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〇节 萝莉在手牵着走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根据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花期、花型等因素,对常绿藤本与落叶藤本间隔种植,合理分布,整条长廊种植了紫藤、木香、金银花、凌霄、梅叶弥猴桃等13个品种、有3000多棵藤本植物。
整个棚架呈现出一幅藤蔓相连、繁花似锦的迷人图画。木香、梅叶弥猴桃、丝瓜等藤本植物都将弥漫色香。清水甜子才是六岁的小萝莉,力气不大的哦,云落牵着萝莉走过一段渤公遗廊,在承露台上的餐饮前小憩片刻。
这里是渤公岛的标志性建筑、承露台上张渤的花岗岩雕像。圆形的石台上,渤公披着斗篷,正视前方,左手握缰,右手五指直伸为掌,很有指点江山的气势。再看看他的坐骑,猪首龙身,雕像附近的景墙说明这就是“猪婆龙”。
传说张渤为了疏浚河道,日夜挖山不止,感动了神仙,把他暂时变成猪婆龙这种神兽,一口吞掉蠡湖中兴风作浪的狗形怪物,用嘴巴拱开“水犊门”和“蒲岭门”,终于开凿成功,接通了太湖和蠡湖。
+
相传蠡湖与太湖之间有南犊山、中犊山、北犊山,三山像笔架一样相连,阻隔了蠡湖与太湖。每每遇到水涝或天旱,常常是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到了西汉年间,张渤来到乌锡地界,率领百姓开凿犊山,打通犊山门,使得蠡湖与太湖水流畅通。
从此,乌锡成为鸥翔天空、鱼戏浅底的鱼米之乡。“开了犊山门,氽出乌锡城”,就是乌锡百姓怀念张渤治水功绩的口头语。
这座雕像,就是为纪念张渤治水事业而立的。在城雕两边,还有一组石质线雕,以明清木板刻画的风格。向游客介绍张渤治理太湖、救助民众的传奇故事。来到这儿,瞻仰雕像,观看线雕,缅怀先贤,感慨万千!
这座雕像,紧扣公园的环境和历史。让游客感受渤公的身世、个性、精神和追求,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猪婆龙,是人还是神?有两种传说,一是人变神。据传说,张渤在太湖治水,决心大、毅力强、不怕苦,深深感动了天庭,玉皇大帝传下御旨。让他由人变龙。因为江猪力气大又熟悉水性,就变为猪婆龙。
变龙后,他吞下形状如狗、常在蠡湖兴风作浪的水怪,顿觉浑身上下充满了神力,就用嘴巴拱开了犊山门,打通了水道。从此,乌锡就成了五谷丰登的江南水乡。于是,天庭就封他为水神。
二是神变人。据传说。东海有条猪头、龙身的猪婆龙,虽然生得怪、长得丑。但心底善良,经千年修炼得了道,上了天。可是好景不长,后因一次偶然犯了天条,被玉皇大帝贬下凡间。来到太湖边上后,他变成了身上拖一片、头上挂一片的穷小子。
遇到好心人搭救长大后。到夜晚天黑时,他就现原形,变身为猪婆龙,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由此可见。无论是人变神还是神变人,都是说张渤是亦人亦神。
这座雕像,根据传说,融凡人与神人与一体。细看,张渤上身为人,可下身不见了,与猪婆龙融为一体了。张渤的坐骑猪婆龙嘴如猪,但耳如人,眼睛也似猪非猪,这分明是说,猪婆龙并非是一般的猪,它既似神又似人,也是亦神亦人。
由此可见,雕像的作者,形象准确地表现了神话传说,再现了神话传说,让人一目了然,过目难忘。这也就是这座雕像的神奇的表现力吧!
