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太昊初航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有了以‘吨’为单位的海量铜库存,加上从太昊锡库里调过来##的锡锭,从太昊赶来的铜匠们全力以赴赶制和修复铜锯,木板的产量和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8月初,一艘有舱、舵、桨的船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和我最初的构想不同的是,由于有了模型的帮助,第一艘“船”的长度达到了16米,宽度也达到了5米,底部平坦,净高达到1米6,舱很浅,隔成了五个舱,隔板在实际制造中起到了连接船板和强化船身的作用,所以比我原来设计的要多。舷高有60厘米左右,船身前端是尖的,利于破水,后端有一个小平头,上置舵架。
舱底部的木板采用了榫卯结构和沟槽镶嵌,已经能够很好地起到防渗作用,在模型实验中,没有钉上兽皮的船舱在一天之内也只是进了少许的水,钉上兽皮以后,两天之内也基本上是干的,这对于渡过大河来讲,已经完全足够了。
8月8日,选了一个吉利的日期,上午8时许,数百人赶到岸边,参观“太昊号”新船下水仪式。
铜码头这边是造船厂,也是主要的仪式举办地,我和太昊的多数长老都在这边,而盐码头那边则是少昊的场地,赢济和赢坷带着少昊长老团在那边迎候新船
香案摆在滔滔大河边,尽管咫尺不闻人声,我还是照本宣科地读了祭文。
“太昊七年8月8日。太昊族长元齐,谨领太昊族人,祭告于太昊先祖及诸神:我族历经多年河泽之苦,部族阻于大河之隔,使族人不能涉大河而行,铜盐不能越大河而渡。今乃以合族之力,制‘太昊’号以渡大河,是为太昊族人千秋福祉。故祷于诸神及先祖,佑我太昊船舸。通江达海,永无翻覆,利通诸族,永世其昌!”
随后是将三牲祭礼投入河中以享水神、鱼神,让他们“吃人嘴软”不好意思再阻碍太昊船只往来大河两岸。
“下水!”风余将手中墨龙旗一举,88名太昊地精壮汉子抬起“太昊号”喊着整齐的号子走向大河边。一半的汉子涉入水中,其余的人在沙滩上。“船长”是七风舟抢着担任的。现在正忙着把缆绳系在码头的木桩上。
“坐船喽!”匠人们欢呼起来。
已经训练了近半个月的12名新晋“水手”们率先登船,找好自己的座位,持桨准备,每柄桨都用绳系在了船身上,以免不小心的水手将船桨失落水中。
然后是12名匠人和长老,包括我,成为了第一批“乘客”
“收缆!开船!”船老大风丹意气风发地站在船头,手中地小旗直指对岸,然后坐下擂响一面皮鼓。
“太昊号”缓缓地离开了码头。宽大的船身给了乘客们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初时还不觉得,到后来逐渐加速,竟有了一点“乘风破浪”的感觉。“嘭嘭嘭!嘭嘭嘭!”有节奏的鼓声激励着水手们不知倦怠地划动木桨“太昊号”在大河水面破浪前进,速度远快于多数族人步行速度。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我在船里放声高歌,引来‘乘客’们面面相觑。
当两岸皆茫茫,进入大河中央时,乘客们也忍不住手痒。纷纷提出过一把划船瘾。
水手们乐得休息,训练时还从来没有这么高强度地连续工作过呢!
结果就是一帮子乐呵呵的“老水手”们胡乱地划着桨,在大河上喧嚣着前行。
我在船后一直负责掌舵,根据大河对岸升起的号烟,把握船行的方向不致偏离,这时也注意观察了一下船舷的吃水情况,水面上地船身还有1米多,吃水极浅,近50平米地船舱,坐了25个人,还显得很宽松,让我都有点担心船的稳定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在设计时也已经有所考虑,整体上船身还是比较平稳的,毕竟宽度达到了五米多,应该不至于轻易倾覆,但为了稳妥起见,以后在轻载运行时,还得提醒风舟他们装上一些压舱物,对运输安全有好处。这一项得写入“渡船管理条例”里面去!
