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变革的动荡(2)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犬夜叉】白月光与朱砂痣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四十七章变革的动荡(2)
龙门关闭,结束了。对很多读书人来说,今年一年辛劳都结束了,希望都结束了,留下来的只是等待。仕农工商,在中国读书人的地位是最高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啊。只是今年的考生不再象往年一般,少见了许多从考场出来后得意洋洋的考生,更多的考生是聚集在一起,议论着自己的命运,对于他们来说,今年的考试是最没底气的,走在中国最前端的读书人们,一些人已经隐隐从这一次的考试中发现了一些变化的端倪,只是他们没办法去说清楚,中国将向何处去,因为孔孟文章中没说过。
考卷的批改在考生们焦虑的等待中开始了,对于考生们来说,这是一个漫长而煎熬的时期,要是被他们知道,他们的考卷完全是由一些才从普鲁士回国,年纪不过二十锄头的小伙子们来批改,恐怕他们得吐血了,可他们的命运却完全是操纵在这些小伙子们的手上,因为他们从欧洲回来,他们了解西方,他们是怀抱着一腔热血回国的,批改考卷知识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接下来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他们去翱翔,他们将和新中国一起腾飞,他们是中国崛起的见证人和实施这之一。
考试的结果虽然杨一已经有遇见,可是看见这些乱七八糟的答案时,杨一还是失望了,这就是中国的读书人,到现在绝大部分人还想用圣人文章来诠释日新月异的西方,欧洲人的枪炮声并没有惊醒多少人,读书人尚且如此,何况庶民乎?
不过杨一还是看见了希望,还有一些读书睁开了眼睛,他们通过一切渠道来了解世界,了解这个他们并不知道多少的世界,只有这些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弄潮儿,他们才会成为民族的脊梁。另一点让杨一欣喜的是,这些冷静的读书人他们大都来自东南沿海,那里有杨一播下的种子,也是和西方接触最多的地方。虽然他们只占了少数,但是杨一还是看见了希望,对中国教育制度,取仕制度改革的希望。
考试结果公布了,两千个省考生,上榜者不过三十人,这数字比起以往少了不知道多少,读书人不明白,他们震惊了。接下来的几天,满大街都是沿街买醉的读书热,这倒让北京的服务业兴旺了一把。
可是接下来的另一件事情更让他们震惊,朝廷一纸告示,让天下读书人为之疯狂了,科举制度取消了。
读书人都呆了,年轻的还好,那些上了岁数的读书人就顶不住了,这一消息说是晴天霹雳一点也不为过,说是灭顶之灾也不为过。取消现行的科举制度,完全效仿西方的教育制度,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消息传开,北京震惊,天下震惊。无数的孔孟弟子们痛哭流涕,以头戕地,在北京的举子一千八百多人,联名上书,要求朝廷收回这一圣旨。更有甚者,数百读书人跑到皇宫门口静坐,绝食,抗议朝廷这一举措。
一份《中国时报》在这风口浪尖上悄然出现,它图文并茂,文字辛辣,在不断的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的同时,还不断的针砭世事,批驳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腐朽。关键问题是这份报纸免费的,满大街的小乞丐们都被收拢起来,穿上新制服,上午满大街的发报纸,四处粘贴报纸,下午读书识字。
该报纸一出,顿时把读书人愤怒的视线转移了大半。传承千年的孔孟文化就是这些读书人的祖坟,现在有人在批驳,那就等于就是在挖他们的祖坟,这还了得?不行,一定要反击,愤怒的读书人成群结队的四处寻找报社的地点,可怎么也找不到。就算问那些报童,报童们也是一问三不知。事情还没完,没几天北京成就出现了许多《中国时报》的投稿站,打出了以文会友的招牌,看架势这家报纸是要和读书人打文章战役了。
愤怒的读书人总算找到发泄的地方了,朝廷的衙门不能冲击,那有大兵把守,难道还不能收拾你们这家下报纸吗?虽然他们还是头一次听说报纸这一名词。
