿、大悲殿、华严藏、大雄宝殿、万佛阁等主要建筑组成,布局严谨,装饰华丽。远观古寺,红墙绿瓦,飞檐凌空,绿树掩映,金碧生辉;近看细处,木雕、泥塑、石刻、壁画,技艺精巧,造型生动,体态逼真,丰姿多采,栩栩如生。据说,报恩寺不仅是古龙安道上最醒目的亮点,也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之一。
其实,报恩寺不是寺,是真正的宫殿,有时,历史之所以被蒙上面纱,也情非得以。正如当年修建这座宫殿的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王玺,千里迢迢进京朝贡,见了紫禁城,竟激动得浑身发抖,遂以重金招募曾修建紫禁城的工匠,历时七载,方建成这座深山宫殿。哪知,有好事之人也不远千里进京说搬是弄非,皇上闻言大惊,急诏王玺进京问叛逆之罪,并派软差大臣前往调查。好在王氏夫人聪颖过人,忙令雕工塑匠将“报恩寺”三字金匾高悬,并在正堂之上立了“当今皇帝万万岁”的九龙牌位,又增设天王金刚、观音佛像无数,活生生将一座美纶美幻的“紫禁城二世”变成了香烛缭绕的深山古刹。此举骗过了皇上,不仅赦了王玺死罪,还将“报恩寺”改为“敕修报恩寺”然而,却永远骗不了王玺自己。好端端一座皇宫被泥塑木雕的菩萨们“鹊巢鸠占”王佥事苦不堪言,从此再不敢望北冥想,只好日日夜夜独坐清风发愁。
一转眼500余年过去,心事重重的王佥事早已尘归尘土归土,只有他留下的这座报恩寺依旧完好如初,每日里香火不断,游人如织。
盘亘报恩寺,我们的目光久久停留在“当今皇帝万万岁”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上,正是这几个简简单单的汉字,消弭了一场有可能被连诛九族的旷世灾难。“地处边陲、界在氏羌”的蛮荒之地竟然深藏着这样的大智慧,难怪古龙安道上过往的商旅千百年不绝——这不仅是一条风光之旅,也是一条智慧之旅呵!
继续向北,龙安古道在脚下延伸。过了龙安古镇,道路愈发崎岖,下一个驿站又将有怎样的故事等着我们去翻阅?
我期待着。
二四年十二月十日于古城平武
从成都到九寨沟,有两条路可走,或向西过松潘,或往北经平武。这是一条隐迹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之间的时间隧道,向西是松茂古道,往北是龙安古道,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将踩着古马队的脚印、聆听着千年间不绝于耳的人声马嘶踯躅前行。
选择北上,我们踏上龙安古道。
龙安古道的起点是诗仙李白故里——江油青莲场。但是,当年“仗剑去国”时,诗仙却并未选择龙安古道。那一天,陇西院的粉竹林格外苍翠。诗仙背了书剑,掩了家门,回头望了望迷离的古道,叹息一声“噫乎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毅然背过身,将缠绕过整个少年和青年的甬道抛在身后,孓然东行了。诗仙东去,驿路芳草更加凄迷,龙安古道最终错过了与诗仙的情感对话,空留江山无限,多了悠远,少了浪漫。许多年来,有多少北往南来客为此心生遗憾。
事实上,诗仙的选择很明智。龙安古道与陇西院只隔着一片粉竹林,古驿道的马蹄声夜夜相扰,那些凄清和悲怅的调子与诗仙豪放张狂的性情并不和谐,甚至还有些突兀。诗仙明白,即便他走过,龙安古道也绝不会凭添几许浪漫。因为,沿着这条古道走下去,注定无法走进繁华盛世,而只能走进历史深处、更深处。
但是,总得有人走进历史的烟云,去聆听远古的足音呵,比如我们。于是,迤俪前行。
告别羞答答的川西平原和温情脉脉的川北丘陵,眼前的山势陡然险峻,道路陡然狭窄。山重水复之间,一条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在脚下延伸。这就是九(寨)黄(龙)环线——足以写进山区筑路史的现代人的杰作。
九黄环线依山而建,傍水而行。路的一侧,是绵延不绝的崇山峻岭,苍岩接天,幽壑垂岚;路的另一侧则是清可见底的少年涪江,奔腾不息,咆哮不止。云在山间绕,水在脚下流,穿行其间,犹如徐徐展开苍茫浑厚的江山图画。
