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独力舰队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死海海战的消息也很快传开了,可这足足晚了两个多月,恐怕交战双方都不愿意大肆宣传这场海战吧。
在英国人的角度来看,北海海战简直就是英国海军数百年历史中最大的耻辱。之前打不过唐帝国海军,是因为唐帝国海军确实强大,是世界头号海军,打不过是正常的英国人一直很佩服唐帝国,特别佩服唐帝国海军,这是他们所谓的绅士风度。可德国海军的历史才多久连德国统一的历史都没有英国海军的历史长呢,另外,在数百年来,英国海军在北大西洋上都是最强大的,在正个欧洲都是最强大的。
虽然当年日德兰海战时英国海军的损失也很大,可德国海军当时正在鼎盛时期,其实力也不弱,而且英国还要分兵好几处。这次,英国将主力都留在了本土,竟然还让德国那支小小的海军杀了出来,在干掉了两艘主力舰之后全身而退
白痴都知道,这种情况对极为骄傲,自尊心极强,且极为敏感的英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英国本来就是岛国,一个依靠海洋家致富的民族,一个依靠海军生存下来的国家。在最近的几百年里,英国人可以容忍6地上的失败,毕竟他们不是6上强国,也没有强大的6军,地面战争几乎都是在别人的土地上打的,失败了之后不会威胁到英国的生存。
可英国人绝不会容忍海上的失败,特别是在唐帝国逐步退出了北大西洋之后,英国就竭力填补北大西洋上的实力真空,努力想替代之前唐帝国在这里扮演的角色,而最关键的就是控制海洋。海军是英国人的骄傲,更是英国人生存的支柱,任何海上失败都将导致灾难,这不仅仅是英国人的灾难,在更大的程度上也是英国政客地灾难。当初日德兰海战
之后。英国就曾经短暂的封锁了消息,然后宣布自己是胜利者,避免了国内出现混乱。这次也没有例外。
德国方面同样如此,特别是对德国海军来说,失败也是他们所无法接受的。德国是欧洲的传统6上强国,从普鲁士时代开始,德国就是欧洲大6上的列强。可德国从来没有失去过进军海洋的野心,不然当年威廉二世也不会全力支持海军建设威廉二世是英国女王的外孙。一战时的英国国王是他的舅舅,从小威廉二世就在英国长大,对英国强大的舰队极为羡慕,在成为德国皇帝后,就极为重视海军的展与建设。几乎所有德国海军的先驱者都希望看到有朝一日德国的舰队能够航行在世界各个海洋,德国不仅仅是6上强国,更要成为海上强国。
德国海军的展也极为不易,一战刚结束,德国海军官兵不甘心承认失败,甚至举行了基尔港起义。一战后。德国难以继续推动海军展。可却从牙缝里挤出钱来展海军。德国海军需要一支强心针,而不是惨痛的教训。大战爆之后,德国潜艇部队战功显赫。可以说是德国海军中最活跃的部队。对雷德尔这类支持展大舰队的将领来说,这却不是什么好事,这不但导致德国相更偏向于展高效的潜艇力量,同时也让雷德尔等人越来越被冷待,如果再来一次失败的话,结果就不坎设想了。
正因为这两个原因,英国与德国都不约而同地决定先封锁消息,不过消息是封锁不住的。当消息传开的时候,英国与德国又先后宣布他们是胜利者。也许,双方地胜利宣言都没有错吧。
英国是战略层面上的胜利者。德国海军想冲出北海的希望落空了,而且短期之内难以再对英国海军构成威胁,至少英国还有十多艘战列舰可以使用,而德国海军却只有四艘破残的主力舰。德国海军则是战术上的胜利者,在没有沉一艘主力舰的情况下干掉了两艘英国的主力舰,重创两艘,而且还击沉了胡德号,这艘当时英国最庞大的主力舰。
同时,双方又都是失败者。德国海军元气大伤。至少在好几个月之内难以出动了,而且德国也认识到了他们与英国的差距,就算征服了西欧,打败了法国,德国也无力迅击败英国,至少在击败英国海军之前,是无法击败英国的。同时,英国也再也不敢派遣舰队南下,甚至连派遣舰队到地中海去地胆量都没有了,德国海军并没有停止活动,英国舰队就得守在家门口,难以协同美军,分散唐帝国的海上力量。
