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_分卷阅读_30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风起龙城、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星门、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须臾,他被群臣的议论惊醒。“请陛下赶紧答应傅嘏的请求!”
曹髦咬着牙恩准。
当日,朝廷使臣匆匆奔至司马昭的军营:“陛下诏书,司马昭晋位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中央军最高统帅)、录尚书事(监管尚书台政务),辅政!”
“臣,司马昭接旨!”至此,继司马师死后,司马昭通过傅嘏和钟会的协助,将魏国军政大权牢牢握于掌中。
司马昭返回朝廷后,即让钟会转任黄门侍郎。黄门侍郎这个官位属于皇帝身边的近臣,有传递诏书的权力。想必是之前那封险些扼杀司马家族的诏书令司马昭胆战,所以才把钟会安插曹髦身边以备不测。
就在司马昭继承司马师权柄的同年,傅嘏病故。他死后谥号“元侯”。元这个字在《谥法解》中有诸多褒义,其中一个意思乃是有建国定都之功,这颇为奇妙,以魏国的立场,傅嘏临终前最后一招棋无异将曹氏社稷推向死境,他协助司马昭率十二万大军威逼自国都城,何来定都之功?而以司马家族的立场,傅嘏确实是辅佐司马昭立下了定都之功。在史书中,傅嘏有不计其数的佳评,他的才略和见识往往高人一等。不过,清代学者王懋竑也直言傅嘏根本就是魏国的逆臣,另外,他也提到傅嘏贬损何晏、夏侯玄、李丰等人,并非出于公正客观,仅仅是源于政治立场不同导致的好恶心而已。可无论如何,傅嘏作为政治上的胜利者,流芳千古,泽被子孙。他的同族兄弟傅玄,乃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史巨匠,其著作《傅子》中的内容被南朝史家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时大量引用。他的儿子傅祗,后来成为西晋名臣,并在“十六国时期”洛阳沦陷后被推为盟主,传檄四方征募义兵,为收复故都而努力。
西土战乱
司马师的死不仅给魏国带来巨大的政治动荡,也让邻国激起涟漪。
远在益州成都,蜀汉卫将军姜维正跟征西将军张翼争得面红耳赤。姜维极力主张趁司马师刚死出兵伐魏,征西将军张翼则以蜀国国小民弱为由反对。
不管张翼怎么争,最后还是得靠实力说话,而姜维掌握的兵力在蜀国群臣中是最多的。
公元255秋,朝廷不得不同意让姜维率领数万蜀军攻入魏国雍州境内。姜维虽然跟张翼政见不合,但他仍需要对方的协助,于是,他推举张翼晋升镇南将军以示安抚。这里顺便提一句,在魏国,四征将军(征东、征南、征西、征北)的地位高于四镇将军(镇东、镇南、镇西、镇北),蜀国则反之,四镇地位高于四征。从这种官位的命名规则不难看出蜀汉力求自保的国策——镇守远比征伐更为重要。
在魏国这一边,雍凉都督陈泰正眉头紧锁地看着雍州刺史王经寄来的书信。信中写道:“据闻姜维兵分三路攻入雍州,我准备出城迎击。”陈泰暗思:姜维兵力不多,不大可能再兵分三路,王经的情报和战术或许有误。他马上给王经回信提出了一个更稳妥的方案:“请王大人务必在狄道坚守,待我率主力抵达后,即可形成掎角之势,钳击蜀军。”
陈泰将信送出,悬着的心总算稍稍踏实了些。这时,他身旁的部将询问:“将军,是否要向朝廷请求援军?”
史书中记载陈泰秉承一个理念:“边境有战事,若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就不该烦扰朝廷惊动天下。”司马昭也了解陈泰这个特点,常对他赞不绝口。
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早年,陈泰的爸爸陈群和司马懿有过竞争关系,到陈群晚年时,司马懿已经取代其成为天下士族领袖。可陈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地位有所下降,士族们至今还吃着九品中正制的好处,念着陈家的人情。所以,纵然陈家跟司马家关系微妙,但司马家要想动陈家也是不可能的。
前些年,陈泰任雍州刺史期间不小心激起民变,还是司马师把过错揽了过来,卖给陈泰一个大大的人情。虽然陈泰心里不爽,但也只能默默地接受。正因为此,陈泰后来竭力避免让司马家再染指自己的辖区。
陈泰对部将摆了摆手:“不必了。以王经的兵力固守狄道不成问题,再加上咱们的主力军,必能协力击败姜维。”
可出乎意料的是,王经没理会陈泰的建议,他误以为姜维兵力分散,没等陈泰赶到就率先向蜀军发起攻击。果然像陈泰预料的那样,王经情报有误,姜维并没有兵分三路。王经碰上姜维的主力大军被打得大败,带着残兵败将退守狄道城中。
半天后,正玩命赶赴狄道的陈泰获悉这一消息,现在,就算他再不甘心,也只能请求朝廷增援了。
蜀军首战告捷,姜维和张翼又起了争执。
张翼苦劝:“已建大功,不如见好就收,继续进攻无异于画蛇添足,若魏国援军到来,胜负难料!”
