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笔记三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再一次自绝于人民。都说这片票房好,可那天周二我去新天地看的时候,一个放映厅里就四个人;都说这片幽默,我所在的那个放映厅里从头至尾没有一个人笑。我不仅没笑,期间几次想离场。而且看完一点胃口也没有。就跟看完少林足球的感觉一样。让我没胃口的电影我自然不会以为是好电影,哪怕他编得再精巧,拍得再有灵气。我一直怀疑很多搞艺术的人心理是不是有问题,为什么那么愿意展示丑陋和肮脏。难道美不是衡量艺术的标准之一?或许我将美感这一标准看得太重,所以不能理解张艺谋等人对真实的孜孜以求,况且还是矫饰的真实。也许他们认为那就是艺术,那就是美,真实美。我无法以自己的审美将别人的审美一笔抹杀,真是这样的话,都由着我,那这世上就没有恐怖片、武侠片存在的必要了。可能爱看恐怖片的人觉得那是惊悚美,爱看武侠片的人觉得那是暴力美。
随着看的作品越来越多,我自己的审美标准也慢慢多元化了,所以也就慢慢包容别人多元化的审美。以前觉得华丽才是美,现在明白朴素也是美,简约也是美。但我想一味地玩恶心肯定不是美,镜头里不断出现的泥巴、马桶、杂乱无章地打斗肯定不是美;一味地恶搞也称不上幽默,幽默是要讲格调的,幽默常常来自对现实有力的讽刺。而现在流行的恶搞只具有破坏性,不具有建设性。片中唯一让我感觉犀利的地方就是“徐峥”把那个小亭子往大楼的模型上一放,说那叫中西合璧。我终于会意地微笑了。对当权者的讽刺往往能看出艺术工作者的勇气和才华。
我没想否认导演的才华,只是想让他珍惜自己的才华。片中处处可见导演的灵光闪现,可他用玩小聪明的方式把才华浪费了,用简陋的技术条件把一个巧妙的剧本浪费了。这部电影就像一道杂烩菜,而且是做得不怎么卫生的杂烩菜。我们的观众难道都饿成这个样子了,吃了一道上不得大台面的菜就齐声叫好。我们的华语电影难道都可怜到这个地步了,做了一道杂烩菜就能载入史册了,就能挽救整个电影界了。没有哪一部电影能一下改变电影界的现状,孔雀不能,暖不能,疯狂的石头显然更不能。它连最基本的技术要求都达不到,剪辑和表演自然到位,可镜头、场景实在太粗糙了。我想,最起码的技术水准是电影艺术的基座之一,技术水准达不到遑论艺术。
很多人似乎有个盲目叛逆的习惯,只要是权威人士的观点一定要反对。某权威说这部电影拍得很肮脏。这种评价对这部电影不算过分吧。我也愿意支持国产电影,支持有意思的国产电影。但同样类型的,我宁愿支持独自等待,最起码这电影很清新,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干净的。
可能我还是把形式上的干净漂亮看得太重了。所以就算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道德上的瑕疵、逻辑上的漏洞,可一看见那画面、一听见那音乐就无条件地投降了。
中国文艺介绍徐静蕾时,也没有说这部电影多少好话,还说,唯艺术至上的圣思巴斯蒂安电影节评委还是把最佳导演奖颁给了徐静蕾。
其实吧,我觉得吧,我和圣思巴斯蒂安电影节的评委,是一样的。
冰河世纪2
剧情秉承上集的结构,几个主人公迁徙的大线索和松鼠跟松子较劲的小线索交相辉映。结果副线反而抢了主线的风头。这种构思的巧妙在于,剧中的大事件、剧情的重大转折其实是由一件小事,也就是松鼠无意中的举动造成的。这样一来,片子的戏剧性和幽默感就突显出来。和上一部相比,这一部的剧情比较散,没有工整的戏剧结构,看点主要在一个个小包袱。那只负鼠被弹出时还唱着“i believe i can fly”真是笑死我了。
在续集里编剧往往江郎才尽,常用的方法是“戏不够,歌来凑”不停地唱啊唱啊,一个小时就过去了。类似的例子还有狮子王2和美女与野兽。后者还唱成了经典。
江郎才尽还表现在,小松鼠依然可爱,可到了结尾编剧实在想不出它还能如何可爱了,也想不出还能如何和那个松子较劲了,就安排了做梦这样乏味的情节,还安排了梦醒后追打这种俗套再俗套的结尾,真是无聊透顶。这样的构思与第一集的结尾实在不能同日而语。第一部里,开头是松鼠在敲松子,结果带来了大麻烦;结尾还是松鼠在敲松子,冰川的裂缝越来越大,一场更大的麻烦似乎又要来临。一来首尾照应,二来显得意犹未尽,留给观众想像的空间。