读书人们气势汹汹的跑到投稿处,打算砸了y的,可跑到一看,人家那到处贴着君子动口不动手,以文会友,欢迎投稿,投稿有酬,等等告示。看到这些告示,这架就打不起来了,这些宣传告示都点在读书人的死穴上,读书人是绝对不能做有辱斯文的事情的。怎么办?不是一文会友吗?不是要打笔仗吗?写文章可是读书人的强项,既然还有钱拿,那就奉陪到底。于是一些自命文采不凡的读书人变开始依据孔孟之道,引经据典的批驳报纸上的文章,开始这些人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稿费很快就下来,报纸上和快也就开辟了几个专栏,供大家吵架用。
这一下就热闹了,举子们和报社的编辑们打上了笔仗,各执一词,互相攻击。报纸一方坚决认为目前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要变革。举子这一派却拼命反驳,这一场笔仗一开打,就连那些绝食静坐的举子也做不住了,本来肚子饿的就难受,还要看报纸上那些难听的话,这怎么受的了,赶紧的吃点官方送来的免费食物,操起笔杆子,他们要反击。听说这报纸是在全中国发行的,是给天下的读书人看的这还了得,哪能让他们这样诋毁先人圣贤。
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更何况还有写文章吵架挣钱的地方,看着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在大家手里传阅,读书人的虚荣心也的到极大的满足。何况这报纸为了方便大家吵架,居然把吵架专栏弄成一个二十几版的大专栏,让大家吵个够。就在吵架的过程中,这些读书人大部分也在被他们的对手潜移默化了,也被动的接受了不少关于西方的知识。因为报纸的头几版,可顶是介绍天下大事,和介绍西方情况的。
留在北京的读书人没闹几天就转移阵地了,可地方上却没那么平静,随着这一改革制度的推广,地方上可就热闹了,不断有读书人冲击地方学政衙门。
各地官府早有准备,来闹事的都给抓了,然后好吃好住的招待,让他们读书看报,读的是翻译过来西方的书,看的是《中国时报》。全国相对平静的地方就数浙江、江苏、还有内陆的安徽比较平静了,毕竟这些地方是杨一起家的地方,基本上都接受了杨一的教育改革,也出现了大量的新式学校。
虽然早有准备,不过还是有别有用心者利用这一次时间,推波助澜,煽动闹事,早有布置的各地军队立刻出动,把这些萌芽扼杀在摇篮里,不过这事情影响还是深远,各地因为这事闹出的事情,持续不断的延续了一年多,所幸都没闹出什么大事。
历史注定在1862年要不断的发生大事,废除科举的的事情还没平息,各地新式学校还在建立,朝廷又颁布了一项改革制度,这一制度直接导致了西北、东北的兵变。
是什么制度会闹的如此大动干戈呢?那就是剪辫子,全国留辫子的一律剪掉,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原本杨一利用北京政变大肆打压满族人的统治基础,就已经让东北那些铁帽子王们不堪忍受了,现在杨一来这一手,这就是要挖满族人的祖坟了,要断大清朝的龙脉了,他们当然要闹了。东北诸位王爷联合蒙古大部分王爷,联手起兵造反。
1862年3月20日,科举制度废除,4月,朝廷下旨剪辫子,5月初,东北、西北反。
5月10日,东北八位铁帽子王联合蒙古16位王爷,纠集60万大军,分兵两路,一路直扑北京,一路北上,直扑边陲重镇乌兰乌托。中国又陷入一场内战之中。
东北是满族人最后的根基所在,要想把满族人的统治连根拔起,东北问题必须解决。可以说杨一冒险在这个时候下令剪辫子,倒也是想趁着北京政变之后的余威,一举把满族人的势力铲除掉。果然,八旗的铁帽子王们再也坐不住了,连他们一向关系良好的蒙古王爷也都拉下了水。
南下北京的叛军兵分两路,打算出张家口,奔热河,一路沿锦州出山海关。对于东北和蒙古的变故,应该算是在杨一的预料之中了,叛军还未启动,杨一已经调集大军,分别在张家口,山海关严阵以待,东北军区在聂士成的率领下,二十万大军也在乌兰乌托一带集结,阻击叛军,破坏叛军打通连接俄罗斯通道的企图。叛军武器落后,杨一倒不是很担心,分派到地方上的干部由于提前得到消息,都已经提前跑路,只有少数人被叛军所害,杨一唯一担心的是蒙古的铁骑,新军经过扩充后,大部分新兵加入,部队没有多少打骑兵的经验,稍微马虎一点,那就是灾难,叛军大部分都是骑兵,这才是应该正视的。