张渤左手握缰,右手挥动,身着披风,昂首挺胸,目光炯炯,正在开掘犊山门。他好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向犊山工程进军的大将军。猪婆龙抬头翘尾,飞浪走滔,力不可挡,充分显现了超自然的神奇力量。
这座雕像是用从山东采购来的整块花岗石雕刻而成,雕像高五米,跨度也是五米,用了重45吨的巨大花岗石。
而雕像的落地点,选择得极好。环顾四周,背后有苍松翠柏为靠。前面,展现了宽阔的湖面。抬头,鹿顶山风光尽收眼帘;低首,可见荡漾的碧波敲击着湖岸。更独出心裁的是,这里建了园形承露台,张渤和猪婆龙居中而立。
年年岁岁承接上天飘洒下来的雨露,滋养着体力和神力,从而千年万载保一方平安!这样天人合一、天神合一的巧妙构思,可谓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张渤是武陵龙阳人,生于西汉神爵三年,身长七尺,英气勃发,先后与柳氏李氏为婚,生五子、一女、八孙,张渤精通道业,统领阴间兵马协助凿通河道。他要开挖一条运河,到桐汭河,经郎川,沟通南漪湖,直达长江。
张渤因驱使阴兵开河,不让夫人到前沿工地,事先与李氏密议,送饭时以鼓响三声为约,必至。厥后,因遗食于鼓,鸟啄鼓响,王至鼓坛,乃知鸟为所误。逡巡,夫人至,鸣其鼓,王以为前所误而不至,夫人遂至兴工之所,见王为大猪,驱役阴兵,开凿河渎。
王见夫人,变形未及,从此耻之,遂不与夫人相见。圣渎之功遂息。张渤从此隐居广德横山之巅,潜心修炼,夫人李氏亦至县东二里而化。
圣渎之水虽涸为民田,广德的老百姓还是感激张渤治水之功,于是就在横山建造了祠山庙,塑像供奉,又在城关东门修建了“昭妃庙”,俗称娘娘殿,世代祭祀。
又据《乌锡志》载,张渤是位疏浚蠡湖的治水英雄。由于蠡湖位置适当,成为乌锡泄洪蓄水的天然水库。但因容积有限,连接太湖的出水方向又堵着牛犊山,所以影响了它的调控能力,遇到多雨的年份,就闹水灾。
张渤治蠡湖水灾的决心,感动了上苍,上苍就让他变成一头“猪婆龙”。他一口吞掉了在蠡湖兴风作浪、形状似狗的水怪,浑身上下顿时有了神力。便用嘴巴拱开了“犊山门”,疏通了“浦岭门”,使蠡湖和太湖流水畅通。
从此梁溪之畔的乌锡,成为鸢飞鱼跃、五谷丰登的江南鱼米之乡。于是上苍把他封为“掌管狱渎”的水神。张渤治水的最后水利工程在广德,死于广德,葬于横山。即唐朝天宝七年。遭受了百年未遇的大旱,唐玄宗立坛祭雨而应,玄宗惊服神威,特敕封张渤为“水部员外郎”。
鉴于张渤开拓江南,终生治理水患,发展农耕,经纶济世,功盖天下,似山高水长。建殿造庙供奉褒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敕封一座山为祠,封横山为祠山,世代祭祀。自此祠山就成了张渤的代名词,后来百姓们又在祠山后面加上了菩萨、大帝的尊称。
从此张渤就正式走上了神坛,成为祠山菩萨、祠山大帝了。横山、祠山被称为神地、圣地而显名江东。后来由于历代皇帝的加冕,对张渤的封号祭祀规模,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自唐至清先后就有18位帝王对张渤进行了封禅。
五代十国后晋南汉皇帝刘晨又册封张渤为广德王,由于历代帝王的加封。最后竞赫然封张渤为“正佑圣烈昭德昌福崇仁辅顺灵佑普济真君”18字王,同时对其祖父母、父母、三夫人、五子、五媳、一女、九弟、九弟媳、八孙、四侍从统有封号,以示尊崇。
对张渤敕封朝代之久,封号之多,在所有神仙中,实为罕见。
云落抱着清水甜子沿渤公岛汀步小径徜徉在东侧沿湖岸线。一条曲折的木栈道,引领着一大一小两个人走进了一片美丽的美人蕉花丛之中。
穿过美人蕉花丛,在一片芦苇荡中,前面是一座九曲木桥,名曰琴音桥。琴音桥。多么好听的名字,高低起伏的造型是否就是音律敲出来的。
在湖中曲折的琴音桥两侧,生长着大片不知名的绿色植物。走在琴音桥上,仿佛踏响了键盘上的和声。琴音桥的一侧有一座美丽的小岛。随后来到三友小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松竹梅岁寒三友吗?
