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教育梦想重新上路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暑假本应是教师心灵歇息的“休眠期”静静地呆在家里和自己的孩子享受生活,抑或携妻带子出去旅游,让自己疲惫的身心来一次愉悦和放松。然而这个假期却不同,组织派上参加了全镇组织的合唱团之外,利用闲暇时间看了两本网购回来的与教育有关的书,一本是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一本是高万祥老师的我的教育苦旅。两位作者都是一校之长,又是“全国优秀教师”从李老师教有所思中可以看出,他边教边想边写,以“爱心与责任”作教育的铺路石,思考和探索着自己脚下的这片教育圣地,去发现着教育的真谛。而高老师我的教育苦旅以“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引领下,在思考与实践着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在令人窒息的应试教育氛围里,进行着艰苦的“新教育之旅”从内心有了“精神的雕像”谈起,在教育的实践中践行着“人就是目的”教育理念。掩卷沉思,时而从心底扑来一阵清新的空气,让人为之一振,原来我们教育上还有这么多的“追梦人”为了实现心中的教育梦想,在应试教育的泥潭沼泽中而前行着。我更多地被高老师我的教育苦旅中“新教育之旅”所感动。
夏夜是如此的安祥与宁静,灯光静静地泻落卧室的每个角落,双手捧着我的教育苦旅,闻着油墨的书香,读着书的一章一节,看完“大爱陶子,大德陶子”这一小节,才知陶行知仍是作者最敬仰的一位教育圣人,成为作者心中的“精神雕像”而正是陶行知的“大爱”的精神血液流淌到了作者的血脉中,才使作者将学校办公楼取名“行知楼”把陶先生的这句话:“老百姓把孩子送进你学校,便在不知不觉中把整个家庭托给了学校。”挂在了墙上,时时提醒作者和教师牢记教育的责任和自己的使命。作者在教育人生旅途中,时时从50年代的苏霍姆林斯基、张伯苓、夏丐尊等群体雕像和当代朱永新、于漪、吴非等名师身上汲取精神的养分,重建自己的教育理想。躺在床边,,书放在胸口,闭目仰思,自己已走过了十八个教育春秋,与这些大师们进行了几次的“心灵对话”?自己弄懂了没有“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反思自己,思想不能站在精神的高地,关键是自己没有了教育理想的人生追求。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好多的一线教师,怀着美好的梦想步入三尺讲台,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戴着镣铐跳着舞,产生了普遍的无力感和怨愤感,甚至产生了职业的倦怠。在这种体制的羁绊下,在这种见“分”不见“人”的教育现状下,在为了学生的分数而互相竞争中乐此不疲,实现着所谓自己的“人身价值”在这种教育的氛围中,我们开始变得木讷麻木,甚至茫然中迷惘了。谁知,我们在教育的舞台上,正上演着一幕幕活生生的“人间喜剧”我们真需要和这些教育的名人和名师们对话,走近他们的作品,走近他们的思想,进行思想的洗礼,重塑自己“精神的雕像”拾回曾经丢失的激情与希望,摘一朵美丽的云彩,做一位有梦想的教师。
从书中“至少我们还有梦”中,我认识了朱永新教授,知道这位即是大学教授,又是一位市长的追梦人正在民间自下而上地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着“新教育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为当代中国的“活教育”这场新教育改革行动。作者也加入其中,新教育的核心的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新教育实验”的基本倡议包括阅读经典、坚持写作。作者正是“新教育实验”在精神上的强烈冲击和对朱永新教授的人格崇拜,才开始他的“新教育”之梦,为“新教育”梦想奔忙,作一场对抗“教育异化”的实验。我们现在虽不能加入其中的实验队伍中,但这个梦我们不能破灭。我们从阅读开始,打点自己的教育空间与时间,从读书-反思-写作-实践中进行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读书中滋养底气;在反思中寻找得失;在写作中提炼生活;在实践中促进成长。作者正是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以写作为乐。收获着沉甸甸教育硕果,发表专著好四五本,省级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等并成为全国优秀教师,苏州首届名校长。反思自己,自己真正还没有读过几本教育专著,只觉得自己是一位“行走在思考中的人”对教育的思考和自己的教育人生还思考得肤浅。如何将自己的思考与教育对结,找到合适的对结点,我想,只有就是与名师们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靠近。现在我才真正明白区教育局推出的“教师读书工程”的良苦用心,假期倡议教师读书的真正用意。教师们行动起来吧!读书,是教育智慧的源头活水,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希望工程。不读书的教师不可能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不读书的教师不可能享受教育的成长快乐。正如美国诗人狄金森的诗最完美地表达了书籍对于人的意义:“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
我们虽不能改变教育的现状,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态度,从教育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进行精神对话,净化心灵空间,重塑教育的雕像,怀揣“新教育之梦”一起上路吧!打造自己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
我相信,这会使我们的心灵会更美更远的!
