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特区(2)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犬夜叉】白月光与朱砂痣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四十九章特区(2)
杨一这次出来,还真有点偷跑的意思。如今皇帝不管事,太后慈禧也称病不出(其实是被软禁),国家大事都由杨一和他一帮子手下说了算,杨一实际上已经行使了皇帝的一切权利,说杨一是个没有名分的皇帝一点也不过分。
事先不打招呼,就这么跑出来,看起来的确有些不负责,不过杨一不是不知道轻重的人,如今国家所有决策性的大事基本没有,具体实施上张键他们也能对付的来,跟着杨一久了,大家都知道杨一做事的风格和特点,平时杨一也就是签个字什么的,真正要做的事还真没多少,杨一说到底还不是封建皇帝,不搞什么中央集权,权利下放,各部分工明确,抓牢军权,这些道理杨一清楚的很。之所以敢偷跑,就是因为现在国内没什么大事,而杨一心里又有些想法,目前还不确定,所以要出来看看,才好做决定。
如今这官道修的也有些样子了,水泥修建的大路平坦宽阔,马车跑在上面四平八稳,唯一遗憾的是速度上还不如汽车,南下的铁路也还没通车,只好委屈自己坐马车了。
头枕在小月的大腿上,微微摇晃的马车,马蹄踩在马路上,发出滴答滴答清脆的声音。杨一眼睛闭着,两个女人一看就知道,杨一脑子里又在想事情了,便也都不说话,只是打开车窗,看着路边的景致。
马路上很干净,对这道路的保护,杨一是下了死命令的,下面的人也还真有点办法,组织了护路队,到处巡查,所有牛马一般不让上路,拉车的牲口上路前一定要在马屁股后弄个器皿,专门防止牲口乱拉屎,污了这马路。
太阳渐渐升高,气温也有点上来了,通州已经在望。
“停一下,我想下来看看。”杨一叫停马车,来到路边的田里,麦子已经开始抽穗,田间有农夫在伺弄庄稼,杨一看了看抽穗的麦子,顶着炕人的日头,来到田边的大树下,冲着正在小事休息的一位老汉笑道:“老人家,天热,讨口水喝。”
老汉一看杨一穿的一身光险,怎么看都象街面上的老爷,再看看路边的大马车,估计杨一就是个富贵人家出来的,赶紧站起身来,谦卑的给杨一恭身行礼道,拿出一个海碗来,倒上水洗了几遍,这才敢端给杨一道:“这位爷,茶叶粗了,您凑合着解渴。”
杨一见老汉局促,心道是自己的打扮出了问题。杨一一屁股就坐到地上,仰头喝下碗中茶水,这才对老汉道:“老人家,别客气。坐吧,来抽颗烟。”书着杨一摸出包卷烟,递给老汉一棵。
这卷烟可是杨一最得意的创举,来到这地方后,最大的烦恼莫过于没烟抽,普通的生烟丝用旱烟馆来抽,实在是难抽,这两年杨一终于弄出了卷烟机器,还亲自抓了这香烟生产,终于弄出烤烟型的香烟,总算解了杨一的瘾头。
卷烟虽然好抽,可是普通百姓可没多少舍得话钱买,一般都在城市卖,还有海外市场,这些卷烟大部分都销到欧洲,着实为杨一挣了不少的外汇。
老汉一见杨一递来的高档货,赶紧笑眯眯的接过,杨一拿出火柴划着,要给老汉点上。
“别,这位老爷,您这不是在折杀老汉吗,您这样的贵人可不不敢让您点火。”老汉赶紧推拒,杨一也不好坚持,把火柴塞给老汉,让他自己点上。
“老人家,今年这庄稼长的不错啊。”
“托付,托福,这几年年景都不错,去年倒是大旱,多亏了知县大人,早些年就带着大家伙修沟渠,把水引到这地头,今年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的,估计年底能有个好收成。”老汉吸了口烟,眯着眼睛得意的看着田里的庄稼。
“老爷子,您说的知县是不是通县马大人啊?”
