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荡平海内再造盛世的帝王23
推荐阅读:原罪救赎、足球皇帝、全能运动员、星际之暴走技师、恶魔囚笼、网游之大盗贼、重生炼气士、怪物猎人OL之猫行天下、王者游侠、网游之三国超级领主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那就令韩伯华做工部尚书。”
朝堂不是只有卢怀德能做工部尚书,韩伯华才华横溢,品行高洁,而且有过在工部做事的经历,他不会为了私利故意阻挠……
皇帝还没想完,韩伯华就出列跪下求皇帝收回成命。
皇帝错愕不已,他没想到韩伯华竟然也会拒绝,在他的印象中,韩公是一心为国的忠贞之人。
他们不知道北军大胜戎人,那在他们的眼中,北军正是和北戎战况胶着的时候,本朝为了提防边军,一向不是给足粮草的,是要分批送达。
此时工部尚书空缺,那会对北地战事造成影响,朝中的大臣应该都知道这一点,可是韩伯华还是拒绝了这个任命。
皇帝一一审视着殿内的人,他们或是闭目养神,或是躲躲闪闪,或是低头不语,但都在表达抗拒。
皇帝说出一个个名字,都是有资历、有能力担当工部尚书的人,无论是他印象中的谄媚小人,还是记忆中拥有坦荡公心的君子……他们都拒绝皇帝的任命。
次相在心中暗笑,笑皇帝太过天真。
前朝的事情不是你一句话就能畅通无阻的,不是皇帝拥有刀兵就能让大臣听命的。之前他们配合皇帝做事,皇帝就以为这些是理所当然的了。
皇帝杖责尚书,朝臣们都能无动于衷,那明天皇帝就敢杖责宰相!
罗直心内叹了一口气,给皇帝递了一个台阶,道:“陛下,工部尚书养伤期间,就让韩伯华代掌工部吧。”
皇帝充耳不闻,陷入了自己的思绪之中。
本朝因为宦官干政、祸乱朝纲,放眼望去朝堂中都是贪生怕死、只看重私利的小人,正直敢为的君子都被贬谪出京,甚至有的人遭受杀身之祸。
朝野内外都深受宦官摄政的危害。
宣宗拨乱反正之后,就加强了对宦官的限制,一改本朝中期对待大臣的态度,他鲜少使用廷杖,多次下令要朝臣当他的面指出他的过错,弃用东厂等监视朝臣的官署。
宣宗之后,先帝即位,先帝延续了宣宗的做法,直言皇帝和大臣一起治理天下。
皇帝被先帝教养长大,他对朝臣的态度可想而知,所以他登基之后废弃过多无用的跪礼,这除了为难朝臣,没有丝毫意义嘛。
他的固有思想中,朝臣都是忠心为国的人,他们往往因公忘私,但都不幸遇到的是昏君、暴君,所以往往没有一个好下场。
皇帝暗暗发誓他要改变这一切,要善待臣子,要和臣子们共同迎来盛世。
而今天的这一件事情,无疑是给皇帝巨大的冲击。
皇帝认为工部尚书竟然用北军将士的性命作威胁,那可是打仗,会死人的!他们朝堂内部的私利,宰相想要些好处,孤不想给,大家都可以再谈嘛,但一定要用不影响政事的方法。
所以工部尚书的做法无疑是超出了皇帝底线,皇帝想,既然你不按规矩那我也不按规矩,直接传廷杖。
至此,皇帝以为这是他和大臣们心照不宣的事,但是朝臣们无声的反抗让皇帝意识到这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
皇帝破防了。
他发现朝臣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样,你们不该是为国为民、站出来怒斥群臣的吗?为什么会这样啊?
朝中的高官大多是先帝留下的,此时皇帝要不然承认是先帝眼光不行,看中了这么一群自私自利的小人,要不然承认自己手段不行,养大了朝臣的野心。
皇帝:……
从客观上讲,先帝就是一个守成之君,无法阻止皇朝日暮西山,没有太多能力,可在一个少年丧父、且父亲引领他走过最初懵懂岁月、将最珍贵的一切留给了他的皇帝而言,谁的错都不可能是父皇的错!
那就只能是他的能力问题!
但是皇帝极为自信,他顺风顺水二十多年,六岁时就越过上面七个兄长被先帝立为太子,登基六年顺顺利利掌握军队,和北戎作战至今没输过!
他心内的骄傲可想而知,他就是不世出的人物,他当然不可能没能力!
大臣本身是好的,他自己有能力,那有现在的结果肯定是他努力错了方向,他不该给大臣们太多的权力,养大了他们的野心!