视觉上,我也更偏爱第一部。有雪景的戏我就没有原则的喜欢,这纯属个人癖好了。第二部里动物的造型也忒可怕了,那些丑八怪让我看了两次才下决心把电影看完。第一部的温情和人道主义显然也更符合我喜欢煽情的口味,第二部尽管也有拯救物种的大义和真挚的爱情,但片中对此着墨不多,好玩才是第一要义。不过,如果好玩和好看不是电影的第一要义又有什么能充当电影的第一要义呢,那些意义啊境界啊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奢侈品。
我本来是想夸这部电影的来着,写着写着就写成这样了。一个失眠的人,连夸人都不会了。
汽车总动员
有人说,好莱坞出产的电影都是美国的主旋律。这话固然失之武断,但放在好莱坞的动画片身上大抵是正确的。动画片一般都善恶立判、是非分明,一般都会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这不正是主旋律的特征么。这部动画片也是一样,最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些人物、那些桥段、那些笑料都在俗世的情理之中。然而好莱坞的魅力正在于让那些情节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即使重复千百遍也依然能给你带来惊喜。于是经典沦落为俗套,俗套又升华为经典。也许经典或俗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心情得到了释放。
这真是一个屡见不鲜的故事。有如日中天的既得利益者,有新近窜红的浪子,还有猥琐的小人。浪子必然骄傲,骄傲必然要吃苦头。误打误撞地闯入一个陌生的世界,比如一个小镇。然后他改变了小镇,小镇也改变了他。小镇里总有一个深藏不露的大人物,有一个心地善良的丑角,还有一个美丽的姑娘。他们分明用友情、爱情或者惺惺相惜的感情感化了浪子,最后浪子成熟了,浪子回头了。这部电影要做的只不过是把场景换成公路,把人物换成汽车。
我不知道为什么在评点好莱坞电影时,我总不自觉地用这种居高临下、不屑一顾的口气。事实上,我在看电影时也被感动了、被震撼了,然而当我看完电影之后,我总会克制自己的感情,然后说,这是多么俗套的一个故事啊。就好像每次吃完麦当劳,我都会说,这是多么粗鄙的垃圾食品啊。不过这并不防碍我一星期以后再次走进麦当劳,为垃圾食品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我粗浅的认识,麦当劳的成功在于它制作标准的统一和管理的规范。好莱坞的成功与此相仿,它有其统一而规范的商业语法,而这种语法不见得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但它合观众的胃口,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其实,面对好莱坞高超的制作水平和叙事技巧,我们只有五体投地的份儿。我很少写好莱坞电影的影评,无话可说或许不是因为乏善可陈,而是因为无可挑剔。
理发师
一直对姜文印象不是很好,总听说他干扰导演的创作,在片场吆五喝六、自大之极。观影之前,对理发师的那场风波自然也偏向陈逸飞一方。看完电影才发现自己错了。姜文的做法或许不大妥当,但他对这部电影的认识似乎更接近这个故事的本质。他和陈逸飞的争执不是导演风格的差异,而是认知上的差异。尽管我也偏爱唯美的风格,也喜欢小桥流水的意境,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有婉约的手法讲述,尤其是像理发师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
理发师确如姜文所说,带一点黑色幽默的色彩。表现的是小人物在大历史面前的无力,个人的命运在历史波澜的推动下发生了匪夷所思的改变。一个小小的理发师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了国民党的将领,在不经意间,一会儿成了英雄,一会儿成了叛徒。这样的经历看来可笑,想来却有一份身不由己的悲哀。
导演的再创作必须建立在剧本的基础上,必须在尊重剧本气质的前提下自由发挥。如果端庄优美地讲述一个荒诞的故事,结果只能是一部既不唯美又不荒诞的四不象。
