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合理制裁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35岁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在任时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袁崇焕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的状况比较了解,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4]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袁崇焕在兵部任职。不久之后,广宁被后金军攻陷,于是朝廷商议,应该派人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得知后,随即一个人往关外查阅地形。回朝之后,袁崇焕上言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朝中大臣也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又破格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5]
经营辽东
时关外地都被哈剌慎诸部所据,所以袁崇焕到任后,驻守于关内。没多久,哈剌慎诸部归顺,经略王在晋令袁崇焕移军驻扎中前所,督参将周守廉、游击将军左辅的军队,管理前屯卫所的事务。之后王在晋又命袁崇焕前往前屯安置辽东的失业人群,袁崇焕当即于夜间出发,冒着被虎豹袭击的危险穿梭于荆棘之间,四更天入城后,将士们都夸赞袁崇焕有胆量。王在晋非常倚重袁崇焕,上言提拔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但是袁崇焕觉得王在晋没有长远战略目标,所以并不是事事都遵从王在晋。王在晋在八里铺修筑城墙,袁崇焕认为此举不是很好御敌策略,但他争辩不过,于是奏书给首辅叶向高。[6]
十三山困有难民十余万,大学士孙承宗巡行边塞时,袁崇焕向孙承宗请示道:“在宁远驻扎五千兵力,以壮十三山的声势,然后派遣将领带兵去救援十三山。宁远距离十三山只有两百里,可以轻易占据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宁远,怎么能放弃十万难民?”孙承宗于是与总督王象乾商议,王象乾认为驻扎关上的军队刚刚打了败仗,士气沮丧,不如调动插部护关的军队三千人前往宁远,孙承宗同意后一方面调兵前往宁远,一方面让王在晋去救难民,但王在晋却救援失败,十万难民只救回六千人。孙承宗对此非常生气,驳斥王在晋修筑重墙的建议,于是召集众文武将官商量重点防守的地方。阎鸣泰主张驻守觉华,袁崇焕主张驻守宁远,而王在晋、张应吾、邢慎言等人都持反对意见,但孙承宗采用袁崇焕的主张。孙承宗自镇关门,更加倚重袁崇焕,袁崇焕也不负所望,安抚军民,整备边防,功劳显著。[7]
宁远大捷
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孙承宗决定镇守宁远,佥事万有孚、刘诏极力劝阻,但孙承宗执意前往,并命满桂与袁崇焕一起前往。袁崇焕到任后,发现祖大寿奉孙承宗命修筑的城墙不合规格,于是袁崇焕制定规格重新修筑,并命祖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督工。[8]
天启四年(1624年),宁远城的修筑竣工,在满桂与袁崇焕的努力下,宁远被倚为关外重镇,将士们乐于为其效命,商旅百姓以及流民将宁远视为乐土。同年九月,袁崇焕偕同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水陆马步军一万二千巡视广宁,拜谒北镇祠,经过十三山,抵达右屯,就由水路在三岔河乘船而回。以袁崇焕防守的功劳,先后晋升为兵备副使、右参政。[9]
