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两地悬首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犬夜叉】白月光与朱砂痣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几天跟随朱由检御驾的锦衣卫可忙坏了。许定国虽然跑了,但是原归他指挥的各级军官却让官军抓了好几十人,小到总旗、小旗,大到指挥使,锦衣卫全都一一审讯。
对于朱由检把军籍罪犯划归锦衣卫审理,朝臣们倒是没什么意见。因为锦衣卫自从成立以来,做为皇帝的特务机关,权力一直很大。官员犯案,经常是由锦衣卫先审,都审得差不多了才移交刑部,也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至于武将,更是向由锦衣卫逮捕审讯,刑部还不愿意掺合。现在既然皇帝明旨划到锦衣卫那里,刑部乐得少干点活。
但对锦衣卫来说,给犯人定罪还是第一次。现在锦衣卫的骨干已经全换成了秦兵的老底子,他们捕人、审讯水平一流,但对《大明律》可不怎么熟悉。幸亏这批罪犯的罪名只有一个:谋逆,犯罪事实也非常清楚。审完之后,锦衣卫将十四名罪犯定了斩立决,二十名罪犯定了斩监候,交朱由检御览勾决。
过去的勾决,就是罪犯在刑部定死罪以后,刑部将要杀的死囚写成一张名单,并对其犯罪事实简单介绍一下,交给皇帝用朱砂笔勾。被勾到的人名,就是被核准执行死刑,可以秋后问斩;而没有勾决的,就是皇帝认为案子或有疑点,需要发回重审。
最高统治者亲自处决罪犯,看起来是“慎杀”的体现,实则不然。比如熹宗皇帝朱由校也曾勾决犯人,他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勾决全凭好恶。侥幸没被他勾着的,有的从天启初年就关在刑部大牢之内,一关就是五六年。
更有甚者,明明犯了死罪且无任何翻案的可能,但是靠着买通皇帝身边的太监,每次到了勾决的时候,让这太监把写有名字的那一页纸想方设法遮掩一下或是藏起来。皇帝看不到这页纸,自然也就无法勾决,犯人就可以多活一年,等到下次勾决再说。如果家族手眼通天,就可以慢慢设法翻案了。
但是这种卑劣的招数了朱由检这里,就完全不好使了。首先他废除了宦官制度,帮助他“日理万机”的人换成了宫女组成的秘书处。宫女们几乎与世隔绝,极少与外界有勾连,再有人想作弊就作不成了。
再者,朱由检也专门抽出了几天时间,把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积压下来的勾决名单全部处理掉了。此后他也不讲什么“秋决”,要求刑部随时递交审结的死刑案件,他随时勾决。当然朱由检也不是草菅人命,对每个案件他都看得很仔细,只有没有任何问题的铁案,他才会立即勾决,而稍有存疑,他都会发回刑部要求重审。
这回勾决亦是如此,朱由检用了好几个时辰,把所有死刑犯的卷宗过了一遍,确认这些军官确实在叛乱中起到骨干作用。其中有几名低级军官,朱由检认为他们级别太低,有可能是受到上级胁迫,因而从名单中剔除掉,改为徒刑。而那些判处斩监候的,只要证据确凿,也就不用“候”了,朱由检直接给他们勾决,变成了斩立决。
勾决之后的第二天清晨,锦衣卫立即行刑,朱由检亲自监斩。行刑地点设在了大明军第一师的军营之中,几十名死刑犯一字排开跪了一大溜,大部分面如死灰,有的早已昏死过去,还得让人扶着。周围观刑的数千将士则是神情肃穆,鸦雀无声。
负责审案的锦衣卫官员先高声宣读了死刑犯名单及所犯事由,再一一验明正身。一切准备停当后,行刑官向朱由检请示行刑。朱由检双眼微闭,斩钉截铁地道:“立即行刑!”
“圣上有旨,立即行刑!”