姜维见张翼屡次打退堂鼓气得暴跳如雷言道:“我今天就偏要给蛇画上足!”他不理张翼,直接率蜀军围攻狄道,和王经展开对峙。
几天后,司马昭得知雍州战情,急忙调动嫡系将领邓艾率军赶赴雍州协助陈泰,同时又让他的叔父——太尉司马孚进驻长安作为后援。
邓艾是个很擅长利用地理环境的名将,他来到雍州后提出一个偏向于保守的战术——避开姜维的锋芒,占据险要地势坚守。
陈泰意识到,如果按照邓艾的战术,无论结果是胜是败,自己肯定要在司马家面前矮三分,先前司马师卖了自己一个人情,这回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司马昭很可能会借机搞垮陈家。
陈泰迫切需要一个能凭借一己之力迅速扭转败局的机会。
一天深夜,驻守狄道的魏军突然手指向城外喧哗起来:“快看那边!山上是什么?”只见在东南方的山上,伴随着一阵雷鸣般的鼓声,齐刷刷地燃起无数火把。“陈泰的援军到了!”王经兴奋地喊道。魏军士气大振。这确是陈泰。他没有采纳邓艾坚守避战的策略,而是率军潜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近姜维。
姜维完全没有准备,只好放弃狄道,转而向山上的陈泰发起突击。但陈泰居高临下,屡次挫败姜维的攻势。过了段时间,一股传闻在蜀军中悄然蔓延:“魏军打算截断我们返回益州的退路。”毋庸置疑,这是陈泰散布的假情报。
11月,姜维放弃雍州攻略撤回益州。
就在仓皇撤退蜀军中,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地望着雍州熟悉的一草一木。这人正是夏侯霸,他年逾七十,预感到这是自己最后一次踏足魏国土地了。夏侯霸缓缓地弯下腰,抓了一把魏国的泥土,举到鼻子前仔细地闻着。
“故国的气味……”
闻了一会儿,他奋力将这泥土抛向身后:“只有曹氏的魏国才是故国,如今的魏国早已物是人非。”夏侯霸默默含着泪水。几年后,他在益州成都病逝。
雍州刺史王经见蜀军撤退,不禁长出了口气:“差点丢了一个州啊……”原来,他的存粮已不足十天,倘若陈泰没有及时出现,不单狄道保不住,连整个雍州都会陷入危机。事后,王经因为失职被调回朝廷转任尚书。而力挽狂澜扭转败局的陈泰,因为他跟司马家族的微妙关系,同样也被调回朝廷做了尚书右仆射。
西战区统帅出现空缺。很快,司马昭派诸葛绪接任雍州刺史,司马望(司马孚的儿子)接任雍凉都督。另外,考虑到蜀国历次进犯均将目标锁定在陇右(雍州西部),司马昭便让邓艾任陇右都督,以此加强对蜀国的防御。司马家族的势力终于插进了雍凉。
补充一句,司马望此前担任散骑常侍,属于皇帝近臣。他之所以出任雍凉都督,原因是不想和曹髦搅得太近。
就在不久前,曹髦赏赐给司马望一辆追锋车和五名武贲卫士,企图笼络司马望。众所周知,司马家族的兄弟们精诚团结是出了名的。曹髦的恩宠让司马望感到浑身不自在,他自然不会干出胳膊肘往外拐的事,所以,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也为了让堂兄司马昭放心,司马望主动提出想离开京都。司马昭明白兄弟的好意,恰逢陈泰失利,遂顺水推舟让司马望出镇雍凉。
咬文嚼字
魏国藩镇更迭意味着司马家族的权势越来越强。可想而知,皇帝曹髦也越来越郁闷。
这天,在洛阳皇宫太极殿东堂,曹髦正为一个话题跟几个臣子争得面红耳赤。
“你们说,到底是中兴夏朝的姒少康强,还是开创汉朝的刘邦强?”
侍中荀、尚书钟毓、中书令虞松等人对这么个无聊的问题完全提不起兴趣。他们随口应付道:“开创应该比中兴难度更高,臣等认为刘邦强一些。”
曹髦显然对这答案很不满意。他摆了摆手:“不对!中兴未必就比不上创业。姒少康生于夏朝衰亡之际,身处危难之间,但他凭着过人的德行和谋略中兴夏朝。刘邦则以权术称霸,德行更有违背圣贤的准则。朕认为姒少康比刘邦强!”曹髦这话已经说得很明了,他是借姒少康表达自己要中兴魏国的决心。
然而,荀等人全都是司马家族的死忠。曹髦跟这帮人说出真心话,除了在嘴皮子上争强斗胜外,实在谈不上高明。群臣听罢,不想再跟小孩子一般见识,随便奉承了几句,草草结束了这场无谓的争论。
公元256年,司马昭的岳父——中领军王肃突然身染重病。魏国名医闻讯纷至,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为王肃诊脉,却无一不是摇头叹气。医生们出了王肃寝室,便对王肃夫人羊氏言道:“王大人病入膏肓,恐怕时日无多,夫人还是早早准备后事吧。”补充一句,王肃的夫人出自泰山羊氏家族,她是司马师夫人羊徽瑜的同族长辈。
羊氏哭哭啼啼地问王肃道:“夫君,你心里有什么放不下的事,和我说说吧!”
王肃听夫人向自己询问临终遗言,不屑地说道:“哼!当年朱建平给我看过相,他说我到七十岁位列三公,如今我刚六十一岁,还没当上三公怎么会死?你别杞人忧天。”
可没过几天,王肃还是去世了。他直到临终前的最后一刻也不相信自己会死。
朱建平,这位魏国著名的命理学大师在前文曾两次提到过,他给曹丕、曹彪、钟繇等多位王公贵胄看过相,准确率相当之高,可是他给王肃看相却没应验。但凡是这种玄之又玄的专业总免不了出骗子,而即使是那些被证明准确率惊人的大师,也无人敢说自己从未失误。因此,或许可以这样讲,命理学是一门有意思,却无大用的学问。因为,纵然预测命运的准确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但谁都没法保证自己不是那例外的百分之一。退一步讲,就算准确率真的达到百分之百,也就是说未来注定毫无变数,那么提前预知又有什么意义呢?