天启五年(1625年),孙承宗与袁崇焕定下计策,派遣将领占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地,并修缮城防长期驻守,宁远因此成为内地,开疆复土两百里。同年十月,孙承宗遭到罢免,高第接替其职。高第认为关外一定会守不住,命令军队全部撤出锦州及右屯等地,督屯通判金启倧上书给袁崇焕说:“锦州、右屯、大凌三城都是前锋要地,如果撤兵,已经安居的百姓将再次被迁徙,收回的疆土再次沦陷,关内外经得住几次退守?”袁崇焕也向高第极力争辩:“兵法上说,有进无退,收回的疆土怎么能轻易放弃?锦州、右屯动摇,宁远便会难保,进而使关门失去了保障。这些地方只需要派遣良将守卫,就不需要太多的顾虑。”但高第执意要撤离,并且想要撤掉宁远的军队,但袁崇焕表示宁愿死在宁远,也不愿撤离,高第无法强迫袁崇焕,于是将锦州等地军民尽数撤离,丢弃米粟十余万,在迁徙路上死亡的人非常多,哭声震野,军民怨声载道,袁崇焕于是请求回家为父守丧,但遭到拒绝。同年十二月,袁崇焕升为按察使。[10]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免,于是率领大军西渡辽河,二十三日,后金军抵达宁远,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麟拥重兵于山海关,不去救援宁远。[11]袁崇焕得知后,随即写下血书,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将士盟誓,以死守城。袁崇焕一面坚壁清野,一面让同知程维楧盘查奸细,通判金启倧守护粮草,并传檄给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守将杨麒,如果有将士逃到这里,可将其全部斩杀。[12]
努尔哈赤将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宁远,并让其劝袁崇焕投降,但遭到袁崇焕的拒绝。[13]于是努尔哈赤举大军进攻宁远城,并让士兵举着盾牌攻凿城墙。而袁崇焕让罗立等人指挥西洋巨炮,炮轰后金军,后金军在巨炮的攻击下溃不成军,连续攻城两天,损失惨重,努尔哈赤于是下令退军。但名将金启倧却因为点火炮时引起自燃而死。[14]宁远保卫战胜利后,明廷举朝欢喜,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15]
但另一方面,后金军大肆攻略觉华岛,杀死参将金冠及军民数万人,而袁崇焕刚刚竭尽全力保全了宁远,无力救援觉华。[16]宁远大捷后,经略高第及杨麟因为不发援军被罢官,明廷以王之臣和赵率教将其替代。[17]
宁锦大捷
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明廷重新设立辽东巡抚,并以袁崇焕担任,魏忠贤派其党羽刘应坤、纪用一同前来镇守,袁崇焕上疏请求将其调离,但遭到拒绝,明廷又加袁崇焕为兵部右侍郎,子孙世荫锦衣千户。[18]但不久之后,袁崇焕解了宁远之围,逐渐骄横起来,与大将满桂闹不和,于是袁崇焕上疏请求将满桂调往别处,明廷于是召满桂回朝。经略王之臣奏书请求留住满桂,袁崇焕又因此与王之臣闹不和。明廷担心这两个人闹矛盾会影响大事,于是将两人分开,王之臣督关内,袁崇焕守关外。[19]
同年八月,努尔哈赤病死,袁崇焕派遣使者前往吊唁,以刺探虚实,皇太极遣使回报。袁崇焕想要和后金议和,于是自写书一封再次派遣使者前往。[20]
冬十月,袁崇焕领刘应坤、纪用、赵率教等将巡视锦州、大小凌河等地,想要大兴屯田,恢复高第放弃的疆土,魏忠贤、刘应坤等人的子孙因此可以享受世代荫袭锦衣千户,袁崇焕从原来的锦衣千户进升为指挥佥事。他于是上书:“辽东的败坏,虽然是人心不稳固,也因为失去了有形的险要,没有东西可用来坚固人心。部队不利于野战,只有依凭坚固的城墙和使用大炮一种方法。如今山海关的四座城池已经修复一新,应当再修松山诸城,轮值的军队四万人,缺一不可。”皇上回书给袁崇焕答应了他的请求。[21]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同意了袁崇焕的请和,举兵渡鸭绿江征讨朝鲜。明廷觉得袁崇焕与王之臣不能相互协作,于是将王之臣召回,不再设立经略一职,关内外尽属袁崇焕管理。袁崇焕于是趁皇太极举兵朝鲜之际,派人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朝鲜和毛文龙同时向明廷告急,明廷命袁崇焕前往救援。袁崇焕派遣水军增援毛文龙,又派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人率领九千兵力逼近三岔河。[22]
同年四月,赵率教在锦州督护城防建造工程,明廷派尤世禄前来接替赵率教,又以左辅为前锋总兵官,驻扎大凌河。[23]
五月,皇太极从朝鲜退兵后,率兵直抵锦州,将其包围。赵率教与纪用一方面闭城坚守,一方面派遣使者议和,想以此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使者跑了三个来回仍旧没有决定,而后金军的攻势越来越猛。袁崇焕以宁远的兵力不能轻易调动,于是让尤世禄、祖大寿率领精锐骑兵四千绕到大军后面决战,另派遣水军从东面进行牵制,并请求蓟镇等地发兵东护关门。明廷命山海关的满桂移驻前屯,三屯孙祖寿移往山海关,宣府黑云龙移往一片石,蓟辽总督阎鸣泰移到关城,又调动昌平、天津、保定的部队奔赴上关;传檄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的守将整备好兵马听候调遣