这最后一个“刑”字拖得特别长,随着这一声喊,只听“咔嚓咔嚓”之声不绝,几秒钟之内,数十名参与叛乱的军官全部斩讫,首级遍视全营,然后悬挂在开封府四城门楼上示众。众人心中无不凛凛,心想这位年轻的万岁爷也够狠的,连午时三刻都等不得,大清早就把这几十人打发了。
而就在开封府的城头挑起叛将首级时,远在东南方八百多里之外的南直隶应天府滁州城头,也悬挂着十几颗面容可怖的首级。西门外官道上,一支人马驻足远望,良久,为首的老者才对身边另外一位老者道:“岵云兄,看城头旗帜,滁州仍在官军控制之下。速去城下问话,如果没有异状,我们就入城。”
这两人便是奉旨到南京赴任的王在晋与袁可立两位老臣。自从离开开封府,他们在卢象升中军官杨陆凯的护送下,一路马不停蹄,径直穿过归德府和中都凤阳府,仅用了四天多时间就抵达滁州。
其实这段路途已经很危险,因为流贼数十万大军就在东面不远的彭城一带,而流贼的特点便是四处流窜,随时有可能窜回到这边来,因此负责保护两位老臣的杨陆凯神经高度紧张,每天只敢睡一个多时辰。
到了滁州境内,杨陆凯终于松了一口气,因为滁州离南京已经很近,南京有重兵驻扎,流贼未必敢往这里来。可是气还没喘匀,就看到城头悬挂着的首级,立时又紧张起来,下令全体戒备,然后才派中军去城下喊话。
不多时城门大开,一队骑兵缓辔而出,打的也是官军的旗号,众人这才彻底放下心来。很快为首将官就赶到王在晋、袁可立马前,翻身下马大礼参拜道:“末将扬州副千户黄得功,参见二位尚书大人!”
曹文诏给朱由检的绝密传书,王在晋和袁可立都没看过,他们也不认识黄得功。简单寒暄几句后,王在晋便问:“黄千户,你是奉命驻守滁州么?这城头悬挂的首级是何人,因何被斩?”
黄得功大大咧咧地道:“回尚书大人,要说奉命,末将也没奉命。您问上面这几颗脑袋,有一颗是滁州卫千户李鸣球,末将亲手砍的,挂上去还没到半个时辰呢…”
话一出口,王在晋和袁可立同时大吃一惊!
这几天跟随朱由检御驾的锦衣卫可忙坏了。许定国虽然跑了,但是原归他指挥的各级军官却让官军抓了好几十人,小到总旗、小旗,大到指挥使,锦衣卫全都一一审讯。
对于朱由检把军籍罪犯划归锦衣卫审理,朝臣们倒是没什么意见。因为锦衣卫自从成立以来,做为皇帝的特务机关,权力一直很大。官员犯案,经常是由锦衣卫先审,都审得差不多了才移交刑部,也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至于武将,更是向由锦衣卫逮捕审讯,刑部还不愿意掺合。现在既然皇帝明旨划到锦衣卫那里,刑部乐得少干点活。
但对锦衣卫来说,给犯人定罪还是第一次。现在锦衣卫的骨干已经全换成了秦兵的老底子,他们捕人、审讯水平一流,但对《大明律》可不怎么熟悉。幸亏这批罪犯的罪名只有一个:谋逆,犯罪事实也非常清楚。审完之后,锦衣卫将十四名罪犯定了斩立决,二十名罪犯定了斩监候,交朱由检御览勾决。
过去的勾决,就是罪犯在刑部定死罪以后,刑部将要杀的死囚写成一张名单,并对其犯罪事实简单介绍一下,交给皇帝用朱砂笔勾。被勾到的人名,就是被核准执行死刑,可以秋后问斩;而没有勾决的,就是皇帝认为案子或有疑点,需要发回重审。
最高统治者亲自处决罪犯,看起来是“慎杀”的体现,实则不然。比如熹宗皇帝朱由校也曾勾决犯人,他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勾决全凭好恶。侥幸没被他勾着的,有的从天启初年就关在刑部大牢之内,一关就是五六年。
更有甚者,明明犯了死罪且无任何翻案的可能,但是靠着买通皇帝身边的太监,每次到了勾决的时候,让这太监把写有名字的那一页纸想方设法遮掩一下或是藏起来。皇帝看不到这页纸,自然也就无法勾决,犯人就可以多活一年,等到下次勾决再说。如果家族手眼通天,就可以慢慢设法翻案了。