然而除了亭角有一片竹海,四周却看不到松和梅,在周围也没有找到说明的文字。
竹影婆娑,别有韵味。
三友小筑旁的竹林,三友小筑有联曰:五湖存野趣;三友报禅心。老妪美人蕉旁站,红花黄叶映美人。三友小筑觅松梅,阳光洒下一片金。秋高气爽游太湖,皴透廋漏看佳石。
冰明玉润天然色,凄凉拚作西风客。不肯嫁东风,殷勤霜露中。绿窗梳洗晚,笑把琉璃盏。斜日上妆台,酒红和困来。
青莲桥位于渤公岛景区南端,南北走向,结构为三孔花岗岩拱桥,该桥桥面平坦,桥身有别于江南古石桥,线条柔和;工巧精致、气势不凡。青莲桥桥身总长30米,桥堍宽3.5米,桥面宽2.8米,失高约3.5米,两头各设20级石级。
桥栏雕刻精美,立柱顶端刻有云彩花纹,形态逼真、十分优美。绿树花丛中,“三友小筑”、“芙蓉亭”、“润雪楼”、“浞雨楼”、烧烤屋圆木结构的亭台和水榭式茶楼,散落点缀于湖岸沟渠畔,别有山野情趣;“望天亭”前斜坡上。
樱桃林内浓密的绿叶间,沉淀淀的枝头挂满了果实,让人垂涎;在这里亲近湖水、放飞心情,是久居闹市的人难得的惬意追求。云落和清水甜子沿着左手弯弯曲曲的木制栈道进入湖区。柳荫低垂,芦苇密布,时有鸟啼从水面树丛中低低传来。
远山近水,苍苍茫茫,阳光照在湖面上,浮光跃金,有点刺眼。栈道两边每隔数十米就竖立起大理石碑,引导游客欣赏芦苇、菖蒲、紫薇等,还配有照片和文字说明,向大家介绍此地的动植物和修建湿地公园的过程,饶有趣味。
沿着湖边的木板栈道信步走去,完全置身于烟波浩淼、残荷片片的美景之中。一路上,秋风扑面,清香远送,湖浪拍岸,真是趣味盎然,令人陶醉。不知不觉来到了掬月榭小憩。
所谓榭,是建筑在土台上或水面上的,一般是四面开敞通透的房屋。掬月榭是依水架起的水榭,是四面临水的观景平台,供游容观赏、眺望、小憩。
这个榭与常见的小榭不同,它由东、西两座很大的厅屋组成,两厅之间,有长长的廊桥相联,形成两头大中间细的哑铃状建筑。
整个水榭全部架在湖面上,筑三条栈桥与周围的湖岸相连。不仅如此,东边湖岸上,还建有观水亭,南面湖面上,更建有晓荷堂。这榭、亭、堂三座景观,成半园形排开,似断非断,相互辉映,蔚为壮观。
掬月榭祟尚自然,追求古朴。上方屋顶,全用茅草覆盖。下方的横梁立柱、围栏坐椅,概以原木为之。不仅梁末雕、栋末画,而且椅末漆、栏未油,尽显木质本色,真可谓回归自然。这种古朴风格,与重楼叠宇、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榭、廊完全不同。
这座水榭建筑风格古朴,但榭内楹联颇多,游人觉得很是雅致,富有情趣。有一联为:两岸蒹葭编岁月,一湖煙浪记滄桑。兼葭,芦苇的总称,水边所生。此联语似乎让人回首往昔,追忆先人治水拓荒、造福于民的功徳。
掬月榭一联为:来翫月赏荷且得闲情逸致,好憑栏品茗何须说剑吹箫。翫同玩。此联似乎是诱人尽情玩月赏荷,无须去说古道今、吹拉弹唱。坐在榭中美人靠上,手抱茶壶,享享淸福。邀月轩一联也有趣味:一路春风扬楚水;几番秋雨洗吴山。