后世人用一句话概况了自东汉到魏晋时代的学术兴衰史:王学兴经学亡,玄学兴王学亡。也就是说,由于王学的兴起,贾逵、马融、郑玄三位东汉名儒传授近两百年的学术流派走向衰亡。而在王肃死后,先前由何晏、夏侯玄等人倡导的玄学迅速兴起,很快又将王学推向衰亡。王学盛行的时间不算长,现仅存一些零星记载,不过,从东汉经学到魏晋玄学的过渡中,王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颇高的历史地位。
魏国官方学术领袖王肃的离去对司马氏政权而言是个不小的打击,从此直至东晋时代,司马家族的统治者眼看着玄学取代王学束手无策,他们身边大批亲信重臣,譬如钟会、羊祜等均成为玄学的忠实拥趸,甚至到最后,连司马家族成员也成了玄学粉丝。何晏、夏侯玄,这些昔日被司马家族击败的政敌,他们的尸体早已腐烂,可他们的学术思想却继续兴盛了百余年,成为魏晋时代主流学派,想必何晏和夏侯玄泉下有知,也该感到欣慰了。
让我们再说回王肃,这位魏国初代名臣王朗的儿子,王学开创者,权臣司马昭的岳父有着诸多复杂矛盾的性格,在这里,让我们引用西晋名臣刘寔的一段评语对他来个总结:“王肃对上方正刚直,却喜欢下人谄媚恭维;性格嗜好荣贵,却不苟合俗世;吝惜财物,却又洁身自好。”
得知王肃病故的消息,曹髦像嗑药一样high(兴奋)了起来。这年5月,曹髦亲临太学院,与王肃的得意门生展开了一连串辩论。
第一回合,曹髦与博士淳于俊辩《易》。《易》包含周文王推导的伏羲八卦和孔子作的卦辞。曹髦一连抛出七个问题,其中就包括周文王的初始说法与孔子卦辞之间的矛盾。要知道,无论周文王还是孔子都是古代圣贤,淳于俊根本没法自圆其说,连连处于下峰。
第二回合,曹髦与博士庾峻辩《尚书》。前文讲过,王肃不喜欢郑玄,王学与郑学多有矛盾。曹髦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问庾峻郑玄和王肃谁说得对。庾峻当然认为王肃正确。紧跟着,曹髦又问了六个问题,这回,他把孔子和古代圣君尧舜都搬了出来,挑出这些人与王肃说法的矛盾。庾峻也被问得哑口无言。
第三回合,曹髦与博士马照辩《礼记》。曹髦问:“三皇五帝时崇尚以德治民,夏商周时变成以礼治民,这是不是代表道德退化?现在还有没有办法回到以德治民的时代?”这话实际上是否定时代变革,隐含的深意则是驳斥司马氏即将取代曹氏这个趋势。马照隐约听出了曹髦的意思,他答道:“时代变迁,人们从质朴走向文明,治理的手段当然要跟着变革了。”至于曹髦的第二个问题——有没有办法回到过去?马照避而不答,他知道曹髦真正想问的是什么,但对这个问题,他无论如何都答不出来,也不敢回答。
曹髦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太学院。背后,博士们窃窃私语。
有人赞叹:“陛下真是好口才。”
可也有人暗暗摇头,心想:曹髦这么锋芒毕露,别说是中兴社稷,恐怕连他自己的命都很难保住啊……
王肃刚一入土,曹髦就到太学院挑战王学权威,身为王肃女婿的司马昭心里当然不爽。他很快查出是谁教了曹髦这么一大套郑玄学说。
这人便是郑玄唯一在世的孙子,曹髦近臣——侍中郑小同。几年后,郑小同最终死在了司马昭手里,这是后话。
死士
让我们暂时远离魏都洛阳,把注意力集中到扬州淮南一带,近些年,这里经历过王淩和毌丘俭两起叛乱,这个时候,在淮南郡寿春城中,平静的外表之下,正酝酿着一场巨大的激荡。
“快走!别磨蹭!”一阵呵斥声传来。
在寿春城的主路上,几个狱吏推搡着一个披枷戴锁的罪犯,踉跄地向刑场的方向走去。他们转过几条街,只见一队威风凛凛的人马迎面而来,走在最前头的骑士手举大旗,上面赫然写着“诸葛”两个大字。而被众多侍卫簇拥在中间的,正是扬州都督诸葛诞。自毌丘俭死后,诸葛诞便调回扬州,成为东战区统帅。
狱吏远远望见诸葛诞的队伍,忙将罪犯驱赶到路边,恭敬地等候诸葛诞先行通过。
可是,正当两拨人擦身而过的时候,诸葛诞却不经意的一侧头,注意到路边的押送队伍,确切地说,他目光直勾勾地盯在罪犯的脸上。他挥了下手,整个队伍停了下来。
“这人犯了什么罪?”诸葛诞在马上欠身问道。
狱吏没想到诸葛诞竟会关注自己,惶恐答道:“回禀将军,他身负命案,昔日趁着毌丘俭谋反逃到附近山里,前些日子才刚被抓获归案,今天要押送刑场问斩。”一年前毌丘俭战败,当地百姓惧怕遭到株连,竟有十几万人从寿春城蜂拥而出,有些人流窜山野,还有些人甚至远逃吴国,至今余波未平。
“哦……”诸葛诞凝视了罪犯一会儿,吩咐道,“把他送到我府邸,我有话要问他。”
“啊?这……”狱吏有点为难。
要知道,州行政权归刺史管,诸葛诞身为扬州都督,虽手握军权,却无权干涉地方行政,这正是军区统帅和州刺史的主要区别。然而,权力这种无形的东西是可以转化的。诸葛诞极具威慑力的目光令这几名狱吏不敢违拗,他们只好跟着队伍,把罪犯送到了诸葛诞的府邸。
诸葛诞打发走狱吏,又屏退左右,只留下罪犯。
“你知道自己犯了死罪吗?”
