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反应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因为旨意是明发天下,因此有关新的财税政策的相关榜文很快就在五大试点地区的衙门口和闹市张贴了出来。一时间民间反应不一,议论纷纷,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
中国的版图是十分庞大的,清朝时期所辖的地域范围要比红色新中国还要大的多,毕竟此时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那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没有被慈禧那败家老娘们割让给那只贪婪的“北极熊”。外蒙也没有分裂出去。
中国不光是版图庞大,最麻烦的是这里人口和民族众多。人多意味着事就多,虽然都是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人,但是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人文历史。形成了不同的方言,文化,性格和生活习惯等等。
北方地区相对还要好一些,南方有些地区,甚至相邻的两个村子,都有不同的方言和习俗。
最难驾驭的是人心,面对这样的一个庞大的国家,是最考验统治者能力的。
而作为首都,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人的性格是很有特色的,除了热情,真诚等等之外,瞎侃乱侃是北京人的最大特点,这里盛产侃爷。四九城的老少爷们们闲来无事,一盘小葱拌豆腐,二两小酒,就能在一起天南海北的瞎侃一通。就连街边卖茶叶蛋的小贩都能点评两句时局。
尤其是近两年来,国家风调雨顺。百姓们的生活逐渐的好了起来。民间那些反清复明组织没了市场,也就慢慢的偃旗息鼓。康熙的统治就相对放宽了,变得十分温和。清朝最为血腥的文字狱也已经有好些年没有再兴起了。
因此,百姓们的胆子放开了些,虽然每一间酒楼茶馆的醒目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告示,可私下里,只要不是太犯忌讳的话题,大家也会侃上一侃。不说茶馆酒楼的老板和伙计,就算是官府的人见了。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办法,他们自己还侃呢,哪有资格去阻止别人啊。
财税改革这么大的事情,又和他们切身相关,北京还是试点,他们怎么能不侃。因此,这些日子以来,酒肆茶楼里充斥的都是有关财税改革的话题。
“陈爷,您说。这好好。皇上怎么就想着加税了呢?十税一。这可有点高,这一下咱们这生意可是要少赚不少啊。”一个身穿棕色布衣,四十多岁,身材很是圆胖的家伙说道。
“谁说不是呢。好在人头税少了,不过比起增加的商税,损失还是大了些。倒是便宜了那帮泥腿子和匠人。”对面的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说道。
“朝廷对些这泥腿子和匠人还真是好,人头税少了,虽然加了个田亩税,可是也定的极低,反倒是地主要多交不少钱。劳役也取消了,以后农闲时做活还给工钱。这下可把他们抖起来的,就是苦了我们这些经商的。”
“您这话可就亏心了。谁不知道,当今皇上为了你们这些商人的生计,已经下令原本内务府负责承办和采买的事物,让出了很多给你们啊。”邻桌的一个年轻人忍不住反驳道。
“唉,内务府的生意哪那么好做啊。要保证金,要担保,听说还要什么招标,唉,现在这新名词可真多。哦对了,还得有门路,条件多着呢,又要上下打点,赚也赚不了多少,咱们这小门小户的难啊。”那魁梧汉子一脸奸猾的说道。
“您可拉倒吧,做小生意的,咱皇上根本就没加多少税,另外还给了不少便利条件,还特意下旨让衙门给予方便,现在这小生意比以前顺当了不少。也就是做大生意的,税提高了些,可是那帮人赚的也多啊。皇上又补偿了些机会。你们还有什么好不知足的。就连地主,皇上为了补偿他们,也赏赐给了他们一些良种,听说那打出来的粮食是现在好几倍呢,还有一些市面上很少见到的果菜种苗。这就占了大便宜了。”这年轻人从衣着打扮看好像是一位士子,可是看他的谈吐却并不迂腐,对新的财税政策不但了解的很是透彻,显然也是极为拥护的。
那魁梧汉子被说得有些不好意思了,讪笑着道:“兄弟这不就是牢骚一下吗,咱也知道皇上圣明,体恤咱们老百姓。可毕竟是多交了税,心里总是有些不舒坦。”
“您这倒是实话,可你这税也不白交啊,多收的税,皇上也不是自己花了。朝廷的告示上不是说了吗,这从今以后,一半的税收都要用来修桥补路,疏通运河吗?,还要多做公益事业。这路好了,河通了,商路也就畅通了,还不是你们这些商人受益最大。还有,以后在这些事情上面的花销,都会把明细贴出来,让大家监督。保证都是回馈给百姓们。这可是天大的德政啊。”
“也是哈,咱当今皇上真是当之无愧的好皇帝。不过,你说的那公益事业是嘛玩意啊?”