联语中有楚水、吴山二词,可见作者意在登高远望,凌空看到我国东南地区的吴、楚两地,似乎一路跋涉在楚水边上,多次在吴山经风历雨,才来到太湖之滨,如鱼得水,春风满面。
亭、榭、轩、堂等景观中的楹联,通常应切合景观主旨,映照外周景色,给游人以启迪和遐想。以上几联均可称为上陈之作。
掬月榭这一水榭,有扁额两幅:一幅曰徼月,一幅曰掬月榭。它表明了主旨,是这座水榭的灵魂,其寓意极为悠深。
徼月的徼,与邀请的邀相通,是求取之意。徼月,可理解为邀请明月。水榭的建设者异想天开,在榭内专门建筑了一个徼月的水潭:在水榭的东大厅内,居中用围栏围着一方很大的水面,水面上方,屋顶完全透空。
每当夜晚来临,皎月当空,人们就邀请月儿下来,在水潭中投射着一片银光。此时此刻,我们凭栏俯下身子,伸出双手就可掬起水中明月,捧在掌中赏玩。
有一首曲子唱道:掬水月在手,杯盏莫停扬美酒,醉心月色解新愁。世事纷纷扰扰,人们若有这等掬水月在手的闲适与豁达,就能有一种浸透心扉的空灵之美,非仙似仙,漫步在人生路上,走向未来,奔赴远方。
观水亭传说是当年张渤观天象、察水情的的地方。观水亭篆书联曰:观浪涌波澜开浦犊两门恩施百代;测寒温深浅接湖豁一脉惠泽万民。(未完待续。。)
根据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花期、花型等因素,对常绿藤本与落叶藤本间隔种植,合理分布,整条长廊种植了紫藤、木香、金银花、凌霄、梅叶弥猴桃等13个品种、有3000多棵藤本植物。
整个棚架呈现出一幅藤蔓相连、繁花似锦的迷人图画。木香、梅叶弥猴桃、丝瓜等藤本植物都将弥漫色香。清水甜子才是六岁的小萝莉,力气不大的哦,云落牵着萝莉走过一段渤公遗廊,在承露台上的餐饮前小憩片刻。
这里是渤公岛的标志性建筑、承露台上张渤的花岗岩雕像。圆形的石台上,渤公披着斗篷,正视前方,左手握缰,右手五指直伸为掌,很有指点江山的气势。再看看他的坐骑,猪首龙身,雕像附近的景墙说明这就是“猪婆龙”。
传说张渤为了疏浚河道,日夜挖山不止,感动了神仙,把他暂时变成猪婆龙这种神兽,一口吞掉蠡湖中兴风作浪的狗形怪物,用嘴巴拱开“水犊门”和“蒲岭门”,终于开凿成功,接通了太湖和蠡湖。
+
相传蠡湖与太湖之间有南犊山、中犊山、北犊山,三山像笔架一样相连,阻隔了蠡湖与太湖。每每遇到水涝或天旱,常常是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到了西汉年间,张渤来到乌锡地界,率领百姓开凿犊山,打通犊山门,使得蠡湖与太湖水流畅通。
从此,乌锡成为鸥翔天空、鱼戏浅底的鱼米之乡。“开了犊山门,氽出乌锡城”,就是乌锡百姓怀念张渤治水功绩的口头语。
这座雕像,就是为纪念张渤治水事业而立的。在城雕两边,还有一组石质线雕,以明清木板刻画的风格。向游客介绍张渤治理太湖、救助民众的传奇故事。来到这儿,瞻仰雕像,观看线雕,缅怀先贤,感慨万千!
