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医疗事故政治谋杀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读音cou,皮肤表面的纹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更加)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同“旋”回转,掉转身)走。桓侯故(特意)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达到)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寻找)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于是)死。
这是韩非子中的名篇扁鹊见蔡桓公,它曾被选入初级中学课本,作为范文进行教学。文章阐明的道理是“讳疾忌医”和“防微杜渐”
然而,我们单从“医生与病人”的角度来看,病人蔡桓公之死多少应该算一个“医疗事故”具有“神医”美誉的扁鹊是难逃其咎的。扁鹊作为一名具有祖传医术和临床经验的老大夫,与病人的心理沟通几乎是失败的,病人拒绝配合治疗,最终导致蔡桓公病入膏肓,一命呜呼。正常的人际交往是需要“沟通”的,而接触病人之后,作为医生则更需要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沟通是什么?
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之间传递,并且希望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简言之,良好的沟通就是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境,运用适当的方式与适当的对象谈论适当的话题。
沟通的过程中除了要科学运用听、问、说三要素外,还应当细细去揣摩对方的心情和真意。沟通主要是借助语言工具和非语言工具完成的,而非语言工具包括神态(微笑、皱眉、眼神、语气、音色等)、动作(手势、姿态、触摸)和其它特定物。
而我们的扁鹊医生是如何与病人进行沟通的呢?
一、首先是扁鹊对沟通对象缺乏认知。
这个病人的身份很特殊,不是一般的平民或是大夫阶层,而是具有至高无上、绝对权威的蔡桓侯。照顾桓侯尊严,了解桓侯的心理是医生首先要做的事情。扁鹊初见桓侯并非为其看病,只是突然发现了病兆。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初次会面,别的什么话题都还没谈,便冒冒失失对国君说:“你有病”对于国君的忌讳全然不顾。
作为国君,对这位医生的话可以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认为你扁鹊不会说话,缺少说话的艺术,令人不快。何况这位统治者平常听到的都是“永远健康”“万寿无疆”字眼“病”字会使其心生不快。
其二是你扁鹊是在诅咒我有病。因为没有任何症状,桓侯确信自己没病,况且这位医生根本就没有对我进行“望、闻、问、切”就说我有病,不是信口开河,就是心生诅咒。这样的沟通缺少寒暄、祝福和相应的铺陈,让对方感到突兀,觉得不可相信。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益)深”这既是缺少对特定病人心理状况的了解,又是一句缺少铺陈,显得突兀,给人“武断”感觉的结论,同时还会对病人的心理产生恐吓作用。
扁鹊医生曾三次“恐吓”病人,对待一般的病人都不可以把病情的严重性进行渲染,何况是桓侯。
运用赞美的语言和谈论让对方轻松的话题,这是沟通顺畅,达到预期目的的两个重要方面。扁鹊完全可以先赞美桓候,赞美桓侯的圣明圣德,赞美其爱民如子;然后可以劝其保重身体,这样一位圣明的君主,保重好自己身体,也属于国家大事,是国家洪福。这样,桓侯必然会在一种心理愉悦的基础上接受这位医生。然后,扁鹊完全可以在发现病兆时不动声色,委婉地指出桓侯为了国政日理万机,身心劳累。为此,自己专门为桓侯研制了一种强身健体的疗法叫“汤熨”可以私下导到桓后寝宫为其作“汤熨疗法”(因为“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达到)也”)。这样,在一种和风细雨的沟通中,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不知不觉替桓侯治好了疾病。
二、其次是扁鹊在沟通时机、场合的选择上存在误区。
对于“疾病”而言,应算是个人的一种隐私,一般不宜公开张扬,有必要时应当秘密治疗。通过观察,神医扁鹊突然之间发现了桓侯的病症,并急不可耐,不分时机和场合,立即告知: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对与医生来说,忠于事实,如实相告是可敬的,但在特定的时机,特定的场合,注意表达方式更为重要,因为我们需要的是与病人良好的沟通效果。从时间和场合来看,应该是在上朝时间,是在朝堂之上,与公开与桓侯沟通“有病”的话题显然不妥,况且,朝堂之上,决非扁鹊一人,而是众目睽睽。扁鹊走了之后,桓侯对手下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一是不相信自己有病,而是认为扁鹊“沽名钓誉”三是为自己刚才的难堪找一个下台阶。