书生鄙夷的看了大汉一眼。有些傲然的道:“不知道了吧,公益事业是朝廷上传出来的又一个新名词,像赡养孤寡啊,义诊啊,多建一些义学啊,这些都属于公益事业。反正就是朝廷出钱,为百姓做好事。”
书生这段话说得声音极大,周围的几桌人都听到了。大家纷纷点头,一时间响起一片皇上仁慈,圣明等等的赞扬之声。
那魁梧大汉,也很是大义凌然的说道:“皇上金口玉言,这事一准是真的。要是这样的话,就是在多交些税咱也甘愿。”
“是极是极。”
“该当如此。”
......
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人的意见全都一致,有赞扬的,自然也就有反对的。都是整天为了柴米油盐而奔波的世俗之人,不能指望着大家都都能拥有高风亮节,一心为公的崇高品质。谁都愿意占便宜,损失了利益难免会抱怨一下。不过,相对来讲,赞扬的还是占大多数。因为毕竟还是受益的人多。
少数服从多数,只要大多数人赞成就行。一小戳人反对根本翻不起什么大的风浪。新的政策也就能顺利的施行。和平年代,平稳压倒一切,这是永远的主旋律。也不罔这段时间以来,康熙兢兢业业,如履薄冰的谋划。自从被淑云说动的那天起,康熙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在一片赞扬声中,康熙从角落的一张桌子那站了起来,背着手,笑着走出了茶楼。李德全和一帮隐在一边的侍卫紧跟其后。一行人直奔香雪海而去。
最近一段时间,又是过年,又是忙于财税改革等政务,对淑云有些忽略。这一闲下来,还真是想的慌。还有被百姓们赞扬和肯定而生出的满足和自豪感,康熙也迫不及待的想要和淑云分享。
淑云此时也正在为财税改革的顺利推行而忙碌着,当然她是用的另一种方式。
因为早就知道改革内容,所以淑云事先就写好了几个小品段子。淑云深知宣传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这个通讯落后的时代。再好的政策,如果底下的人不能全心全意的执行,私下打着各自的小九九,那么也只能是“歪嘴的和尚念歪了经”。再加上这时的百姓普遍没有文化,人云亦云。很容易被人误导。那么再好的德政,也会变成百姓眼中的害民之政。
这种事不是没有可能的。别说是当前,就是到了现代,这样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前文也曾经提到过:“我只能影响到北京周边地区”,*这句抱怨,可不是和尼克松那句“我的影响力只限于白宫”之间你来我往的玩笑话。这是作为国家首脑无奈的自嘲。
中国又这么大,五个试点,天南海北互不相连。京城天子脚下,在康熙眼皮子底下当然不会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作怪了。可是其它四个地方:吉林还好一些,离京城不算太远,又是满人的老家,敢在那胡来的人不多。可广东,四川,尤其是商人和地主众多的江浙地区就不好说了。
只要利益足够大,再大的风险也会有人敢于挑战的。这一问题《资本论》里已经阐述的相当透彻了。
淑云手上的资源有限,最适合干这事的就是那些学生们。对此一帮接受了相对开明教育的半大孩子们也表现出了相当的兴趣。还是由德颜和勤诚负责组织,葫芦,就是勤陆。庄子上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还是喜欢叫这个聪明,懂事,体贴又勤奋的孩子——葫芦。他也主动请缨,淑云就让他给勤诚做助手。
这帮孩子都极有灵气,又不迂腐,选拔出演人员时表现的都很积极。小演员很快就选好了,没两天时间他们就练得像模像样的。
淑云看了一下,还真是不错。他们没有一味的照本宣科,有些地方还融入了自己的理解。
淑云很满意,就让他们在庄子上给庄户们表演,当然医学院和工匠所的人也可以观看。
其实淑云并没有抱着让学生们外出表演的打算,这些不过是想要提醒康熙才做的。有些事不能老是由自己亲口说出来,该藏拙时还是藏着点的好。为了便于老康发现,淑云还特意把台子搭在了一进庄子就能看到的地方。
淑云估摸着康熙这两天也该来了。就是不想自己,这么多天没看到他的圆圆小宝贝他也受不了。
要说淑云对康熙还真是了解,人万岁爷这不就颠颠的过来了吗!