“知道!”这人面露杀气,眼睛向上望,并不正看诸葛诞。
“你怕死吗?”
“不怕!”
“好!”诸葛诞点了下头,“可你要是死了,你家里的老父母又怎么办呢?”
就在罪犯沉吟之际,诸葛诞猛地抽出宝剑,一下劈开了罪犯的枷锁,然后又从怀里掏出一袋钱扔到他面前:“拿着,回去好生安顿父母,以后小心别再被官府抓到,你走吧!”
罪犯茫然不知所措,呆立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他眼睛里泪水直打转,对着诸葛诞深深一拜,即转身狂奔而去。
与此同时,同在寿春城的扬州刺史乐得知诸葛诞擅自赦免罪犯的消息后暴跳如雷:“他只管军事,怎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涉政务!”乐跟随司马师击败文钦后做上了扬州刺史。一年来,他已数不清这种呕心事发生过多少次了。然而,他迫于诸葛诞的兵威只能一忍再忍。
两天后,被诸葛诞放走的那名罪犯又出现在诸葛诞面前。
“你怎么回来啦?”
“父母都已安顿妥当,小人这条命是大人给的,打今天起,小人这条命就交还给大人了。”
诸葛诞沉默了好一会儿,他又问了一遍两天前问过的问题:“你怕死吗?”
“不怕!”
“好!以后你就跟着我吧!”从此,这人摆脱了罪犯的身份,变成了诸葛诞身边一个无名的死士。
三国时好养死士的人里,最著名的有姜维、司马师,还有就是诸葛诞。《三国志》记载,诸葛诞广施厚恩,豢养数千名死士,其中多是扬州游侠剑客。《魏书》也记载,诸葛诞经常靠私自赦免死刑犯来收买人心。那么,诸葛诞为何要养这么多死士呢?这缘于他对司马家族的恐惧。
淮南三叛:生于忧患
早在太和年间,诸葛诞就跟一批狐朋狗友结成了“浮华党”,正始年间,“浮华党”全变成司马家族的政敌,可诸葛诞却没打算在曹爽一棵树上吊死,他把长女嫁给司马懿第五子司马伷。正因为此,他才躲过了后来的一系列政治劫难,并成为迄今唯一健在的“浮华党”成员。
琅邪诸葛氏门风素以谨慎著称,而诸葛诞的性格不单单是谨慎,更是谨小慎微,从他豢养死士的行为来看,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悲观主义情怀跟他族兄诸葛瑾、诸葛亮甚为相似。在前两任淮南都督——王淩和毌丘俭发动叛乱时,诸葛诞均站在司马家族一边,可是,诸葛诞知道自己有黑历史,且永远成不了司马家族的亲信嫡系,于是,他在支持司马家族的同时,也对司马家族处处提防。出于这个原因,他才豢养大批死士,又时不时拿防御吴国做借口扩充军队、修筑城池。
诸葛诞可疑的行为终于引起了司马昭的警觉。
这天,诸葛诞迎来一位客人,这人面色黝黑,长相丑陋,正是魏国功臣贾逵之子——贾充。
“贾大人远道至此,一路上辛苦了。”诸葛诞身为扬州都督,位居二品征东将军,而贾充只是司马昭府中一介幕僚,二人论品阶要差上好几个档次,可诸葛诞对贾充却丝毫不敢怠慢。
“大将军(司马昭)派我来慰劳军队。”贾充陈明来意,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说辞,他的真实目的,则是奉司马昭之命前来试探诸葛诞政治立场的。
在晋朝野史《魏末传》中记载,诸葛诞与贾充推杯换盏之际,贾充看似不经意地说了句极敏感的话:“洛阳的士大夫都期待再次看到禅让盛况,不知道您对此怎么想?”言罢,他死死地盯着诸葛诞的双眼。
诸葛诞举着酒樽的手就这样悬空停住了,他缓缓说道:“你还算是大魏忠臣贾逵的儿子吗?倘若皇室有难,我当为社稷而死!”
以上这段对话的可信度颇值得怀疑。若论对魏室的忠诚,诸葛诞似乎不能跟他的前两任——王淩和毌丘俭相提并论。再加上诸葛诞带有家族传承的谨慎性格,他对司马昭的亲信贾充袒露心迹是无论如何都说不通的。排除掉《魏末传》中值得商榷的部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诸葛诞切实察觉到司马昭对他的怀疑,他意识到,危险越来越近了。
公元257年,司马家族的坚定政治盟友——司空卢毓去世。卢毓祖籍范阳,其家族称为范阳卢氏,这也是一个显赫了数百年的豪门望族。等讲到晋朝时,我们还会再次看到范阳卢氏的故事。
卢毓的死让司空的位子空了出来。
须臾,他被群臣的议论惊醒。“请陛下赶紧答应傅嘏的请求!”