这座雕像,紧扣公园的环境和历史。让游客感受渤公的身世、个性、精神和追求,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猪婆龙,是人还是神?有两种传说,一是人变神。据传说,张渤在太湖治水,决心大、毅力强、不怕苦,深深感动了天庭,玉皇大帝传下御旨。让他由人变龙。因为江猪力气大又熟悉水性,就变为猪婆龙。
变龙后,他吞下形状如狗、常在蠡湖兴风作浪的水怪,顿觉浑身上下充满了神力,就用嘴巴拱开了犊山门,打通了水道。从此,乌锡就成了五谷丰登的江南水乡。于是,天庭就封他为水神。
二是神变人。据传说。东海有条猪头、龙身的猪婆龙,虽然生得怪、长得丑。但心底善良,经千年修炼得了道,上了天。可是好景不长,后因一次偶然犯了天条,被玉皇大帝贬下凡间。来到太湖边上后,他变成了身上拖一片、头上挂一片的穷小子。
遇到好心人搭救长大后。到夜晚天黑时,他就现原形,变身为猪婆龙,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由此可见。无论是人变神还是神变人,都是说张渤是亦人亦神。
这座雕像,根据传说,融凡人与神人与一体。细看,张渤上身为人,可下身不见了,与猪婆龙融为一体了。张渤的坐骑猪婆龙嘴如猪,但耳如人,眼睛也似猪非猪,这分明是说,猪婆龙并非是一般的猪,它既似神又似人,也是亦神亦人。
由此可见,雕像的作者,形象准确地表现了神话传说,再现了神话传说,让人一目了然,过目难忘。这也就是这座雕像的神奇的表现力吧!
张渤左手握缰,右手挥动,身着披风,昂首挺胸,目光炯炯,正在开掘犊山门。他好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向犊山工程进军的大将军。猪婆龙抬头翘尾,飞浪走滔,力不可挡,充分显现了超自然的神奇力量。
这座雕像是用从山东采购来的整块花岗石雕刻而成,雕像高五米,跨度也是五米,用了重45吨的巨大花岗石。
而雕像的落地点,选择得极好。环顾四周,背后有苍松翠柏为靠。前面,展现了宽阔的湖面。抬头,鹿顶山风光尽收眼帘;低首,可见荡漾的碧波敲击着湖岸。更独出心裁的是,这里建了园形承露台,张渤和猪婆龙居中而立。
年年岁岁承接上天飘洒下来的雨露,滋养着体力和神力,从而千年万载保一方平安!这样天人合一、天神合一的巧妙构思,可谓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张渤是武陵龙阳人,生于西汉神爵三年,身长七尺,英气勃发,先后与柳氏李氏为婚,生五子、一女、八孙,张渤精通道业,统领阴间兵马协助凿通河道。他要开挖一条运河,到桐汭河,经郎川,沟通南漪湖,直达长江。
张渤因驱使阴兵开河,不让夫人到前沿工地,事先与李氏密议,送饭时以鼓响三声为约,必至。厥后,因遗食于鼓,鸟啄鼓响,王至鼓坛,乃知鸟为所误。逡巡,夫人至,鸣其鼓,王以为前所误而不至,夫人遂至兴工之所,见王为大猪,驱役阴兵,开凿河渎。
王见夫人,变形未及,从此耻之,遂不与夫人相见。圣渎之功遂息。张渤从此隐居广德横山之巅,潜心修炼,夫人李氏亦至县东二里而化。
圣渎之水虽涸为民田,广德的老百姓还是感激张渤治水之功,于是就在横山建造了祠山庙,塑像供奉,又在城关东门修建了“昭妃庙”,俗称娘娘殿,世代祭祀。
