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丁一和他的三块试验田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苏丁一是桃江、益阳,乃至湖南省教育界的名人。他的出名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他十五年如一日潜心经营的三块“试验田”
第一块试验田:成就“金凤凰”的乡村化学教学
1990年8月,刚三十出头的苏丁一被任命为桃江县金沙洲乡初级中学校长。换了别人,也许会知难而退。因为当时的金沙洲中学是所条件艰苦、质量低下的薄弱学校,已经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当时,有群众编了这样几句顺口溜来讥讽学校的办学质量——“金沙洲,金沙洲,十有八九剃光头。都说老师水平高,教出弟子修地球。”可是,干什么事都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的苏丁一没有退缩,他决心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大干一场。
苏丁一走马上任了。也许是孤儿出身的他,比常人更懂得老百姓对子女的期望和对学校与老师的要求,也更能体谅老百姓的不易和良苦用心。他没有发表什么慷慨激昂的就职演说。可不到两个星期,校园里的一切都在静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校园变干净了,教室变漂亮了;教职员工上班不再迟到、早退;课堂内书声朗朗,秩序井然;课堂外追赶打闹现象销声匿迹有人说,这是因为苏丁一天生是块当校长的料,主意多,调摆清,有魄力。这种说法也许有它的道理。但熟悉苏丁一的人都知道,他个子矮小,长着一副娃娃脸,根本没有人们常说的那种“官相”身先士卒,公正廉明才是他最大的特点。也因此老师们格外信服他。一些当年与苏丁一共事的同志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他担任校长的第一个教师会上,他就说了几句朴实无华而又掷地有声的话。他说:“我们已经没有退路。每一届搞这么三年,不考几个学生,连自己的良心都对不住。”“我愿与大家一道同甘共苦,凡是要求老师们做到的,我自个一定先做到。”然而正是这几句再简单不过的话拉近了他和老师们的心,使大家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在很短的时间里走出了质量的低谷。
一所学校能否生存下来并得以发展,完全取决于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身处逆境的苏丁一对此有着比一般人更为清醒的认识。群众编唱的顺口溜深深地刺痛着他那颗永不言败的心。他认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出路在改革——谁率先跳出传统应试教育的窠巢,谁就能取得新时期教学的主动权和制胜权。他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要实践自己的诺言,为老师们全力投身教改做出榜样。
苏丁一自1980年师范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初中化学教学。为了使教改早出成效,起到引路和鼓舞士气的作用,他就把教改的突破口定在了自己熟悉的初三化学教学。
苏丁一不愧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几乎每堂课都具有自己别具匠心的教学见地和设计。比如,在初中阶段,概念的理解是深入化学知识学习的基础,且每个概念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信息。如何把它教好呢?苏丁一的想法和设计就与众不同。早些时候,他别出心裁,指导学生采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分析句子成分的方法来进行辨析。到后来教学条件好了,则与时俱进,采用多媒体课件,使概念教学影像兼备,更加直观有趣。就拿“元素”一节的教学来说,苏丁一在90年采取的是“借用语句分析法”到2000年他不仅制作了“元素周期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课件,同时还结合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经过教导学生:科学研究是逐步深入的,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只要大家努力,明天就在我们手中。苏丁一就是这样一位大胆创新的教师。他认为,课堂教学并不是要把学生的问题都解决,而是要让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作为自然科学分支的化学教学,要特别重视做好实验,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渗透人文因素。
苏丁一从1990年开始经营他的第一块试验田——进行“初中化学目标教学”的探索,并逐渐形成“联系实际,适当拓宽,情意交融,培养能力”的教学特色。1993年,他为全县初中化学教学研讨会上了目标教学示范课;1994年,又在沅江举行的全市初中化学目标教学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在他的带领下,其他学科领域的教研教改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彻底改变了过去死水一潭的局面。金沙洲中学从此办学质量稳步提高,不但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而且声名鹊起,一度受到省教科所的关注,引来了省市县教科专家的多次视导和众多兄弟单位络绎不绝的参观学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该校校长兼化学教师的苏丁一,在他经营的试验田里,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在93、94年的全国初中生化学竞赛中,先后有10多人获得省市级化学奥赛一、二等奖,还有刘方旭等获得国家二等奖;他自己也荣获中国化学会颁发的园丁奖和会员证书,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乡村化学教学园地的“金凤凰”
