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书生本百姓立场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部电视剧被国家电视台三上三撤在世界其他地方可能是匪夷所思的。这部电视剧就是沃土,一部揭露官场真相、为百姓代言的电视剧,一部故事厚重缜密、情节紧凑连贯,思想上沉稳大气、艺术上精益求精的电视剧,一部有深度、有良心的电视剧。
对沃土难产的原因有关人员支支吾吾,说是“技术上的问题”一部连用光、配乐都极讲究的电视剧技术上能有什么问题。有句话说得好“女人可以聪明,但不可以透彻。”我想电视剧也是如此。
一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贵人向来怕听真话。你若敢让他“直面惨淡的人生”他就敢让你“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即便路有冻骨、饿殍遍野的艰难岁月,宣传工作者还要营造歌舞升平的假象;所以即使现在国家很尊重文艺家的创作自由,政治题材的电视剧还是一团和气。写斗争写腐败也是基层干部,级别高的干部仿佛觉悟也高,不会有利益冲突,不会有勾心斗角。沃土则有勇气写省委书记和省长的政治斗争:路线之争、接班人之争,而且写得很出色。说“官场无正义”残酷了些,可政治本来就不是纯粹到用来瞻仰的,它很实际,与利益总有脱不开的干系;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却要关心你。”因此它是世俗的、实在的,由政见不同而生的争斗很正常,没有必要遮遮掩掩。
但争斗也要有限度、有规则,在法律轨道上光明正大地进行。官员捍卫的政治主张须是谋百姓福祉,而非求个人腾达。就像省长封元一,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能当上省委书记,目标的狭隘决定了他只是一个政客,目的的卑鄙注定了他的政治智慧对他的人民、他的部下是一种灾难。是他酿成了峡口市的浮夸风,是他亲手断送了他的心腹马明的政治前程。这种人在官场并不鲜见,道貌岸然、风度翩翩。他眼中只有自己的政治利益,搞建设是为了政绩,拢人心是为了势力。到了关系自己政治生命的时刻,他会毫不犹豫地把亲信当棋子一样抛出。事情闹得不可收拾了,他会出面主持正义,假装这一切和自己没关系,伪善至极。比如“假典型”事件败露后,他大为光火,说自己“不要这些假政绩!”可这都是您老人家逼马明做的呀。
官场大舞台。我们“欣赏”了演技派封元一的激情演出后,再来看看可怜虫马明的人生悲剧。
这种人在官场也不在少数,心地善良,但有一点懦弱。固守着传统体制,在漫长的政治生涯的打磨下,已经被不良习气沾染、异化,毫无个性可言。他明白体制的弊端、官场的痼疾,可无力改变,只能无奈地说:“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得已;不是不明白,而是没办法。”他明白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可脑子里还装着效忠主子的封建思想,因此他矛盾、痛苦。他的处境很尴尬,既要对领导负责,又要对老百姓负责。当二者冲突时,骨子里的官僚思想使他选择了前者,这种选择让他面对自己良心的拷问,让他自食其果。他为了不违背领导的意愿,催赶工期,最终导致大坝垮塌。在他身上,唯上、唯书还是唯下、唯实的矛盾表现得尤为明显,编剧用他的悲剧倡导唯下、唯实的精神,尽管这种精神贯彻起来困难重重。
为金钱所累的经济腐败写得太多,缺乏新意和深度,而剧中的马明一生廉洁奉公、清心寡欲,他在意的是他的官位、他的名声,说到底还是有私心。心地不无私,天地自然就窄了,他的仕途走得很艰难。不无私则难以无畏,所以他没有大义灭亲的勇气。
