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心病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父亲的心病一直困扰着他,挥之不去。望着父亲消瘦憔悴的面容,看着父亲一根接一根抽烟的样子,听到父亲阵阵咳嗽声,我心里难受极了。父亲节将至,此文就送给我可怜的父亲吧!愿他早日从以前的阴影中走出来。
我慢慢地打开记忆中的镜头:
那还是98年的腊月,关中平原上的一座村庄被稀疏的鞭炮声笼罩着,人们都已办好了年货,只等着新年的来临。外面下起了大雪,纷纷扬扬,厚厚实实,凛冽的风起劲地嘶鸣着,夹着雪屑直往人脖子里钻,我顶着风艰难地走在乡村的路上,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雪,眼前白茫茫一片,脚底下“吱吱”作响。到了家里,我跺跺脚抖掉身上的积雪却发现:父亲神情黯然地蜷缩在沙发上,呛人的烟雾把父亲包裹着,母亲坐在一旁不住地抹眼泪,旁边那通红的火炉上,水壶正掀着壶盖“嗤嗤”地冒着白花花的热气。家里气氛明显不对,肯定出事了。
“爸,怎么啦?”我小心翼翼地问。
半晌无语,屋子里的空气像凝住了静的可怕,时钟在“嘀嘀”地走着,父亲像没听见似的一动不动。忽然父亲夹烟的手指颤了一下,我看见他的中指和食指在烟雾的熏染下泛着焦黄,母亲哽咽着,没有说话。这时父亲缓缓抬起头,失神的眼睛看我半天,我不由的哆嗦了一下,父亲嘴唇动了动,沙哑地挤出几个字:“你妹跟人‘跑’了”
我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但我听得很真切。不会吧,妹妹一直很好,怎么会这样“跑”是关中地区的方言,意为:“自作主张谈恋爱。”我呆呆地望着窗外,外面的雪似乎更大了,肆虐的风卷着雪粒不停地拍打着玻璃,我努力整理好思绪,如烟的往事历历在目:
97年秋,我还在北京前门外的一家餐厅做面点,后来餐厅转让早点摊,我鼓起勇气接手了,我那几个在京城流浪的朋友闻讯赶来,说正好没事干先给我帮帮忙顺便混口饭吃,重义气的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了。心高气傲踌躇满志的我每天起早贪黑地干着,一门心思想挣些钱,可一个月过去了,每天还是收入100来块,扣除摊位费房租就所剩无几了。
“品种太单一,”老乡阿力说。他看起来憨憨的,但心眼特别活泛,听说他会一手小笼包绝活,我急忙添置家具准备上马,听说北京人爱吃炸糕,我忽然想起妹妹来,她会一手地道的北京小吃,我便给家里挂了长途,电话那端父亲听完我的想法传来亲切又熟悉的乡音:“你在北京别太张扬,别大手大脚,别交不三不四的朋友,你妹妹一人去我不放心。”
又是叮咛嘱咐,我耳朵早磨出茧了,父亲在我眼里那么的胆小谨慎放不开手脚,我拿起电话大声讲:“爸,你和妹妹一起来北京吧,你看看北京城有多风光。”
电话那端沉默了,我知道父亲在考虑,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想在有生之年看看共和国的天安门,瞻仰一下毛主席老人家的遗容,我当时讲会去的,只要有机会,这次不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吗。
“行,我和你妹妹过两天动身,”父亲在电话那头思付了好久才说。
我高兴地手舞足蹈起来,悠哉游哉地哼着小曲走在大街上,显得不可一世,流露着年少的轻狂,真有些找不着北的感觉。