三、扁鹊沟通方式不求变通。
关于与桓侯沟通“病情”的问题上,扁鹊曾三次提出忠告,但沟通的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扁鹊的沟通方式一成不变,不求变通,最终走进了沟通的死胡同。说来说去,都是那句话“你有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是很严重的”耳桓候呢,每次都不理他,而且很反感“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明明知道自己与对方沟通无效,依然我行我素,让人怀疑作为一名神医的“eq”
另外,在沟通时,扁鹊使用的语言和语气,始终以一种老中医、老权威的语气,不容置疑,没得商量。扁鹊表现出来的神情方面,满脸的凝重和忧思。所有这些,都是不利于双方沟通的。
扁鹊每次沟通都是“居十日”为什么呢?明明知道桓侯的病情每天都在变化,随时都会恶化,每次去沟通都要迟延10天,这不是故意延误病情吗?如果在10天内想出了能说服桓侯及时治病好办法倒也罢了,或者通过借助桓侯的宠姬、近臣来说服桓侯也是个好办法,可是他什么都没有做。他的职业心态就是:反正我告诉你了,你有病,要赶快治疗,治不治疗是你自己的事!”这是一种主观上的放任,一种不作为。
所以,桓侯之死,应该算是扁鹊酿成的一起较为严重的医疗事故。
当桓候感觉疾病来临,浑身疼痛的时候,扁鹊低表现却是“望桓侯而还走”“已逃秦矣”
正常的情况应该是立即治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可治而治之,这是一种起码的人道主义。而作为一代名医,这种表现是极不合逻辑的。
作为享有神医美誉的扁鹊,难道就是这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就是这样对待他的成千上万的病人的?这与情理也不通!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扁鹊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又不单单是一起医疗事故,而很有可能是一桩带有政治色彩的谋杀。
作为一代神医,扁鹊是深谙心理暗示、咒语等较为神秘的行医之法的。或许,桓侯根本就没病,是扁鹊通过心理暗示等神秘医术致其死亡的。
从人际沟通上去看,桓侯之死,属于扁鹊沟通上的过失,是一起医疗事故。再将其放入政治斗争的特定环境中去考察,扁鹊可能就是桓侯病死的凶手。或者是桓侯的确有病,扁鹊用他的消极不作为、放任桓侯病情恶化等手段杀死了桓侯;或者是桓侯根本无病,是扁鹊通过心理暗示等神秘医术诱导其生病,最终不治身亡,扁鹊逃往秦国。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读音cou,皮肤表面的纹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更加)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同“旋”回转,掉转身)走。桓侯故(特意)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达到)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寻找)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于是)死。
这是韩非子中的名篇扁鹊见蔡桓公,它曾被选入初级中学课本,作为范文进行教学。文章阐明的道理是“讳疾忌医”和“防微杜渐”
然而,我们单从“医生与病人”的角度来看,病人蔡桓公之死多少应该算一个“医疗事故”具有“神医”美誉的扁鹊是难逃其咎的。扁鹊作为一名具有祖传医术和临床经验的老大夫,与病人的心理沟通几乎是失败的,病人拒绝配合治疗,最终导致蔡桓公病入膏肓,一命呜呼。正常的人际交往是需要“沟通”的,而接触病人之后,作为医生则更需要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沟通是什么?
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之间传递,并且希望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简言之,良好的沟通就是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境,运用适当的方式与适当的对象谈论适当的话题。
沟通的过程中除了要科学运用听、问、说三要素外,还应当细细去揣摩对方的心情和真意。沟通主要是借助语言工具和非语言工具完成的,而非语言工具包括神态(微笑、皱眉、眼神、语气、音色等)、动作(手势、姿态、触摸)和其它特定物。
而我们的扁鹊医生是如何与病人进行沟通的呢?