这个一辈子谨慎保守的小官僚还是没能逃脱身败名裂的下场。他累死了,不是劳其筋骨的累,而是清名累。
二
无论封元一的翻云覆雨或是马明的摇摆挣扎,他们都在政治中迷失了自我。而剧中也有置身事外的清醒者。胡志东是其一。当年的省府第一笔,才华横溢、思想敏锐,看透了官场的积习,弃政从商,运用政治手腕摆平了诸多官员,在商海顶立潮头。他也曾义愤填膺、挥斥方遒,而现在却努力迎合着自己指责过的规矩。知道社会症结却不反抗是清醒者最大的悲哀。或许他知道以其一人之力抗争也无用,不如顺从。
这个世界上,总是庸人多而猛士少;明哲保身多,无私无畏的少。太多的人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所以那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更令人钦佩。罗汉生就是这样一位不怕在官场折戟沉沙的骑士。
我们的国民对政治有着不正常的热情和扭曲的智慧。很多历史剧的热播只因它们展示了古人政治斗争上的过人技艺,许多观众因此沉迷其中。以沃土编剧的识见,该剧也可只写政治技巧,而且可以写得比许多戏漂亮。但那样就和只表现蝇营狗苟官吏的作品别无二致了。编剧用知识分子的良知着力刻画了一位在官场中为农民说话的书生。有了罗汉生的存在,沃土好似一股山野清风,好似一幅壮美画卷。要知道,把政治题材写得优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书生常常意味着愤世嫉俗、幼稚,事不关己时滔滔不绝,事到临头则抱头鼠窜。有很多相关的贬义词“书生意气”、“百无一用是书生”等等。而此剧中书生意味着良心,意味着真知灼见,意味着刚毅坚卓。编剧没有书生意气,他们是冷静的,既谈主义又谈问题,杜绝盲目的无用的愤慨。
电视剧开头有这样一个情节,当罗汉生还是农大校长时,他到农村考察,看见百姓疾苦,顿生恻隐之心。当即给他身边的农民一人十元钱。有些电视剧可能会让百姓高呼青天,处理得很煽情。而剧中罗汉生做完这一切,迎来的是贺立斌的当头一棒:“峡江省这么多农民,你能救济得过来么。”善良、怜悯不能解决问题,罗汉生需要在体制内实现他悲天悯人的情怀。
看破一切并不难,改革之难卫琴明白,罗汉生就不明白吗。参破是一种清醒,参破后不屈服则是一种崇高了。在官场变得老到、圆滑也许不易,而在官场保持自己的本色、棱角更不易。为此罗汉生付出了很多。
一位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员勇于揭露别人的浮夸作风,敢于动体制碰钉子无需赞叹,而当他的刀子动到自己头上时,他竟也毫不退缩,这说明他改革的决心何等的坚决。他是勇猛的骑士,他的利剑砍向别人也砍向自己,砍向对手也砍向朋友。连对提拔重用他的贺立斌也决不手软。连丢乌纱帽都不怕了还怕什么。无私无畏用到罗汉生身上真是顶合适。
这个词是贺立斌对罗汉生的评价,他承认自己不如罗汉生。这是一位胸怀广阔、善于反省、成熟老练的高官。他不仅看破一切而且几乎可以掌控一切。封元一不是他的对手。但罗汉生这个下属让他头疼,教书匠出身的罗汉生不按理出牌。这或许正是贺立斌看中他的原因,他想用罗汉生一扫峡江政坛的陈腐之气,为峡江的改革打上一针强心针。从某种意义上讲,贺立斌是把罗汉生当枪使。他把自己的秘书派给罗汉生,这对罗既是保护也是监视。但他的道德还没有沦丧到会随时为保全自己把罗汉生当棋子扔掉,相反,他会为保全罗汉生而由自己承担大坝事件的全部责任。这是贺立斌的过人之处,也是他政治觉悟的最好注解。
