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文学是中国文化宝藏中的精华吗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文学作品概括起来有两大类题材最受关爱“情色文学”与“阴谋文学”
读文学作品的群体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事业心强的,比如想夺取江山和已经战功赫赫的人,他们都特爱看“阴谋文学”其中少数是为文学爱好和兴趣、消遣,多数是为“以史为鉴”从中得到致对方于死地的“绝招”
一类是“平庸”辈,成天兢兢业业,埋头上班、赚钱、吃饭、生儿育女、过日子,或者满足于吃喝逍遥的人。他们爱看“情色文学”其中也有人是因喜爱文学,然而多数是为消磨时光,或者精神刺激以及情色方面的满足。
已经成就大业的人大多喜欢前一类,而且都曾经是三国的热衷者,为了学习计策、策略也许天天读、手不释卷,也许把书放在书房,放在饭厅和厕所,甚至摆在床头,是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时必读的书,还一定是认真细读、郑重其事,用心捉摸、细心玩味、牢牢记住。为了学会玩弄计谋,就得兢兢业业、手不释卷,就需要记得清清楚楚,背得滚瓜烂熟。
据说慈禧当妃子时就已经把三国演义的许多章节背得滚瓜烂熟,通过“活学活用”后来“立竿见影”后半的政治生涯中起了不小的作用。慈禧的前辈多尔衮入关时,其“政治教科书”就是翻译成满文的三国演义,如同我们当年学毛著,每天必读,认认真真、孜孜不倦、“雷打不动”
三国演义是什么?政治家喜欢的那部分其实就是阴谋诡计的“教科书”精髓就是谋略、策略,阴谋诡计之术。学这些做什么呢?当然是为了整治人,置人于死地。
当代人对于“谋略”“策略”应用得更加凌厉透彻、炉火纯青,不仅战场,便是政治生活、学术、经济、商业、人事、公关等领域,都使“借刀杀人”“瞒天过海”“上屋抽梯”“无中生有”“声东击西”“引蛇出洞”计,甚至不仅用来对付敌人,还用它对付朋友、战友、盟友,对付“歃血为盟”的老哥老弟。
政治家的眼里无所谓阴谋诡计,他们的“词典”里不存在道德、品行、良心等词汇,无所谓仁义、道义、信用,没有必要讲善心、人性、同情心,夺江山、保位子才是基本原则,根本的根本、重中之重。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才是世界观、人生哲学、座右铭,才是他们的“上帝”谁的阴谋成功了,谁得了江山谁就是“王”“为王”了就不叫阴谋诡计,而叫策略,称为阳谋,甚至赞之曰英明决策和伟大韬略。
“为王”以后一切罩上一层美丽的金色光芒,一切行为都成为正义的,一切言辞都代表真理,一切作为都是为了时代的进步,一切主意都反映着社会的发展规律,甚至是“天意”“天降大任于斯也”是“太阳”和“北斗星”是千百万的人心所向。
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谱写,想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爱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所以无论古代、现代,不分哪个主义、哪个集团和派别,都把行为的目标定为当胜利者,当赢家,因为只有胜利者和赢家才有权威,才说了算数。
带着个人功利目的人能讲道德、品行、良心吗?不能。有了狭隘集团的个人或集团的功利目的,就无从讲仁义、道义、信用,就不会在乎善心、人性、同情心。
坑、蒙、拐、骗、偷,算什么?小节。包括色情引诱、金钱收买、挑拨离间、栽赃陷害、瞒天过海、请君入瓮,哪样损人害人的招不敢使?