曹髦咬着牙恩准。
当日,朝廷使臣匆匆奔至司马昭的军营:“陛下诏书,司马昭晋位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中央军最高统帅)、录尚书事(监管尚书台政务),辅政!”
“臣,司马昭接旨!”至此,继司马师死后,司马昭通过傅嘏和钟会的协助,将魏国军政大权牢牢握于掌中。
司马昭返回朝廷后,即让钟会转任黄门侍郎。黄门侍郎这个官位属于皇帝身边的近臣,有传递诏书的权力。想必是之前那封险些扼杀司马家族的诏书令司马昭胆战,所以才把钟会安插曹髦身边以备不测。
就在司马昭继承司马师权柄的同年,傅嘏病故。他死后谥号“元侯”。元这个字在《谥法解》中有诸多褒义,其中一个意思乃是有建国定都之功,这颇为奇妙,以魏国的立场,傅嘏临终前最后一招棋无异将曹氏社稷推向死境,他协助司马昭率十二万大军威逼自国都城,何来定都之功?而以司马家族的立场,傅嘏确实是辅佐司马昭立下了定都之功。在史书中,傅嘏有不计其数的佳评,他的才略和见识往往高人一等。不过,清代学者王懋竑也直言傅嘏根本就是魏国的逆臣,另外,他也提到傅嘏贬损何晏、夏侯玄、李丰等人,并非出于公正客观,仅仅是源于政治立场不同导致的好恶心而已。可无论如何,傅嘏作为政治上的胜利者,流芳千古,泽被子孙。他的同族兄弟傅玄,乃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史巨匠,其著作《傅子》中的内容被南朝史家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时大量引用。他的儿子傅祗,后来成为西晋名臣,并在“十六国时期”洛阳沦陷后被推为盟主,传檄四方征募义兵,为收复故都而努力。
西土战乱
司马师的死不仅给魏国带来巨大的政治动荡,也让邻国激起涟漪。
远在益州成都,蜀汉卫将军姜维正跟征西将军张翼争得面红耳赤。姜维极力主张趁司马师刚死出兵伐魏,征西将军张翼则以蜀国国小民弱为由反对。
不管张翼怎么争,最后还是得靠实力说话,而姜维掌握的兵力在蜀国群臣中是最多的。
公元255秋,朝廷不得不同意让姜维率领数万蜀军攻入魏国雍州境内。姜维虽然跟张翼政见不合,但他仍需要对方的协助,于是,他推举张翼晋升镇南将军以示安抚。这里顺便提一句,在魏国,四征将军(征东、征南、征西、征北)的地位高于四镇将军(镇东、镇南、镇西、镇北),蜀国则反之,四镇地位高于四征。从这种官位的命名规则不难看出蜀汉力求自保的国策——镇守远比征伐更为重要。
在魏国这一边,雍凉都督陈泰正眉头紧锁地看着雍州刺史王经寄来的书信。信中写道:“据闻姜维兵分三路攻入雍州,我准备出城迎击。”陈泰暗思:姜维兵力不多,不大可能再兵分三路,王经的情报和战术或许有误。他马上给王经回信提出了一个更稳妥的方案:“请王大人务必在狄道坚守,待我率主力抵达后,即可形成掎角之势,钳击蜀军。”
陈泰将信送出,悬着的心总算稍稍踏实了些。这时,他身旁的部将询问:“将军,是否要向朝廷请求援军?”
史书中记载陈泰秉承一个理念:“边境有战事,若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就不该烦扰朝廷惊动天下。”司马昭也了解陈泰这个特点,常对他赞不绝口。
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早年,陈泰的爸爸陈群和司马懿有过竞争关系,到陈群晚年时,司马懿已经取代其成为天下士族领袖。可陈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地位有所下降,士族们至今还吃着九品中正制的好处,念着陈家的人情。所以,纵然陈家跟司马家关系微妙,但司马家要想动陈家也是不可能的。
前些年,陈泰任雍州刺史期间不小心激起民变,还是司马师把过错揽了过来,卖给陈泰一个大大的人情。虽然陈泰心里不爽,但也只能默默地接受。正因为此,陈泰后来竭力避免让司马家再染指自己的辖区。
陈泰对部将摆了摆手:“不必了。以王经的兵力固守狄道不成问题,再加上咱们的主力军,必能协力击败姜维。”
可出乎意料的是,王经没理会陈泰的建议,他误以为姜维兵力分散,没等陈泰赶到就率先向蜀军发起攻击。果然像陈泰预料的那样,王经情报有误,姜维并没有兵分三路。王经碰上姜维的主力大军被打得大败,带着残兵败将退守狄道城中。
半天后,正玩命赶赴狄道的陈泰获悉这一消息,现在,就算他再不甘心,也只能请求朝廷增援了。
蜀军首战告捷,姜维和张翼又起了争执。
张翼苦劝:“已建大功,不如见好就收,继续进攻无异于画蛇添足,若魏国援军到来,胜负难料!”