尽管“老水手”们比较业余的水平大为耽误了正常的船行速度,但在换回专业水手以后,我们的首航还是在上午11点左右结束,考虑到启航和装载的时间,总行程最多只花了两个小时多一点。
毫不夸张地说,有了“太昊号”太昊族人终于能够做到“渡大河如履平地”了!
盐码头这边,号角鼓声齐鸣,在还没有鞭炮胡时代,这已经是最能体现喜庆胡表达方式胃“太昊号”上地大鼓在里许外就以欢快的鼓点与岸上应和。
赢坷还好,在制造期间就曾经参观过“太昊号”的模型,有一定的免疫力,赢济和其他少昊长老则瞪目结舌,看着眼前的“庞然大物”发呆。
汗!——其实这家伙最多就能够装30吨左右地“安全载重”总有效排水量不过40吨左右。
相对于之前的“船筏”这东西的确在载重和安全性方面胜过许多,但与后世地大型木船,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不过在这个时代,如此大的船的确也算得上“超前”之作。
欢呼声中,风舟挥动手里的“小墨龙旗”率全体乘客下了“太昊号”
水手们则忙着将船系在岸边的木桩上。
盐码头这边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午餐,按他们的经验,近20里的水程应该要到下午才能抵达,眼下的这一餐是为岸边的少昊长老团准备的,却让这批提前抵达的客人赶上了。
从速度比较,这艘船的速度是原来哪怕最快快的“船筏”也要快两倍!
而从载重比较,这艘船的载重应该是同面积“船筏”的五倍以上!
盐码头的“码头工人”们趁我们午餐时,将准备好的货物——盐袋和铜锭搬上了“太昊号”
返程时,船上没有变的乘客只有我和风舟,水手换成了盐码头这边的人,而乘客除了少昊的长老代表,居然还有两匹马!
有了以‘吨’为单位的海量铜库存,加上从太昊锡库里调过来##的锡锭,从太昊赶来的铜匠们全力以赴赶制和修复铜锯,木板的产量和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8月初,一艘有舱、舵、桨的船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和我最初的构想不同的是,由于有了模型的帮助,第一艘“船”的长度达到了16米,宽度也达到了5米,底部平坦,净高达到1米6,舱很浅,隔成了五个舱,隔板在实际制造中起到了连接船板和强化船身的作用,所以比我原来设计的要多。舷高有60厘米左右,船身前端是尖的,利于破水,后端有一个小平头,上置舵架。
舱底部的木板采用了榫卯结构和沟槽镶嵌,已经能够很好地起到防渗作用,在模型实验中,没有钉上兽皮的船舱在一天之内也只是进了少许的水,钉上兽皮以后,两天之内也基本上是干的,这对于渡过大河来讲,已经完全足够了。
8月8日,选了一个吉利的日期,上午8时许,数百人赶到岸边,参观“太昊号”新船下水仪式。
铜码头这边是造船厂,也是主要的仪式举办地,我和太昊的多数长老都在这边,而盐码头那边则是少昊的场地,赢济和赢坷带着少昊长老团在那边迎候新船
香案摆在滔滔大河边,尽管咫尺不闻人声,我还是照本宣科地读了祭文。
“太昊七年8月8日。太昊族长元齐,谨领太昊族人,祭告于太昊先祖及诸神:我族历经多年河泽之苦,部族阻于大河之隔,使族人不能涉大河而行,铜盐不能越大河而渡。今乃以合族之力,制‘太昊’号以渡大河,是为太昊族人千秋福祉。故祷于诸神及先祖,佑我太昊船舸。通江达海,永无翻覆,利通诸族,永世其昌!”