感谢书友,100422131356617赠送了礼物100起点币
感谢书友,110204170044457投了3张更新票(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因为旨意是明发天下,因此有关新的财税政策的相关榜文很快就在五大试点地区的衙门口和闹市张贴了出来。一时间民间反应不一,议论纷纷,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
中国的版图是十分庞大的,清朝时期所辖的地域范围要比红色新中国还要大的多,毕竟此时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那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没有被慈禧那败家老娘们割让给那只贪婪的“北极熊”。外蒙也没有分裂出去。
中国不光是版图庞大,最麻烦的是这里人口和民族众多。人多意味着事就多,虽然都是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人,但是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人文历史。形成了不同的方言,文化,性格和生活习惯等等。
北方地区相对还要好一些,南方有些地区,甚至相邻的两个村子,都有不同的方言和习俗。
最难驾驭的是人心,面对这样的一个庞大的国家,是最考验统治者能力的。
而作为首都,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人的性格是很有特色的,除了热情,真诚等等之外,瞎侃乱侃是北京人的最大特点,这里盛产侃爷。四九城的老少爷们们闲来无事,一盘小葱拌豆腐,二两小酒,就能在一起天南海北的瞎侃一通。就连街边卖茶叶蛋的小贩都能点评两句时局。
尤其是近两年来,国家风调雨顺。百姓们的生活逐渐的好了起来。民间那些反清复明组织没了市场,也就慢慢的偃旗息鼓。康熙的统治就相对放宽了,变得十分温和。清朝最为血腥的文字狱也已经有好些年没有再兴起了。
因此,百姓们的胆子放开了些,虽然每一间酒楼茶馆的醒目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告示,可私下里,只要不是太犯忌讳的话题,大家也会侃上一侃。不说茶馆酒楼的老板和伙计,就算是官府的人见了。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办法,他们自己还侃呢,哪有资格去阻止别人啊。
财税改革这么大的事情,又和他们切身相关,北京还是试点,他们怎么能不侃。因此,这些日子以来,酒肆茶楼里充斥的都是有关财税改革的话题。
“陈爷,您说。这好好。皇上怎么就想着加税了呢?十税一。这可有点高,这一下咱们这生意可是要少赚不少啊。”一个身穿棕色布衣,四十多岁,身材很是圆胖的家伙说道。
“谁说不是呢。好在人头税少了,不过比起增加的商税,损失还是大了些。倒是便宜了那帮泥腿子和匠人。”对面的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说道。
“朝廷对些这泥腿子和匠人还真是好,人头税少了,虽然加了个田亩税,可是也定的极低,反倒是地主要多交不少钱。劳役也取消了,以后农闲时做活还给工钱。这下可把他们抖起来的,就是苦了我们这些经商的。”
“您这话可就亏心了。谁不知道,当今皇上为了你们这些商人的生计,已经下令原本内务府负责承办和采买的事物,让出了很多给你们啊。”邻桌的一个年轻人忍不住反驳道。
“唉,内务府的生意哪那么好做啊。要保证金,要担保,听说还要什么招标,唉,现在这新名词可真多。哦对了,还得有门路,条件多着呢,又要上下打点,赚也赚不了多少,咱们这小门小户的难啊。”那魁梧汉子一脸奸猾的说道。
“您可拉倒吧,做小生意的,咱皇上根本就没加多少税,另外还给了不少便利条件,还特意下旨让衙门给予方便,现在这小生意比以前顺当了不少。也就是做大生意的,税提高了些,可是那帮人赚的也多啊。皇上又补偿了些机会。你们还有什么好不知足的。就连地主,皇上为了补偿他们,也赏赐给了他们一些良种,听说那打出来的粮食是现在好几倍呢,还有一些市面上很少见到的果菜种苗。这就占了大便宜了。”这年轻人从衣着打扮看好像是一位士子,可是看他的谈吐却并不迂腐,对新的财税政策不但了解的很是透彻,显然也是极为拥护的。
那魁梧汉子被说得有些不好意思了,讪笑着道:“兄弟这不就是牢骚一下吗,咱也知道皇上圣明,体恤咱们老百姓。可毕竟是多交了税,心里总是有些不舒坦。”
“您这倒是实话,可你这税也不白交啊,多收的税,皇上也不是自己花了。朝廷的告示上不是说了吗,这从今以后,一半的税收都要用来修桥补路,疏通运河吗?,还要多做公益事业。这路好了,河通了,商路也就畅通了,还不是你们这些商人受益最大。还有,以后在这些事情上面的花销,都会把明细贴出来,让大家监督。保证都是回馈给百姓们。这可是天大的德政啊。”
“也是哈,咱当今皇上真是当之无愧的好皇帝。不过,你说的那公益事业是嘛玩意啊?”
