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六章 夜郎之地(二)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导游黄桂蓉略为停顿了一下之后,便又继续讲解。吴总等一行人看得非常仔细,因为这是外来建筑文化在石阡的集中体现,当然,修建万寿宫时,也肯定吸收了当地的文化元素。
黄桂蓉讲解说:
“大家可能发现戏楼上有两幅对联,戏楼上这一幅是“束带整冠俨然君臣父子,停锣息鼓谁是儿女夫妻”,它的含义既是对戏台上虚拟故事的描述,也是对人生的描述。那么为什么旁边会还有一幅对联呢?这就是后来扩建万寿宫以后的典故了,后人觉得短的这幅不足以表述豫章会馆的全部涵义,于是就又在旁边立了这么一幅对联“从南抚临瑞吉以来游翠五府人才于兹为盛,合生旦净未丑而作戏少一个脚色便不足观”。“南、抚、临、瑞、吉”就是我刚才给大家讲到过的后来捐资修建万寿宫的五个地方的客商。
“万寿宫建筑工艺使中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谐调一致,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历史上石阡古城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等状况。因此于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宫历来为县城官民游乐聚会的场所,1936年,红军部队驻过宫里,开展了戏剧演出等革命活动,军团总指挥部的领导人曾到宫里看望了在石阡参加红军的新战士。后来,万寿宫曾改作粮食仓库,这是万寿宫能够得以完整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桂蓉讲解完毕后,王总对一直陪在他身旁的蒋副会长说道:“这万寿宫的建筑有徽派之风!”
游完了万寿宫,接着就又赶到了府文庙。吴总等人站在府文庙前,吴总说道:“庙宇旅游也是旅游中的重要一部分,不论是我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对姓教有一定的迷信。”
听了吴总的话,导游黄桂蓉知道吴总有所误会,连忙解说道:“各位嘉宾朋友,这府文庙虽然有庙,却不是真正的‘庙宇’”。
府文庙亦称学宫,是古代培养封建科举人才的场所,自汉武帝尊孔崇儒,历代相承,推孔子为万世师表,重儒术以治理天下,令郡县皆建学宫,以为官绅士人奉祀瞻仰之地。故历代郡县官吏都把营建和培修学宫作为重视文教的标志。据考证,石阡早在秦、唐两代有建置。只因僻处西南边陲,交通梗阻,中原王朝更替频繁,而且北方多事,难于兼顾,孔孟儒学不能广为传播。迄明代石阡设府,立学始见于方志。
石阡府文庙位于县城东南越城路,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由时任知府李鉴修建,因在石阡设府的同一年修建,故称“府文庙”。府文庙历经战火,多次重修。至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知府董醇重修后,庙制稳定。府文庙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整个庙基坐东朝西,庙分三进院落,院基渐次升高,由西向东自下而上分别建有庙墙、泮池、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两庑、天子台、大成殿以及崇圣祠、考棚等。解放初期,泮池、状元桥、棂星门、崇圣祠、考棚等被毁。
文庙正中为大成殿,殿外为丹墀,丹墀左右为东西阶,阶下为天子台,天子台上下各有双龙抢宝和鲤鱼跳龙门巨型浮雕一块,左右列东西两庑各三间,现作为“可爱的泉都辉煌五十周年成就图片展”陈列室。前为大成门五间,其左右两间原为文武官员斋更衣室,门外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大成门外有桂花古树二株,四季浓阴,八月花开,一黄一白,香飘满城。中间稍下丈余,竖立石坊为棂星门,门外为泮池及状元桥,池前左右有门题曰:“礼门”、“义路”。门外各立下马碑,大成殿之后有崇圣祠,周围绕以红墙,庙基长二十六丈五尺,阔七丈八尺。
游览完了府文庙,接着便去了禹王宫。
禹王宫又称水府阁。坐北向南。中轴对称。原有牌楼式山门、戏楼、两厢、正殿、后殿等。现戏楼及东厢房已毁。占地面积约1540平方米。建筑面积1428平方米。内有石、木雕刻图案多种。禹王宫正殿、后殿均有大梁题记。正殿大梁题记为:“皇清嘉庆贰拾年岁次乙亥立”,即公元1815年;后殿大梁题记为:“皇清乾隆乾隆肆拾伍年岁次庚子立”,即公元1780年。这是迄今发现的石阡境内现存最早的古代木构建筑。