陈逸飞是视觉大师,这一点无可争议(虽然我个人认为这部影片在视觉上也没有什么可称道的)。然而他对表演的掌控真是不敢恭维。整部影片的表演不仅幼稚可笑,而且俗不可耐,基本还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产电视剧的表演水平上。最糟糕的人物就是那个寡妇和她的情人,好端端的一个卑微人物也有高尚气节的故事就被他们演砸了。最糟糕的桥段就是那个结尾。老情人相见这种情节落入俗套也就罢了,更可怕的是表演上也处理得拖沓乏味,真是俗上加俗。曾黎的表演让人不知说什么才好。我只觉得,跟她相比,陈坤简直就是表演艺术家。
电影拍成这个样子也不好全怪罪陈逸飞,因为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也许远比电影本身来得精彩。该电影背景之复杂不是我一个普通观众所能说清楚的。况且陈逸飞也去世了,电影结尾也弄得像纪念陈逸飞的纪录片一样。对一个逝者指手画脚本就不厚道,此情此景,愈发让人觉得再说什么都不合适了。
梦想照进现实
听说这个剧本的大致构想后,我的唯一感受是,崩溃。怎么拍啊,总不能一个长镜头九十分钟吧。电影的预告片给了我小小惊喜,镜头运用不仅不乏味,反而灵活多变,屡屡给人惊喜。这就是所谓才女吧,人家不光是字写得比我好呀。差距啊。然后就痛下决心一定要到电影院看个究竟,反正已经支持了一坨又一坨国产电影,不在乎多这一部。
切中人心的还是台词,从开始会心的笑到精彩处哈哈大笑,再到两人暂时沉默、音乐响起,黑暗中的我有点激动了,因为当时觉得又发现了一部好片。那音乐确与电影的气质非常贴合,而且是剧中人播放的音乐,与故事浑然一体。老徐果然聪明。
虽是两个人的夜话,剧本的视野确不局限于那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苦恼和伎俩都是当代人生活状态的展示,正因为此,那两个人的对白才挠到了观众心里,让我们微笑或大笑。故事的架构有些戏中戏的意思,他们时而是导演和演员的关系,时而是所拍的那部戏里两个角色的关系。两个人有时是真的推心置腹,有时又是各怀鬼胎、互相忽悠,拼的是演技和耐力。真真假假,一时观众都有些恍惚了。
跳出影片的圈套看演员演技,徐静蕾是本色出演,异常自然;韩童生拿得是话剧台柱子的功底,看不看得惯全凭您个人口味了。我只是觉得,很多内地演员,在杂七杂八的电视剧里像个老流氓,可等“大幕拉开真真的”等戏剧和电影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不会让我们失望。尽管还是像个老流氓。
场景不曾有大的变换,可表演、镜头、剧情张力都自有其节奏,高潮迭起,直到剧中的韩童生拿出那盏灯,音乐从红色的画面中流出。此后的台词又陷入无休止地密集地重复,开始的话密尚可忍耐,一个小时过去,还是话密,而且是无意义的话密,就不可忍耐了。结尾处的人生感悟纵然深刻,可观众的头已经大了,再精辟的道理也听不进了。可见老徐导演技巧的稚嫩不仅在往电影里塞广告上,还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好电影往往是沉稳的,到最后才让观众醍醐灌顶,甚至到最后还觉得不过尔尔,过了一段时间回想起来才品得它的香醇;而不是中间让观众兴奋了,然后再沉沉睡去。
这样的缺憾一部分可归咎于老徐还没有老练到能拯救剧本的地步,更多地应归咎于王朔自说自话的剧本。没有任何意义的电影可怕,没有意义最后硬要强加意义的电影也可怕,但再可怕也不如满篇儿都是意义的电影可怕。王朔,一个资深作家,就这么把一部电影写成了一篇议论文。那么多人生哲理透着作者的老练,可那么直白地不留间隙地讲这些道理,却像是一个初级文学青年做的事了。就好像李敖的北京法源寺,怎么看怎么像李敖有话说。
这部电影太特别了,似乎不好用庸常的标准去衡量它。我只能说,它肯定不是一部烂片。因为我作为一名初级文学青年不能说一个资深作家初级。什么样的电影就有什么样的影评,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本就不多,我看过的那些评论,除了三联记者苌苌那篇非常好之外,其余的也都像这部影片一样东拉西扯、言不及义。我这篇也是一样。我最见不得别人的文字和我一个水平了,看到了他们的毛病也就看到了自己的毛病。看着网上乌秧乌秧的初级文学青年,我的头便愈发地大了。