第二块试验田:丰收超常人才群的智力开发
2004年,益阳日报10月17日的“教育周刊”头版以一块“智力试验田”的丰收为题,报道了桃江县灰山港镇近年来涌现的一种超常人才群体现象。这篇很快被红网等多家媒体转载的报道,让苏丁一再次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人物而声名远播。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苏丁一所经营的“智力试验田”是怎么回事。
1994年初夏的一天,几个学生家长特意一大早来到学校,说是找苏校长了解“智力测试”的事。因为他们都从孩子的嘴里了解到学校最近请来了大学里的专家,对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进行了测试。并且测试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分别找过这些孩子,说他们大有考入中专和高中的希望。他们发现孩子们回到家比以往更乖更听话,学习也更自觉更努力了。
苏丁一接待了来访的家长,向他们耐心解释了学校的做法。他告诉家长这几年金沙洲的质量确实提高了不少,但存在的问题也还不少。其中最令他揪心的一个问题是:一些学生明摆着聪明伶俐,完全是读书的苗子,可就是不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来。结果到中考时成绩不理想,失去了继续升学的机会。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这几年他不但阅读了大量有关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专著,而且几次赴益阳师专和湖南师大拜访了这方面的专家教授。并最早在自己的女儿和几个特别支持他的同事、亲戚的小孩身上做了“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的尝试。尝试的结果——高智商的外甥邓启亮不再因无所事事而淘气,在学科竞赛中脱颖而出;智力平平的女儿不再为学习感到压头,各科成绩稳中有升;同校刘老师的儿子刘莎则是锦上添花。这样的结果自然让他充满信心,坚定了他在全校所有班级中进行实验的决心。
1994年3月,在苏丁一的主持下,金沙洲中学开始了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配置的整体研究。后来,这个研究扩展到整个灰山港地区的三个乡镇24所中小学校;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更是影响了好几代人的成长。这些都是后话。简而言之,通过10年的努力,苏丁一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智力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一个比重较小的成分,种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配置更为重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素质,以及稳定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凝聚于一个有形的目标之下,成功的概率就会以几何倍数增加。1996年11月,这个实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浅谈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配置一文得以在益阳师专学报发表。稍后,即1997年7月,这篇凝结了苏丁一和他诸多同事心血和汗水的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的中小学教育全文转载。这还了得!一个普通教师竟能写出如此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肯定是个人才。一时间,苏丁一的声名不胫而走。他主持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配置研究”乃至成为当时桃江以及整个益阳教育界的一件盛事。1999年,源于这一研究的另一成果谈谈学校整体eq的培养与管理再度在全国范围内叫响,获得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教学与管理杂志社等单位举办的全国中学校长教学与管理论文评选二等奖,使得整个研究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苏丁一经营的第二块试验田获得了丰收。近年来灰山港地区涌现出不下20人先后进入北大、清华深造的“人才群体现象”这种现象以雄辩的事实说明:灰山港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因为“减负”而降低,反倒使绝大多数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这正如现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高丹所说:“难忘苏校长,难忘母校的一切。可以说,是初中教育基本上决定了我一生的志趣。”
第三块试验田:超前新课改理念的课题研究
只要倒过去五年“课题研究”这样的话题,在许多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嘴上,恐怕还是一种新潮与时尚。然而,在凡事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苏丁一那里,早已落实于行动了。1998年,在苏丁一出于众望所归调入新组建的灰山港镇中学——当时全县最大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担任首任校长的第二年,他就亲自挂帅,针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少”“费”“慢”“差”等现象,抽调精兵强将,搭建研究班子,开始了后来成为省“九五”期间优秀课题研究成果的初中语文课堂五环探究教学模式研究的前期探索工作。