看完了禹王宫,又去看了启灵桥。
启灵桥又名“石阡大桥”,位于城西北龙底江上,东抵汤山镇平桥街北端,西抵临江楼南侧,古设木桥于此,名“河下桥”。明万历十年(1582),知府袁亮创修石墩,架木为梁,取名“启灵桥”,但遇洪峰骤发,仍有冲毁之虞,清乾隆二十年(1757),知府时廷霭倡议募捐建石拱桥,经七年而竣工,共十一拱,全长一百四十米。桥上建高亭,翼鳞凌空,若长虹卧波,飞龙饮水,景观极美。桥墩呈分水尖状,可减少洪水冲力。两端拱高七米余,相向递增高度。至桥中心孔高为十米半,利于主流排泄,拱顶悬“斩龙剑”一把,意在镇慑蛟龙,免致泛滥雨水。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同治元年(1862),洪水泛滥,河水冲毁西岸三孔,遂加强木以渡,维持了15年。光绪四年(1878),郡守陈柱安、增生夏纯花倡议募捐复修,得以修缮。民国前期,桥上亭圮。解放后,经省交通部门勘定,该桥属全省大型桥梁之一,注册定名“石阡大桥”。自六年代起,政府对桥塘墩、石栏进行了加固,并改两端石阡级处为木杵桥梁,后又改为混凝土板桥,至此全桥增为十三孔跨,全长一百六十九米,高八米,桥面宽五米,安全载重十吨,为县城至省城贵阳的必经之公路桥。
上午的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游完启灵桥,吃中饭的时间便到了。
导游黄桂蓉与蒋副会长商量之后,找了一处特色餐馆,吃了一顿特色餐,让吴总等人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糯糍粑粘黄豆粉,田理麦觉得武陵山中的饮食没有多大差别,那糯糍粑粘黄豆粉他也吃过。
中饭结束时,田理麦买了单。
吃过午饭之后,黄桂蓉对蒋副会长说道:“蒋会长,下午我们只去看红军的指挥部行不?上午的时间安排太紧了,下午松散一点!”
蒋会长笑着说道:“好,小黄,今天整天的日程,你上午将时间赶了!”
“蒋会长,今天的行程,本来就只需要大半天时间,等会儿看完之后,让吴总他们休息一下!”黄桂蓉说道。
蒋会长笑着开玩笑说道:“吴总,我们小黄挺体贴你的!”
吴总笑笑对黄桂蓉说道:“谢谢小黄!”
一行人坐车来了石阡县城中心的长征路东侧。
黄桂蓉一下车,便讲解道:“石阡,是一个古老的地方,但它更是一块热土,无数的革命先烈长眠在了这里。下面我们参观的是红军团总指挥部旧址。
“这处旧址是一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由经堂、神甫楼、修女楼三个建筑所组成。红军军团总指挥部及司令部旧址为南楼;石阡会议旧址为经堂;红军的许多高级将领等领导人住址为批楼。
“石阡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曾两次过境,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丰功伟绩。红军第一次到石阡是1934年7月,当时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一部主力,根据中央命令,从湘鄂西根据地出发,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转移西征。在这过程中,经劳战士们历尽艰辛,用鲜血换来了红某军团主力与红某军的胜利会师,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战略整体。之后,开辟了湘、鄂、川、黔根据地,有利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红军第二次到石阡是1935年11月,根据红军最高指挥部的指示和遵义会议精神,结合面临的实际情况,决定向贵州石阡等地区进行战略转移,以创建新根据地。红军突破敌人封锁,占领部分重要城镇,1936年1月向石阡挺进。11日直取石阡县城。总指挥部、军团司令部及其直属机关,分别驻天主堂内,当时的军团首长等领导人亦驻天主堂,其余各部队分别驻县城郊区。红军在石阡进行了十天的休整,开展了以下主要活动:组织群众打倒土豪劣绅,解救劳苦大众;开展丰富生动的宣传活动,传播革命真理;建立游击队,扩充新战士八百多人;修造武器,缝制军装;组织干部学文化、政治;建立教导队;派遣部队歼击反动武装等。总政治部还在天主堂召开党的积极分子活动会议,红军政治委员还做了重要报告。这次会议为克服红军中的消极情绪、坚定红军指战员一往无前胜利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月19日,党的军分委及总部负责人等在天主堂开了重要会议。会上分析了敌我势态以及地形条件,决定转移至乌江以南广大地区活动。20日,红军近二万人在石阡大桥两岸集合,向黔大毕方向进发,22日全部离开石阡。红军在石阡播下革命火种,留下不少革命文物,在石阡人民心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现在神甫楼仍存有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和漫画,一共多达二十余幅,在贵州省内也不可多见。