我再一次自绝于人民。都说这片票房好,可那天周二我去新天地看的时候,一个放映厅里就四个人;都说这片幽默,我所在的那个放映厅里从头至尾没有一个人笑。我不仅没笑,期间几次想离场。而且看完一点胃口也没有。就跟看完少林足球的感觉一样。让我没胃口的电影我自然不会以为是好电影,哪怕他编得再精巧,拍得再有灵气。我一直怀疑很多搞艺术的人心理是不是有问题,为什么那么愿意展示丑陋和肮脏。难道美不是衡量艺术的标准之一?或许我将美感这一标准看得太重,所以不能理解张艺谋等人对真实的孜孜以求,况且还是矫饰的真实。也许他们认为那就是艺术,那就是美,真实美。我无法以自己的审美将别人的审美一笔抹杀,真是这样的话,都由着我,那这世上就没有恐怖片、武侠片存在的必要了。可能爱看恐怖片的人觉得那是惊悚美,爱看武侠片的人觉得那是暴力美。
随着看的作品越来越多,我自己的审美标准也慢慢多元化了,所以也就慢慢包容别人多元化的审美。以前觉得华丽才是美,现在明白朴素也是美,简约也是美。但我想一味地玩恶心肯定不是美,镜头里不断出现的泥巴、马桶、杂乱无章地打斗肯定不是美;一味地恶搞也称不上幽默,幽默是要讲格调的,幽默常常来自对现实有力的讽刺。而现在流行的恶搞只具有破坏性,不具有建设性。片中唯一让我感觉犀利的地方就是“徐峥”把那个小亭子往大楼的模型上一放,说那叫中西合璧。我终于会意地微笑了。对当权者的讽刺往往能看出艺术工作者的勇气和才华。
我没想否认导演的才华,只是想让他珍惜自己的才华。片中处处可见导演的灵光闪现,可他用玩小聪明的方式把才华浪费了,用简陋的技术条件把一个巧妙的剧本浪费了。这部电影就像一道杂烩菜,而且是做得不怎么卫生的杂烩菜。我们的观众难道都饿成这个样子了,吃了一道上不得大台面的菜就齐声叫好。我们的华语电影难道都可怜到这个地步了,做了一道杂烩菜就能载入史册了,就能挽救整个电影界了。没有哪一部电影能一下改变电影界的现状,孔雀不能,暖不能,疯狂的石头显然更不能。它连最基本的技术要求都达不到,剪辑和表演自然到位,可镜头、场景实在太粗糙了。我想,最起码的技术水准是电影艺术的基座之一,技术水准达不到遑论艺术。
很多人似乎有个盲目叛逆的习惯,只要是权威人士的观点一定要反对。某权威说这部电影拍得很肮脏。这种评价对这部电影不算过分吧。我也愿意支持国产电影,支持有意思的国产电影。但同样类型的,我宁愿支持独自等待,最起码这电影很清新,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干净的。
可能我还是把形式上的干净漂亮看得太重了。所以就算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道德上的瑕疵、逻辑上的漏洞,可一看见那画面、一听见那音乐就无条件地投降了。
中国文艺介绍徐静蕾时,也没有说这部电影多少好话,还说,唯艺术至上的圣思巴斯蒂安电影节评委还是把最佳导演奖颁给了徐静蕾。
其实吧,我觉得吧,我和圣思巴斯蒂安电影节的评委,是一样的。
冰河世纪2
剧情秉承上集的结构,几个主人公迁徙的大线索和松鼠跟松子较劲的小线索交相辉映。结果副线反而抢了主线的风头。这种构思的巧妙在于,剧中的大事件、剧情的重大转折其实是由一件小事,也就是松鼠无意中的举动造成的。这样一来,片子的戏剧性和幽默感就突显出来。和上一部相比,这一部的剧情比较散,没有工整的戏剧结构,看点主要在一个个小包袱。那只负鼠被弹出时还唱着“i believe i can fly”真是笑死我了。
在续集里编剧往往江郎才尽,常用的方法是“戏不够,歌来凑”不停地唱啊唱啊,一个小时就过去了。类似的例子还有狮子王2和美女与野兽。后者还唱成了经典。
江郎才尽还表现在,小松鼠依然可爱,可到了结尾编剧实在想不出它还能如何可爱了,也想不出还能如何和那个松子较劲了,就安排了做梦这样乏味的情节,还安排了梦醒后追打这种俗套再俗套的结尾,真是无聊透顶。这样的构思与第一集的结尾实在不能同日而语。第一部里,开头是松鼠在敲松子,结果带来了大麻烦;结尾还是松鼠在敲松子,冰川的裂缝越来越大,一场更大的麻烦似乎又要来临。一来首尾照应,二来显得意犹未尽,留给观众想像的空间。