北京方面,杨一下令部队在北京实行全面戒严,严防奸细作乱,皇帝和太后也被牢牢控制在皇宫内。让杨一放心的是汉人对剪辫子没什么太大的反映,剪就剪吧,这辫子留着也的确累赘。
第四十七章变革的动荡(2)
龙门关闭,结束了。对很多读书人来说,今年一年辛劳都结束了,希望都结束了,留下来的只是等待。仕农工商,在中国读书人的地位是最高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啊。只是今年的考生不再象往年一般,少见了许多从考场出来后得意洋洋的考生,更多的考生是聚集在一起,议论着自己的命运,对于他们来说,今年的考试是最没底气的,走在中国最前端的读书人们,一些人已经隐隐从这一次的考试中发现了一些变化的端倪,只是他们没办法去说清楚,中国将向何处去,因为孔孟文章中没说过。
考卷的批改在考生们焦虑的等待中开始了,对于考生们来说,这是一个漫长而煎熬的时期,要是被他们知道,他们的考卷完全是由一些才从普鲁士回国,年纪不过二十锄头的小伙子们来批改,恐怕他们得吐血了,可他们的命运却完全是操纵在这些小伙子们的手上,因为他们从欧洲回来,他们了解西方,他们是怀抱着一腔热血回国的,批改考卷知识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接下来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他们去翱翔,他们将和新中国一起腾飞,他们是中国崛起的见证人和实施这之一。
考试的结果虽然杨一已经有遇见,可是看见这些乱七八糟的答案时,杨一还是失望了,这就是中国的读书人,到现在绝大部分人还想用圣人文章来诠释日新月异的西方,欧洲人的枪炮声并没有惊醒多少人,读书人尚且如此,何况庶民乎?
不过杨一还是看见了希望,还有一些读书睁开了眼睛,他们通过一切渠道来了解世界,了解这个他们并不知道多少的世界,只有这些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弄潮儿,他们才会成为民族的脊梁。另一点让杨一欣喜的是,这些冷静的读书人他们大都来自东南沿海,那里有杨一播下的种子,也是和西方接触最多的地方。虽然他们只占了少数,但是杨一还是看见了希望,对中国教育制度,取仕制度改革的希望。
考试结果公布了,两千个省考生,上榜者不过三十人,这数字比起以往少了不知道多少,读书人不明白,他们震惊了。接下来的几天,满大街都是沿街买醉的读书热,这倒让北京的服务业兴旺了一把。
可是接下来的另一件事情更让他们震惊,朝廷一纸告示,让天下读书人为之疯狂了,科举制度取消了。
读书人都呆了,年轻的还好,那些上了岁数的读书人就顶不住了,这一消息说是晴天霹雳一点也不为过,说是灭顶之灾也不为过。取消现行的科举制度,完全效仿西方的教育制度,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消息传开,北京震惊,天下震惊。无数的孔孟弟子们痛哭流涕,以头戕地,在北京的举子一千八百多人,联名上书,要求朝廷收回这一圣旨。更有甚者,数百读书人跑到皇宫门口静坐,绝食,抗议朝廷这一举措。
一份《中国时报》在这风口浪尖上悄然出现,它图文并茂,文字辛辣,在不断的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的同时,还不断的针砭世事,批驳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腐朽。关键问题是这份报纸免费的,满大街的小乞丐们都被收拢起来,穿上新制服,上午满大街的发报纸,四处粘贴报纸,下午读书识字。
该报纸一出,顿时把读书人愤怒的视线转移了大半。传承千年的孔孟文化就是这些读书人的祖坟,现在有人在批驳,那就等于就是在挖他们的祖坟,这还了得?不行,一定要反击,愤怒的读书人成群结队的四处寻找报社的地点,可怎么也找不到。就算问那些报童,报童们也是一问三不知。事情还没完,没几天北京成就出现了许多《中国时报》的投稿站,打出了以文会友的招牌,看架势这家报纸是要和读书人打文章战役了。
愤怒的读书人总算找到发泄的地方了,朝廷的衙门不能冲击,那有大兵把守,难道还不能收拾你们这家下报纸吗?虽然他们还是头一次听说报纸这一名词。