但是这种卑劣的招数了朱由检这里,就完全不好使了。首先他废除了宦官制度,帮助他“日理万机”的人换成了宫女组成的秘书处。宫女们几乎与世隔绝,极少与外界有勾连,再有人想作弊就作不成了。
再者,朱由检也专门抽出了几天时间,把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积压下来的勾决名单全部处理掉了。此后他也不讲什么“秋决”,要求刑部随时递交审结的死刑案件,他随时勾决。当然朱由检也不是草菅人命,对每个案件他都看得很仔细,只有没有任何问题的铁案,他才会立即勾决,而稍有存疑,他都会发回刑部要求重审。
这回勾决亦是如此,朱由检用了好几个时辰,把所有死刑犯的卷宗过了一遍,确认这些军官确实在叛乱中起到骨干作用。其中有几名低级军官,朱由检认为他们级别太低,有可能是受到上级胁迫,因而从名单中剔除掉,改为徒刑。而那些判处斩监候的,只要证据确凿,也就不用“候”了,朱由检直接给他们勾决,变成了斩立决。
勾决之后的第二天清晨,锦衣卫立即行刑,朱由检亲自监斩。行刑地点设在了大明军第一师的军营之中,几十名死刑犯一字排开跪了一大溜,大部分面如死灰,有的早已昏死过去,还得让人扶着。周围观刑的数千将士则是神情肃穆,鸦雀无声。
负责审案的锦衣卫官员先高声宣读了死刑犯名单及所犯事由,再一一验明正身。一切准备停当后,行刑官向朱由检请示行刑。朱由检双眼微闭,斩钉截铁地道:“立即行刑!”
“圣上有旨,立即行刑!”
这最后一个“刑”字拖得特别长,随着这一声喊,只听“咔嚓咔嚓”之声不绝,几秒钟之内,数十名参与叛乱的军官全部斩讫,首级遍视全营,然后悬挂在开封府四城门楼上示众。众人心中无不凛凛,心想这位年轻的万岁爷也够狠的,连午时三刻都等不得,大清早就把这几十人打发了。
而就在开封府的城头挑起叛将首级时,远在东南方八百多里之外的南直隶应天府滁州城头,也悬挂着十几颗面容可怖的首级。西门外官道上,一支人马驻足远望,良久,为首的老者才对身边另外一位老者道:“岵云兄,看城头旗帜,滁州仍在官军控制之下。速去城下问话,如果没有异状,我们就入城。”
这两人便是奉旨到南京赴任的王在晋与袁可立两位老臣。自从离开开封府,他们在卢象升中军官杨陆凯的护送下,一路马不停蹄,径直穿过归德府和中都凤阳府,仅用了四天多时间就抵达滁州。
其实这段路途已经很危险,因为流贼数十万大军就在东面不远的彭城一带,而流贼的特点便是四处流窜,随时有可能窜回到这边来,因此负责保护两位老臣的杨陆凯神经高度紧张,每天只敢睡一个多时辰。
到了滁州境内,杨陆凯终于松了一口气,因为滁州离南京已经很近,南京有重兵驻扎,流贼未必敢往这里来。可是气还没喘匀,就看到城头悬挂着的首级,立时又紧张起来,下令全体戒备,然后才派中军去城下喊话。
不多时城门大开,一队骑兵缓辔而出,打的也是官军的旗号,众人这才彻底放下心来。很快为首将官就赶到王在晋、袁可立马前,翻身下马大礼参拜道:“末将扬州副千户黄得功,参见二位尚书大人!”
曹文诏给朱由检的绝密传书,王在晋和袁可立都没看过,他们也不认识黄得功。简单寒暄几句后,王在晋便问:“黄千户,你是奉命驻守滁州么?这城头悬挂的首级是何人,因何被斩?”
黄得功大大咧咧地道:“回尚书大人,要说奉命,末将也没奉命。您问上面这几颗脑袋,有一颗是滁州卫千户李鸣球,末将亲手砍的,挂上去还没到半个时辰呢…”
话一出口,王在晋和袁可立同时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