“1981年,石阡县人民政府将旧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在北楼开设了“红军长征经石阡文物陈列馆”,馆内共展出文物400余件,现已接待的人次达15万。”
导游黄桂容讲完了红军军团指挥部,接着还简略介绍了甘溪红军烈士纪念碑。甘溪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佛顶山脚下,1967年,县人民政府建成,占地300平方米,高约3米,长约50米,塔基一面依山,三面以料石垒砌。周围植有草坪、树木,草坪中心砌一宝塔形正方体,三级石碑座,碑为长方体,高7米,上面刻有“无产阶级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基阶上竖着“红军烈士纪念碑”,上面刻着甘溪战役简况碑文。1934年,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红六军团长征经过石阡甘溪,遭***湘、桂、黔省军主力伏击,红军伤亡惨重,最后突破重围与红二军团会师。
之后导游黄桂蓉见时间还早,又讲述了红军的战斗故事。首先讲的是困牛山100余红军战士集体跳崖的故事。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即将失败,奉央中革军委命令,红军一部于8月7日率长征先遣部队红某军团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到黔东根据地与另一支红军队伍会合,10月7日途经石阡在甘溪与桂敌发生遭遇战,陷入***湘、桂、黔三省敌军24个团的包围之中。甘溪遭遇战之后的十多个日。日夜夜,红某军团转战于石阡,浴血奋战石阡。10月16日,为粉碎敌军24个团10余日的围追堵截,红某师某团800余人在师长和团长田率领下奉命断后,军团主力从朱家坝南撤二进甘溪突围出石阡,在石阡龙塘打响了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困牛山战斗,100余红军用生命写下了跳崖壮举。
困牛山战斗是红某团断后,军团主力南撤突围出石阡的一场战斗。战地地域有板桥、朱家坝、关口、川岩坝、困牛山、晏家湾、国荣、甘溪等地,关口和困牛山比较激烈,困牛山尤为悲壮。
(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导游黄桂蓉略为停顿了一下之后,便又继续讲解。吴总等一行人看得非常仔细,因为这是外来建筑文化在石阡的集中体现,当然,修建万寿宫时,也肯定吸收了当地的文化元素。
黄桂蓉讲解说:
“大家可能发现戏楼上有两幅对联,戏楼上这一幅是“束带整冠俨然君臣父子,停锣息鼓谁是儿女夫妻”,它的含义既是对戏台上虚拟故事的描述,也是对人生的描述。那么为什么旁边会还有一幅对联呢?这就是后来扩建万寿宫以后的典故了,后人觉得短的这幅不足以表述豫章会馆的全部涵义,于是就又在旁边立了这么一幅对联“从南抚临瑞吉以来游翠五府人才于兹为盛,合生旦净未丑而作戏少一个脚色便不足观”。“南、抚、临、瑞、吉”就是我刚才给大家讲到过的后来捐资修建万寿宫的五个地方的客商。
“万寿宫建筑工艺使中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谐调一致,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历史上石阡古城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等状况。因此于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宫历来为县城官民游乐聚会的场所,1936年,红军部队驻过宫里,开展了戏剧演出等革命活动,军团总指挥部的领导人曾到宫里看望了在石阡参加红军的新战士。后来,万寿宫曾改作粮食仓库,这是万寿宫能够得以完整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桂蓉讲解完毕后,王总对一直陪在他身旁的蒋副会长说道:“这万寿宫的建筑有徽派之风!”