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35岁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在任时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袁崇焕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的状况比较了解,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4]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袁崇焕在兵部任职。不久之后,广宁被后金军攻陷,于是朝廷商议,应该派人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得知后,随即一个人往关外查阅地形。回朝之后,袁崇焕上言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朝中大臣也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又破格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5]
经营辽东
时关外地都被哈剌慎诸部所据,所以袁崇焕到任后,驻守于关内。没多久,哈剌慎诸部归顺,经略王在晋令袁崇焕移军驻扎中前所,督参将周守廉、游击将军左辅的军队,管理前屯卫所的事务。之后王在晋又命袁崇焕前往前屯安置辽东的失业人群,袁崇焕当即于夜间出发,冒着被虎豹袭击的危险穿梭于荆棘之间,四更天入城后,将士们都夸赞袁崇焕有胆量。王在晋非常倚重袁崇焕,上言提拔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但是袁崇焕觉得王在晋没有长远战略目标,所以并不是事事都遵从王在晋。王在晋在八里铺修筑城墙,袁崇焕认为此举不是很好御敌策略,但他争辩不过,于是奏书给首辅叶向高。[6]
十三山困有难民十余万,大学士孙承宗巡行边塞时,袁崇焕向孙承宗请示道:“在宁远驻扎五千兵力,以壮十三山的声势,然后派遣将领带兵去救援十三山。宁远距离十三山只有两百里,可以轻易占据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宁远,怎么能放弃十万难民?”孙承宗于是与总督王象乾商议,王象乾认为驻扎关上的军队刚刚打了败仗,士气沮丧,不如调动插部护关的军队三千人前往宁远,孙承宗同意后一方面调兵前往宁远,一方面让王在晋去救难民,但王在晋却救援失败,十万难民只救回六千人。孙承宗对此非常生气,驳斥王在晋修筑重墙的建议,于是召集众文武将官商量重点防守的地方。阎鸣泰主张驻守觉华,袁崇焕主张驻守宁远,而王在晋、张应吾、邢慎言等人都持反对意见,但孙承宗采用袁崇焕的主张。孙承宗自镇关门,更加倚重袁崇焕,袁崇焕也不负所望,安抚军民,整备边防,功劳显著。[7]
宁远大捷
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孙承宗决定镇守宁远,佥事万有孚、刘诏极力劝阻,但孙承宗执意前往,并命满桂与袁崇焕一起前往。袁崇焕到任后,发现祖大寿奉孙承宗命修筑的城墙不合规格,于是袁崇焕制定规格重新修筑,并命祖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督工。[8]
天启四年(1624年),宁远城的修筑竣工,在满桂与袁崇焕的努力下,宁远被倚为关外重镇,将士们乐于为其效命,商旅百姓以及流民将宁远视为乐土。同年九月,袁崇焕偕同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水陆马步军一万二千巡视广宁,拜谒北镇祠,经过十三山,抵达右屯,就由水路在三岔河乘船而回。以袁崇焕防守的功劳,先后晋升为兵备副使、右参政。[9]
天启五年(1625年),孙承宗与袁崇焕定下计策,派遣将领占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地,并修缮城防长期驻守,宁远因此成为内地,开疆复土两百里。同年十月,孙承宗遭到罢免,高第接替其职。高第认为关外一定会守不住,命令军队全部撤出锦州及右屯等地,督屯通判金启倧上书给袁崇焕说:“锦州、右屯、大凌三城都是前锋要地,如果撤兵,已经安居的百姓将再次被迁徙,收回的疆土再次沦陷,关内外经得住几次退守?”袁崇焕也向高第极力争辩:“兵法上说,有进无退,收回的疆土怎么能轻易放弃?锦州、右屯动摇,宁远便会难保,进而使关门失去了保障。这些地方只需要派遣良将守卫,就不需要太多的顾虑。”