双方的胜利宣言都在事实的基础上有所夸张,同时两国的国民也在欢庆他们的胜利。英国人再一次庆祝把德国海军封锁在了港口里面,成功的捍卫了英国海军在北大西洋上的绝对霸权。德国人也在欢庆他们的辉煌胜利,在实力相当地情况下干掉了两艘敌人的战舰,而且自己无一损失。
谈仁皓也在关注这件事情,虽然战斗生在地球的另外一边,可这对整个战局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从大战略的角度来看的话,德国海军是真正的胜利者。这次德国海军出击的目的不是要冲入大西洋,更不是去击败英国舰队,他们的最高战略目的是要把英法舰队牵制在北大西洋上,让英法舰队无法南下,无法威胁到唐帝国舰队在南大西洋上的最后一个据点。从这个角度来看,德国海军的目的达到了。
英国人已经把地中海分舰队撤回了本土,防止德国海军舰队再次出海动袭击英国的情报部门还没有确定四艘德国战舰有多大的损伤,也就暂时还不知道这四艘战舰什么时候可以返回战场。这样一来,不但英国海军无法分兵南下,连法国海军都被牵制住了。在英国地中海分舰队撤走之后,法国海军必须要加强在地中海的存在,帮助本来就不强大的意大利与西班牙海军对付波斯帝国的地中海舰队。这样一来,欧洲列强的舰队都被牵制在了地中海,除非美国敢从太平洋抽调战舰去大西洋的话,不然唐帝国海军在南大西洋上的存在就不会受到任何威胁了。
局势上这微妙的变化不但被谈仁皓注意到了,连美国方面也注意到这一点。实际上,早在12月底的时候。也就是谈仁皓他们刚刚打败了斯普鲁恩斯的时候,美国总统的特使就赶到了英国,要英国海军抽调部分战舰南下,并且还提出了重要的一点,唐帝国在南大西洋上也就只有四艘老旧的战列舰,英法海军如果能够抽调六艘战列舰与两艘航母的话,就能够扫荡整个南大西洋,杀入印度洋。切断唐帝国本土到东地中海的航线,这对整个欧洲战局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英国宣布了胜利之后,美国的总统特使第二次赶到了伦敦,并且还带去了一份情报,德国海军地四艘主力舰都遭到了重创,半年,甚至一年之内都难以修复,而且德国海军正在建造的齐柏林号航母的进度也很慢,在25年都不一定能完工,德国并没有建造其他的主力舰。英国海军可以放心大胆的将主力舰队派到南大西洋上去。即使今后德国海军恢复了元气。到时候美国海军的实力增强之后,也将派舰队到北大西洋上参战,联手对付德国人。
美国开出的条件是极为优厚的。可英国人并不买账。英国人对海战太敏感了,而他们收到的情报正好相反,俾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的损伤并不严重这是事实,大概一两个月就能修复,而这才是英国海军最大地威胁。另外,德国人已经准备建造第二批两艘俾斯麦级,甚至是更好地战列舰,而且很有可能在25年底就服役这没有任何可能,但是建造战列舰最快的唐帝国也要花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建造好。所以英国本土仍然有威胁,而且西欧战局如果有所变化的话。
那么就更需要英国舰队留在北大西洋了。
法国人也坚持认为,他们进入南大西洋的最终目的实际上是要绞杀从唐帝国本土到东地中海的航线,让唐帝国无法通过海路向德国输出战略物资。要达到同样的目的,其实并不需要绕这么大个圈子,如果能够获得北非战场上的胜利,控制苏伊士运河的话,效果还更好一些。就算在北非战场上难以迅打败唐帝国的远征军,也可以通过夺取东地中海的制海权来达到这一目地。