读书人们气势汹汹的跑到投稿处,打算砸了y的,可跑到一看,人家那到处贴着君子动口不动手,以文会友,欢迎投稿,投稿有酬,等等告示。看到这些告示,这架就打不起来了,这些宣传告示都点在读书人的死穴上,读书人是绝对不能做有辱斯文的事情的。怎么办?不是一文会友吗?不是要打笔仗吗?写文章可是读书人的强项,既然还有钱拿,那就奉陪到底。于是一些自命文采不凡的读书人变开始依据孔孟之道,引经据典的批驳报纸上的文章,开始这些人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稿费很快就下来,报纸上和快也就开辟了几个专栏,供大家吵架用。
这一下就热闹了,举子们和报社的编辑们打上了笔仗,各执一词,互相攻击。报纸一方坚决认为目前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要变革。举子这一派却拼命反驳,这一场笔仗一开打,就连那些绝食静坐的举子也做不住了,本来肚子饿的就难受,还要看报纸上那些难听的话,这怎么受的了,赶紧的吃点官方送来的免费食物,操起笔杆子,他们要反击。听说这报纸是在全中国发行的,是给天下的读书人看的这还了得,哪能让他们这样诋毁先人圣贤。
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更何况还有写文章吵架挣钱的地方,看着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在大家手里传阅,读书人的虚荣心也的到极大的满足。何况这报纸为了方便大家吵架,居然把吵架专栏弄成一个二十几版的大专栏,让大家吵个够。就在吵架的过程中,这些读书人大部分也在被他们的对手潜移默化了,也被动的接受了不少关于西方的知识。因为报纸的头几版,可顶是介绍天下大事,和介绍西方情况的。
留在北京的读书人没闹几天就转移阵地了,可地方上却没那么平静,随着这一改革制度的推广,地方上可就热闹了,不断有读书人冲击地方学政衙门。
各地官府早有准备,来闹事的都给抓了,然后好吃好住的招待,让他们读书看报,读的是翻译过来西方的书,看的是《中国时报》。全国相对平静的地方就数浙江、江苏、还有内陆的安徽比较平静了,毕竟这些地方是杨一起家的地方,基本上都接受了杨一的教育改革,也出现了大量的新式学校。
虽然早有准备,不过还是有别有用心者利用这一次时间,推波助澜,煽动闹事,早有布置的各地军队立刻出动,把这些萌芽扼杀在摇篮里,不过这事情影响还是深远,各地因为这事闹出的事情,持续不断的延续了一年多,所幸都没闹出什么大事。
历史注定在1862年要不断的发生大事,废除科举的的事情还没平息,各地新式学校还在建立,朝廷又颁布了一项改革制度,这一制度直接导致了西北、东北的兵变。
是什么制度会闹的如此大动干戈呢?那就是剪辫子,全国留辫子的一律剪掉,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原本杨一利用北京政变大肆打压满族人的统治基础,就已经让东北那些铁帽子王们不堪忍受了,现在杨一来这一手,这就是要挖满族人的祖坟了,要断大清朝的龙脉了,他们当然要闹了。东北诸位王爷联合蒙古大部分王爷,联手起兵造反。
1862年3月20日,科举制度废除,4月,朝廷下旨剪辫子,5月初,东北、西北反。
5月10日,东北八位铁帽子王联合蒙古16位王爷,纠集60万大军,分兵两路,一路直扑北京,一路北上,直扑边陲重镇乌兰乌托。中国又陷入一场内战之中。
东北是满族人最后的根基所在,要想把满族人的统治连根拔起,东北问题必须解决。可以说杨一冒险在这个时候下令剪辫子,倒也是想趁着北京政变之后的余威,一举把满族人的势力铲除掉。果然,八旗的铁帽子王们再也坐不住了,连他们一向关系良好的蒙古王爷也都拉下了水。
南下北京的叛军兵分两路,打算出张家口,奔热河,一路沿锦州出山海关。对于东北和蒙古的变故,应该算是在杨一的预料之中了,叛军还未启动,杨一已经调集大军,分别在张家口,山海关严阵以待,东北军区在聂士成的率领下,二十万大军也在乌兰乌托一带集结,阻击叛军,破坏叛军打通连接俄罗斯通道的企图。叛军武器落后,杨一倒不是很担心,分派到地方上的干部由于提前得到消息,都已经提前跑路,只有少数人被叛军所害,杨一唯一担心的是蒙古的铁骑,新军经过扩充后,大部分新兵加入,部队没有多少打骑兵的经验,稍微马虎一点,那就是灾难,叛军大部分都是骑兵,这才是应该正视的。
北京方面,杨一下令部队在北京实行全面戒严,严防奸细作乱,皇帝和太后也被牢牢控制在皇宫内。让杨一放心的是汉人对剪辫子没什么太大的反映,剪就剪吧,这辫子留着也的确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