游完了万寿宫,接着就又赶到了府文庙。吴总等人站在府文庙前,吴总说道:“庙宇旅游也是旅游中的重要一部分,不论是我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对姓教有一定的迷信。”
听了吴总的话,导游黄桂蓉知道吴总有所误会,连忙解说道:“各位嘉宾朋友,这府文庙虽然有庙,却不是真正的‘庙宇’”。
府文庙亦称学宫,是古代培养封建科举人才的场所,自汉武帝尊孔崇儒,历代相承,推孔子为万世师表,重儒术以治理天下,令郡县皆建学宫,以为官绅士人奉祀瞻仰之地。故历代郡县官吏都把营建和培修学宫作为重视文教的标志。据考证,石阡早在秦、唐两代有建置。只因僻处西南边陲,交通梗阻,中原王朝更替频繁,而且北方多事,难于兼顾,孔孟儒学不能广为传播。迄明代石阡设府,立学始见于方志。
石阡府文庙位于县城东南越城路,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由时任知府李鉴修建,因在石阡设府的同一年修建,故称“府文庙”。府文庙历经战火,多次重修。至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知府董醇重修后,庙制稳定。府文庙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整个庙基坐东朝西,庙分三进院落,院基渐次升高,由西向东自下而上分别建有庙墙、泮池、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两庑、天子台、大成殿以及崇圣祠、考棚等。解放初期,泮池、状元桥、棂星门、崇圣祠、考棚等被毁。
文庙正中为大成殿,殿外为丹墀,丹墀左右为东西阶,阶下为天子台,天子台上下各有双龙抢宝和鲤鱼跳龙门巨型浮雕一块,左右列东西两庑各三间,现作为“可爱的泉都辉煌五十周年成就图片展”陈列室。前为大成门五间,其左右两间原为文武官员斋更衣室,门外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大成门外有桂花古树二株,四季浓阴,八月花开,一黄一白,香飘满城。中间稍下丈余,竖立石坊为棂星门,门外为泮池及状元桥,池前左右有门题曰:“礼门”、“义路”。门外各立下马碑,大成殿之后有崇圣祠,周围绕以红墙,庙基长二十六丈五尺,阔七丈八尺。
游览完了府文庙,接着便去了禹王宫。
禹王宫又称水府阁。坐北向南。中轴对称。原有牌楼式山门、戏楼、两厢、正殿、后殿等。现戏楼及东厢房已毁。占地面积约1540平方米。建筑面积1428平方米。内有石、木雕刻图案多种。禹王宫正殿、后殿均有大梁题记。正殿大梁题记为:“皇清嘉庆贰拾年岁次乙亥立”,即公元1815年;后殿大梁题记为:“皇清乾隆乾隆肆拾伍年岁次庚子立”,即公元1780年。这是迄今发现的石阡境内现存最早的古代木构建筑。
看完了禹王宫,又去看了启灵桥。
启灵桥又名“石阡大桥”,位于城西北龙底江上,东抵汤山镇平桥街北端,西抵临江楼南侧,古设木桥于此,名“河下桥”。明万历十年(1582),知府袁亮创修石墩,架木为梁,取名“启灵桥”,但遇洪峰骤发,仍有冲毁之虞,清乾隆二十年(1757),知府时廷霭倡议募捐建石拱桥,经七年而竣工,共十一拱,全长一百四十米。桥上建高亭,翼鳞凌空,若长虹卧波,飞龙饮水,景观极美。桥墩呈分水尖状,可减少洪水冲力。两端拱高七米余,相向递增高度。至桥中心孔高为十米半,利于主流排泄,拱顶悬“斩龙剑”一把,意在镇慑蛟龙,免致泛滥雨水。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同治元年(1862),洪水泛滥,河水冲毁西岸三孔,遂加强木以渡,维持了15年。光绪四年(1878),郡守陈柱安、增生夏纯花倡议募捐复修,得以修缮。民国前期,桥上亭圮。解放后,经省交通部门勘定,该桥属全省大型桥梁之一,注册定名“石阡大桥”。自六年代起,政府对桥塘墩、石栏进行了加固,并改两端石阡级处为木杵桥梁,后又改为混凝土板桥,至此全桥增为十三孔跨,全长一百六十九米,高八米,桥面宽五米,安全载重十吨,为县城至省城贵阳的必经之公路桥。
上午的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游完启灵桥,吃中饭的时间便到了。
导游黄桂蓉与蒋副会长商量之后,找了一处特色餐馆,吃了一顿特色餐,让吴总等人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糯糍粑粘黄豆粉,田理麦觉得武陵山中的饮食没有多大差别,那糯糍粑粘黄豆粉他也吃过。
中饭结束时,田理麦买了单。
吃过午饭之后,黄桂蓉对蒋副会长说道:“蒋会长,下午我们只去看红军的指挥部行不?上午的时间安排太紧了,下午松散一点!”
蒋会长笑着说道:“好,小黄,今天整天的日程,你上午将时间赶了!”