随后是将三牲祭礼投入河中以享水神、鱼神,让他们“吃人嘴软”不好意思再阻碍太昊船只往来大河两岸。
“下水!”风余将手中墨龙旗一举,88名太昊地精壮汉子抬起“太昊号”喊着整齐的号子走向大河边。一半的汉子涉入水中,其余的人在沙滩上。“船长”是七风舟抢着担任的。现在正忙着把缆绳系在码头的木桩上。
“坐船喽!”匠人们欢呼起来。
已经训练了近半个月的12名新晋“水手”们率先登船,找好自己的座位,持桨准备,每柄桨都用绳系在了船身上,以免不小心的水手将船桨失落水中。
然后是12名匠人和长老,包括我,成为了第一批“乘客”
“收缆!开船!”船老大风丹意气风发地站在船头,手中地小旗直指对岸,然后坐下擂响一面皮鼓。
“太昊号”缓缓地离开了码头。宽大的船身给了乘客们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初时还不觉得,到后来逐渐加速,竟有了一点“乘风破浪”的感觉。“嘭嘭嘭!嘭嘭嘭!”有节奏的鼓声激励着水手们不知倦怠地划动木桨“太昊号”在大河水面破浪前进,速度远快于多数族人步行速度。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我在船里放声高歌,引来‘乘客’们面面相觑。
当两岸皆茫茫,进入大河中央时,乘客们也忍不住手痒。纷纷提出过一把划船瘾。
水手们乐得休息,训练时还从来没有这么高强度地连续工作过呢!
结果就是一帮子乐呵呵的“老水手”们胡乱地划着桨,在大河上喧嚣着前行。
我在船后一直负责掌舵,根据大河对岸升起的号烟,把握船行的方向不致偏离,这时也注意观察了一下船舷的吃水情况,水面上地船身还有1米多,吃水极浅,近50平米地船舱,坐了25个人,还显得很宽松,让我都有点担心船的稳定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在设计时也已经有所考虑,整体上船身还是比较平稳的,毕竟宽度达到了五米多,应该不至于轻易倾覆,但为了稳妥起见,以后在轻载运行时,还得提醒风舟他们装上一些压舱物,对运输安全有好处。这一项得写入“渡船管理条例”里面去!
尽管“老水手”们比较业余的水平大为耽误了正常的船行速度,但在换回专业水手以后,我们的首航还是在上午11点左右结束,考虑到启航和装载的时间,总行程最多只花了两个小时多一点。
毫不夸张地说,有了“太昊号”太昊族人终于能够做到“渡大河如履平地”了!
盐码头这边,号角鼓声齐鸣,在还没有鞭炮胡时代,这已经是最能体现喜庆胡表达方式胃“太昊号”上地大鼓在里许外就以欢快的鼓点与岸上应和。
赢坷还好,在制造期间就曾经参观过“太昊号”的模型,有一定的免疫力,赢济和其他少昊长老则瞪目结舌,看着眼前的“庞然大物”发呆。
汗!——其实这家伙最多就能够装30吨左右地“安全载重”总有效排水量不过40吨左右。
相对于之前的“船筏”这东西的确在载重和安全性方面胜过许多,但与后世地大型木船,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不过在这个时代,如此大的船的确也算得上“超前”之作。
欢呼声中,风舟挥动手里的“小墨龙旗”率全体乘客下了“太昊号”
水手们则忙着将船系在岸边的木桩上。
盐码头这边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午餐,按他们的经验,近20里的水程应该要到下午才能抵达,眼下的这一餐是为岸边的少昊长老团准备的,却让这批提前抵达的客人赶上了。
从速度比较,这艘船的速度是原来哪怕最快快的“船筏”也要快两倍!
而从载重比较,这艘船的载重应该是同面积“船筏”的五倍以上!
盐码头的“码头工人”们趁我们午餐时,将准备好的货物——盐袋和铜锭搬上了“太昊号”
返程时,船上没有变的乘客只有我和风舟,水手换成了盐码头这边的人,而乘客除了少昊的长老代表,居然还有两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