显然,美英法三国利益的差别导致了三个国家在战略判断上的差别。说白了。进军南大西洋对英法实际上没有多少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为美国分担了压力。可同样的,北非战场,以及东地中海上的战斗对美国也没有什么利益,北非战场上的是唐帝国的地面远征军,而在东地中海上活动的是波斯帝国地舰队。以当时的情况,美英法三国又不可能在两个方向上同时采取行动,而三个国家都在为自己的战略考虑,自然就难以达成共识了。
谈仁皓是在后来才知道美英法之间的分歧的,他可以分析出德国海军的行动在总体战略上产生的影响,可却没有能够立即分析出美英法三国战略利益的差别,所以他还曾经很担心德国舰队在丧失了活动能力之后,英法舰队会联手南下,最终突破唐帝国在南大西洋上那道薄弱的防徽很快,谈仁皓也就没有为南大西洋上的情况担心了,当兴凯湖
号航母顺利修复的消息送来的时候,谈仁皓是最为高兴的,至少,第一特混舰队不用再打光棍了,至少也成为了真正的特混舰队吧。
同时送到的还有另外一条消息,呼伦湖号已经做了简单的修补,并且被拖出了搁浅海域,正在被拖回关岛。工程师在评估之后认为修复这艘航母很麻烦,但总是能够修复的,而不是不能修复的。
这两条都是好消息,谈仁皓还特意给郝东觉去了电话,询问新的舰队航空兵编制情况。这下,谈仁皓多了个麻烦。
第一航空联队本来就是从三个大队压缩到了两个大队,而现在还要压缩到一个大队,如果仍然继续压缩编制,保留尖子飞行员的话,最后连绝大部分普通飞行员都是上尉与少校级别的军官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航空军官是航空部队里的骨干力量,是航空部队里的精英人才,如果这些人有所损失的话,那就是极为惨痛的损失。另外,经验丰富的军官长期占据着一线部队的宝贵位置的话,那么那些年轻飞行员怎么办
难道在这些军官损失之后才补上去在就已经太晚了,最合理的编制是由军官组成骨架,用普通的飞行员来充实,这样才能够迅的壮大航空兵队伍,同时让更多的飞行员获得参加战斗的机会,获得宝贵的经验。
也就在谈仁皓忙着去捞金的时候,罗晋明正式提出了成立预备航空队,并且将舰队航空兵与舰队分开,作战的时候由舰队指挥官统一指挥,平时则分开训练。而且这个搭配是可以随时调整的,并不固定搭配,这样即可以让更多的飞行员获得参战的机会,同时还可以让航空兵得到宝贵的休息机会,减少了飞行员因为高强度作战而体能下降的问题。
罗晋明提出的新编制先获得了海军航空兵司令的赞同,接着就送到了聂人凤这里来,而当时谈仁皓正好离开了舟山,所以不知道这件事情。幸运的是,聂人凤没有立即决定这件事情,只是没有立即与谈仁皓商议而已。结果,在谈仁皓与郝东觉通了电话之后,谈仁皓就急匆匆的主动去找聂人凤了。
死海海战的消息也很快传开了,可这足足晚了两个多月,恐怕交战双方都不愿意大肆宣传这场海战吧。
在英国人的角度来看,北海海战简直就是英国海军数百年历史中最大的耻辱。之前打不过唐帝国海军,是因为唐帝国海军确实强大,是世界头号海军,打不过是正常的英国人一直很佩服唐帝国,特别佩服唐帝国海军,这是他们所谓的绅士风度。可德国海军的历史才多久连德国统一的历史都没有英国海军的历史长呢,另外,在数百年来,英国海军在北大西洋上都是最强大的,在正个欧洲都是最强大的。
虽然当年日德兰海战时英国海军的损失也很大,可德国海军当时正在鼎盛时期,其实力也不弱,而且英国还要分兵好几处。这次,英国将主力都留在了本土,竟然还让德国那支小小的海军杀了出来,在干掉了两艘主力舰之后全身而退
白痴都知道,这种情况对极为骄傲,自尊心极强,且极为敏感的英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英国本来就是岛国,一个依靠海洋家致富的民族,一个依靠海军生存下来的国家。在最近的几百年里,英国人可以容忍6地上的失败,毕竟他们不是6上强国,也没有强大的6军,地面战争几乎都是在别人的土地上打的,失败了之后不会威胁到英国的生存。