但高第执意要撤离,并且想要撤掉宁远的军队,但袁崇焕表示宁愿死在宁远,也不愿撤离,高第无法强迫袁崇焕,于是将锦州等地军民尽数撤离,丢弃米粟十余万,在迁徙路上死亡的人非常多,哭声震野,军民怨声载道,袁崇焕于是请求回家为父守丧,但遭到拒绝。同年十二月,袁崇焕升为按察使。[10]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免,于是率领大军西渡辽河,二十三日,后金军抵达宁远,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麟拥重兵于山海关,不去救援宁远。[11]袁崇焕得知后,随即写下血书,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将士盟誓,以死守城。袁崇焕一面坚壁清野,一面让同知程维楧盘查奸细,通判金启倧守护粮草,并传檄给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守将杨麒,如果有将士逃到这里,可将其全部斩杀。[12]
努尔哈赤将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宁远,并让其劝袁崇焕投降,但遭到袁崇焕的拒绝。[13]于是努尔哈赤举大军进攻宁远城,并让士兵举着盾牌攻凿城墙。而袁崇焕让罗立等人指挥西洋巨炮,炮轰后金军,后金军在巨炮的攻击下溃不成军,连续攻城两天,损失惨重,努尔哈赤于是下令退军。但名将金启倧却因为点火炮时引起自燃而死。[14]宁远保卫战胜利后,明廷举朝欢喜,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15]
但另一方面,后金军大肆攻略觉华岛,杀死参将金冠及军民数万人,而袁崇焕刚刚竭尽全力保全了宁远,无力救援觉华。[16]宁远大捷后,经略高第及杨麟因为不发援军被罢官,明廷以王之臣和赵率教将其替代。[17]
宁锦大捷
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明廷重新设立辽东巡抚,并以袁崇焕担任,魏忠贤派其党羽刘应坤、纪用一同前来镇守,袁崇焕上疏请求将其调离,但遭到拒绝,明廷又加袁崇焕为兵部右侍郎,子孙世荫锦衣千户。[18]但不久之后,袁崇焕解了宁远之围,逐渐骄横起来,与大将满桂闹不和,于是袁崇焕上疏请求将满桂调往别处,明廷于是召满桂回朝。经略王之臣奏书请求留住满桂,袁崇焕又因此与王之臣闹不和。明廷担心这两个人闹矛盾会影响大事,于是将两人分开,王之臣督关内,袁崇焕守关外。[19]
同年八月,努尔哈赤病死,袁崇焕派遣使者前往吊唁,以刺探虚实,皇太极遣使回报。袁崇焕想要和后金议和,于是自写书一封再次派遣使者前往。[20]
冬十月,袁崇焕领刘应坤、纪用、赵率教等将巡视锦州、大小凌河等地,想要大兴屯田,恢复高第放弃的疆土,魏忠贤、刘应坤等人的子孙因此可以享受世代荫袭锦衣千户,袁崇焕从原来的锦衣千户进升为指挥佥事。他于是上书:“辽东的败坏,虽然是人心不稳固,也因为失去了有形的险要,没有东西可用来坚固人心。部队不利于野战,只有依凭坚固的城墙和使用大炮一种方法。如今山海关的四座城池已经修复一新,应当再修松山诸城,轮值的军队四万人,缺一不可。”皇上回书给袁崇焕答应了他的请求。[21]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同意了袁崇焕的请和,举兵渡鸭绿江征讨朝鲜。明廷觉得袁崇焕与王之臣不能相互协作,于是将王之臣召回,不再设立经略一职,关内外尽属袁崇焕管理。袁崇焕于是趁皇太极举兵朝鲜之际,派人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朝鲜和毛文龙同时向明廷告急,明廷命袁崇焕前往救援。袁崇焕派遣水军增援毛文龙,又派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人率领九千兵力逼近三岔河。[22]
同年四月,赵率教在锦州督护城防建造工程,明廷派尤世禄前来接替赵率教,又以左辅为前锋总兵官,驻扎大凌河。[23]
五月,皇太极从朝鲜退兵后,率兵直抵锦州,将其包围。赵率教与纪用一方面闭城坚守,一方面派遣使者议和,想以此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使者跑了三个来回仍旧没有决定,而后金军的攻势越来越猛。袁崇焕以宁远的兵力不能轻易调动,于是让尤世禄、祖大寿率领精锐骑兵四千绕到大军后面决战,另派遣水军从东面进行牵制,并请求蓟镇等地发兵东护关门。明廷命山海关的满桂移驻前屯,三屯孙祖寿移往山海关,宣府黑云龙移往一片石,蓟辽总督阎鸣泰移到关城,又调动昌平、天津、保定的部队奔赴上关;传檄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的守将整备好兵马听候调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