放到现实生活中,一位领导不让下属查政绩工程的问题一定是因为不想给自己的政治生涯抹黑,他保护他的接班人其实是保证自己政治生命的延续。剧中对贺立斌的心机做了淡化处理,突出了他的觉悟。即便如此,我依然不认为贺是一个楷模式的人物,他像许多官员一样,玩政治的时候多,讲正气的时候少。以个人权力压制下属的正当职权是对法律规范的践踏。他和罗汉生的冲突也即人治和法治的冲突,遵从领导意志还是遵从最高理性也就是法律的冲突。贺立斌只是一个特例,决不值得效仿。因为没有人敢保证所有官员都有他那样的胸怀和气度。
剧中多次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话,手段的卑鄙证明目的的卑鄙。在我们身边“轻程序而重交涉”、“潜规则多于明面上的规则”、“灵活处理,随机应变”多少相当于卑鄙手段装扮后的形式,令人眼花缭乱的表象背后是卑鄙的目的或极易滑向卑鄙的目的。贺立斌的做法就在这样危险的边缘。若要昌明法治,还是要像罗汉生那样少耍小聪明、多认“死理儿”的好。
罗汉生这样的人在政坛显然居不易,这个人物的塑造略带理想色彩,实际上他不大可能有剧中那样圆满的结局。但编剧正是在理想的描绘中寄予了对政界的希望,并且这份希望不是空中楼阁,它立足于现实。该剧既有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又有对凡俗生活的超越和升华,它是不同凡响的现实主义。而那些只会表现人性龌龊社会阴暗的作品只能是伪现实主义。
三
从上文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沃土的人物性格丰满、具有典型性,情节环环相扣、张力十足,这部政治题材的电视剧非常好看。若编剧仅止于此,那么我只是对编剧的智慧和技巧表示佩服,可该剧还洋溢着充塞于高天厚土间的浩然正气,饱含着对土地对人民对衣食父母的热爱,这一点带给我的,是感动。
当今社会的复杂和险恶使得人们说真话难,说假话易。许多作品在拼命撒谎或回避事实,在这种情境下出现一部实话实说的作品就显得格外突出。它告诉我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奔小康的同时还有部分农民挣扎在温饱线上;它告诉我们农民说话的渠道并不畅通,有人在防民之口;它告诉我们一些官僚仍然为了取悦上级而压榨百姓;它告诉我们兴隆乡假典型事件绝非个别现象。
或许沃土并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只是说了一点真话。但是,很多作品连这一点起码的要求都达不到,它们讲艺术讲特技惟独不讲良心。而一部作品不讲良心就如同一条汉子没有脊梁。
是一个个平凡质朴的人物构筑了沃土的脊梁。孔平衡,别人的官都是越做越大,他却从县里调到乡里,从乡里调到村里。但他付出的一切是值得的,临行前全村的人为他送行;郑建国,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最终被淹没于洪流中。还有蒋长林亲手炸毁自己建造的大坝的仰天长叹,还有成了孤家寡人的罗汉生在岳丈葬礼上喊出的一声“爸爸”这些人这些事令观者为之动容。
一个个动情点使沃土更像是一部文艺作品,而不是枯燥的红头文件。文艺作品是抽象的,依靠电视剧中的一点简单的想法无法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可有魄力、有良心的文艺工作者们能做的只有这些了。
他们能做的只是不忘本,不忘自己的祖上也是农民出身,在自己去除了土腥味之后仍不改百姓立场,不忘为农民说话。要是文艺家们也只会侍奉权贵、不会针砭时弊了,那这个社会进步的希望就实在有些渺茫。
体制改革为什么那样难?因为有些既得利益者根本就不想改。不是不能,是不想。若一部分脑满肠肥的官吏多为百姓着想,与人民同甘苦“三农”问题怕也不是那么难解决。
整个沃土就是在质问,质问锦衣玉食的人们:“省里有省里的理由,乡里有乡里的理由,有谁听过他们(农民)的理由,有谁真正关心过他们的利益呢?”