又据《乌锡志》载,张渤是位疏浚蠡湖的治水英雄。由于蠡湖位置适当,成为乌锡泄洪蓄水的天然水库。但因容积有限,连接太湖的出水方向又堵着牛犊山,所以影响了它的调控能力,遇到多雨的年份,就闹水灾。
张渤治蠡湖水灾的决心,感动了上苍,上苍就让他变成一头“猪婆龙”。他一口吞掉了在蠡湖兴风作浪、形状似狗的水怪,浑身上下顿时有了神力。便用嘴巴拱开了“犊山门”,疏通了“浦岭门”,使蠡湖和太湖流水畅通。
从此梁溪之畔的乌锡,成为鸢飞鱼跃、五谷丰登的江南鱼米之乡。于是上苍把他封为“掌管狱渎”的水神。张渤治水的最后水利工程在广德,死于广德,葬于横山。即唐朝天宝七年。遭受了百年未遇的大旱,唐玄宗立坛祭雨而应,玄宗惊服神威,特敕封张渤为“水部员外郎”。
鉴于张渤开拓江南,终生治理水患,发展农耕,经纶济世,功盖天下,似山高水长。建殿造庙供奉褒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敕封一座山为祠,封横山为祠山,世代祭祀。自此祠山就成了张渤的代名词,后来百姓们又在祠山后面加上了菩萨、大帝的尊称。
从此张渤就正式走上了神坛,成为祠山菩萨、祠山大帝了。横山、祠山被称为神地、圣地而显名江东。后来由于历代皇帝的加冕,对张渤的封号祭祀规模,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自唐至清先后就有18位帝王对张渤进行了封禅。
五代十国后晋南汉皇帝刘晨又册封张渤为广德王,由于历代帝王的加封。最后竞赫然封张渤为“正佑圣烈昭德昌福崇仁辅顺灵佑普济真君”18字王,同时对其祖父母、父母、三夫人、五子、五媳、一女、九弟、九弟媳、八孙、四侍从统有封号,以示尊崇。
对张渤敕封朝代之久,封号之多,在所有神仙中,实为罕见。
云落抱着清水甜子沿渤公岛汀步小径徜徉在东侧沿湖岸线。一条曲折的木栈道,引领着一大一小两个人走进了一片美丽的美人蕉花丛之中。
穿过美人蕉花丛,在一片芦苇荡中,前面是一座九曲木桥,名曰琴音桥。琴音桥。多么好听的名字,高低起伏的造型是否就是音律敲出来的。
在湖中曲折的琴音桥两侧,生长着大片不知名的绿色植物。走在琴音桥上,仿佛踏响了键盘上的和声。琴音桥的一侧有一座美丽的小岛。随后来到三友小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松竹梅岁寒三友吗?
然而除了亭角有一片竹海,四周却看不到松和梅,在周围也没有找到说明的文字。
竹影婆娑,别有韵味。
三友小筑旁的竹林,三友小筑有联曰:五湖存野趣;三友报禅心。老妪美人蕉旁站,红花黄叶映美人。三友小筑觅松梅,阳光洒下一片金。秋高气爽游太湖,皴透廋漏看佳石。
冰明玉润天然色,凄凉拚作西风客。不肯嫁东风,殷勤霜露中。绿窗梳洗晚,笑把琉璃盏。斜日上妆台,酒红和困来。
青莲桥位于渤公岛景区南端,南北走向,结构为三孔花岗岩拱桥,该桥桥面平坦,桥身有别于江南古石桥,线条柔和;工巧精致、气势不凡。青莲桥桥身总长30米,桥堍宽3.5米,桥面宽2.8米,失高约3.5米,两头各设20级石级。
桥栏雕刻精美,立柱顶端刻有云彩花纹,形态逼真、十分优美。绿树花丛中,“三友小筑”、“芙蓉亭”、“润雪楼”、“浞雨楼”、烧烤屋圆木结构的亭台和水榭式茶楼,散落点缀于湖岸沟渠畔,别有山野情趣;“望天亭”前斜坡上。