过了几天,父亲和妹妹来到了北京。那是一个早晨,我正忙着出摊,蓦然间我发现父亲和妹妹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远远走来,显得有些吃力。我忙跑过去,老远的,妹妹就喊:“哥,快点,爸,我哥来了。”我接过行李叫了声“爸”竟一时语塞。却看见父亲的脸上密密麻麻堆满皱纹,眼睛炯炯有神,头上戴顶压舌帽,穿着洗得泛白的中山装,背微微向前倾着。我不由愧疚起来,岁月的劳累无情地烙在父亲的身上。父亲常年累月忙碌在田间地头,任劳任怨的。而我,却在外面折腾,我可敬的父亲呵
到了摊位前,父亲妹妹坐下。“爸,妹妹先吃早点吧。”我说完,阿力就端来热腾腾的馄饨和喷香的油饼,说:“叔,路上辛苦了。”父亲“嗯”了一声,传来妹妹甜甜的声音:“哥,油饼真香,你炸的吧。”
我点点头望着妹妹笑道:“一年不见了,妹妹漂亮多了。”只见妹妹脸颊一阵郝红。当父亲看到我们五六个人时,眉头皱了皱,但没说什么。父亲边吃边望着我,目光中流露出了几分关切与慈爱,坐在父亲身边我心里暖烘烘的,这是一种久违了的感觉,想起漂泊在外的心酸和打工的无奈时,我心里潮潮的,不禁想起和家人一起吃饭时那其乐融融的场景,那时的父亲就是一座高山现在,现在我长大了。
添上炸糕包子后生意有点起色,为了不让父亲此行留下什么遗憾,每天收摊后我便挎上相机和父亲妹妹到各个景点游玩,在天安门广场,我们穿行在如织的人流里。在大气磅礴的皇城根下我感觉自己的处境是多么不足道。记得在一本书里看到沈从文第一次到北京时这样形容:望着北京高远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哥,你在想什么呢?”妹妹把我从沉思中拽醒。
广场的风是凉爽的,熹风拂面;广场的景是迷人的,留恋往返;广场的阳光是温暖的,惬意柔和。父亲左瞧瞧右看看,显得很兴奋,父亲生在毛泽东时代,那一辈人对毛主席感情很深,当我们随着接踵的人流缓缓步入“毛主席纪念堂”时,我发现父亲神情那么庄重又有几分虔诚,像朝拜似的。我和父亲妹妹在毛主席汉白玉坐像前合了张影,照片上父亲一副六七十代的装束,父亲笑笑说像李玉和一样。但我看的出父亲的笑里透着几分寒酸。看到我衣着光鲜时,父亲突然冒出一句:我儿子像个城里人。我有些汗颜,这几年自己对父亲的关心太少了。记得从一本书里看到这样一段话:当你不再是依附父母身躯的青藤时,你又成了支撑他们蹒跚脚步的拐杖。
父亲在京城呆了半个月,老惦记着家里该秋播了,执意要回去。我给父亲买了老北京的一些特产。在西客站父亲望着我,那是我永远也忘不掉的眼神:关切、慈爱、责备、期望许久才缓缓说道:“你这样干不是长久之计,早晚要摔跟头,养几个不干活的朋友,你养得起吗?不过你有一点比我强,敢做敢闯,但是你太善良,心底又好,有时认人不清,就这一点你迟早要吃大亏,我走后,照顾好妹妹,生意能做就做,不能做就别勉强,反正你也不是做生意的料。”说完父亲拎着包步子蹒跚着登了好几次台阶才登上列车的。
瑟瑟的秋风吹拂着,我呆呆地站着,泥塑一般,目送着西去的列车,父亲的一席话在我耳边嗡嗡作响
不出父亲所料几个月后房费摊位费到期了,我算算有一千来块,可我兜里只剩下几张大钞,怎么办呢?在那无知的年头我一下没了主意,那些朋友怂恿着走为上,后半夜我们收拾行李一溜烟走了,尽管我走得很愧疚,走得心存不安。
这出闹剧就这样收尾了,结局我早已想过,当初我干的时候就是想锻炼自己,不论成功与否。那几个所谓的朋友也就自谋生路了,只有阿力跟着我,不管在那里。
真是知子莫如父,父亲那一番话在我耳旁响了好久,我也颓废了许多,心情一直不好,便生出回家的念头,妹妹不愿回家便和阿力在一家饭庄做面点。临行前我拍拍阿力的肩,但没说什么,望着抹眼泪的妹妹,望着高楼林立的北京城,别了北京,我为之奋斗、流汗、又为之愧疚的地方。
“败走麦城”的我便一头扎进家的怀抱,父亲没有责备,用无言的、博大的父爱抚慰我受伤的心,听母亲讲父亲一直站着从北京到西安,买的东西也没打开,我不由的泪水涟连,父亲讲:
“男人就是难人,是不能轻易掉泪的。”
我不能自已地嚎啕大哭起来,当父亲听我讲妹妹执意留在北京时,嘴唇动了动,叹了口气没有说什么,但父亲的表情是严肃的,母亲走过来说:“你妹妹第一次出那么远的门,你当哥的就忍心让她一个人呆在北京,你知道外面有多乱”我没有争辩,又能说什么呢,我抬头看见父亲的脸上写满了忧郁不安。
后来一老乡从北京回来,无意中谈起妹妹和阿力在谈恋爱的事村里本来冷冷清清,这下可炸锅了,那些无所事事的村妇交头接耳着,这事便风言风语地传开了,在闭塞的农村人眼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天经地义,自由恋爱私定终身是不光彩的,甚至伤风败俗。
那场大雪从年前下到年后,鞭炮声噼哩啪啦响个不停,别人家全沉浸在新年的喜气中去了,只有我家却没了往年的欢声笑语,大门父亲白天黑夜关着,我不解,父亲说他不想见人,唉,可怜的父亲,可怕的世俗,父亲在村里一直挺着腰杆做人,谁知家里发生这事,在无聊人的唾沫星里,父亲不得不低下一贯高昂的头,躺在炕上不吃不喝,一夜间父亲竟白了半头。
父亲不知从那里听到消息,妹妹和阿力回来了,躲在县城里不敢回家。父亲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深一脚浅一脚走在冰冷的路上,他要把妹妹找回来,谁也劝阻不了,小县城让父亲翻了底朝天,居然把妹妹领回来了
家里炸锅般闹开了——
“贼女子,你胆子咋这么大,”父亲咆哮着,雷霆般。母亲拽拽父亲的衣角:
“小声点,让街坊邻居听见多不好。”
“村里早都扬开了,你懂个啥,都是你惯的,”父亲吼道。母亲在抹眼泪,妹妹在一旁站着,样子很倔,反复重复着:
“爸妈,阿力对我好,我们是真心的,”话语中有点京味。
“还撇京腔呢,都什么时候了,”我不由地从心里给妹妹捏把汗。
“撇啥腔,”父亲喊到,妹妹哆嗦了一下。
“他家恁穷,你咋这么死心呢,谁给你灌的迷魂汤,”母亲嘶哑着说。“妈,我小时你不是常讲‘王宝钏与薛平贵’的事吗?再说真正的爱情是不在乎金钱的,”妹妹争辩着。
“那是人编的,你就当真,你”母亲气地说不出话来。
“你以后讨饭都不要进我家门。”父亲火了“谁给你的胆子。”
妹妹涨红了脸,呼吸急促起来,胸一挺一挺地顶撞到:“爸,都啥年代了,现在流行自由恋爱。”
“老一套早就该过时了,看看人家城里”我插了一句。
“混帐”只听啪的一声,父亲打了我一巴掌“都是你干的好事,”父亲的手哆嗦着,我摸摸红肿的脸,但没哭,我是不会怪父亲的。
冬日的乡村是宁静的,萧条的,院中的那棵老桐树在冽冽的风中孤零零挺着,偶尔几只枯叶从干秃的枝丫上极不情愿地掉下来,几只灰麻雀在枝丫上啁啾着,蹦来蹦去倒添了不少生气。
也许有点累,父亲的声音有些缓和:“你听听村里在议论些啥,在背后戳我的脊梁骨,风言风语可真受不了。”
“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吧”我冒出了一句。父亲看看我,又瞧瞧抹眼泪的妹妹,说:
“女子,你也太胆大了,你哥还没订婚,你先谈恋爱,还自作主张,你让我这老脸往啊哒搁呀。”
“爸,我的婚事您不用操心,”我忙说道。
“不操心成吗,你见天就知道看那些邪书,又挣不来钱,成天钻到屋里头能写出啥名堂,又能成啥精。”
父亲缓缓地坐在凳子上,从兜里摸索了半天摸出一支香烟,‘哧’得划根火柴点着,火星把他的脸映得通红。我望着父亲的那张脸,永远也忘不了,那张布满沟沟坎坎岁月痕迹的老脸让我心酸,而先前父亲的脸在我印象里那样的年轻刚毅,如今父亲明显变老了,心也憔悴不堪。我也望望在一旁抽泣的妹妹,她拿着手绢抹着肿红的眼睛、擦着滑落的泪花。哎,这能怪谁呢?