姜维见张翼屡次打退堂鼓气得暴跳如雷言道:“我今天就偏要给蛇画上足!”他不理张翼,直接率蜀军围攻狄道,和王经展开对峙。
几天后,司马昭得知雍州战情,急忙调动嫡系将领邓艾率军赶赴雍州协助陈泰,同时又让他的叔父——太尉司马孚进驻长安作为后援。
邓艾是个很擅长利用地理环境的名将,他来到雍州后提出一个偏向于保守的战术——避开姜维的锋芒,占据险要地势坚守。
陈泰意识到,如果按照邓艾的战术,无论结果是胜是败,自己肯定要在司马家面前矮三分,先前司马师卖了自己一个人情,这回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司马昭很可能会借机搞垮陈家。
陈泰迫切需要一个能凭借一己之力迅速扭转败局的机会。
一天深夜,驻守狄道的魏军突然手指向城外喧哗起来:“快看那边!山上是什么?”只见在东南方的山上,伴随着一阵雷鸣般的鼓声,齐刷刷地燃起无数火把。“陈泰的援军到了!”王经兴奋地喊道。魏军士气大振。这确是陈泰。他没有采纳邓艾坚守避战的策略,而是率军潜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近姜维。
姜维完全没有准备,只好放弃狄道,转而向山上的陈泰发起突击。但陈泰居高临下,屡次挫败姜维的攻势。过了段时间,一股传闻在蜀军中悄然蔓延:“魏军打算截断我们返回益州的退路。”毋庸置疑,这是陈泰散布的假情报。
11月,姜维放弃雍州攻略撤回益州。
就在仓皇撤退蜀军中,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地望着雍州熟悉的一草一木。这人正是夏侯霸,他年逾七十,预感到这是自己最后一次踏足魏国土地了。夏侯霸缓缓地弯下腰,抓了一把魏国的泥土,举到鼻子前仔细地闻着。
“故国的气味……”
闻了一会儿,他奋力将这泥土抛向身后:“只有曹氏的魏国才是故国,如今的魏国早已物是人非。”夏侯霸默默含着泪水。几年后,他在益州成都病逝。
雍州刺史王经见蜀军撤退,不禁长出了口气:“差点丢了一个州啊……”原来,他的存粮已不足十天,倘若陈泰没有及时出现,不单狄道保不住,连整个雍州都会陷入危机。事后,王经因为失职被调回朝廷转任尚书。而力挽狂澜扭转败局的陈泰,因为他跟司马家族的微妙关系,同样也被调回朝廷做了尚书右仆射。
西战区统帅出现空缺。很快,司马昭派诸葛绪接任雍州刺史,司马望(司马孚的儿子)接任雍凉都督。另外,考虑到蜀国历次进犯均将目标锁定在陇右(雍州西部),司马昭便让邓艾任陇右都督,以此加强对蜀国的防御。司马家族的势力终于插进了雍凉。
补充一句,司马望此前担任散骑常侍,属于皇帝近臣。他之所以出任雍凉都督,原因是不想和曹髦搅得太近。
就在不久前,曹髦赏赐给司马望一辆追锋车和五名武贲卫士,企图笼络司马望。众所周知,司马家族的兄弟们精诚团结是出了名的。曹髦的恩宠让司马望感到浑身不自在,他自然不会干出胳膊肘往外拐的事,所以,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也为了让堂兄司马昭放心,司马望主动提出想离开京都。司马昭明白兄弟的好意,恰逢陈泰失利,遂顺水推舟让司马望出镇雍凉。
咬文嚼字
魏国藩镇更迭意味着司马家族的权势越来越强。可想而知,皇帝曹髦也越来越郁闷。
这天,在洛阳皇宫太极殿东堂,曹髦正为一个话题跟几个臣子争得面红耳赤。
“你们说,到底是中兴夏朝的姒少康强,还是开创汉朝的刘邦强?”
侍中荀、尚书钟毓、中书令虞松等人对这么个无聊的问题完全提不起兴趣。他们随口应付道:“开创应该比中兴难度更高,臣等认为刘邦强一些。”
曹髦显然对这答案很不满意。他摆了摆手:“不对!中兴未必就比不上创业。姒少康生于夏朝衰亡之际,身处危难之间,但他凭着过人的德行和谋略中兴夏朝。刘邦则以权术称霸,德行更有违背圣贤的准则。朕认为姒少康比刘邦强!”曹髦这话已经说得很明了,他是借姒少康表达自己要中兴魏国的决心。
然而,荀等人全都是司马家族的死忠。曹髦跟这帮人说出真心话,除了在嘴皮子上争强斗胜外,实在谈不上高明。群臣听罢,不想再跟小孩子一般见识,随便奉承了几句,草草结束了这场无谓的争论。
公元256年,司马昭的岳父——中领军王肃突然身染重病。魏国名医闻讯纷至,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为王肃诊脉,却无一不是摇头叹气。医生们出了王肃寝室,便对王肃夫人羊氏言道:“王大人病入膏肓,恐怕时日无多,夫人还是早早准备后事吧。”补充一句,王肃的夫人出自泰山羊氏家族,她是司马师夫人羊徽瑜的同族长辈。
羊氏哭哭啼啼地问王肃道:“夫君,你心里有什么放不下的事,和我说说吧!”
王肃听夫人向自己询问临终遗言,不屑地说道:“哼!当年朱建平给我看过相,他说我到七十岁位列三公,如今我刚六十一岁,还没当上三公怎么会死?你别杞人忧天。”
可没过几天,王肃还是去世了。他直到临终前的最后一刻也不相信自己会死。
朱建平,这位魏国著名的命理学大师在前文曾两次提到过,他给曹丕、曹彪、钟繇等多位王公贵胄看过相,准确率相当之高,可是他给王肃看相却没应验。但凡是这种玄之又玄的专业总免不了出骗子,而即使是那些被证明准确率惊人的大师,也无人敢说自己从未失误。因此,或许可以这样讲,命理学是一门有意思,却无大用的学问。因为,纵然预测命运的准确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但谁都没法保证自己不是那例外的百分之一。退一步讲,就算准确率真的达到百分之百,也就是说未来注定毫无变数,那么提前预知又有什么意义呢?