古代小说常常描写战场上“挂免战牌”“鸣金收兵”以后,双方便不再互相侵犯;常常描写“不斩来使”;常常描写“礼贤下士”;常常描写下“战书”前不偷偷摸摸袭击对方;常常描写战场上兵对兵、将对将。古代战场似乎是个仁义礼智信的地方。
其实不然。那个年代也仅仅是在公开的战场上讲仁义,背地里什么勾当和阴谋诡计都使,完全的“不择手段”“免战牌”只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时候有用。“不择手段”就是指阴谋诡计,包括坑蒙拐骗偷、挑拨离间、栽赃陷害,包括三十六计。
五花八门的“计”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屡见不鲜。如50年代的“鸣放”“谈心”“交心”“汇报思想”就是“引蛇出洞计”的发扬光大,如60年代“文革”中拉一派、打一派,今天支持这一方明天支持另一方,就是“借刀杀人计”的光辉应用。已经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文革”“清理阶级”“清查历史”中“无中生有”“声东击西”“反间计”“打入内部”“里应外合”等,哪个“招”没被“创造性的发展”得炉火纯青。
中国文化宝藏中的“阴谋文学”部分,提供了各种各样计谋对付敌对势力的同时也提供给对付百姓,三国水浒受热捧,原因之一就是阴谋诡计这个部分。
有人统计,仅水浒就用计166次,其中梁山使过121,官府、官吏及地主、豪绅使过22次。有人说,后代的整肃队伍就与水浒中吴用的“借刀杀人计”相似,吴用奸猾又刁钻,利用林冲火并王伦而抢占了王伦的地盘,并吞王伦的兵马粮草。
后来许多义军的“壮大队伍、扩充实力”是采用“逼上梁山计”鼓动百姓杀人放火,夺地主豪绅的田地,宰地主豪绅的人,使得不能脱身,迫使他们不得不抛儿弃女、离家出走,浩浩荡荡地投奔水泊梁山。
因为长期的以阴谋诡计取得胜利为荣,彼此效仿,于是有百姓也亦步亦趋,奸诈刁钻,钩心斗角、打小报告、栽赃陷害、你整治他他整治你,于是世风日下。
民谚曰:上梁不正下梁歪,孔子曰: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没有了官德,哪里来的公德,上梁歪了下梁哪能正。所以我说“阴谋文学”是中国文化宝藏中的瑕疵,甚至糟粕。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会有人认为“阴谋文学是中国文化宝藏中的精华”
有人引经据典说: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反对阴谋诡计,马克思还亲自赞赏过“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的主张。不言而喻“不择手段”也包括阴谋诡计。
有人说“阴谋文学”部分能提供战胜敌人、壮大队伍和聚集力量的经验。
我不赞成这种片面说法。战胜敌人、壮大队伍和聚集力量,是一时一事、一城一池、一山一水的得失,道德教化则是永生永世、千秋万代的长久之计啊。
谁能保证学会用阴谋诡计的人不会同样用阴谋诡计对付对付百姓,对付上司,对付下属,对付亲人、朋友、战友、盟友,甚至对付“歃血为盟”的老哥老弟呵?
“阴谋文学”是中国文化宝藏中的精华吗?从长治久安,从“万岁万万岁”的角度看,我认为不是精华而是瑕疵,甚至糟粕。门外汉说一番“关公门前舞大刀”的话,得罪!
文学作品概括起来有两大类题材最受关爱“情色文学”与“阴谋文学”
读文学作品的群体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事业心强的,比如想夺取江山和已经战功赫赫的人,他们都特爱看“阴谋文学”其中少数是为文学爱好和兴趣、消遣,多数是为“以史为鉴”从中得到致对方于死地的“绝招”
一类是“平庸”辈,成天兢兢业业,埋头上班、赚钱、吃饭、生儿育女、过日子,或者满足于吃喝逍遥的人。他们爱看“情色文学”其中也有人是因喜爱文学,然而多数是为消磨时光,或者精神刺激以及情色方面的满足。
已经成就大业的人大多喜欢前一类,而且都曾经是三国的热衷者,为了学习计策、策略也许天天读、手不释卷,也许把书放在书房,放在饭厅和厕所,甚至摆在床头,是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时必读的书,还一定是认真细读、郑重其事,用心捉摸、细心玩味、牢牢记住。为了学会玩弄计谋,就得兢兢业业、手不释卷,就需要记得清清楚楚,背得滚瓜烂熟。
据说慈禧当妃子时就已经把三国演义的许多章节背得滚瓜烂熟,通过“活学活用”后来“立竿见影”后半的政治生涯中起了不小的作用。慈禧的前辈多尔衮入关时,其“政治教科书”就是翻译成满文的三国演义,如同我们当年学毛著,每天必读,认认真真、孜孜不倦、“雷打不动”
三国演义是什么?政治家喜欢的那部分其实就是阴谋诡计的“教科书”精髓就是谋略、策略,阴谋诡计之术。学这些做什么呢?当然是为了整治人,置人于死地。
当代人对于“谋略”“策略”应用得更加凌厉透彻、炉火纯青,不仅战场,便是政治生活、学术、经济、商业、人事、公关等领域,都使“借刀杀人”“瞒天过海”“上屋抽梯”“无中生有”“声东击西”“引蛇出洞”计,甚至不仅用来对付敌人,还用它对付朋友、战友、盟友,对付“歃血为盟”的老哥老弟。
政治家的眼里无所谓阴谋诡计,他们的“词典”里不存在道德、品行、良心等词汇,无所谓仁义、道义、信用,没有必要讲善心、人性、同情心,夺江山、保位子才是基本原则,根本的根本、重中之重。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才是世界观、人生哲学、座右铭,才是他们的“上帝”谁的阴谋成功了,谁得了江山谁就是“王”“为王”了就不叫阴谋诡计,而叫策略,称为阳谋,甚至赞之曰英明决策和伟大韬略。
“为王”以后一切罩上一层美丽的金色光芒,一切行为都成为正义的,一切言辞都代表真理,一切作为都是为了时代的进步,一切主意都反映着社会的发展规律,甚至是“天意”“天降大任于斯也”是“太阳”和“北斗星”是千百万的人心所向。
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谱写,想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爱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所以无论古代、现代,不分哪个主义、哪个集团和派别,都把行为的目标定为当胜利者,当赢家,因为只有胜利者和赢家才有权威,才说了算数。
带着个人功利目的人能讲道德、品行、良心吗?不能。有了狭隘集团的个人或集团的功利目的,就无从讲仁义、道义、信用,就不会在乎善心、人性、同情心。
坑、蒙、拐、骗、偷,算什么?小节。包括色情引诱、金钱收买、挑拨离间、栽赃陷害、瞒天过海、请君入瓮,哪样损人害人的招不敢使?