视觉上,我也更偏爱第一部。有雪景的戏我就没有原则的喜欢,这纯属个人癖好了。第二部里动物的造型也忒可怕了,那些丑八怪让我看了两次才下决心把电影看完。第一部的温情和人道主义显然也更符合我喜欢煽情的口味,第二部尽管也有拯救物种的大义和真挚的爱情,但片中对此着墨不多,好玩才是第一要义。不过,如果好玩和好看不是电影的第一要义又有什么能充当电影的第一要义呢,那些意义啊境界啊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奢侈品。
我本来是想夸这部电影的来着,写着写着就写成这样了。一个失眠的人,连夸人都不会了。
汽车总动员
有人说,好莱坞出产的电影都是美国的主旋律。这话固然失之武断,但放在好莱坞的动画片身上大抵是正确的。动画片一般都善恶立判、是非分明,一般都会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这不正是主旋律的特征么。这部动画片也是一样,最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些人物、那些桥段、那些笑料都在俗世的情理之中。然而好莱坞的魅力正在于让那些情节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即使重复千百遍也依然能给你带来惊喜。于是经典沦落为俗套,俗套又升华为经典。也许经典或俗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心情得到了释放。
这真是一个屡见不鲜的故事。有如日中天的既得利益者,有新近窜红的浪子,还有猥琐的小人。浪子必然骄傲,骄傲必然要吃苦头。误打误撞地闯入一个陌生的世界,比如一个小镇。然后他改变了小镇,小镇也改变了他。小镇里总有一个深藏不露的大人物,有一个心地善良的丑角,还有一个美丽的姑娘。他们分明用友情、爱情或者惺惺相惜的感情感化了浪子,最后浪子成熟了,浪子回头了。这部电影要做的只不过是把场景换成公路,把人物换成汽车。
我不知道为什么在评点好莱坞电影时,我总不自觉地用这种居高临下、不屑一顾的口气。事实上,我在看电影时也被感动了、被震撼了,然而当我看完电影之后,我总会克制自己的感情,然后说,这是多么俗套的一个故事啊。就好像每次吃完麦当劳,我都会说,这是多么粗鄙的垃圾食品啊。不过这并不防碍我一星期以后再次走进麦当劳,为垃圾食品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我粗浅的认识,麦当劳的成功在于它制作标准的统一和管理的规范。好莱坞的成功与此相仿,它有其统一而规范的商业语法,而这种语法不见得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但它合观众的胃口,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其实,面对好莱坞高超的制作水平和叙事技巧,我们只有五体投地的份儿。我很少写好莱坞电影的影评,无话可说或许不是因为乏善可陈,而是因为无可挑剔。
理发师
一直对姜文印象不是很好,总听说他干扰导演的创作,在片场吆五喝六、自大之极。观影之前,对理发师的那场风波自然也偏向陈逸飞一方。看完电影才发现自己错了。姜文的做法或许不大妥当,但他对这部电影的认识似乎更接近这个故事的本质。他和陈逸飞的争执不是导演风格的差异,而是认知上的差异。尽管我也偏爱唯美的风格,也喜欢小桥流水的意境,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有婉约的手法讲述,尤其是像理发师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
理发师确如姜文所说,带一点黑色幽默的色彩。表现的是小人物在大历史面前的无力,个人的命运在历史波澜的推动下发生了匪夷所思的改变。一个小小的理发师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了国民党的将领,在不经意间,一会儿成了英雄,一会儿成了叛徒。这样的经历看来可笑,想来却有一份身不由己的悲哀。
导演的再创作必须建立在剧本的基础上,必须在尊重剧本气质的前提下自由发挥。如果端庄优美地讲述一个荒诞的故事,结果只能是一部既不唯美又不荒诞的四不象。