几天后阿力的家人托人到我家提亲,父亲理都没理,媒人悻悻而去。春节过后,父亲让妹妹呆在家里,哪也别去。我则离开伤心的家到省城一家报社打工。
半年后,我惦记着那桩事,便回家看看,谁知却听父亲说妹妹在一次赶集中和阿力私奔了,听说去了南方。
“哎,前世造的啥孽,遇上这娃,”父亲有些无可奈何。
我愕然,心想妹妹也太过分了,为了自己的爱情连亲情都不顾,怎么会这样,但我又不得不佩服妹妹的勇气。
这时,母亲系着围裙从厨房出来了,叹口气说:“女大不中留,娃他爸,你也别往心里去,”接着又讲:“村里的闲言碎语也少了。”
父亲一脸苦笑。
“让他们去说吧,”我愤愤然。
家里这次变故后我发现,妹妹的事成了父亲的一块心病,一向健谈的父亲变得寡言起来,母亲也满脸的疲惫。我知道,他们是在牵挂自己的女儿;我也知道,妹妹在他乡想念着家中的父母;我更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笼罩在家里的愁云会慢慢散开,父亲的心病会慢慢痊愈。
妹妹在南方呆了两年,没给家打一次电话,其间来了一封没有地址的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身体好吗?原谅女儿的不辞而别,女儿的行为深知伤透父母的心,在外的女儿想你们也想家,女儿在这里生活的很好,阿力对我很好,恳求爸妈能够成全我们的选择
过段日子我们回家,爸妈保重身体。
不孝女于广州
我捧着妹妹的信,捧了半天,哎,我这个妹妹呀,哥哥,还有爸妈希望你一切都好。
又过了半年我打电话回家,只听父亲高兴地说:“你妹妹来电话了,他们俩一个月以后回家”从电话里我听得出妹妹的事父亲已默许了,父亲的心病,心中积郁的块垒也消释了。
感谢无声的岁月,是岁月的流逝让妹妹选择的爱情经住了考验,是岁月的流逝让妹妹懂得了亲情的弥足珍贵,是岁月的流逝解开了父女心中的疙瘩
我迈着轻快的脚步融进了熙熙攘攘的人流里,融进了这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我甚至看见:在弯曲的乡间小路上,亲爱的父亲在翘望着远方,母亲在张罗着饭菜,艳阳高照,喜鹊欢叫,远远的,出现了一个红点,渐渐地红点大了,那分明是妹妹的影子呀
原稿写于2001年
父亲的心病一直困扰着他,挥之不去。望着父亲消瘦憔悴的面容,看着父亲一根接一根抽烟的样子,听到父亲阵阵咳嗽声,我心里难受极了。父亲节将至,此文就送给我可怜的父亲吧!愿他早日从以前的阴影中走出来。
我慢慢地打开记忆中的镜头:
那还是98年的腊月,关中平原上的一座村庄被稀疏的鞭炮声笼罩着,人们都已办好了年货,只等着新年的来临。外面下起了大雪,纷纷扬扬,厚厚实实,凛冽的风起劲地嘶鸣着,夹着雪屑直往人脖子里钻,我顶着风艰难地走在乡村的路上,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雪,眼前白茫茫一片,脚底下“吱吱”作响。到了家里,我跺跺脚抖掉身上的积雪却发现:父亲神情黯然地蜷缩在沙发上,呛人的烟雾把父亲包裹着,母亲坐在一旁不住地抹眼泪,旁边那通红的火炉上,水壶正掀着壶盖“嗤嗤”地冒着白花花的热气。家里气氛明显不对,肯定出事了。
“爸,怎么啦?”我小心翼翼地问。
半晌无语,屋子里的空气像凝住了静的可怕,时钟在“嘀嘀”地走着,父亲像没听见似的一动不动。忽然父亲夹烟的手指颤了一下,我看见他的中指和食指在烟雾的熏染下泛着焦黄,母亲哽咽着,没有说话。这时父亲缓缓抬起头,失神的眼睛看我半天,我不由的哆嗦了一下,父亲嘴唇动了动,沙哑地挤出几个字:“你妹跟人‘跑’了”
我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但我听得很真切。不会吧,妹妹一直很好,怎么会这样“跑”是关中地区的方言,意为:“自作主张谈恋爱。”我呆呆地望着窗外,外面的雪似乎更大了,肆虐的风卷着雪粒不停地拍打着玻璃,我努力整理好思绪,如烟的往事历历在目:
97年秋,我还在北京前门外的一家餐厅做面点,后来餐厅转让早点摊,我鼓起勇气接手了,我那几个在京城流浪的朋友闻讯赶来,说正好没事干先给我帮帮忙顺便混口饭吃,重义气的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了。心高气傲踌躇满志的我每天起早贪黑地干着,一门心思想挣些钱,可一个月过去了,每天还是收入100来块,扣除摊位费房租就所剩无几了。
“品种太单一,”老乡阿力说。他看起来憨憨的,但心眼特别活泛,听说他会一手小笼包绝活,我急忙添置家具准备上马,听说北京人爱吃炸糕,我忽然想起妹妹来,她会一手地道的北京小吃,我便给家里挂了长途,电话那端父亲听完我的想法传来亲切又熟悉的乡音:“你在北京别太张扬,别大手大脚,别交不三不四的朋友,你妹妹一人去我不放心。”
又是叮咛嘱咐,我耳朵早磨出茧了,父亲在我眼里那么的胆小谨慎放不开手脚,我拿起电话大声讲:“爸,你和妹妹一起来北京吧,你看看北京城有多风光。”
电话那端沉默了,我知道父亲在考虑,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想在有生之年看看共和国的天安门,瞻仰一下毛主席老人家的遗容,我当时讲会去的,只要有机会,这次不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吗。
“行,我和你妹妹过两天动身,”父亲在电话那头思付了好久才说。
我高兴地手舞足蹈起来,悠哉游哉地哼着小曲走在大街上,显得不可一世,流露着年少的轻狂,真有些找不着北的感觉。
过了几天,父亲和妹妹来到了北京。那是一个早晨,我正忙着出摊,蓦然间我发现父亲和妹妹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远远走来,显得有些吃力。我忙跑过去,老远的,妹妹就喊:“哥,快点,爸,我哥来了。”我接过行李叫了声“爸”竟一时语塞。却看见父亲的脸上密密麻麻堆满皱纹,眼睛炯炯有神,头上戴顶压舌帽,穿着洗得泛白的中山装,背微微向前倾着。我不由愧疚起来,岁月的劳累无情地烙在父亲的身上。父亲常年累月忙碌在田间地头,任劳任怨的。而我,却在外面折腾,我可敬的父亲呵
到了摊位前,父亲妹妹坐下。“爸,妹妹先吃早点吧。”我说完,阿力就端来热腾腾的馄饨和喷香的油饼,说:“叔,路上辛苦了。”父亲“嗯”了一声,传来妹妹甜甜的声音:“哥,油饼真香,你炸的吧。”
我点点头望着妹妹笑道:“一年不见了,妹妹漂亮多了。”只见妹妹脸颊一阵郝红。当父亲看到我们五六个人时,眉头皱了皱,但没说什么。父亲边吃边望着我,目光中流露出了几分关切与慈爱,坐在父亲身边我心里暖烘烘的,这是一种久违了的感觉,想起漂泊在外的心酸和打工的无奈时,我心里潮潮的,不禁想起和家人一起吃饭时那其乐融融的场景,那时的父亲就是一座高山现在,现在我长大了。
添上炸糕包子后生意有点起色,为了不让父亲此行留下什么遗憾,每天收摊后我便挎上相机和父亲妹妹到各个景点游玩,在天安门广场,我们穿行在如织的人流里。在大气磅礴的皇城根下我感觉自己的处境是多么不足道。记得在一本书里看到沈从文第一次到北京时这样形容:望着北京高远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哥,你在想什么呢?”妹妹把我从沉思中拽醒。
广场的风是凉爽的,熹风拂面;广场的景是迷人的,留恋往返;广场的阳光是温暖的,惬意柔和。父亲左瞧瞧右看看,显得很兴奋,父亲生在毛泽东时代,那一辈人对毛主席感情很深,当我们随着接踵的人流缓缓步入“毛主席纪念堂”时,我发现父亲神情那么庄重又有几分虔诚,像朝拜似的。我和父亲妹妹在毛主席汉白玉坐像前合了张影,照片上父亲一副六七十代的装束,父亲笑笑说像李玉和一样。但我看的出父亲的笑里透着几分寒酸。看到我衣着光鲜时,父亲突然冒出一句:我儿子像个城里人。我有些汗颜,这几年自己对父亲的关心太少了。记得从一本书里看到这样一段话:当你不再是依附父母身躯的青藤时,你又成了支撑他们蹒跚脚步的拐杖。