后世人用一句话概况了自东汉到魏晋时代的学术兴衰史:王学兴经学亡,玄学兴王学亡。也就是说,由于王学的兴起,贾逵、马融、郑玄三位东汉名儒传授近两百年的学术流派走向衰亡。而在王肃死后,先前由何晏、夏侯玄等人倡导的玄学迅速兴起,很快又将王学推向衰亡。王学盛行的时间不算长,现仅存一些零星记载,不过,从东汉经学到魏晋玄学的过渡中,王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颇高的历史地位。
魏国官方学术领袖王肃的离去对司马氏政权而言是个不小的打击,从此直至东晋时代,司马家族的统治者眼看着玄学取代王学束手无策,他们身边大批亲信重臣,譬如钟会、羊祜等均成为玄学的忠实拥趸,甚至到最后,连司马家族成员也成了玄学粉丝。何晏、夏侯玄,这些昔日被司马家族击败的政敌,他们的尸体早已腐烂,可他们的学术思想却继续兴盛了百余年,成为魏晋时代主流学派,想必何晏和夏侯玄泉下有知,也该感到欣慰了。
让我们再说回王肃,这位魏国初代名臣王朗的儿子,王学开创者,权臣司马昭的岳父有着诸多复杂矛盾的性格,在这里,让我们引用西晋名臣刘寔的一段评语对他来个总结:“王肃对上方正刚直,却喜欢下人谄媚恭维;性格嗜好荣贵,却不苟合俗世;吝惜财物,却又洁身自好。”
得知王肃病故的消息,曹髦像嗑药一样high(兴奋)了起来。这年5月,曹髦亲临太学院,与王肃的得意门生展开了一连串辩论。
第一回合,曹髦与博士淳于俊辩《易》。《易》包含周文王推导的伏羲八卦和孔子作的卦辞。曹髦一连抛出七个问题,其中就包括周文王的初始说法与孔子卦辞之间的矛盾。要知道,无论周文王还是孔子都是古代圣贤,淳于俊根本没法自圆其说,连连处于下峰。
第二回合,曹髦与博士庾峻辩《尚书》。前文讲过,王肃不喜欢郑玄,王学与郑学多有矛盾。曹髦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问庾峻郑玄和王肃谁说得对。庾峻当然认为王肃正确。紧跟着,曹髦又问了六个问题,这回,他把孔子和古代圣君尧舜都搬了出来,挑出这些人与王肃说法的矛盾。庾峻也被问得哑口无言。
第三回合,曹髦与博士马照辩《礼记》。曹髦问:“三皇五帝时崇尚以德治民,夏商周时变成以礼治民,这是不是代表道德退化?现在还有没有办法回到以德治民的时代?”这话实际上是否定时代变革,隐含的深意则是驳斥司马氏即将取代曹氏这个趋势。马照隐约听出了曹髦的意思,他答道:“时代变迁,人们从质朴走向文明,治理的手段当然要跟着变革了。”至于曹髦的第二个问题——有没有办法回到过去?马照避而不答,他知道曹髦真正想问的是什么,但对这个问题,他无论如何都答不出来,也不敢回答。
曹髦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太学院。背后,博士们窃窃私语。
有人赞叹:“陛下真是好口才。”
可也有人暗暗摇头,心想:曹髦这么锋芒毕露,别说是中兴社稷,恐怕连他自己的命都很难保住啊……
王肃刚一入土,曹髦就到太学院挑战王学权威,身为王肃女婿的司马昭心里当然不爽。他很快查出是谁教了曹髦这么一大套郑玄学说。
这人便是郑玄唯一在世的孙子,曹髦近臣——侍中郑小同。几年后,郑小同最终死在了司马昭手里,这是后话。
死士
让我们暂时远离魏都洛阳,把注意力集中到扬州淮南一带,近些年,这里经历过王淩和毌丘俭两起叛乱,这个时候,在淮南郡寿春城中,平静的外表之下,正酝酿着一场巨大的激荡。
“快走!别磨蹭!”一阵呵斥声传来。
在寿春城的主路上,几个狱吏推搡着一个披枷戴锁的罪犯,踉跄地向刑场的方向走去。他们转过几条街,只见一队威风凛凛的人马迎面而来,走在最前头的骑士手举大旗,上面赫然写着“诸葛”两个大字。而被众多侍卫簇拥在中间的,正是扬州都督诸葛诞。自毌丘俭死后,诸葛诞便调回扬州,成为东战区统帅。
狱吏远远望见诸葛诞的队伍,忙将罪犯驱赶到路边,恭敬地等候诸葛诞先行通过。
可是,正当两拨人擦身而过的时候,诸葛诞却不经意的一侧头,注意到路边的押送队伍,确切地说,他目光直勾勾地盯在罪犯的脸上。他挥了下手,整个队伍停了下来。
“这人犯了什么罪?”诸葛诞在马上欠身问道。
狱吏没想到诸葛诞竟会关注自己,惶恐答道:“回禀将军,他身负命案,昔日趁着毌丘俭谋反逃到附近山里,前些日子才刚被抓获归案,今天要押送刑场问斩。”一年前毌丘俭战败,当地百姓惧怕遭到株连,竟有十几万人从寿春城蜂拥而出,有些人流窜山野,还有些人甚至远逃吴国,至今余波未平。
“哦……”诸葛诞凝视了罪犯一会儿,吩咐道,“把他送到我府邸,我有话要问他。”
“啊?这……”狱吏有点为难。
要知道,州行政权归刺史管,诸葛诞身为扬州都督,虽手握军权,却无权干涉地方行政,这正是军区统帅和州刺史的主要区别。然而,权力这种无形的东西是可以转化的。诸葛诞极具威慑力的目光令这几名狱吏不敢违拗,他们只好跟着队伍,把罪犯送到了诸葛诞的府邸。
诸葛诞打发走狱吏,又屏退左右,只留下罪犯。
“你知道自己犯了死罪吗?”