课题研究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对于从未做过课题的参与者来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手把手地教。苏丁一凭自己过去几年来开辟和经营“两块试验田”所积累的经验,加上参与省教科所主持的“中学化学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系列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研究工作所参悟的体会,不厌其烦地指导课题组老师如何学会做教学研究工作。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苏丁一没有担任过具体的语文教学工作,尽管他从课题理论构架的提出、报告的撰写,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评价设计,都亲历亲为,付出了比一般参与者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到后来申报课题成果时,他一再强调不署自己的名。他说,成果是大家的,要署也只要把第一线同志的名字署上就行了。本来教育科研就是做学问,从事学术工作,我们千万不能玷污了这种实事求是的圣洁之风。苏丁一说到做到。2000年,初中语文课堂五环探究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如期结题,得到省教科院马致君先生的高度评价,以“开辟了一条农村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而荣获湖南省“九五”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这时,我们再翻看当年的荣誉册,果然没有苏丁一的名字。
十五期间,苏丁一又和他的同事一起承担了省级课题学用结合、探究创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英语素质的研究。该课题一经申报,又以“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暗合了新一轮课改的发展方向”等特点,成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的23个基础教育课题之一,成为益阳市的唯一。课题开题两年多,多次得到省教科院专家的指导和肯定,进展顺利,有效地推动了中小学语文和英语新课程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日前,该课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已在全县范围内得以推广,有益阳日报益阳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分别作了报道。可以这样说,苏丁一以他的睿智和不懈追求,再次为当地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开辟和经营了他的“第三块试验田”这块试验田和他先前的两块试验田一脉相承,三足鼎立,欣欣然托举起农村教育科研的一片蓝天。
鲁迅先生说过:“不满是向上的动力”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苏丁一是一个永不知足的“试验者”和求索者。我们有理由相信:说不定哪一天,他又会捣鼓出一块令人刮目相看的“试验田”我们期待。
2005年5月采写于桃花江畔灰山港镇中心校
苏丁一是桃江、益阳,乃至湖南省教育界的名人。他的出名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他十五年如一日潜心经营的三块“试验田”
第一块试验田:成就“金凤凰”的乡村化学教学
1990年8月,刚三十出头的苏丁一被任命为桃江县金沙洲乡初级中学校长。换了别人,也许会知难而退。因为当时的金沙洲中学是所条件艰苦、质量低下的薄弱学校,已经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当时,有群众编了这样几句顺口溜来讥讽学校的办学质量——“金沙洲,金沙洲,十有八九剃光头。都说老师水平高,教出弟子修地球。”可是,干什么事都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的苏丁一没有退缩,他决心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大干一场。
苏丁一走马上任了。也许是孤儿出身的他,比常人更懂得老百姓对子女的期望和对学校与老师的要求,也更能体谅老百姓的不易和良苦用心。他没有发表什么慷慨激昂的就职演说。可不到两个星期,校园里的一切都在静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校园变干净了,教室变漂亮了;教职员工上班不再迟到、早退;课堂内书声朗朗,秩序井然;课堂外追赶打闹现象销声匿迹有人说,这是因为苏丁一天生是块当校长的料,主意多,调摆清,有魄力。这种说法也许有它的道理。但熟悉苏丁一的人都知道,他个子矮小,长着一副娃娃脸,根本没有人们常说的那种“官相”身先士卒,公正廉明才是他最大的特点。也因此老师们格外信服他。一些当年与苏丁一共事的同志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他担任校长的第一个教师会上,他就说了几句朴实无华而又掷地有声的话。他说:“我们已经没有退路。每一届搞这么三年,不考几个学生,连自己的良心都对不住。”“我愿与大家一道同甘共苦,凡是要求老师们做到的,我自个一定先做到。”然而正是这几句再简单不过的话拉近了他和老师们的心,使大家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在很短的时间里走出了质量的低谷。
一所学校能否生存下来并得以发展,完全取决于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身处逆境的苏丁一对此有着比一般人更为清醒的认识。群众编唱的顺口溜深深地刺痛着他那颗永不言败的心。他认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出路在改革——谁率先跳出传统应试教育的窠巢,谁就能取得新时期教学的主动权和制胜权。他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要实践自己的诺言,为老师们全力投身教改做出榜样。
苏丁一自1980年师范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初中化学教学。为了使教改早出成效,起到引路和鼓舞士气的作用,他就把教改的突破口定在了自己熟悉的初三化学教学。
