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怪诞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正月初八,刚刚登基为大顺朝皇帝的李自成,就带着部队从西安出发,亲征北京。留守西安的还是田见秀,看来李自成是决心让田见秀一直与李岩打交道了。
百万大军渡过黄河,没有直进太原,而是沿河向南北进击,把太原周边的官军都解决了,才向太原进发。同时让刘芳亮带兵南下,收复晋南之地。李自成和刘宗敏带主力进攻太原。
山西巡抚蔡懋德本来打算在平阳整顿河防,想把李自成挡在黄河沿线。可是去了之后发现士兵们没有粮饷,士气低迷。于是请两位郡王捐些粮饷,结果自然是一文钱都没有拿到。
河防既然守不住了,而且晋王又急着让他回去守太原,于是他只好返回太原。可是却被巡按御史弹劾,说他擅自放弃平阳,还被崇祯给免职了。真是做事的不如动嘴的,让山西官员们大为失望。
不过蔡懋德还是忠心,新任的巡抚没来,他还是尽力守城。等李自成的大军到了太原城下,晋王也终于大方了一下,拿出三千两银子,招募死士杀贼,可是这钱却被山西提学给截留了,这下守军更加不愿意死守了。终于,二月初八日,守军开门投降,太原不战而下。
山西百姓早就知道李自成不杀掠,不奸淫,还不征收税赋,所以都是对李自成热烈欢迎。可是部队总是要吃饭的,不向百姓征收,就只能向官绅伸手了。
在陕西的时候,那些官绅就不配合,让他们自己报捐输,一个个小气的很。但是大刑一上,就一个个慢慢的往出吐,挨一顿刑,就多交一些出来。所以他们来了山西也就不客气了,直接任命地方官员,然后让他们向官绅富户筹集粮饷。一时之间,太原各个衙门都是惨嚎连连,那些富绅人家则是每天都向军营里送银钱粮米。
李自成一面等粮饷充足,一面休整部队,就在太原先停了下来。
北京的崇祯终于收到了李自成称帝,并且渡河进攻山西的消息,那是又气又急。张献忠不过称个王,李自成居然直接称皇帝了,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可是不可忍归不可忍,他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呀。
数一数他手里的兵将,只剩下大同、宣府、山海关这些边镇兵将了。大同,宣府要阻击李自成,自然不能调动,就剩下关外的吴三桂了。可是宁远以南还有好几座新筑的城池,里面还有十数万百姓。更关键的是,这吴三桂一撤,就等于是将关外之地全部送给了清国,这个历史责任崇祯可不敢背负。
于是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正月十三的早朝上,他感叹时局艰难,对不起列祖列宗,准备御驾亲征,与闯贼决战,安定社稷。就算是战死沙场也没有怨恨的,不过是死不瞑目而已。
朝中大臣们一听,就赶紧一个一个的说愿意替代皇帝督师,给陛下分忧。不过朝臣们的请求都没有被崇祯同意,等李建泰上前请求的时候,崇祯却是答应了下来。
崇祯也是没有办法了,这李建泰有没有领军的能力暂且不用说,这个他都不考虑了。关键是李建泰是山西曲沃人,是大富之家。他现在是无钱无粮,也终于把主意打到大户的身上了。
李建泰也想的明白,流贼既然已经到了山西,那他老家的钱财与其让流贼给抢去,还不如拿出来做军资,博一个急公好义,毁家纾难的名头。于是他也就慷慨陈辞,爽快的答应了下来。
正月二十六,崇祯亲自给李建泰送行,并且下敕书和赐尚方剑,让李建泰便宜行事,俱不中制。这权利可是比杨嗣昌等人大的多了,当年最多也就是能杀个副将,参将以下的武将。现在是形式所迫,给了李建泰全权,不但武将,就算是巡抚总督,也可以一刀砍了。
这要是在十年前,哪怕是五年前也还能有不小的威慑力。那个时候的文臣还能指挥的动武将,可是现在,文臣连个亲兵家将都没有,又不能给军兵们发出粮饷来,根本就没人听他们的。就算是把督抚大员都砍了,也是无济于事。不过是崇祯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而已。