父亲在京城呆了半个月,老惦记着家里该秋播了,执意要回去。我给父亲买了老北京的一些特产。在西客站父亲望着我,那是我永远也忘不掉的眼神:关切、慈爱、责备、期望许久才缓缓说道:“你这样干不是长久之计,早晚要摔跟头,养几个不干活的朋友,你养得起吗?不过你有一点比我强,敢做敢闯,但是你太善良,心底又好,有时认人不清,就这一点你迟早要吃大亏,我走后,照顾好妹妹,生意能做就做,不能做就别勉强,反正你也不是做生意的料。”说完父亲拎着包步子蹒跚着登了好几次台阶才登上列车的。
瑟瑟的秋风吹拂着,我呆呆地站着,泥塑一般,目送着西去的列车,父亲的一席话在我耳边嗡嗡作响
不出父亲所料几个月后房费摊位费到期了,我算算有一千来块,可我兜里只剩下几张大钞,怎么办呢?在那无知的年头我一下没了主意,那些朋友怂恿着走为上,后半夜我们收拾行李一溜烟走了,尽管我走得很愧疚,走得心存不安。
这出闹剧就这样收尾了,结局我早已想过,当初我干的时候就是想锻炼自己,不论成功与否。那几个所谓的朋友也就自谋生路了,只有阿力跟着我,不管在那里。
真是知子莫如父,父亲那一番话在我耳旁响了好久,我也颓废了许多,心情一直不好,便生出回家的念头,妹妹不愿回家便和阿力在一家饭庄做面点。临行前我拍拍阿力的肩,但没说什么,望着抹眼泪的妹妹,望着高楼林立的北京城,别了北京,我为之奋斗、流汗、又为之愧疚的地方。
“败走麦城”的我便一头扎进家的怀抱,父亲没有责备,用无言的、博大的父爱抚慰我受伤的心,听母亲讲父亲一直站着从北京到西安,买的东西也没打开,我不由的泪水涟连,父亲讲:
“男人就是难人,是不能轻易掉泪的。”
我不能自已地嚎啕大哭起来,当父亲听我讲妹妹执意留在北京时,嘴唇动了动,叹了口气没有说什么,但父亲的表情是严肃的,母亲走过来说:“你妹妹第一次出那么远的门,你当哥的就忍心让她一个人呆在北京,你知道外面有多乱”我没有争辩,又能说什么呢,我抬头看见父亲的脸上写满了忧郁不安。
后来一老乡从北京回来,无意中谈起妹妹和阿力在谈恋爱的事村里本来冷冷清清,这下可炸锅了,那些无所事事的村妇交头接耳着,这事便风言风语地传开了,在闭塞的农村人眼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天经地义,自由恋爱私定终身是不光彩的,甚至伤风败俗。
那场大雪从年前下到年后,鞭炮声噼哩啪啦响个不停,别人家全沉浸在新年的喜气中去了,只有我家却没了往年的欢声笑语,大门父亲白天黑夜关着,我不解,父亲说他不想见人,唉,可怜的父亲,可怕的世俗,父亲在村里一直挺着腰杆做人,谁知家里发生这事,在无聊人的唾沫星里,父亲不得不低下一贯高昂的头,躺在炕上不吃不喝,一夜间父亲竟白了半头。
父亲不知从那里听到消息,妹妹和阿力回来了,躲在县城里不敢回家。父亲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深一脚浅一脚走在冰冷的路上,他要把妹妹找回来,谁也劝阻不了,小县城让父亲翻了底朝天,居然把妹妹领回来了
家里炸锅般闹开了——
“贼女子,你胆子咋这么大,”父亲咆哮着,雷霆般。母亲拽拽父亲的衣角:
“小声点,让街坊邻居听见多不好。”
“村里早都扬开了,你懂个啥,都是你惯的,”父亲吼道。母亲在抹眼泪,妹妹在一旁站着,样子很倔,反复重复着:
“爸妈,阿力对我好,我们是真心的,”话语中有点京味。
“还撇京腔呢,都什么时候了,”我不由地从心里给妹妹捏把汗。
“撇啥腔,”父亲喊到,妹妹哆嗦了一下。
“他家恁穷,你咋这么死心呢,谁给你灌的迷魂汤,”母亲嘶哑着说。“妈,我小时你不是常讲‘王宝钏与薛平贵’的事吗?再说真正的爱情是不在乎金钱的,”妹妹争辩着。
“那是人编的,你就当真,你”母亲气地说不出话来。
