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有熊建城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盐!果然是盐!
和斟戈氏不同,公孙氏早就对太昊族的盐有深刻了解。
在公孙氏没有南迁之前,首先是向东迁,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东方的平原更大,适合畜牧业发展,大草原上的安全性也比丛林中要高出许多;二是盐,在斟戈氏的东北方,有一个姜氏的部族所在地产盐,据说那里有一个盐湖,但姜氏部族视若珍宝,非姜氏的部族要想换到一点,必付出极高代价,有时是人口,有时是牲畜。
但从姜氏部族那里得到的盐和太昊族人提供的盐比较起来,简直有天壤之别。太昊的匠人们到了公孙氏协助发展生产与建设,最大的意见就是盐不好,也不够。迁回来以后的公孙氏族人是迁出去之前的数十倍,交换盐的机会却比以前少了很多。这时公孙干就想到了太昊族。
只有太昊族的盐才能满足公孙氏的需要。
但公孙氏拿什么跟太昊换呢?
可以说,公孙氏眼下所有的东西都或多或少得益于太昊,却无一物可以和太昊作为交换之用,使公孙干难于启齿的就是这个原因。
这没问题!
以我对后世的了解,这片地区正是华夏文明的主要源地,就算没有我的存在,经过数千年以后,这里仍会出现繁盛的人口,庞大的城市,发达的文明(相对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地区而言),但有了我的出现,这个进程将大大加快。
以前我只是想通过向公孙氏输出技术和文明,并不想深度介入到公孙氏的发展全过程中去,而是集中精力发展太昊文明,以点带面地提高文明层次。
但发现了盐的力量后,加上公孙氏本身也有这个需求。我的计划就可以作必要的调整了。
黄土地是以粟、菽等作物为代表地原始农业最好的根据地,这个阶段既然以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和规模为主要任务,怎么可以错过这个机会?
大河之南,每到夏天,洪水滔滔,千里泽国,只有少量的坡地适合农业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太昊模式复制的一个隐忧。但在黄土高原上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公孙氏既然有求于我,那我就不用客气,是时候让太昊文明在黄土地上取得一个立脚点了。
“那没有问题——太昊愿意向公孙氏提供盐,但需要公孙氏提供交换的东西。”
“只要是我公孙氏所有。太昊族长只管开口!”公孙干喜出望外,但这句话里也透着没有底气——太昊族长究竟会看上公孙氏的什么东西呢?
我下了马,从地上抓起一把黄土。
“只要公孙氏支持我太昊族在河对岸建一座城!”
公孙干差点从牛背上摔下来。
“太昊族要到这里来建城?”他四下望了望茫茫的大山和无边的森林,这里有什么东西是太昊所没有地呢?
“我不会建在这里,新城将建在昨晚我宿营的地方!”那里距离公孙氏的城墙足有近20里,而且中间还隔了一条不小的河。
“能得太昊族为邻是公孙氏地荣幸!我族将全力支持太昊族建城!”公孙干知道,只要太昊的新城建起来。源源不断的盐就会满足公孙氏的需要。
“我不会让公孙氏族人白出力的,公孙氏用粮食或牲畜换我的盐,我就用粮食或者牲畜换公孙氏族人的支持!”
这个时候还没有“劳动报酬”地概念,将来的建设过程中,我会将这个“按劳分配”的观念贯彻进去,让公孙氏族人知道,劳动应该是有回报的。
但这个新城的地位和规模,将超越公孙氏所能想像的地步。
说话间已经进入公孙氏的工地。粗略算了一下。至少有近7000族人在辛苦工作,公孙氏的建城模式、材料,风格无一不是取自太昊,毕竟是由太昊地匠人们在组织施工,还有地匠人来自当年的大元诸城。对建城工作有丰富的经验。
“这座城将叫什么城?”我问公孙干。
“有熊城!”