苏丁一不愧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几乎每堂课都具有自己别具匠心的教学见地和设计。比如,在初中阶段,概念的理解是深入化学知识学习的基础,且每个概念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信息。如何把它教好呢?苏丁一的想法和设计就与众不同。早些时候,他别出心裁,指导学生采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分析句子成分的方法来进行辨析。到后来教学条件好了,则与时俱进,采用多媒体课件,使概念教学影像兼备,更加直观有趣。就拿“元素”一节的教学来说,苏丁一在90年采取的是“借用语句分析法”到2000年他不仅制作了“元素周期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课件,同时还结合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经过教导学生:科学研究是逐步深入的,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只要大家努力,明天就在我们手中。苏丁一就是这样一位大胆创新的教师。他认为,课堂教学并不是要把学生的问题都解决,而是要让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作为自然科学分支的化学教学,要特别重视做好实验,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渗透人文因素。
苏丁一从1990年开始经营他的第一块试验田——进行“初中化学目标教学”的探索,并逐渐形成“联系实际,适当拓宽,情意交融,培养能力”的教学特色。1993年,他为全县初中化学教学研讨会上了目标教学示范课;1994年,又在沅江举行的全市初中化学目标教学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在他的带领下,其他学科领域的教研教改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彻底改变了过去死水一潭的局面。金沙洲中学从此办学质量稳步提高,不但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而且声名鹊起,一度受到省教科所的关注,引来了省市县教科专家的多次视导和众多兄弟单位络绎不绝的参观学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该校校长兼化学教师的苏丁一,在他经营的试验田里,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在93、94年的全国初中生化学竞赛中,先后有10多人获得省市级化学奥赛一、二等奖,还有刘方旭等获得国家二等奖;他自己也荣获中国化学会颁发的园丁奖和会员证书,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乡村化学教学园地的“金凤凰”
第二块试验田:丰收超常人才群的智力开发
2004年,益阳日报10月17日的“教育周刊”头版以一块“智力试验田”的丰收为题,报道了桃江县灰山港镇近年来涌现的一种超常人才群体现象。这篇很快被红网等多家媒体转载的报道,让苏丁一再次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人物而声名远播。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苏丁一所经营的“智力试验田”是怎么回事。
1994年初夏的一天,几个学生家长特意一大早来到学校,说是找苏校长了解“智力测试”的事。因为他们都从孩子的嘴里了解到学校最近请来了大学里的专家,对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进行了测试。并且测试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分别找过这些孩子,说他们大有考入中专和高中的希望。他们发现孩子们回到家比以往更乖更听话,学习也更自觉更努力了。
苏丁一接待了来访的家长,向他们耐心解释了学校的做法。他告诉家长这几年金沙洲的质量确实提高了不少,但存在的问题也还不少。其中最令他揪心的一个问题是:一些学生明摆着聪明伶俐,完全是读书的苗子,可就是不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来。结果到中考时成绩不理想,失去了继续升学的机会。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这几年他不但阅读了大量有关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专著,而且几次赴益阳师专和湖南师大拜访了这方面的专家教授。并最早在自己的女儿和几个特别支持他的同事、亲戚的小孩身上做了“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的尝试。尝试的结果——高智商的外甥邓启亮不再因无所事事而淘气,在学科竞赛中脱颖而出;智力平平的女儿不再为学习感到压头,各科成绩稳中有升;同校刘老师的儿子刘莎则是锦上添花。这样的结果自然让他充满信心,坚定了他在全校所有班级中进行实验的决心。
1994年3月,在苏丁一的主持下,金沙洲中学开始了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配置的整体研究。后来,这个研究扩展到整个灰山港地区的三个乡镇24所中小学校;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更是影响了好几代人的成长。这些都是后话。简而言之,通过10年的努力,苏丁一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智力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一个比重较小的成分,种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配置更为重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素质,以及稳定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凝聚于一个有形的目标之下,成功的概率就会以几何倍数增加。