沃土展现的社会图景、天道人性、政治伦理不是这篇拙文所能概括,解读沃土或者说透过沃土解读社会也远在我的能力之外。
谨以此文寄语沃土,为它的精彩鼓掌,向它表现出的良知致敬。
一部电视剧被国家电视台三上三撤在世界其他地方可能是匪夷所思的。这部电视剧就是沃土,一部揭露官场真相、为百姓代言的电视剧,一部故事厚重缜密、情节紧凑连贯,思想上沉稳大气、艺术上精益求精的电视剧,一部有深度、有良心的电视剧。
对沃土难产的原因有关人员支支吾吾,说是“技术上的问题”一部连用光、配乐都极讲究的电视剧技术上能有什么问题。有句话说得好“女人可以聪明,但不可以透彻。”我想电视剧也是如此。
一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贵人向来怕听真话。你若敢让他“直面惨淡的人生”他就敢让你“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即便路有冻骨、饿殍遍野的艰难岁月,宣传工作者还要营造歌舞升平的假象;所以即使现在国家很尊重文艺家的创作自由,政治题材的电视剧还是一团和气。写斗争写腐败也是基层干部,级别高的干部仿佛觉悟也高,不会有利益冲突,不会有勾心斗角。沃土则有勇气写省委书记和省长的政治斗争:路线之争、接班人之争,而且写得很出色。说“官场无正义”残酷了些,可政治本来就不是纯粹到用来瞻仰的,它很实际,与利益总有脱不开的干系;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却要关心你。”因此它是世俗的、实在的,由政见不同而生的争斗很正常,没有必要遮遮掩掩。
但争斗也要有限度、有规则,在法律轨道上光明正大地进行。官员捍卫的政治主张须是谋百姓福祉,而非求个人腾达。就像省长封元一,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能当上省委书记,目标的狭隘决定了他只是一个政客,目的的卑鄙注定了他的政治智慧对他的人民、他的部下是一种灾难。是他酿成了峡口市的浮夸风,是他亲手断送了他的心腹马明的政治前程。这种人在官场并不鲜见,道貌岸然、风度翩翩。他眼中只有自己的政治利益,搞建设是为了政绩,拢人心是为了势力。到了关系自己政治生命的时刻,他会毫不犹豫地把亲信当棋子一样抛出。事情闹得不可收拾了,他会出面主持正义,假装这一切和自己没关系,伪善至极。比如“假典型”事件败露后,他大为光火,说自己“不要这些假政绩!”可这都是您老人家逼马明做的呀。
官场大舞台。我们“欣赏”了演技派封元一的激情演出后,再来看看可怜虫马明的人生悲剧。
这种人在官场也不在少数,心地善良,但有一点懦弱。固守着传统体制,在漫长的政治生涯的打磨下,已经被不良习气沾染、异化,毫无个性可言。他明白体制的弊端、官场的痼疾,可无力改变,只能无奈地说:“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得已;不是不明白,而是没办法。”他明白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可脑子里还装着效忠主子的封建思想,因此他矛盾、痛苦。他的处境很尴尬,既要对领导负责,又要对老百姓负责。当二者冲突时,骨子里的官僚思想使他选择了前者,这种选择让他面对自己良心的拷问,让他自食其果。他为了不违背领导的意愿,催赶工期,最终导致大坝垮塌。在他身上,唯上、唯书还是唯下、唯实的矛盾表现得尤为明显,编剧用他的悲剧倡导唯下、唯实的精神,尽管这种精神贯彻起来困难重重。
为金钱所累的经济腐败写得太多,缺乏新意和深度,而剧中的马明一生廉洁奉公、清心寡欲,他在意的是他的官位、他的名声,说到底还是有私心。心地不无私,天地自然就窄了,他的仕途走得很艰难。不无私则难以无畏,所以他没有大义灭亲的勇气。
这个一辈子谨慎保守的小官僚还是没能逃脱身败名裂的下场。他累死了,不是劳其筋骨的累,而是清名累。