“是啊,他个是个好官据说还留过洋,喝过洋墨水叻。”老头为本地有这样一为好官自豪的笑起来。
通县知县马权,这个人杨一是知道的。多年了把各个年龄段的青年才俊送到海外留学的举措,如今总算是见到效果了,马权是第一批出去的,回来的时候杨一家过他们,有印象。
这时候沈清霜站出马车,朝杨一招手,杨一知道在催自己上路了,便对那老汉道:“大爷,打扰了,我得走了。“说着便跑到马车上。
“爷,这路上热的紧,我们是妇道人家,不好下来,还是先到通州再说吧?”杨一点点头,冲赵子平挥了挥手,马车启动朝通州而去,这一次偶然的谈话,杨一记住了马权。
这一趟出门,杨一除了两女眷,还带了赵子平和三个侍卫,人多了目标大,杨一也不愿意太招摇。一路南下,渐渐的出了河北,进入山东地界,也许是由于时间不着急,杨一就这么慢悠悠的朝南而去。过了黄河进入河南,沿途就开始出现另一付景象了,教之河北山东,河南明显看起来要冷清许多,一路的房子看起来也要破旧许多,而且都还是土坯做的。不过田里的庄稼看起来还长的不错,河南之苦,杨一还是有数的,河南一带,黄河数次决口,民间元气大伤,恢复起来要慢上许多,这些年政策上优惠虽然也多,不过看起来还是比别的地方要苦,就连道路也不如其他地方,大部分路段都还是石子铺的,颠簸的厉害,知识到了开封这样的大城市,才难得见到水泥道路。
一路过来,杨一见到最多的莫过于修建铁路的现场,几乎每走一段就能看见远处有民工在铁路工地上干活,看来这铁路解决了很多劳动力的问题,民间随清苦,但并不乱,可见河南一带的官员工作还是有成效的。进入江苏,一切似乎又是另一番景象,江苏是杨一的老窝之一,各种基础良好,江苏巡抚许名是杨一的老朋友,当初杨一也曾几次想把许名弄到北京,许名拒绝道:“北京那地方没多大意思,我这热闹怕冷,你就让我在南方呆着,我帮你看好这一省之地。”
进入江苏,沿途就经常能看见工厂了,路边还不时能看见高高的烟囱,马路上车马也多了起来,道路状况也良好。杨一的心情也好起来,可是没过多久,杨一的脸又沉了下来。
原来杨一发现,这一路过来,留着辫子的人还是很多,原本以为进入江苏会好一些,没想到江苏也一样,留着长辫子的人还是大有人在。当初下达剪辫子的政令,还都是以自愿为原则,此事虽小,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要想改变以前遗留的一些弊病,道路还很漫长。一个念头在杨一的心中更加清晰了。次念一生,杨一也没多少兴致在路上耽搁了,催着赵子平他们赶紧前进,目标南京。
杨一心中所想者,那就是弄几个地方,基本按照西方的社会模式办,辫子也由官方出面,强行剪去,还有妇女解放的问题,女人至今还缠脚,也得弄出个突破口来,让女性走出家门,就进学堂,并在这些地方实行强制的义务教育,杨一决定,这些地方叫特区,尽管这个名词来自未来,不过杨一觉得很适用。
杨一到达南京,时候以进三伏,南京不愧是火炉,热的难受。见到许名的时候,双方不免寒暄一番,叙说别情。很快杨一就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并点告张键,照这个意思弄出个方案来。
从目前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全盘西化民间阻力太大,也不现实,弄不好就是个四不像,还不日集中精力,先弄出几个点来,慢慢形成一个面,然后慢慢扩大,渐渐遍布全国。
上海,宁波,杭州,苏州,厦门,广州,成为了第一批特区,筹备工作也很快展开。对于特区,杨一也抱有几大的热情,特区的许多概念,杨一还是承袭了历史上中国改革的办法。免税五年,不论男女都实行强制的十年义务教育,妇女禁止缠足,兴办大学,不过现在的特区和历史上的特区还是有很多区别的,一个是社会主义的特区,一个的封建王国的特区。