看来公孙干还没有忘记了姬族的出处,仍以有熊族为尊,连城号也以有熊命名。
“当年有熊族先祖告诉我们,在四河汇一之处,是我公孙氏地发源地,先祖在此建族,并向东扩散,祖地反而无人祭祀了!”公孙干指着前面的一座山,的确粗有一点龙形,但这一带不是以岩石为主体的山脉,处处都是深厚的土层,若非植被浓密,百年以来早就应该不复原形了。
这一带也是大山中难得的一片河谷地,有大片草原,可以想像当年公孙氏先祖如何在这丛林间的草地上小心翼翼地狩猎或放牧,以草屋或树屋为居所,艰难生存。
如今有了太昊族匠人的帮助,公孙氏的发展将指日可待,不复先祖们当年的困窘了。
有熊城的形状仍是正方形,边长超过了一公里,是春播之后动工的,现在已经在筑地面上的墙体,如无意外,明春播种之前,主体工程将顺利完工。
已经挖好的护城河内并无河水,匠人们只是在四个城门处搭了桥——其实也就是剖成两半的圆木并排扎在一起,有4米多宽,5米多长。护城河的宽度达到了4米左右,深度约两米。放入河水后,绝对能防御得了大多数野兽或敌人。
城墙厚度约4米,比太昊或大元诸城都要厚,外层全是土法烧的红砖,估计中心处应该没有烧透,否则这种体积的砖将耗费巨量的木材。
墙体中间是夯筑牢实的土坯墙,黄土夯紧后用手摸上去给人有如石质的触觉,应该比较坚硬。
城墙目前还只有大约1米左右的高度,不知道匠人们计划给公孙氏修到多高,但从厚度看,应该不会低于5米的设计高度。
进了城门,城中遍布烧制砖的砖窑,太昊的匠人们正指导公孙氏的徒弟们牵着牛踩黄泥,近百座窑同时蒸腾出热气,占据了城中一隅,估计也是匠人们规划的将来有熊城匠作区的地盘所在之处。
、盐!果然是盐!
和斟戈氏不同,公孙氏早就对太昊族的盐有深刻了解。
在公孙氏没有南迁之前,首先是向东迁,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东方的平原更大,适合畜牧业发展,大草原上的安全性也比丛林中要高出许多;二是盐,在斟戈氏的东北方,有一个姜氏的部族所在地产盐,据说那里有一个盐湖,但姜氏部族视若珍宝,非姜氏的部族要想换到一点,必付出极高代价,有时是人口,有时是牲畜。
但从姜氏部族那里得到的盐和太昊族人提供的盐比较起来,简直有天壤之别。太昊的匠人们到了公孙氏协助发展生产与建设,最大的意见就是盐不好,也不够。迁回来以后的公孙氏族人是迁出去之前的数十倍,交换盐的机会却比以前少了很多。这时公孙干就想到了太昊族。
只有太昊族的盐才能满足公孙氏的需要。
但公孙氏拿什么跟太昊换呢?
可以说,公孙氏眼下所有的东西都或多或少得益于太昊,却无一物可以和太昊作为交换之用,使公孙干难于启齿的就是这个原因。
这没问题!
以我对后世的了解,这片地区正是华夏文明的主要源地,就算没有我的存在,经过数千年以后,这里仍会出现繁盛的人口,庞大的城市,发达的文明(相对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地区而言),但有了我的出现,这个进程将大大加快。
以前我只是想通过向公孙氏输出技术和文明,并不想深度介入到公孙氏的发展全过程中去,而是集中精力发展太昊文明,以点带面地提高文明层次。
但发现了盐的力量后,加上公孙氏本身也有这个需求。我的计划就可以作必要的调整了。
黄土地是以粟、菽等作物为代表地原始农业最好的根据地,这个阶段既然以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和规模为主要任务,怎么可以错过这个机会?