皇帝找到了自洽的逻辑,在默默黑化中。
皇帝撕开对朝臣们的滤镜,直至此刻才意识到这是一场皇权和相权的交锋,白虹贯日只是给朝臣们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削弱皇帝声誉的契机。
北方大捷后,他会立刻得到天下人心,他能携着北方大捷的威势横扫朝堂。
所以在此之前,大臣们必须先想办法削弱皇帝的声誉,最好能让天下人以为北方大捷和皇帝无关,是宰相们兢兢业业的结果。
皇帝从案上拿出今日清晨收到的北疆战报,这是北军将领派人加急秘密送入京中的战报。
北军和戎人在旷野相逢,北军大胜,斩首五万三千余级,北戎连丢三城。
自此,国朝自一百年前丢失的城池都被收复。
算算时间,朝臣们会在明天收到这份战报。
皇帝合上战报,他原本是想着要一鼓作气攻入北戎,但现在不行了,大臣各有心思,朝堂不能如约给北边运送充盈的粮草辎重,北军贸然行动可能会陷入无粮的境地。
皇帝自认不是一个心狠的人,让人打仗还不给齐东西,他不会允许自己精心培养的北军折损在这种地方。
算了,就让将士们休整一段时间,他也要好好理顺朝堂。
次相见皇帝久久没有出声,反而是看起了一份折子,心中升起了不安,他并不是无知的蠢货,迅速抓住了关键点,他立刻出列询问皇帝北疆的战事如何。
皇帝没有理睬他,他不蠢,他知道兵马是他能坐稳皇位的根本,所以他紧紧握着军队,不允许任何人插手武将的任命,不允许武将和朝臣走得太近。
他知晓治理国家要靠文臣,所以他听取宰相们的建议,比如去年他的诏书就被驳回了八十七次,皇帝从不会因为这个责罚宰相,当然私下里暴怒是难免的事情。
他会认真的和宰相商讨,会用自己的理由说服他们,皇帝不喜欢用罢相威胁他们。
哪怕昨日他气疯了,想着他以后一定要迁怒宰相们的家人,可今日醒来,皇帝已经打消了这个念头。
皇帝只是对朝臣的滤镜太厚,认为宰相们肯定是为了社稷好的,他知晓权术人心,却在某些方面天真的厉害,竟然认为朝臣不会有旁的想法。
“那就令韩伯华做工部尚书。”
朝堂不是只有卢怀德能做工部尚书,韩伯华才华横溢,品行高洁,而且有过在工部做事的经历,他不会为了私利故意阻挠……
皇帝还没想完,韩伯华就出列跪下求皇帝收回成命。
皇帝错愕不已,他没想到韩伯华竟然也会拒绝,在他的印象中,韩公是一心为国的忠贞之人。
他们不知道北军大胜戎人,那在他们的眼中,北军正是和北戎战况胶着的时候,本朝为了提防边军,一向不是给足粮草的,是要分批送达。
此时工部尚书空缺,那会对北地战事造成影响,朝中的大臣应该都知道这一点,可是韩伯华还是拒绝了这个任命。
皇帝一一审视着殿内的人,他们或是闭目养神,或是躲躲闪闪,或是低头不语,但都在表达抗拒。
皇帝说出一个个名字,都是有资历、有能力担当工部尚书的人,无论是他印象中的谄媚小人,还是记忆中拥有坦荡公心的君子……他们都拒绝皇帝的任命。
次相在心中暗笑,笑皇帝太过天真。
前朝的事情不是你一句话就能畅通无阻的,不是皇帝拥有刀兵就能让大臣听命的。之前他们配合皇帝做事,皇帝就以为这些是理所当然的了。
皇帝杖责尚书,朝臣们都能无动于衷,那明天皇帝就敢杖责宰相!