古代小说常常描写战场上“挂免战牌”“鸣金收兵”以后,双方便不再互相侵犯;常常描写“不斩来使”;常常描写“礼贤下士”;常常描写下“战书”前不偷偷摸摸袭击对方;常常描写战场上兵对兵、将对将。古代战场似乎是个仁义礼智信的地方。
其实不然。那个年代也仅仅是在公开的战场上讲仁义,背地里什么勾当和阴谋诡计都使,完全的“不择手段”“免战牌”只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时候有用。“不择手段”就是指阴谋诡计,包括坑蒙拐骗偷、挑拨离间、栽赃陷害,包括三十六计。
五花八门的“计”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屡见不鲜。如50年代的“鸣放”“谈心”“交心”“汇报思想”就是“引蛇出洞计”的发扬光大,如60年代“文革”中拉一派、打一派,今天支持这一方明天支持另一方,就是“借刀杀人计”的光辉应用。已经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文革”“清理阶级”“清查历史”中“无中生有”“声东击西”“反间计”“打入内部”“里应外合”等,哪个“招”没被“创造性的发展”得炉火纯青。
中国文化宝藏中的“阴谋文学”部分,提供了各种各样计谋对付敌对势力的同时也提供给对付百姓,三国水浒受热捧,原因之一就是阴谋诡计这个部分。
有人统计,仅水浒就用计166次,其中梁山使过121,官府、官吏及地主、豪绅使过22次。有人说,后代的整肃队伍就与水浒中吴用的“借刀杀人计”相似,吴用奸猾又刁钻,利用林冲火并王伦而抢占了王伦的地盘,并吞王伦的兵马粮草。
后来许多义军的“壮大队伍、扩充实力”是采用“逼上梁山计”鼓动百姓杀人放火,夺地主豪绅的田地,宰地主豪绅的人,使得不能脱身,迫使他们不得不抛儿弃女、离家出走,浩浩荡荡地投奔水泊梁山。
因为长期的以阴谋诡计取得胜利为荣,彼此效仿,于是有百姓也亦步亦趋,奸诈刁钻,钩心斗角、打小报告、栽赃陷害、你整治他他整治你,于是世风日下。
民谚曰:上梁不正下梁歪,孔子曰: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没有了官德,哪里来的公德,上梁歪了下梁哪能正。所以我说“阴谋文学”是中国文化宝藏中的瑕疵,甚至糟粕。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会有人认为“阴谋文学是中国文化宝藏中的精华”
有人引经据典说: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反对阴谋诡计,马克思还亲自赞赏过“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的主张。不言而喻“不择手段”也包括阴谋诡计。
有人说“阴谋文学”部分能提供战胜敌人、壮大队伍和聚集力量的经验。
我不赞成这种片面说法。战胜敌人、壮大队伍和聚集力量,是一时一事、一城一池、一山一水的得失,道德教化则是永生永世、千秋万代的长久之计啊。
谁能保证学会用阴谋诡计的人不会同样用阴谋诡计对付对付百姓,对付上司,对付下属,对付亲人、朋友、战友、盟友,甚至对付“歃血为盟”的老哥老弟呵?
“阴谋文学”是中国文化宝藏中的精华吗?从长治久安,从“万岁万万岁”的角度看,我认为不是精华而是瑕疵,甚至糟粕。门外汉说一番“关公门前舞大刀”的话,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