此举一出,全国又是一片惊呼声,反对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封建社会的女人,不能算一个完全的人,她们以法律的形式被约束成男人的附属品,自由民主对她们来说是如此的遥不可及,杨一决心打破坚冰,并以特区为突破后,全面改变这个国家。尽管这些年来,中国变化很大,但杨一觉得,变化还不够。
任何一项新鲜事物的出现,在中国要被接受,其难度比起西方,那要大的多了,外国的还东西,到了中国没有不走样的。钱钟书的这句话,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无奈。漫长的封建社会造成的众多顽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可又必须改变。
就在全国的反对声中,杨一却得到了来自海外的支持。
第四十九章特区(2)
杨一这次出来,还真有点偷跑的意思。如今皇帝不管事,太后慈禧也称病不出(其实是被软禁),国家大事都由杨一和他一帮子手下说了算,杨一实际上已经行使了皇帝的一切权利,说杨一是个没有名分的皇帝一点也不过分。
事先不打招呼,就这么跑出来,看起来的确有些不负责,不过杨一不是不知道轻重的人,如今国家所有决策性的大事基本没有,具体实施上张键他们也能对付的来,跟着杨一久了,大家都知道杨一做事的风格和特点,平时杨一也就是签个字什么的,真正要做的事还真没多少,杨一说到底还不是封建皇帝,不搞什么中央集权,权利下放,各部分工明确,抓牢军权,这些道理杨一清楚的很。之所以敢偷跑,就是因为现在国内没什么大事,而杨一心里又有些想法,目前还不确定,所以要出来看看,才好做决定。
如今这官道修的也有些样子了,水泥修建的大路平坦宽阔,马车跑在上面四平八稳,唯一遗憾的是速度上还不如汽车,南下的铁路也还没通车,只好委屈自己坐马车了。
头枕在小月的大腿上,微微摇晃的马车,马蹄踩在马路上,发出滴答滴答清脆的声音。杨一眼睛闭着,两个女人一看就知道,杨一脑子里又在想事情了,便也都不说话,只是打开车窗,看着路边的景致。
马路上很干净,对这道路的保护,杨一是下了死命令的,下面的人也还真有点办法,组织了护路队,到处巡查,所有牛马一般不让上路,拉车的牲口上路前一定要在马屁股后弄个器皿,专门防止牲口乱拉屎,污了这马路。
太阳渐渐升高,气温也有点上来了,通州已经在望。
“停一下,我想下来看看。”杨一叫停马车,来到路边的田里,麦子已经开始抽穗,田间有农夫在伺弄庄稼,杨一看了看抽穗的麦子,顶着炕人的日头,来到田边的大树下,冲着正在小事休息的一位老汉笑道:“老人家,天热,讨口水喝。”
老汉一看杨一穿的一身光险,怎么看都象街面上的老爷,再看看路边的大马车,估计杨一就是个富贵人家出来的,赶紧站起身来,谦卑的给杨一恭身行礼道,拿出一个海碗来,倒上水洗了几遍,这才敢端给杨一道:“这位爷,茶叶粗了,您凑合着解渴。”
杨一见老汉局促,心道是自己的打扮出了问题。杨一一屁股就坐到地上,仰头喝下碗中茶水,这才对老汉道:“老人家,别客气。坐吧,来抽颗烟。”书着杨一摸出包卷烟,递给老汉一棵。
这卷烟可是杨一最得意的创举,来到这地方后,最大的烦恼莫过于没烟抽,普通的生烟丝用旱烟馆来抽,实在是难抽,这两年杨一终于弄出了卷烟机器,还亲自抓了这香烟生产,终于弄出烤烟型的香烟,总算解了杨一的瘾头。
卷烟虽然好抽,可是普通百姓可没多少舍得话钱买,一般都在城市卖,还有海外市场,这些卷烟大部分都销到欧洲,着实为杨一挣了不少的外汇。
老汉一见杨一递来的高档货,赶紧笑眯眯的接过,杨一拿出火柴划着,要给老汉点上。
“别,这位老爷,您这不是在折杀老汉吗,您这样的贵人可不不敢让您点火。”老汉赶紧推拒,杨一也不好坚持,把火柴塞给老汉,让他自己点上。
“老人家,今年这庄稼长的不错啊。”
“托付,托福,这几年年景都不错,去年倒是大旱,多亏了知县大人,早些年就带着大家伙修沟渠,把水引到这地头,今年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的,估计年底能有个好收成。”老汉吸了口烟,眯着眼睛得意的看着田里的庄稼。
“老爷子,您说的知县是不是通县马大人啊?”