“知道!”这人面露杀气,眼睛向上望,并不正看诸葛诞。
“你怕死吗?”
“不怕!”
“好!”诸葛诞点了下头,“可你要是死了,你家里的老父母又怎么办呢?”
就在罪犯沉吟之际,诸葛诞猛地抽出宝剑,一下劈开了罪犯的枷锁,然后又从怀里掏出一袋钱扔到他面前:“拿着,回去好生安顿父母,以后小心别再被官府抓到,你走吧!”
罪犯茫然不知所措,呆立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他眼睛里泪水直打转,对着诸葛诞深深一拜,即转身狂奔而去。
与此同时,同在寿春城的扬州刺史乐得知诸葛诞擅自赦免罪犯的消息后暴跳如雷:“他只管军事,怎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涉政务!”乐跟随司马师击败文钦后做上了扬州刺史。一年来,他已数不清这种呕心事发生过多少次了。然而,他迫于诸葛诞的兵威只能一忍再忍。
两天后,被诸葛诞放走的那名罪犯又出现在诸葛诞面前。
“你怎么回来啦?”
“父母都已安顿妥当,小人这条命是大人给的,打今天起,小人这条命就交还给大人了。”
诸葛诞沉默了好一会儿,他又问了一遍两天前问过的问题:“你怕死吗?”
“不怕!”
“好!以后你就跟着我吧!”从此,这人摆脱了罪犯的身份,变成了诸葛诞身边一个无名的死士。
三国时好养死士的人里,最著名的有姜维、司马师,还有就是诸葛诞。《三国志》记载,诸葛诞广施厚恩,豢养数千名死士,其中多是扬州游侠剑客。《魏书》也记载,诸葛诞经常靠私自赦免死刑犯来收买人心。那么,诸葛诞为何要养这么多死士呢?这缘于他对司马家族的恐惧。
淮南三叛:生于忧患
早在太和年间,诸葛诞就跟一批狐朋狗友结成了“浮华党”,正始年间,“浮华党”全变成司马家族的政敌,可诸葛诞却没打算在曹爽一棵树上吊死,他把长女嫁给司马懿第五子司马伷。正因为此,他才躲过了后来的一系列政治劫难,并成为迄今唯一健在的“浮华党”成员。
琅邪诸葛氏门风素以谨慎著称,而诸葛诞的性格不单单是谨慎,更是谨小慎微,从他豢养死士的行为来看,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悲观主义情怀跟他族兄诸葛瑾、诸葛亮甚为相似。在前两任淮南都督——王淩和毌丘俭发动叛乱时,诸葛诞均站在司马家族一边,可是,诸葛诞知道自己有黑历史,且永远成不了司马家族的亲信嫡系,于是,他在支持司马家族的同时,也对司马家族处处提防。出于这个原因,他才豢养大批死士,又时不时拿防御吴国做借口扩充军队、修筑城池。
诸葛诞可疑的行为终于引起了司马昭的警觉。
这天,诸葛诞迎来一位客人,这人面色黝黑,长相丑陋,正是魏国功臣贾逵之子——贾充。
“贾大人远道至此,一路上辛苦了。”诸葛诞身为扬州都督,位居二品征东将军,而贾充只是司马昭府中一介幕僚,二人论品阶要差上好几个档次,可诸葛诞对贾充却丝毫不敢怠慢。
“大将军(司马昭)派我来慰劳军队。”贾充陈明来意,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说辞,他的真实目的,则是奉司马昭之命前来试探诸葛诞政治立场的。
在晋朝野史《魏末传》中记载,诸葛诞与贾充推杯换盏之际,贾充看似不经意地说了句极敏感的话:“洛阳的士大夫都期待再次看到禅让盛况,不知道您对此怎么想?”言罢,他死死地盯着诸葛诞的双眼。
诸葛诞举着酒樽的手就这样悬空停住了,他缓缓说道:“你还算是大魏忠臣贾逵的儿子吗?倘若皇室有难,我当为社稷而死!”
以上这段对话的可信度颇值得怀疑。若论对魏室的忠诚,诸葛诞似乎不能跟他的前两任——王淩和毌丘俭相提并论。再加上诸葛诞带有家族传承的谨慎性格,他对司马昭的亲信贾充袒露心迹是无论如何都说不通的。排除掉《魏末传》中值得商榷的部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诸葛诞切实察觉到司马昭对他的怀疑,他意识到,危险越来越近了。
公元257年,司马家族的坚定政治盟友——司空卢毓去世。卢毓祖籍范阳,其家族称为范阳卢氏,这也是一个显赫了数百年的豪门望族。等讲到晋朝时,我们还会再次看到范阳卢氏的故事。
卢毓的死让司空的位子空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