1996年11月,这个实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浅谈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配置一文得以在益阳师专学报发表。稍后,即1997年7月,这篇凝结了苏丁一和他诸多同事心血和汗水的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的中小学教育全文转载。这还了得!一个普通教师竟能写出如此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肯定是个人才。一时间,苏丁一的声名不胫而走。他主持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配置研究”乃至成为当时桃江以及整个益阳教育界的一件盛事。1999年,源于这一研究的另一成果谈谈学校整体eq的培养与管理再度在全国范围内叫响,获得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教学与管理杂志社等单位举办的全国中学校长教学与管理论文评选二等奖,使得整个研究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苏丁一经营的第二块试验田获得了丰收。近年来灰山港地区涌现出不下20人先后进入北大、清华深造的“人才群体现象”这种现象以雄辩的事实说明:灰山港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因为“减负”而降低,反倒使绝大多数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这正如现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高丹所说:“难忘苏校长,难忘母校的一切。可以说,是初中教育基本上决定了我一生的志趣。”
第三块试验田:超前新课改理念的课题研究
只要倒过去五年“课题研究”这样的话题,在许多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嘴上,恐怕还是一种新潮与时尚。然而,在凡事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苏丁一那里,早已落实于行动了。1998年,在苏丁一出于众望所归调入新组建的灰山港镇中学——当时全县最大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担任首任校长的第二年,他就亲自挂帅,针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少”“费”“慢”“差”等现象,抽调精兵强将,搭建研究班子,开始了后来成为省“九五”期间优秀课题研究成果的初中语文课堂五环探究教学模式研究的前期探索工作。
课题研究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对于从未做过课题的参与者来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手把手地教。苏丁一凭自己过去几年来开辟和经营“两块试验田”所积累的经验,加上参与省教科所主持的“中学化学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系列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研究工作所参悟的体会,不厌其烦地指导课题组老师如何学会做教学研究工作。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苏丁一没有担任过具体的语文教学工作,尽管他从课题理论构架的提出、报告的撰写,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评价设计,都亲历亲为,付出了比一般参与者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到后来申报课题成果时,他一再强调不署自己的名。他说,成果是大家的,要署也只要把第一线同志的名字署上就行了。本来教育科研就是做学问,从事学术工作,我们千万不能玷污了这种实事求是的圣洁之风。苏丁一说到做到。2000年,初中语文课堂五环探究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如期结题,得到省教科院马致君先生的高度评价,以“开辟了一条农村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而荣获湖南省“九五”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这时,我们再翻看当年的荣誉册,果然没有苏丁一的名字。
十五期间,苏丁一又和他的同事一起承担了省级课题学用结合、探究创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英语素质的研究。该课题一经申报,又以“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暗合了新一轮课改的发展方向”等特点,成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的23个基础教育课题之一,成为益阳市的唯一。课题开题两年多,多次得到省教科院专家的指导和肯定,进展顺利,有效地推动了中小学语文和英语新课程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日前,该课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已在全县范围内得以推广,有益阳日报益阳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分别作了报道。可以这样说,苏丁一以他的睿智和不懈追求,再次为当地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开辟和经营了他的“第三块试验田”这块试验田和他先前的两块试验田一脉相承,三足鼎立,欣欣然托举起农村教育科研的一片蓝天。
鲁迅先生说过:“不满是向上的动力”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苏丁一是一个永不知足的“试验者”和求索者。我们有理由相信:说不定哪一天,他又会捣鼓出一块令人刮目相看的“试验田”我们期待。
2005年5月采写于桃花江畔灰山港镇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