二
无论封元一的翻云覆雨或是马明的摇摆挣扎,他们都在政治中迷失了自我。而剧中也有置身事外的清醒者。胡志东是其一。当年的省府第一笔,才华横溢、思想敏锐,看透了官场的积习,弃政从商,运用政治手腕摆平了诸多官员,在商海顶立潮头。他也曾义愤填膺、挥斥方遒,而现在却努力迎合着自己指责过的规矩。知道社会症结却不反抗是清醒者最大的悲哀。或许他知道以其一人之力抗争也无用,不如顺从。
这个世界上,总是庸人多而猛士少;明哲保身多,无私无畏的少。太多的人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所以那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更令人钦佩。罗汉生就是这样一位不怕在官场折戟沉沙的骑士。
我们的国民对政治有着不正常的热情和扭曲的智慧。很多历史剧的热播只因它们展示了古人政治斗争上的过人技艺,许多观众因此沉迷其中。以沃土编剧的识见,该剧也可只写政治技巧,而且可以写得比许多戏漂亮。但那样就和只表现蝇营狗苟官吏的作品别无二致了。编剧用知识分子的良知着力刻画了一位在官场中为农民说话的书生。有了罗汉生的存在,沃土好似一股山野清风,好似一幅壮美画卷。要知道,把政治题材写得优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书生常常意味着愤世嫉俗、幼稚,事不关己时滔滔不绝,事到临头则抱头鼠窜。有很多相关的贬义词“书生意气”、“百无一用是书生”等等。而此剧中书生意味着良心,意味着真知灼见,意味着刚毅坚卓。编剧没有书生意气,他们是冷静的,既谈主义又谈问题,杜绝盲目的无用的愤慨。
电视剧开头有这样一个情节,当罗汉生还是农大校长时,他到农村考察,看见百姓疾苦,顿生恻隐之心。当即给他身边的农民一人十元钱。有些电视剧可能会让百姓高呼青天,处理得很煽情。而剧中罗汉生做完这一切,迎来的是贺立斌的当头一棒:“峡江省这么多农民,你能救济得过来么。”善良、怜悯不能解决问题,罗汉生需要在体制内实现他悲天悯人的情怀。
看破一切并不难,改革之难卫琴明白,罗汉生就不明白吗。参破是一种清醒,参破后不屈服则是一种崇高了。在官场变得老到、圆滑也许不易,而在官场保持自己的本色、棱角更不易。为此罗汉生付出了很多。
一位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员勇于揭露别人的浮夸作风,敢于动体制碰钉子无需赞叹,而当他的刀子动到自己头上时,他竟也毫不退缩,这说明他改革的决心何等的坚决。他是勇猛的骑士,他的利剑砍向别人也砍向自己,砍向对手也砍向朋友。连对提拔重用他的贺立斌也决不手软。连丢乌纱帽都不怕了还怕什么。无私无畏用到罗汉生身上真是顶合适。
这个词是贺立斌对罗汉生的评价,他承认自己不如罗汉生。这是一位胸怀广阔、善于反省、成熟老练的高官。他不仅看破一切而且几乎可以掌控一切。封元一不是他的对手。但罗汉生这个下属让他头疼,教书匠出身的罗汉生不按理出牌。这或许正是贺立斌看中他的原因,他想用罗汉生一扫峡江政坛的陈腐之气,为峡江的改革打上一针强心针。从某种意义上讲,贺立斌是把罗汉生当枪使。他把自己的秘书派给罗汉生,这对罗既是保护也是监视。但他的道德还没有沦丧到会随时为保全自己把罗汉生当棋子扔掉,相反,他会为保全罗汉生而由自己承担大坝事件的全部责任。这是贺立斌的过人之处,也是他政治觉悟的最好注解。
放到现实生活中,一位领导不让下属查政绩工程的问题一定是因为不想给自己的政治生涯抹黑,他保护他的接班人其实是保证自己政治生命的延续。剧中对贺立斌的心机做了淡化处理,突出了他的觉悟。即便如此,我依然不认为贺是一个楷模式的人物,他像许多官员一样,玩政治的时候多,讲正气的时候少。以个人权力压制下属的正当职权是对法律规范的践踏。他和罗汉生的冲突也即人治和法治的冲突,遵从领导意志还是遵从最高理性也就是法律的冲突。贺立斌只是一个特例,决不值得效仿。因为没有人敢保证所有官员都有他那样的胸怀和气度。