好一幅空前绝后的江山图画。近处的裸岩咄咄逼人,或低悬头顶,或肃立身侧,北风掠过,发出一阵阵尖厉而粗野的呼啸;远处的植被七彩斑斓,松、柏、栎、椴、山杨、白桦、红桦以及高山槭以各自绚丽的颜色浓墨重彩地铺陈,密密层层,逶逶迤迤;而脚下那条生命涌动的河流,则是如此清澈细腻,秀丽端庄,河两岸金黄的银杏林和深褐的核桃树丛中,偶有农舍露出一角,淡泊清远,丝毫毕现。一路前行,画卷次第展开,或淡若写意,或细若工笔,或浓如泼墨,或张狂如鬼魅。这样的江山画卷或许不应该叫图画,因为图画无一例外地镶嵌着画家的主观意愿,远不会如此生动、坦荡,充盈自然的灵性和生命的意境。
向北,村寨渐稀,漫山遍野的金黄和火红愈发热烈,古龙安道却渐渐归于沉寂。沉寂在岁月的河岸。
山的沉寂是冷峻,尤其是千百年来孤独站立于此的那些山,没有人为它的壮美命名,甚至没有人偶然途经,在它的脊背上、肩膀上、胸膛上留下一个、两个依稀恍惚的脚印。它就那样站着,孤独地站着,任千年风霜、万年雨雪铺满苍凉的岁月。河的沉寂是咆哮,这条源自雪宝顶的涓流,从五千米海拔坠落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止过喧嚣。它一路奔突,一路歌吟,或高亢,或轻柔,或雄浑,或婉转,把一首平平淡淡的山歌,唱成了百折千回、荡气回肠的生命交响。谁是这份沉寂的阅读者?一队队马帮从山脚下经过,从河岸上走过,赶马的商旅们分明读出了天地与山水之间的私语,但是,他们却少有闲情去在意那份突然入侵的震撼,反而下意识地挥动马鞭,让马蹄声变得更加急促。唯有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山民将这份淡泊与寂寞心甘情愿地刻在心底,他们的木屋零星坐落在危崖绝壁间,低矮的檐口诉说着千年不变的守望。
且行且盼,我的内心已不只装着一幅浑然大器的山水画卷,还在不知不觉中,溢满了无边无际的悲悯与沧桑。
就这样在历史的巷道里穿行。至古龙安镇(龙州),眼前豁然一亮——一座金碧辉煌的古寺赫然在目!这就是报恩寺,始建于1440年的“深山宫殿”有谁相信,在这飞鸟难逾的乱山深处,荒郊野地,竟有这样一座精美绝伦的所在?
报恩寺背西向东,座落在一条长300米的中轴线上。全寺占地27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多平方米。整座寺院由广场、山门、钟楼、天王殿、大悲殿、华严藏、大雄宝殿、万佛阁等主要建筑组成,布局严谨,装饰华丽。远观古寺,红墙绿瓦,飞檐凌空,绿树掩映,金碧生辉;近看细处,木雕、泥塑、石刻、壁画,技艺精巧,造型生动,体态逼真,丰姿多采,栩栩如生。据说,报恩寺不仅是古龙安道上最醒目的亮点,也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之一。
其实,报恩寺不是寺,是真正的宫殿,有时,历史之所以被蒙上面纱,也情非得以。正如当年修建这座宫殿的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王玺,千里迢迢进京朝贡,见了紫禁城,竟激动得浑身发抖,遂以重金招募曾修建紫禁城的工匠,历时七载,方建成这座深山宫殿。哪知,有好事之人也不远千里进京说搬是弄非,皇上闻言大惊,急诏王玺进京问叛逆之罪,并派软差大臣前往调查。好在王氏夫人聪颖过人,忙令雕工塑匠将“报恩寺”三字金匾高悬,并在正堂之上立了“当今皇帝万万岁”的九龙牌位,又增设天王金刚、观音佛像无数,活生生将一座美纶美幻的“紫禁城二世”变成了香烛缭绕的深山古刹。此举骗过了皇上,不仅赦了王玺死罪,还将“报恩寺”改为“敕修报恩寺”然而,却永远骗不了王玺自己。好端端一座皇宫被泥塑木雕的菩萨们“鹊巢鸠占”王佥事苦不堪言,从此再不敢望北冥想,只好日日夜夜独坐清风发愁。
一转眼500余年过去,心事重重的王佥事早已尘归尘土归土,只有他留下的这座报恩寺依旧完好如初,每日里香火不断,游人如织。
盘亘报恩寺,我们的目光久久停留在“当今皇帝万万岁”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上,正是这几个简简单单的汉字,消弭了一场有可能被连诛九族的旷世灾难。“地处边陲、界在氏羌”的蛮荒之地竟然深藏着这样的大智慧,难怪古龙安道上过往的商旅千百年不绝——这不仅是一条风光之旅,也是一条智慧之旅呵!
继续向北,龙安古道在脚下延伸。过了龙安古镇,道路愈发崎岖,下一个驿站又将有怎样的故事等着我们去翻阅?
我期待着。
二四年十二月十日于古城平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