可英国人绝不会容忍海上的失败,特别是在唐帝国逐步退出了北大西洋之后,英国就竭力填补北大西洋上的实力真空,努力想替代之前唐帝国在这里扮演的角色,而最关键的就是控制海洋。海军是英国人的骄傲,更是英国人生存的支柱,任何海上失败都将导致灾难,这不仅仅是英国人的灾难,在更大的程度上也是英国政客地灾难。当初日德兰海战
之后。英国就曾经短暂的封锁了消息,然后宣布自己是胜利者,避免了国内出现混乱。这次也没有例外。
德国方面同样如此,特别是对德国海军来说,失败也是他们所无法接受的。德国是欧洲的传统6上强国,从普鲁士时代开始,德国就是欧洲大6上的列强。可德国从来没有失去过进军海洋的野心,不然当年威廉二世也不会全力支持海军建设威廉二世是英国女王的外孙。一战时的英国国王是他的舅舅,从小威廉二世就在英国长大,对英国强大的舰队极为羡慕,在成为德国皇帝后,就极为重视海军的展与建设。几乎所有德国海军的先驱者都希望看到有朝一日德国的舰队能够航行在世界各个海洋,德国不仅仅是6上强国,更要成为海上强国。
德国海军的展也极为不易,一战刚结束,德国海军官兵不甘心承认失败,甚至举行了基尔港起义。一战后。德国难以继续推动海军展。可却从牙缝里挤出钱来展海军。德国海军需要一支强心针,而不是惨痛的教训。大战爆之后,德国潜艇部队战功显赫。可以说是德国海军中最活跃的部队。对雷德尔这类支持展大舰队的将领来说,这却不是什么好事,这不但导致德国相更偏向于展高效的潜艇力量,同时也让雷德尔等人越来越被冷待,如果再来一次失败的话,结果就不坎设想了。
正因为这两个原因,英国与德国都不约而同地决定先封锁消息,不过消息是封锁不住的。当消息传开的时候,英国与德国又先后宣布他们是胜利者。也许,双方地胜利宣言都没有错吧。
英国是战略层面上的胜利者。德国海军想冲出北海的希望落空了,而且短期之内难以再对英国海军构成威胁,至少英国还有十多艘战列舰可以使用,而德国海军却只有四艘破残的主力舰。德国海军则是战术上的胜利者,在没有沉一艘主力舰的情况下干掉了两艘英国的主力舰,重创两艘,而且还击沉了胡德号,这艘当时英国最庞大的主力舰。
同时,双方又都是失败者。德国海军元气大伤。至少在好几个月之内难以出动了,而且德国也认识到了他们与英国的差距,就算征服了西欧,打败了法国,德国也无力迅击败英国,至少在击败英国海军之前,是无法击败英国的。同时,英国也再也不敢派遣舰队南下,甚至连派遣舰队到地中海去地胆量都没有了,德国海军并没有停止活动,英国舰队就得守在家门口,难以协同美军,分散唐帝国的海上力量。
双方的胜利宣言都在事实的基础上有所夸张,同时两国的国民也在欢庆他们的胜利。英国人再一次庆祝把德国海军封锁在了港口里面,成功的捍卫了英国海军在北大西洋上的绝对霸权。德国人也在欢庆他们的辉煌胜利,在实力相当地情况下干掉了两艘敌人的战舰,而且自己无一损失。
谈仁皓也在关注这件事情,虽然战斗生在地球的另外一边,可这对整个战局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从大战略的角度来看的话,德国海军是真正的胜利者。这次德国海军出击的目的不是要冲入大西洋,更不是去击败英国舰队,他们的最高战略目的是要把英法舰队牵制在北大西洋上,让英法舰队无法南下,无法威胁到唐帝国舰队在南大西洋上的最后一个据点。从这个角度来看,德国海军的目的达到了。
英国人已经把地中海分舰队撤回了本土,防止德国海军舰队再次出海动袭击英国的情报部门还没有确定四艘德国战舰有多大的损伤,也就暂时还不知道这四艘战舰什么时候可以返回战场。这样一来,不但英国海军无法分兵南下,连法国海军都被牵制住了。在英国地中海分舰队撤走之后,法国海军必须要加强在地中海的存在,帮助本来就不强大的意大利与西班牙海军对付波斯帝国的地中海舰队。这样一来,欧洲列强的舰队都被牵制在了地中海,除非美国敢从太平洋抽调战舰去大西洋的话,不然唐帝国海军在南大西洋上的存在就不会受到任何威胁了。