“你以后讨饭都不要进我家门。”父亲火了“谁给你的胆子。”
妹妹涨红了脸,呼吸急促起来,胸一挺一挺地顶撞到:“爸,都啥年代了,现在流行自由恋爱。”
“老一套早就该过时了,看看人家城里”我插了一句。
“混帐”只听啪的一声,父亲打了我一巴掌“都是你干的好事,”父亲的手哆嗦着,我摸摸红肿的脸,但没哭,我是不会怪父亲的。
冬日的乡村是宁静的,萧条的,院中的那棵老桐树在冽冽的风中孤零零挺着,偶尔几只枯叶从干秃的枝丫上极不情愿地掉下来,几只灰麻雀在枝丫上啁啾着,蹦来蹦去倒添了不少生气。
也许有点累,父亲的声音有些缓和:“你听听村里在议论些啥,在背后戳我的脊梁骨,风言风语可真受不了。”
“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吧”我冒出了一句。父亲看看我,又瞧瞧抹眼泪的妹妹,说:
“女子,你也太胆大了,你哥还没订婚,你先谈恋爱,还自作主张,你让我这老脸往啊哒搁呀。”
“爸,我的婚事您不用操心,”我忙说道。
“不操心成吗,你见天就知道看那些邪书,又挣不来钱,成天钻到屋里头能写出啥名堂,又能成啥精。”
父亲缓缓地坐在凳子上,从兜里摸索了半天摸出一支香烟,‘哧’得划根火柴点着,火星把他的脸映得通红。我望着父亲的那张脸,永远也忘不了,那张布满沟沟坎坎岁月痕迹的老脸让我心酸,而先前父亲的脸在我印象里那样的年轻刚毅,如今父亲明显变老了,心也憔悴不堪。我也望望在一旁抽泣的妹妹,她拿着手绢抹着肿红的眼睛、擦着滑落的泪花。哎,这能怪谁呢?
几天后阿力的家人托人到我家提亲,父亲理都没理,媒人悻悻而去。春节过后,父亲让妹妹呆在家里,哪也别去。我则离开伤心的家到省城一家报社打工。
半年后,我惦记着那桩事,便回家看看,谁知却听父亲说妹妹在一次赶集中和阿力私奔了,听说去了南方。
“哎,前世造的啥孽,遇上这娃,”父亲有些无可奈何。
我愕然,心想妹妹也太过分了,为了自己的爱情连亲情都不顾,怎么会这样,但我又不得不佩服妹妹的勇气。
这时,母亲系着围裙从厨房出来了,叹口气说:“女大不中留,娃他爸,你也别往心里去,”接着又讲:“村里的闲言碎语也少了。”
父亲一脸苦笑。
“让他们去说吧,”我愤愤然。
家里这次变故后我发现,妹妹的事成了父亲的一块心病,一向健谈的父亲变得寡言起来,母亲也满脸的疲惫。我知道,他们是在牵挂自己的女儿;我也知道,妹妹在他乡想念着家中的父母;我更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笼罩在家里的愁云会慢慢散开,父亲的心病会慢慢痊愈。
妹妹在南方呆了两年,没给家打一次电话,其间来了一封没有地址的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身体好吗?原谅女儿的不辞而别,女儿的行为深知伤透父母的心,在外的女儿想你们也想家,女儿在这里生活的很好,阿力对我很好,恳求爸妈能够成全我们的选择
过段日子我们回家,爸妈保重身体。
不孝女于广州
我捧着妹妹的信,捧了半天,哎,我这个妹妹呀,哥哥,还有爸妈希望你一切都好。
又过了半年我打电话回家,只听父亲高兴地说:“你妹妹来电话了,他们俩一个月以后回家”从电话里我听得出妹妹的事父亲已默许了,父亲的心病,心中积郁的块垒也消释了。
感谢无声的岁月,是岁月的流逝让妹妹选择的爱情经住了考验,是岁月的流逝让妹妹懂得了亲情的弥足珍贵,是岁月的流逝解开了父女心中的疙瘩
我迈着轻快的脚步融进了熙熙攘攘的人流里,融进了这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我甚至看见:在弯曲的乡间小路上,亲爱的父亲在翘望着远方,母亲在张罗着饭菜,艳阳高照,喜鹊欢叫,远远的,出现了一个红点,渐渐地红点大了,那分明是妹妹的影子呀
原稿写于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