“蒋会长,今天的行程,本来就只需要大半天时间,等会儿看完之后,让吴总他们休息一下!”黄桂蓉说道。
蒋会长笑着开玩笑说道:“吴总,我们小黄挺体贴你的!”
吴总笑笑对黄桂蓉说道:“谢谢小黄!”
一行人坐车来了石阡县城中心的长征路东侧。
黄桂蓉一下车,便讲解道:“石阡,是一个古老的地方,但它更是一块热土,无数的革命先烈长眠在了这里。下面我们参观的是红军团总指挥部旧址。
“这处旧址是一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由经堂、神甫楼、修女楼三个建筑所组成。红军军团总指挥部及司令部旧址为南楼;石阡会议旧址为经堂;红军的许多高级将领等领导人住址为批楼。
“石阡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曾两次过境,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丰功伟绩。红军第一次到石阡是1934年7月,当时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一部主力,根据中央命令,从湘鄂西根据地出发,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转移西征。在这过程中,经劳战士们历尽艰辛,用鲜血换来了红某军团主力与红某军的胜利会师,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战略整体。之后,开辟了湘、鄂、川、黔根据地,有利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红军第二次到石阡是1935年11月,根据红军最高指挥部的指示和遵义会议精神,结合面临的实际情况,决定向贵州石阡等地区进行战略转移,以创建新根据地。红军突破敌人封锁,占领部分重要城镇,1936年1月向石阡挺进。11日直取石阡县城。总指挥部、军团司令部及其直属机关,分别驻天主堂内,当时的军团首长等领导人亦驻天主堂,其余各部队分别驻县城郊区。红军在石阡进行了十天的休整,开展了以下主要活动:组织群众打倒土豪劣绅,解救劳苦大众;开展丰富生动的宣传活动,传播革命真理;建立游击队,扩充新战士八百多人;修造武器,缝制军装;组织干部学文化、政治;建立教导队;派遣部队歼击反动武装等。总政治部还在天主堂召开党的积极分子活动会议,红军政治委员还做了重要报告。这次会议为克服红军中的消极情绪、坚定红军指战员一往无前胜利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月19日,党的军分委及总部负责人等在天主堂开了重要会议。会上分析了敌我势态以及地形条件,决定转移至乌江以南广大地区活动。20日,红军近二万人在石阡大桥两岸集合,向黔大毕方向进发,22日全部离开石阡。红军在石阡播下革命火种,留下不少革命文物,在石阡人民心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现在神甫楼仍存有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和漫画,一共多达二十余幅,在贵州省内也不可多见。
“1981年,石阡县人民政府将旧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在北楼开设了“红军长征经石阡文物陈列馆”,馆内共展出文物400余件,现已接待的人次达15万。”
导游黄桂容讲完了红军军团指挥部,接着还简略介绍了甘溪红军烈士纪念碑。甘溪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佛顶山脚下,1967年,县人民政府建成,占地300平方米,高约3米,长约50米,塔基一面依山,三面以料石垒砌。周围植有草坪、树木,草坪中心砌一宝塔形正方体,三级石碑座,碑为长方体,高7米,上面刻有“无产阶级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基阶上竖着“红军烈士纪念碑”,上面刻着甘溪战役简况碑文。1934年,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红六军团长征经过石阡甘溪,遭***湘、桂、黔省军主力伏击,红军伤亡惨重,最后突破重围与红二军团会师。
之后导游黄桂蓉见时间还早,又讲述了红军的战斗故事。首先讲的是困牛山100余红军战士集体跳崖的故事。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即将失败,奉央中革军委命令,红军一部于8月7日率长征先遣部队红某军团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到黔东根据地与另一支红军队伍会合,10月7日途经石阡在甘溪与桂敌发生遭遇战,陷入***湘、桂、黔三省敌军24个团的包围之中。甘溪遭遇战之后的十多个日。日夜夜,红某军团转战于石阡,浴血奋战石阡。10月16日,为粉碎敌军24个团10余日的围追堵截,红某师某团800余人在师长和团长田率领下奉命断后,军团主力从朱家坝南撤二进甘溪突围出石阡,在石阡龙塘打响了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困牛山战斗,100余红军用生命写下了跳崖壮举。
困牛山战斗是红某团断后,军团主力南撤突围出石阡的一场战斗。战地地域有板桥、朱家坝、关口、川岩坝、困牛山、晏家湾、国荣、甘溪等地,关口和困牛山比较激烈,困牛山尤为悲壮。
(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