李建泰离京,就带着三千京营南下保定。朝廷众臣的意见是,北边有宁武,大同,宣府,居庸等关隘和重兵,流贼必然不敢走这条路。所以流贼的攻击方向,只能是从真定北上,因此保定就成了关键之处。
京营因为瘟疫兵力大减,所以崇祯只能拨给李建泰三千人马。同时许诺,要是流贼势大,可以调集边关的边兵去支援,让李建泰赶紧募练新军,加强保定的防御。
这就是文官的一厢情愿了,他们只知道什么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的谋略,却是不知道具体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现在是李自成强,朝廷弱,他自然不会避实击虚,反而是会主动寻求决战,消灭朝廷的军队,而后再去攻取北京孤城。
不过很不巧,李建泰还在北京呢,曲沃就被刘芳亮占领了,不过是朝廷消息闭塞,不知道而已。
等李建泰一走,崇祯就又提出了让吴三桂来关内剿贼的事情。前几天他就提过,不过是提出让吴三桂带五千精兵过来,其他的兵将还留守关外。可是他也没有下旨,而是让朝臣们商量。
而崇祯手下的大臣们也都知道他的作风。但凡有一点儿风险的,皇帝都是会撇清的一干二净。从陈新甲议和,再到孙传庭战败,罪过全都让臣下担着了,谁还敢出头呀?
大臣们充分发扬拖字决的威力,反正就是商量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拖着就是了。皇帝不拍板,他们也没有结论。都是爱惜羽毛的人,最终目的,就是不能让“将国土拱手送与敌国”的罪名落到自己头上。
这一拖,崇祯等不急了,再等下去,山西就全部陷落了。于是他只好自己拍板,让吴三桂撤回关内,来山西助剿。
可是放弃宁远不是一句话的事。军队有不少是辽东人,总要安抚吧。关外的百姓,也不能都丢给清国,也要有安置的策略吧。放弃宁远之后,就剩下一个山海关了,兵力重新调配这也需要计议吧。总之这一个个的问题,让吴三桂弃守宁远的事情一直都在计划之中,而没有付诸行动。
正月初八,刚刚登基为大顺朝皇帝的李自成,就带着部队从西安出发,亲征北京。留守西安的还是田见秀,看来李自成是决心让田见秀一直与李岩打交道了。
百万大军渡过黄河,没有直进太原,而是沿河向南北进击,把太原周边的官军都解决了,才向太原进发。同时让刘芳亮带兵南下,收复晋南之地。李自成和刘宗敏带主力进攻太原。
山西巡抚蔡懋德本来打算在平阳整顿河防,想把李自成挡在黄河沿线。可是去了之后发现士兵们没有粮饷,士气低迷。于是请两位郡王捐些粮饷,结果自然是一文钱都没有拿到。
河防既然守不住了,而且晋王又急着让他回去守太原,于是他只好返回太原。可是却被巡按御史弹劾,说他擅自放弃平阳,还被崇祯给免职了。真是做事的不如动嘴的,让山西官员们大为失望。
不过蔡懋德还是忠心,新任的巡抚没来,他还是尽力守城。等李自成的大军到了太原城下,晋王也终于大方了一下,拿出三千两银子,招募死士杀贼,可是这钱却被山西提学给截留了,这下守军更加不愿意死守了。终于,二月初八日,守军开门投降,太原不战而下。
山西百姓早就知道李自成不杀掠,不奸淫,还不征收税赋,所以都是对李自成热烈欢迎。可是部队总是要吃饭的,不向百姓征收,就只能向官绅伸手了。
在陕西的时候,那些官绅就不配合,让他们自己报捐输,一个个小气的很。但是大刑一上,就一个个慢慢的往出吐,挨一顿刑,就多交一些出来。所以他们来了山西也就不客气了,直接任命地方官员,然后让他们向官绅富户筹集粮饷。一时之间,太原各个衙门都是惨嚎连连,那些富绅人家则是每天都向军营里送银钱粮米。
李自成一面等粮饷充足,一面休整部队,就在太原先停了下来。
北京的崇祯终于收到了李自成称帝,并且渡河进攻山西的消息,那是又气又急。张献忠不过称个王,李自成居然直接称皇帝了,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可是不可忍归不可忍,他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呀。
