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去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小时候懵懵懂懂看过一些戏,但不是京剧,而是老家的潮剧。那时因为奶奶爱看戏,我们得以饱眼福。爷爷退休后,闲来无事在戏院帮忙(相当于现在的义工),奶奶和我,还有邻居的奶奶就有了许多看戏的机会。记得那时的戏院是露天的戏台,印象最深刻的是下雨时,看戏的人或穿着雨衣或打着雨伞直接站在戏院的长石凳上,伸长脖子看,竖起耳朵听,雨湿衣裳全然不顾。台上打得火热,台下观众情绪高涨。锣鼓声、曲声、雨声、喝彩声,声声入耳,好不热闹。

    看戏当然是晚上,年少的我经常跟奶奶一起熬夜,父亲很不满,但也不敢公然反对(奶奶看戏需要人陪,乖巧的我是最好的人选!)。记得有一晚看戏,回到家里已是半夜,孝顺的父亲对奶奶无可奈何,却把他的威望施在我的屁股上?——给了我一巴掌。为此我委屈了很久,记忆深刻。但委屈归委屈,只要奶奶看戏,我必跟着。

    小时候看戏,并没有记住哪个名伶,倒是似懂非懂的记住了一些戏剧故事,桃花过渡、四郎探母、狸猫换太子、穆桂英挂帅等等,情节记忆尤新。戏看得多了,跟伙伴玩耍,也玩起“演戏”的活。大人的长裳往身上一套就是戏服,鸡毛掸子一甩便是骑马,大合院的天井是我们最佳的戏台,几个孩子疯疯癫癫的玩闹着。大人们也由得我们疯,从不干涉我们。

    后来剧院的戏越来越少,爷爷也不再去帮忙。再后来,家里有了16寸的日立牌彩电,每周二电台必播放潮剧,那是奶奶的专利,我们几个小孩自然也跟着看。就这样,潮剧从童年一直看到少年,热情未减。

    18岁以后到广州,生活在粤语中,却从不看粤剧。有一次听同事唱粤曲“禅院钟声”胃口即倒!劣质的mtv里那个已中年发福的“小生”在那里手舞足蹈的表演,做作得很,再加上同事并不美妙的演唱,怎么看都觉得禅院小生有渎佛门。(既已皈依佛门,却还在佛门圣地哀叹“为爱为情恨似病,对花对月怀前程”!)或许因为这极差的印象,十多年来我对粤剧一直没有好感,从不肯花一分钟看。

    不喜欢粤剧,大概跟不喜欢粤语有关。普通话雅俗共赏,潮汕话平和含蓄,粤语却气势凌人。更不能忍受的是用粤语生搬硬造出来的汉字,惨不忍睹!同样不能忍受的还有香港的古装戏。总觉得香港的古装戏不仅少了一种神韵,一种文化底蕴,而且不伦不类。衣着打扮是古代,举止投足是现代,更别说气质神韵了,不伦不类不古不今,别扭的很。肥猫演杜甫,穿着杜甫的衣裳也是肥猫一个,倒是肥猫扮警察,多了一份正气!

    京剧倒也看过一两段,但也只是凑热闹。戏剧于我,缘分似乎结束在少年时代。直到近期断断续续看了章诒和的伶人往事,才勾起我对童年看潮剧的回忆,也勾起我对京剧的向往。

    伶人往事是“写给不看戏的人看”的,不在写戏,重在写人。一个个鲜活的名伶,透过章诒和的叙述,从渐被淡忘的历史风尘中走出来,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甚至他们的怪癖嗜好,都在作者灵动的文字间一一再见,像是一幕幕戏剧,在读者的眼前粉墨登场,最后,全都以悲剧散场。名伶演得悲凉,读者看得眼湿!

    梨园弟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最敏锐的感受到时代的风云变化,也最容易受到社会风潮的冲击,他们风潮中起起伏伏,最终被时代的大浪潮淹没于历史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如今,斯人已逝,往事已矣。名伶们在带走旧黄历的同时,也带走了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毋庸置疑,今天无论我们如何高唱“京剧是国粹”如何力挽京剧于狂澜,都无法恢复、再现昔日皇城门下京剧的舞台魅力。京剧正以不可抗击的方式走向式微。

    其实,走向式微的何止是京剧!中华大地数不尽的传统文化不也正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步调走向式微、走向衰亡吗?更有许多民间艺术,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读章诒和的书,常令人滋生无限的兴亡之叹,悲凉之感。

    陈寅恪有言:“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前言)是的,章诒和在悲痛着的,有文化良知的学人都在悲痛着!作者在往事并不如烟序言中说“我拿起笔,也是在为自己寻找继续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将枯萎的心。”初读此言时,我不以为然,待读伶人往事后,才逐渐明白了作者内心的苦痛与悲凉。读章诒和的书,已经不是一般文学意义上的阅读,而是“对一段历史的阅读和一种厚重人生的阅读”正如书中说的“粉墨人生,风流云散,由伶人身世,看尽世情悲欢。”

    当然,因为挚爱因为偏爱,作者著述时难免受个人情感所左右。作者毫不隐讳的说:“某种程度的偏见是有的,我喜欢偏见,以抗拒‘认同’,可拍的‘认同’。”(伶人往事序言)其实,即使作者审视历史人物的角度有些偏颇(是否有偏颇还有待鉴定),也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假如大家著文时都不偏不倚中规中矩,那我们的文章不都成了新八股?百花齐放,才能百家争鸣!有争鸣才能见真知!作者是否偏见,读者自有评说。

    京剧艺术已经式微,童年的潮剧也已远去,(自离开老家后,再没看过一场潮剧),同样式微着的粤剧缺乏吸引力,由阅读伶人往事引发的对京剧的向往,大概也不会持续多久。终究,我们生活在崇尚超女和阳关少年的时代。

    人终究走不出时代的制约,也摆脱不了环境的限制。伶人如此,普通百姓亦如此。这是时代的悲剧还是人生的悲剧?或者,这本身就是历史进程的必然,没有什么悲与喜。新的东西诞生了,旧的东西必然要消失,不管这些东西曾经如何美丽如何辉煌。潮来潮去,潮去潮来,亦不过如此

    2008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