“是啊,他个是个好官据说还留过洋,喝过洋墨水叻。”老头为本地有这样一为好官自豪的笑起来。
通县知县马权,这个人杨一是知道的。多年了把各个年龄段的青年才俊送到海外留学的举措,如今总算是见到效果了,马权是第一批出去的,回来的时候杨一家过他们,有印象。
这时候沈清霜站出马车,朝杨一招手,杨一知道在催自己上路了,便对那老汉道:“大爷,打扰了,我得走了。“说着便跑到马车上。
“爷,这路上热的紧,我们是妇道人家,不好下来,还是先到通州再说吧?”杨一点点头,冲赵子平挥了挥手,马车启动朝通州而去,这一次偶然的谈话,杨一记住了马权。
这一趟出门,杨一除了两女眷,还带了赵子平和三个侍卫,人多了目标大,杨一也不愿意太招摇。一路南下,渐渐的出了河北,进入山东地界,也许是由于时间不着急,杨一就这么慢悠悠的朝南而去。过了黄河进入河南,沿途就开始出现另一付景象了,教之河北山东,河南明显看起来要冷清许多,一路的房子看起来也要破旧许多,而且都还是土坯做的。不过田里的庄稼看起来还长的不错,河南之苦,杨一还是有数的,河南一带,黄河数次决口,民间元气大伤,恢复起来要慢上许多,这些年政策上优惠虽然也多,不过看起来还是比别的地方要苦,就连道路也不如其他地方,大部分路段都还是石子铺的,颠簸的厉害,知识到了开封这样的大城市,才难得见到水泥道路。
一路过来,杨一见到最多的莫过于修建铁路的现场,几乎每走一段就能看见远处有民工在铁路工地上干活,看来这铁路解决了很多劳动力的问题,民间随清苦,但并不乱,可见河南一带的官员工作还是有成效的。进入江苏,一切似乎又是另一番景象,江苏是杨一的老窝之一,各种基础良好,江苏巡抚许名是杨一的老朋友,当初杨一也曾几次想把许名弄到北京,许名拒绝道:“北京那地方没多大意思,我这热闹怕冷,你就让我在南方呆着,我帮你看好这一省之地。”
进入江苏,沿途就经常能看见工厂了,路边还不时能看见高高的烟囱,马路上车马也多了起来,道路状况也良好。杨一的心情也好起来,可是没过多久,杨一的脸又沉了下来。
原来杨一发现,这一路过来,留着辫子的人还是很多,原本以为进入江苏会好一些,没想到江苏也一样,留着长辫子的人还是大有人在。当初下达剪辫子的政令,还都是以自愿为原则,此事虽小,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要想改变以前遗留的一些弊病,道路还很漫长。一个念头在杨一的心中更加清晰了。次念一生,杨一也没多少兴致在路上耽搁了,催着赵子平他们赶紧前进,目标南京。
杨一心中所想者,那就是弄几个地方,基本按照西方的社会模式办,辫子也由官方出面,强行剪去,还有妇女解放的问题,女人至今还缠脚,也得弄出个突破口来,让女性走出家门,就进学堂,并在这些地方实行强制的义务教育,杨一决定,这些地方叫特区,尽管这个名词来自未来,不过杨一觉得很适用。
杨一到达南京,时候以进三伏,南京不愧是火炉,热的难受。见到许名的时候,双方不免寒暄一番,叙说别情。很快杨一就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并点告张键,照这个意思弄出个方案来。
从目前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全盘西化民间阻力太大,也不现实,弄不好就是个四不像,还不日集中精力,先弄出几个点来,慢慢形成一个面,然后慢慢扩大,渐渐遍布全国。
上海,宁波,杭州,苏州,厦门,广州,成为了第一批特区,筹备工作也很快展开。对于特区,杨一也抱有几大的热情,特区的许多概念,杨一还是承袭了历史上中国改革的办法。免税五年,不论男女都实行强制的十年义务教育,妇女禁止缠足,兴办大学,不过现在的特区和历史上的特区还是有很多区别的,一个是社会主义的特区,一个的封建王国的特区。
此举一出,全国又是一片惊呼声,反对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封建社会的女人,不能算一个完全的人,她们以法律的形式被约束成男人的附属品,自由民主对她们来说是如此的遥不可及,杨一决心打破坚冰,并以特区为突破后,全面改变这个国家。尽管这些年来,中国变化很大,但杨一觉得,变化还不够。
任何一项新鲜事物的出现,在中国要被接受,其难度比起西方,那要大的多了,外国的还东西,到了中国没有不走样的。钱钟书的这句话,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无奈。漫长的封建社会造成的众多顽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可又必须改变。
就在全国的反对声中,杨一却得到了来自海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