数一数他手里的兵将,只剩下大同、宣府、山海关这些边镇兵将了。大同,宣府要阻击李自成,自然不能调动,就剩下关外的吴三桂了。可是宁远以南还有好几座新筑的城池,里面还有十数万百姓。更关键的是,这吴三桂一撤,就等于是将关外之地全部送给了清国,这个历史责任崇祯可不敢背负。
于是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正月十三的早朝上,他感叹时局艰难,对不起列祖列宗,准备御驾亲征,与闯贼决战,安定社稷。就算是战死沙场也没有怨恨的,不过是死不瞑目而已。
朝中大臣们一听,就赶紧一个一个的说愿意替代皇帝督师,给陛下分忧。不过朝臣们的请求都没有被崇祯同意,等李建泰上前请求的时候,崇祯却是答应了下来。
崇祯也是没有办法了,这李建泰有没有领军的能力暂且不用说,这个他都不考虑了。关键是李建泰是山西曲沃人,是大富之家。他现在是无钱无粮,也终于把主意打到大户的身上了。
李建泰也想的明白,流贼既然已经到了山西,那他老家的钱财与其让流贼给抢去,还不如拿出来做军资,博一个急公好义,毁家纾难的名头。于是他也就慷慨陈辞,爽快的答应了下来。
正月二十六,崇祯亲自给李建泰送行,并且下敕书和赐尚方剑,让李建泰便宜行事,俱不中制。这权利可是比杨嗣昌等人大的多了,当年最多也就是能杀个副将,参将以下的武将。现在是形式所迫,给了李建泰全权,不但武将,就算是巡抚总督,也可以一刀砍了。
这要是在十年前,哪怕是五年前也还能有不小的威慑力。那个时候的文臣还能指挥的动武将,可是现在,文臣连个亲兵家将都没有,又不能给军兵们发出粮饷来,根本就没人听他们的。就算是把督抚大员都砍了,也是无济于事。不过是崇祯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而已。
李建泰离京,就带着三千京营南下保定。朝廷众臣的意见是,北边有宁武,大同,宣府,居庸等关隘和重兵,流贼必然不敢走这条路。所以流贼的攻击方向,只能是从真定北上,因此保定就成了关键之处。
京营因为瘟疫兵力大减,所以崇祯只能拨给李建泰三千人马。同时许诺,要是流贼势大,可以调集边关的边兵去支援,让李建泰赶紧募练新军,加强保定的防御。
这就是文官的一厢情愿了,他们只知道什么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的谋略,却是不知道具体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现在是李自成强,朝廷弱,他自然不会避实击虚,反而是会主动寻求决战,消灭朝廷的军队,而后再去攻取北京孤城。
不过很不巧,李建泰还在北京呢,曲沃就被刘芳亮占领了,不过是朝廷消息闭塞,不知道而已。
等李建泰一走,崇祯就又提出了让吴三桂来关内剿贼的事情。前几天他就提过,不过是提出让吴三桂带五千精兵过来,其他的兵将还留守关外。可是他也没有下旨,而是让朝臣们商量。
而崇祯手下的大臣们也都知道他的作风。但凡有一点儿风险的,皇帝都是会撇清的一干二净。从陈新甲议和,再到孙传庭战败,罪过全都让臣下担着了,谁还敢出头呀?
大臣们充分发扬拖字决的威力,反正就是商量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拖着就是了。皇帝不拍板,他们也没有结论。都是爱惜羽毛的人,最终目的,就是不能让“将国土拱手送与敌国”的罪名落到自己头上。
这一拖,崇祯等不急了,再等下去,山西就全部陷落了。于是他只好自己拍板,让吴三桂撤回关内,来山西助剿。
可是放弃宁远不是一句话的事。军队有不少是辽东人,总要安抚吧。关外的百姓,也不能都丢给清国,也要有安置的策略吧。放弃宁远之后,就剩下一个山海关了,兵力重新调配这也需要计议吧。总之这一个个的问题,让吴三桂弃守宁远的事情一直都在计划之中,而没有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