书生鄙夷的看了大汉一眼。有些傲然的道:“不知道了吧,公益事业是朝廷上传出来的又一个新名词,像赡养孤寡啊,义诊啊,多建一些义学啊,这些都属于公益事业。反正就是朝廷出钱,为百姓做好事。”
书生这段话说得声音极大,周围的几桌人都听到了。大家纷纷点头,一时间响起一片皇上仁慈,圣明等等的赞扬之声。
那魁梧大汉,也很是大义凌然的说道:“皇上金口玉言,这事一准是真的。要是这样的话,就是在多交些税咱也甘愿。”
“是极是极。”
“该当如此。”
......
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人的意见全都一致,有赞扬的,自然也就有反对的。都是整天为了柴米油盐而奔波的世俗之人,不能指望着大家都都能拥有高风亮节,一心为公的崇高品质。谁都愿意占便宜,损失了利益难免会抱怨一下。不过,相对来讲,赞扬的还是占大多数。因为毕竟还是受益的人多。
少数服从多数,只要大多数人赞成就行。一小戳人反对根本翻不起什么大的风浪。新的政策也就能顺利的施行。和平年代,平稳压倒一切,这是永远的主旋律。也不罔这段时间以来,康熙兢兢业业,如履薄冰的谋划。自从被淑云说动的那天起,康熙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在一片赞扬声中,康熙从角落的一张桌子那站了起来,背着手,笑着走出了茶楼。李德全和一帮隐在一边的侍卫紧跟其后。一行人直奔香雪海而去。
最近一段时间,又是过年,又是忙于财税改革等政务,对淑云有些忽略。这一闲下来,还真是想的慌。还有被百姓们赞扬和肯定而生出的满足和自豪感,康熙也迫不及待的想要和淑云分享。
淑云此时也正在为财税改革的顺利推行而忙碌着,当然她是用的另一种方式。
因为早就知道改革内容,所以淑云事先就写好了几个小品段子。淑云深知宣传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这个通讯落后的时代。再好的政策,如果底下的人不能全心全意的执行,私下打着各自的小九九,那么也只能是“歪嘴的和尚念歪了经”。再加上这时的百姓普遍没有文化,人云亦云。很容易被人误导。那么再好的德政,也会变成百姓眼中的害民之政。
这种事不是没有可能的。别说是当前,就是到了现代,这样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前文也曾经提到过:“我只能影响到北京周边地区”,*这句抱怨,可不是和尼克松那句“我的影响力只限于白宫”之间你来我往的玩笑话。这是作为国家首脑无奈的自嘲。
中国又这么大,五个试点,天南海北互不相连。京城天子脚下,在康熙眼皮子底下当然不会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作怪了。可是其它四个地方:吉林还好一些,离京城不算太远,又是满人的老家,敢在那胡来的人不多。可广东,四川,尤其是商人和地主众多的江浙地区就不好说了。
只要利益足够大,再大的风险也会有人敢于挑战的。这一问题《资本论》里已经阐述的相当透彻了。
淑云手上的资源有限,最适合干这事的就是那些学生们。对此一帮接受了相对开明教育的半大孩子们也表现出了相当的兴趣。还是由德颜和勤诚负责组织,葫芦,就是勤陆。庄子上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还是喜欢叫这个聪明,懂事,体贴又勤奋的孩子——葫芦。他也主动请缨,淑云就让他给勤诚做助手。
这帮孩子都极有灵气,又不迂腐,选拔出演人员时表现的都很积极。小演员很快就选好了,没两天时间他们就练得像模像样的。
淑云看了一下,还真是不错。他们没有一味的照本宣科,有些地方还融入了自己的理解。
淑云很满意,就让他们在庄子上给庄户们表演,当然医学院和工匠所的人也可以观看。
其实淑云并没有抱着让学生们外出表演的打算,这些不过是想要提醒康熙才做的。有些事不能老是由自己亲口说出来,该藏拙时还是藏着点的好。为了便于老康发现,淑云还特意把台子搭在了一进庄子就能看到的地方。
淑云估摸着康熙这两天也该来了。就是不想自己,这么多天没看到他的圆圆小宝贝他也受不了。
要说淑云对康熙还真是了解,人万岁爷这不就颠颠的过来了吗!
感谢书友,100422131356617赠送了礼物100起点币
感谢书友,110204170044457投了3张更新票(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