樱桃林内浓密的绿叶间,沉淀淀的枝头挂满了果实,让人垂涎;在这里亲近湖水、放飞心情,是久居闹市的人难得的惬意追求。云落和清水甜子沿着左手弯弯曲曲的木制栈道进入湖区。柳荫低垂,芦苇密布,时有鸟啼从水面树丛中低低传来。
远山近水,苍苍茫茫,阳光照在湖面上,浮光跃金,有点刺眼。栈道两边每隔数十米就竖立起大理石碑,引导游客欣赏芦苇、菖蒲、紫薇等,还配有照片和文字说明,向大家介绍此地的动植物和修建湿地公园的过程,饶有趣味。
沿着湖边的木板栈道信步走去,完全置身于烟波浩淼、残荷片片的美景之中。一路上,秋风扑面,清香远送,湖浪拍岸,真是趣味盎然,令人陶醉。不知不觉来到了掬月榭小憩。
所谓榭,是建筑在土台上或水面上的,一般是四面开敞通透的房屋。掬月榭是依水架起的水榭,是四面临水的观景平台,供游容观赏、眺望、小憩。
这个榭与常见的小榭不同,它由东、西两座很大的厅屋组成,两厅之间,有长长的廊桥相联,形成两头大中间细的哑铃状建筑。
整个水榭全部架在湖面上,筑三条栈桥与周围的湖岸相连。不仅如此,东边湖岸上,还建有观水亭,南面湖面上,更建有晓荷堂。这榭、亭、堂三座景观,成半园形排开,似断非断,相互辉映,蔚为壮观。
掬月榭祟尚自然,追求古朴。上方屋顶,全用茅草覆盖。下方的横梁立柱、围栏坐椅,概以原木为之。不仅梁末雕、栋末画,而且椅末漆、栏未油,尽显木质本色,真可谓回归自然。这种古朴风格,与重楼叠宇、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榭、廊完全不同。
这座水榭建筑风格古朴,但榭内楹联颇多,游人觉得很是雅致,富有情趣。有一联为:两岸蒹葭编岁月,一湖煙浪记滄桑。兼葭,芦苇的总称,水边所生。此联语似乎让人回首往昔,追忆先人治水拓荒、造福于民的功徳。
掬月榭一联为:来翫月赏荷且得闲情逸致,好憑栏品茗何须说剑吹箫。翫同玩。此联似乎是诱人尽情玩月赏荷,无须去说古道今、吹拉弹唱。坐在榭中美人靠上,手抱茶壶,享享淸福。邀月轩一联也有趣味:一路春风扬楚水;几番秋雨洗吴山。
联语中有楚水、吴山二词,可见作者意在登高远望,凌空看到我国东南地区的吴、楚两地,似乎一路跋涉在楚水边上,多次在吴山经风历雨,才来到太湖之滨,如鱼得水,春风满面。
亭、榭、轩、堂等景观中的楹联,通常应切合景观主旨,映照外周景色,给游人以启迪和遐想。以上几联均可称为上陈之作。
掬月榭这一水榭,有扁额两幅:一幅曰徼月,一幅曰掬月榭。它表明了主旨,是这座水榭的灵魂,其寓意极为悠深。
徼月的徼,与邀请的邀相通,是求取之意。徼月,可理解为邀请明月。水榭的建设者异想天开,在榭内专门建筑了一个徼月的水潭:在水榭的东大厅内,居中用围栏围着一方很大的水面,水面上方,屋顶完全透空。
每当夜晚来临,皎月当空,人们就邀请月儿下来,在水潭中投射着一片银光。此时此刻,我们凭栏俯下身子,伸出双手就可掬起水中明月,捧在掌中赏玩。
有一首曲子唱道:掬水月在手,杯盏莫停扬美酒,醉心月色解新愁。世事纷纷扰扰,人们若有这等掬水月在手的闲适与豁达,就能有一种浸透心扉的空灵之美,非仙似仙,漫步在人生路上,走向未来,奔赴远方。
观水亭传说是当年张渤观天象、察水情的的地方。观水亭篆书联曰:观浪涌波澜开浦犊两门恩施百代;测寒温深浅接湖豁一脉惠泽万民。(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