大河之南,每到夏天,洪水滔滔,千里泽国,只有少量的坡地适合农业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太昊模式复制的一个隐忧。但在黄土高原上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公孙氏既然有求于我,那我就不用客气,是时候让太昊文明在黄土地上取得一个立脚点了。
“那没有问题——太昊愿意向公孙氏提供盐,但需要公孙氏提供交换的东西。”
“只要是我公孙氏所有。太昊族长只管开口!”公孙干喜出望外,但这句话里也透着没有底气——太昊族长究竟会看上公孙氏的什么东西呢?
我下了马,从地上抓起一把黄土。
“只要公孙氏支持我太昊族在河对岸建一座城!”
公孙干差点从牛背上摔下来。
“太昊族要到这里来建城?”他四下望了望茫茫的大山和无边的森林,这里有什么东西是太昊所没有地呢?
“我不会建在这里,新城将建在昨晚我宿营的地方!”那里距离公孙氏的城墙足有近20里,而且中间还隔了一条不小的河。
“能得太昊族为邻是公孙氏地荣幸!我族将全力支持太昊族建城!”公孙干知道,只要太昊的新城建起来。源源不断的盐就会满足公孙氏的需要。
“我不会让公孙氏族人白出力的,公孙氏用粮食或牲畜换我的盐,我就用粮食或者牲畜换公孙氏族人的支持!”
这个时候还没有“劳动报酬”地概念,将来的建设过程中,我会将这个“按劳分配”的观念贯彻进去,让公孙氏族人知道,劳动应该是有回报的。
但这个新城的地位和规模,将超越公孙氏所能想像的地步。
说话间已经进入公孙氏的工地。粗略算了一下。至少有近7000族人在辛苦工作,公孙氏的建城模式、材料,风格无一不是取自太昊,毕竟是由太昊地匠人们在组织施工,还有地匠人来自当年的大元诸城。对建城工作有丰富的经验。
“这座城将叫什么城?”我问公孙干。
“有熊城!”
看来公孙干还没有忘记了姬族的出处,仍以有熊族为尊,连城号也以有熊命名。
“当年有熊族先祖告诉我们,在四河汇一之处,是我公孙氏地发源地,先祖在此建族,并向东扩散,祖地反而无人祭祀了!”公孙干指着前面的一座山,的确粗有一点龙形,但这一带不是以岩石为主体的山脉,处处都是深厚的土层,若非植被浓密,百年以来早就应该不复原形了。
这一带也是大山中难得的一片河谷地,有大片草原,可以想像当年公孙氏先祖如何在这丛林间的草地上小心翼翼地狩猎或放牧,以草屋或树屋为居所,艰难生存。
如今有了太昊族匠人的帮助,公孙氏的发展将指日可待,不复先祖们当年的困窘了。
有熊城的形状仍是正方形,边长超过了一公里,是春播之后动工的,现在已经在筑地面上的墙体,如无意外,明春播种之前,主体工程将顺利完工。
已经挖好的护城河内并无河水,匠人们只是在四个城门处搭了桥——其实也就是剖成两半的圆木并排扎在一起,有4米多宽,5米多长。护城河的宽度达到了4米左右,深度约两米。放入河水后,绝对能防御得了大多数野兽或敌人。
城墙厚度约4米,比太昊或大元诸城都要厚,外层全是土法烧的红砖,估计中心处应该没有烧透,否则这种体积的砖将耗费巨量的木材。
墙体中间是夯筑牢实的土坯墙,黄土夯紧后用手摸上去给人有如石质的触觉,应该比较坚硬。
城墙目前还只有大约1米左右的高度,不知道匠人们计划给公孙氏修到多高,但从厚度看,应该不会低于5米的设计高度。
进了城门,城中遍布烧制砖的砖窑,太昊的匠人们正指导公孙氏的徒弟们牵着牛踩黄泥,近百座窑同时蒸腾出热气,占据了城中一隅,估计也是匠人们规划的将来有熊城匠作区的地盘所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