暑假本应是教师心灵歇息的“休眠期”静静地呆在家里和自己的孩子享受生活,抑或携妻带子出去旅游,让自己疲惫的身心来一次愉悦和放松。然而这个假期却不同,组织派上参加了全镇组织的合唱团之外,利用闲暇时间看了两本网购回来的与教育有关的书,一本是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一本是高万祥老师的我的教育苦旅。两位作者都是一校之长,又是“全国优秀教师”从李老师教有所思中可以看出,他边教边想边写,以“爱心与责任”作教育的铺路石,思考和探索着自己脚下的这片教育圣地,去发现着教育的真谛。而高老师我的教育苦旅以“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引领下,在思考与实践着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在令人窒息的应试教育氛围里,进行着艰苦的“新教育之旅”从内心有了“精神的雕像”谈起,在教育的实践中践行着“人就是目的”教育理念。掩卷沉思,时而从心底扑来一阵清新的空气,让人为之一振,原来我们教育上还有这么多的“追梦人”为了实现心中的教育梦想,在应试教育的泥潭沼泽中而前行着。我更多地被高老师我的教育苦旅中“新教育之旅”所感动。
夏夜是如此的安祥与宁静,灯光静静地泻落卧室的每个角落,双手捧着我的教育苦旅,闻着油墨的书香,读着书的一章一节,看完“大爱陶子,大德陶子”这一小节,才知陶行知仍是作者最敬仰的一位教育圣人,成为作者心中的“精神雕像”而正是陶行知的“大爱”的精神血液流淌到了作者的血脉中,才使作者将学校办公楼取名“行知楼”把陶先生的这句话:“老百姓把孩子送进你学校,便在不知不觉中把整个家庭托给了学校。”挂在了墙上,时时提醒作者和教师牢记教育的责任和自己的使命。作者在教育人生旅途中,时时从50年代的苏霍姆林斯基、张伯苓、夏丐尊等群体雕像和当代朱永新、于漪、吴非等名师身上汲取精神的养分,重建自己的教育理想。躺在床边,,书放在胸口,闭目仰思,自己已走过了十八个教育春秋,与这些大师们进行了几次的“心灵对话”?自己弄懂了没有“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反思自己,思想不能站在精神的高地,关键是自己没有了教育理想的人生追求。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好多的一线教师,怀着美好的梦想步入三尺讲台,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戴着镣铐跳着舞,产生了普遍的无力感和怨愤感,甚至产生了职业的倦怠。在这种体制的羁绊下,在这种见“分”不见“人”的教育现状下,在为了学生的分数而互相竞争中乐此不疲,实现着所谓自己的“人身价值”在这种教育的氛围中,我们开始变得木讷麻木,甚至茫然中迷惘了。谁知,我们在教育的舞台上,正上演着一幕幕活生生的“人间喜剧”我们真需要和这些教育的名人和名师们对话,走近他们的作品,走近他们的思想,进行思想的洗礼,重塑自己“精神的雕像”拾回曾经丢失的激情与希望,摘一朵美丽的云彩,做一位有梦想的教师。
从书中“至少我们还有梦”中,我认识了朱永新教授,知道这位即是大学教授,又是一位市长的追梦人正在民间自下而上地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着“新教育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为当代中国的“活教育”这场新教育改革行动。作者也加入其中,新教育的核心的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新教育实验”的基本倡议包括阅读经典、坚持写作。作者正是“新教育实验”在精神上的强烈冲击和对朱永新教授的人格崇拜,才开始他的“新教育”之梦,为“新教育”梦想奔忙,作一场对抗“教育异化”的实验。我们现在虽不能加入其中的实验队伍中,但这个梦我们不能破灭。我们从阅读开始,打点自己的教育空间与时间,从读书-反思-写作-实践中进行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读书中滋养底气;在反思中寻找得失;在写作中提炼生活;在实践中促进成长。作者正是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以写作为乐。收获着沉甸甸教育硕果,发表专著好四五本,省级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等并成为全国优秀教师,苏州首届名校长。反思自己,自己真正还没有读过几本教育专著,只觉得自己是一位“行走在思考中的人”对教育的思考和自己的教育人生还思考得肤浅。如何将自己的思考与教育对结,找到合适的对结点,我想,只有就是与名师们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靠近。现在我才真正明白区教育局推出的“教师读书工程”的良苦用心,假期倡议教师读书的真正用意。教师们行动起来吧!读书,是教育智慧的源头活水,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希望工程。不读书的教师不可能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不读书的教师不可能享受教育的成长快乐。正如美国诗人狄金森的诗最完美地表达了书籍对于人的意义:“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
我们虽不能改变教育的现状,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态度,从教育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进行精神对话,净化心灵空间,重塑教育的雕像,怀揣“新教育之梦”一起上路吧!打造自己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
我相信,这会使我们的心灵会更美更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