剧中多次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话,手段的卑鄙证明目的的卑鄙。在我们身边“轻程序而重交涉”、“潜规则多于明面上的规则”、“灵活处理,随机应变”多少相当于卑鄙手段装扮后的形式,令人眼花缭乱的表象背后是卑鄙的目的或极易滑向卑鄙的目的。贺立斌的做法就在这样危险的边缘。若要昌明法治,还是要像罗汉生那样少耍小聪明、多认“死理儿”的好。
罗汉生这样的人在政坛显然居不易,这个人物的塑造略带理想色彩,实际上他不大可能有剧中那样圆满的结局。但编剧正是在理想的描绘中寄予了对政界的希望,并且这份希望不是空中楼阁,它立足于现实。该剧既有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又有对凡俗生活的超越和升华,它是不同凡响的现实主义。而那些只会表现人性龌龊社会阴暗的作品只能是伪现实主义。
三
从上文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沃土的人物性格丰满、具有典型性,情节环环相扣、张力十足,这部政治题材的电视剧非常好看。若编剧仅止于此,那么我只是对编剧的智慧和技巧表示佩服,可该剧还洋溢着充塞于高天厚土间的浩然正气,饱含着对土地对人民对衣食父母的热爱,这一点带给我的,是感动。
当今社会的复杂和险恶使得人们说真话难,说假话易。许多作品在拼命撒谎或回避事实,在这种情境下出现一部实话实说的作品就显得格外突出。它告诉我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奔小康的同时还有部分农民挣扎在温饱线上;它告诉我们农民说话的渠道并不畅通,有人在防民之口;它告诉我们一些官僚仍然为了取悦上级而压榨百姓;它告诉我们兴隆乡假典型事件绝非个别现象。
或许沃土并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只是说了一点真话。但是,很多作品连这一点起码的要求都达不到,它们讲艺术讲特技惟独不讲良心。而一部作品不讲良心就如同一条汉子没有脊梁。
是一个个平凡质朴的人物构筑了沃土的脊梁。孔平衡,别人的官都是越做越大,他却从县里调到乡里,从乡里调到村里。但他付出的一切是值得的,临行前全村的人为他送行;郑建国,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最终被淹没于洪流中。还有蒋长林亲手炸毁自己建造的大坝的仰天长叹,还有成了孤家寡人的罗汉生在岳丈葬礼上喊出的一声“爸爸”这些人这些事令观者为之动容。
一个个动情点使沃土更像是一部文艺作品,而不是枯燥的红头文件。文艺作品是抽象的,依靠电视剧中的一点简单的想法无法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可有魄力、有良心的文艺工作者们能做的只有这些了。
他们能做的只是不忘本,不忘自己的祖上也是农民出身,在自己去除了土腥味之后仍不改百姓立场,不忘为农民说话。要是文艺家们也只会侍奉权贵、不会针砭时弊了,那这个社会进步的希望就实在有些渺茫。
体制改革为什么那样难?因为有些既得利益者根本就不想改。不是不能,是不想。若一部分脑满肠肥的官吏多为百姓着想,与人民同甘苦“三农”问题怕也不是那么难解决。
整个沃土就是在质问,质问锦衣玉食的人们:“省里有省里的理由,乡里有乡里的理由,有谁听过他们(农民)的理由,有谁真正关心过他们的利益呢?”
沃土展现的社会图景、天道人性、政治伦理不是这篇拙文所能概括,解读沃土或者说透过沃土解读社会也远在我的能力之外。
谨以此文寄语沃土,为它的精彩鼓掌,向它表现出的良知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