罗直心内叹了一口气,给皇帝递了一个台阶,道:“陛下,工部尚书养伤期间,就让韩伯华代掌工部吧。”
皇帝充耳不闻,陷入了自己的思绪之中。
本朝因为宦官干政、祸乱朝纲,放眼望去朝堂中都是贪生怕死、只看重私利的小人,正直敢为的君子都被贬谪出京,甚至有的人遭受杀身之祸。
朝野内外都深受宦官摄政的危害。
宣宗拨乱反正之后,就加强了对宦官的限制,一改本朝中期对待大臣的态度,他鲜少使用廷杖,多次下令要朝臣当他的面指出他的过错,弃用东厂等监视朝臣的官署。
宣宗之后,先帝即位,先帝延续了宣宗的做法,直言皇帝和大臣一起治理天下。
皇帝被先帝教养长大,他对朝臣的态度可想而知,所以他登基之后废弃过多无用的跪礼,这除了为难朝臣,没有丝毫意义嘛。
他的固有思想中,朝臣都是忠心为国的人,他们往往因公忘私,但都不幸遇到的是昏君、暴君,所以往往没有一个好下场。
皇帝暗暗发誓他要改变这一切,要善待臣子,要和臣子们共同迎来盛世。
而今天的这一件事情,无疑是给皇帝巨大的冲击。
皇帝认为工部尚书竟然用北军将士的性命作威胁,那可是打仗,会死人的!他们朝堂内部的私利,宰相想要些好处,孤不想给,大家都可以再谈嘛,但一定要用不影响政事的方法。
所以工部尚书的做法无疑是超出了皇帝底线,皇帝想,既然你不按规矩那我也不按规矩,直接传廷杖。
至此,皇帝以为这是他和大臣们心照不宣的事,但是朝臣们无声的反抗让皇帝意识到这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
皇帝破防了。
他发现朝臣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样,你们不该是为国为民、站出来怒斥群臣的吗?为什么会这样啊?
朝中的高官大多是先帝留下的,此时皇帝要不然承认是先帝眼光不行,看中了这么一群自私自利的小人,要不然承认自己手段不行,养大了朝臣的野心。
皇帝:……
从客观上讲,先帝就是一个守成之君,无法阻止皇朝日暮西山,没有太多能力,可在一个少年丧父、且父亲引领他走过最初懵懂岁月、将最珍贵的一切留给了他的皇帝而言,谁的错都不可能是父皇的错!
那就只能是他的能力问题!
但是皇帝极为自信,他顺风顺水二十多年,六岁时就越过上面七个兄长被先帝立为太子,登基六年顺顺利利掌握军队,和北戎作战至今没输过!
他心内的骄傲可想而知,他就是不世出的人物,他当然不可能没能力!
大臣本身是好的,他自己有能力,那有现在的结果肯定是他努力错了方向,他不该给大臣们太多的权力,养大了他们的野心!
皇帝找到了自洽的逻辑,在默默黑化中。
皇帝撕开对朝臣们的滤镜,直至此刻才意识到这是一场皇权和相权的交锋,白虹贯日只是给朝臣们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削弱皇帝声誉的契机。
北方大捷后,他会立刻得到天下人心,他能携着北方大捷的威势横扫朝堂。
所以在此之前,大臣们必须先想办法削弱皇帝的声誉,最好能让天下人以为北方大捷和皇帝无关,是宰相们兢兢业业的结果。
皇帝从案上拿出今日清晨收到的北疆战报,这是北军将领派人加急秘密送入京中的战报。
北军和戎人在旷野相逢,北军大胜,斩首五万三千余级,北戎连丢三城。
自此,国朝自一百年前丢失的城池都被收复。
算算时间,朝臣们会在明天收到这份战报。
皇帝合上战报,他原本是想着要一鼓作气攻入北戎,但现在不行了,大臣各有心思,朝堂不能如约给北边运送充盈的粮草辎重,北军贸然行动可能会陷入无粮的境地。
皇帝自认不是一个心狠的人,让人打仗还不给齐东西,他不会允许自己精心培养的北军折损在这种地方。
算了,就让将士们休整一段时间,他也要好好理顺朝堂。
次相见皇帝久久没有出声,反而是看起了一份折子,心中升起了不安,他并不是无知的蠢货,迅速抓住了关键点,他立刻出列询问皇帝北疆的战事如何。
皇帝没有理睬他,他不蠢,他知道兵马是他能坐稳皇位的根本,所以他紧紧握着军队,不允许任何人插手武将的任命,不允许武将和朝臣走得太近。
他知晓治理国家要靠文臣,所以他听取宰相们的建议,比如去年他的诏书就被驳回了八十七次,皇帝从不会因为这个责罚宰相,当然私下里暴怒是难免的事情。
他会认真的和宰相商讨,会用自己的理由说服他们,皇帝不喜欢用罢相威胁他们。
哪怕昨日他气疯了,想着他以后一定要迁怒宰相们的家人,可今日醒来,皇帝已经打消了这个念头。
皇帝只是对朝臣的滤镜太厚,认为宰相们肯定是为了社稷好的,他知晓权术人心,却在某些方面天真的厉害,竟然认为朝臣不会有旁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