一、首先是扁鹊对沟通对象缺乏认知。
这个病人的身份很特殊,不是一般的平民或是大夫阶层,而是具有至高无上、绝对权威的蔡桓侯。照顾桓侯尊严,了解桓侯的心理是医生首先要做的事情。扁鹊初见桓侯并非为其看病,只是突然发现了病兆。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初次会面,别的什么话题都还没谈,便冒冒失失对国君说:“你有病”对于国君的忌讳全然不顾。
作为国君,对这位医生的话可以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认为你扁鹊不会说话,缺少说话的艺术,令人不快。何况这位统治者平常听到的都是“永远健康”“万寿无疆”字眼“病”字会使其心生不快。
其二是你扁鹊是在诅咒我有病。因为没有任何症状,桓侯确信自己没病,况且这位医生根本就没有对我进行“望、闻、问、切”就说我有病,不是信口开河,就是心生诅咒。这样的沟通缺少寒暄、祝福和相应的铺陈,让对方感到突兀,觉得不可相信。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益)深”这既是缺少对特定病人心理状况的了解,又是一句缺少铺陈,显得突兀,给人“武断”感觉的结论,同时还会对病人的心理产生恐吓作用。
扁鹊医生曾三次“恐吓”病人,对待一般的病人都不可以把病情的严重性进行渲染,何况是桓侯。
运用赞美的语言和谈论让对方轻松的话题,这是沟通顺畅,达到预期目的的两个重要方面。扁鹊完全可以先赞美桓候,赞美桓侯的圣明圣德,赞美其爱民如子;然后可以劝其保重身体,这样一位圣明的君主,保重好自己身体,也属于国家大事,是国家洪福。这样,桓侯必然会在一种心理愉悦的基础上接受这位医生。然后,扁鹊完全可以在发现病兆时不动声色,委婉地指出桓侯为了国政日理万机,身心劳累。为此,自己专门为桓侯研制了一种强身健体的疗法叫“汤熨”可以私下导到桓后寝宫为其作“汤熨疗法”(因为“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达到)也”)。这样,在一种和风细雨的沟通中,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不知不觉替桓侯治好了疾病。
二、其次是扁鹊在沟通时机、场合的选择上存在误区。
对于“疾病”而言,应算是个人的一种隐私,一般不宜公开张扬,有必要时应当秘密治疗。通过观察,神医扁鹊突然之间发现了桓侯的病症,并急不可耐,不分时机和场合,立即告知: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对与医生来说,忠于事实,如实相告是可敬的,但在特定的时机,特定的场合,注意表达方式更为重要,因为我们需要的是与病人良好的沟通效果。从时间和场合来看,应该是在上朝时间,是在朝堂之上,与公开与桓侯沟通“有病”的话题显然不妥,况且,朝堂之上,决非扁鹊一人,而是众目睽睽。扁鹊走了之后,桓侯对手下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一是不相信自己有病,而是认为扁鹊“沽名钓誉”三是为自己刚才的难堪找一个下台阶。
三、扁鹊沟通方式不求变通。
关于与桓侯沟通“病情”的问题上,扁鹊曾三次提出忠告,但沟通的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扁鹊的沟通方式一成不变,不求变通,最终走进了沟通的死胡同。说来说去,都是那句话“你有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是很严重的”耳桓候呢,每次都不理他,而且很反感“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明明知道自己与对方沟通无效,依然我行我素,让人怀疑作为一名神医的“eq”
另外,在沟通时,扁鹊使用的语言和语气,始终以一种老中医、老权威的语气,不容置疑,没得商量。扁鹊表现出来的神情方面,满脸的凝重和忧思。所有这些,都是不利于双方沟通的。
扁鹊每次沟通都是“居十日”为什么呢?明明知道桓侯的病情每天都在变化,随时都会恶化,每次去沟通都要迟延10天,这不是故意延误病情吗?如果在10天内想出了能说服桓侯及时治病好办法倒也罢了,或者通过借助桓侯的宠姬、近臣来说服桓侯也是个好办法,可是他什么都没有做。他的职业心态就是:反正我告诉你了,你有病,要赶快治疗,治不治疗是你自己的事!”这是一种主观上的放任,一种不作为。
所以,桓侯之死,应该算是扁鹊酿成的一起较为严重的医疗事故。
当桓候感觉疾病来临,浑身疼痛的时候,扁鹊低表现却是“望桓侯而还走”“已逃秦矣”
正常的情况应该是立即治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可治而治之,这是一种起码的人道主义。而作为一代名医,这种表现是极不合逻辑的。
作为享有神医美誉的扁鹊,难道就是这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就是这样对待他的成千上万的病人的?这与情理也不通!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扁鹊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又不单单是一起医疗事故,而很有可能是一桩带有政治色彩的谋杀。
作为一代神医,扁鹊是深谙心理暗示、咒语等较为神秘的行医之法的。或许,桓侯根本就没病,是扁鹊通过心理暗示等神秘医术致其死亡的。
从人际沟通上去看,桓侯之死,属于扁鹊沟通上的过失,是一起医疗事故。再将其放入政治斗争的特定环境中去考察,扁鹊可能就是桓侯病死的凶手。或者是桓侯的确有病,扁鹊用他的消极不作为、放任桓侯病情恶化等手段杀死了桓侯;或者是桓侯根本无病,是扁鹊通过心理暗示等神秘医术诱导其生病,最终不治身亡,扁鹊逃往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