陈逸飞是视觉大师,这一点无可争议(虽然我个人认为这部影片在视觉上也没有什么可称道的)。然而他对表演的掌控真是不敢恭维。整部影片的表演不仅幼稚可笑,而且俗不可耐,基本还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产电视剧的表演水平上。最糟糕的人物就是那个寡妇和她的情人,好端端的一个卑微人物也有高尚气节的故事就被他们演砸了。最糟糕的桥段就是那个结尾。老情人相见这种情节落入俗套也就罢了,更可怕的是表演上也处理得拖沓乏味,真是俗上加俗。曾黎的表演让人不知说什么才好。我只觉得,跟她相比,陈坤简直就是表演艺术家。
电影拍成这个样子也不好全怪罪陈逸飞,因为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也许远比电影本身来得精彩。该电影背景之复杂不是我一个普通观众所能说清楚的。况且陈逸飞也去世了,电影结尾也弄得像纪念陈逸飞的纪录片一样。对一个逝者指手画脚本就不厚道,此情此景,愈发让人觉得再说什么都不合适了。
梦想照进现实
听说这个剧本的大致构想后,我的唯一感受是,崩溃。怎么拍啊,总不能一个长镜头九十分钟吧。电影的预告片给了我小小惊喜,镜头运用不仅不乏味,反而灵活多变,屡屡给人惊喜。这就是所谓才女吧,人家不光是字写得比我好呀。差距啊。然后就痛下决心一定要到电影院看个究竟,反正已经支持了一坨又一坨国产电影,不在乎多这一部。
切中人心的还是台词,从开始会心的笑到精彩处哈哈大笑,再到两人暂时沉默、音乐响起,黑暗中的我有点激动了,因为当时觉得又发现了一部好片。那音乐确与电影的气质非常贴合,而且是剧中人播放的音乐,与故事浑然一体。老徐果然聪明。
虽是两个人的夜话,剧本的视野确不局限于那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苦恼和伎俩都是当代人生活状态的展示,正因为此,那两个人的对白才挠到了观众心里,让我们微笑或大笑。故事的架构有些戏中戏的意思,他们时而是导演和演员的关系,时而是所拍的那部戏里两个角色的关系。两个人有时是真的推心置腹,有时又是各怀鬼胎、互相忽悠,拼的是演技和耐力。真真假假,一时观众都有些恍惚了。
跳出影片的圈套看演员演技,徐静蕾是本色出演,异常自然;韩童生拿得是话剧台柱子的功底,看不看得惯全凭您个人口味了。我只是觉得,很多内地演员,在杂七杂八的电视剧里像个老流氓,可等“大幕拉开真真的”等戏剧和电影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不会让我们失望。尽管还是像个老流氓。
场景不曾有大的变换,可表演、镜头、剧情张力都自有其节奏,高潮迭起,直到剧中的韩童生拿出那盏灯,音乐从红色的画面中流出。此后的台词又陷入无休止地密集地重复,开始的话密尚可忍耐,一个小时过去,还是话密,而且是无意义的话密,就不可忍耐了。结尾处的人生感悟纵然深刻,可观众的头已经大了,再精辟的道理也听不进了。可见老徐导演技巧的稚嫩不仅在往电影里塞广告上,还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好电影往往是沉稳的,到最后才让观众醍醐灌顶,甚至到最后还觉得不过尔尔,过了一段时间回想起来才品得它的香醇;而不是中间让观众兴奋了,然后再沉沉睡去。
这样的缺憾一部分可归咎于老徐还没有老练到能拯救剧本的地步,更多地应归咎于王朔自说自话的剧本。没有任何意义的电影可怕,没有意义最后硬要强加意义的电影也可怕,但再可怕也不如满篇儿都是意义的电影可怕。王朔,一个资深作家,就这么把一部电影写成了一篇议论文。那么多人生哲理透着作者的老练,可那么直白地不留间隙地讲这些道理,却像是一个初级文学青年做的事了。就好像李敖的北京法源寺,怎么看怎么像李敖有话说。
这部电影太特别了,似乎不好用庸常的标准去衡量它。我只能说,它肯定不是一部烂片。因为我作为一名初级文学青年不能说一个资深作家初级。什么样的电影就有什么样的影评,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本就不多,我看过的那些评论,除了三联记者苌苌那篇非常好之外,其余的也都像这部影片一样东拉西扯、言不及义。我这篇也是一样。我最见不得别人的文字和我一个水平了,看到了他们的毛病也就看到了自己的毛病。看着网上乌秧乌秧的初级文学青年,我的头便愈发地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