局势上这微妙的变化不但被谈仁皓注意到了,连美国方面也注意到这一点。实际上,早在12月底的时候。也就是谈仁皓他们刚刚打败了斯普鲁恩斯的时候,美国总统的特使就赶到了英国,要英国海军抽调部分战舰南下,并且还提出了重要的一点,唐帝国在南大西洋上也就只有四艘老旧的战列舰,英法海军如果能够抽调六艘战列舰与两艘航母的话,就能够扫荡整个南大西洋,杀入印度洋。切断唐帝国本土到东地中海的航线,这对整个欧洲战局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英国宣布了胜利之后,美国的总统特使第二次赶到了伦敦,并且还带去了一份情报,德国海军地四艘主力舰都遭到了重创,半年,甚至一年之内都难以修复,而且德国海军正在建造的齐柏林号航母的进度也很慢,在25年都不一定能完工,德国并没有建造其他的主力舰。英国海军可以放心大胆的将主力舰队派到南大西洋上去。即使今后德国海军恢复了元气。到时候美国海军的实力增强之后,也将派舰队到北大西洋上参战,联手对付德国人。
美国开出的条件是极为优厚的。可英国人并不买账。英国人对海战太敏感了,而他们收到的情报正好相反,俾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的损伤并不严重这是事实,大概一两个月就能修复,而这才是英国海军最大地威胁。另外,德国人已经准备建造第二批两艘俾斯麦级,甚至是更好地战列舰,而且很有可能在25年底就服役这没有任何可能,但是建造战列舰最快的唐帝国也要花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建造好。所以英国本土仍然有威胁,而且西欧战局如果有所变化的话。
那么就更需要英国舰队留在北大西洋了。
法国人也坚持认为,他们进入南大西洋的最终目的实际上是要绞杀从唐帝国本土到东地中海的航线,让唐帝国无法通过海路向德国输出战略物资。要达到同样的目的,其实并不需要绕这么大个圈子,如果能够获得北非战场上的胜利,控制苏伊士运河的话,效果还更好一些。就算在北非战场上难以迅打败唐帝国的远征军,也可以通过夺取东地中海的制海权来达到这一目地。
显然,美英法三国利益的差别导致了三个国家在战略判断上的差别。说白了。进军南大西洋对英法实际上没有多少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为美国分担了压力。可同样的,北非战场,以及东地中海上的战斗对美国也没有什么利益,北非战场上的是唐帝国的地面远征军,而在东地中海上活动的是波斯帝国地舰队。以当时的情况,美英法三国又不可能在两个方向上同时采取行动,而三个国家都在为自己的战略考虑,自然就难以达成共识了。
谈仁皓是在后来才知道美英法之间的分歧的,他可以分析出德国海军的行动在总体战略上产生的影响,可却没有能够立即分析出美英法三国战略利益的差别,所以他还曾经很担心德国舰队在丧失了活动能力之后,英法舰队会联手南下,最终突破唐帝国在南大西洋上那道薄弱的防徽很快,谈仁皓也就没有为南大西洋上的情况担心了,当兴凯湖
号航母顺利修复的消息送来的时候,谈仁皓是最为高兴的,至少,第一特混舰队不用再打光棍了,至少也成为了真正的特混舰队吧。
同时送到的还有另外一条消息,呼伦湖号已经做了简单的修补,并且被拖出了搁浅海域,正在被拖回关岛。工程师在评估之后认为修复这艘航母很麻烦,但总是能够修复的,而不是不能修复的。
这两条都是好消息,谈仁皓还特意给郝东觉去了电话,询问新的舰队航空兵编制情况。这下,谈仁皓多了个麻烦。
第一航空联队本来就是从三个大队压缩到了两个大队,而现在还要压缩到一个大队,如果仍然继续压缩编制,保留尖子飞行员的话,最后连绝大部分普通飞行员都是上尉与少校级别的军官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航空军官是航空部队里的骨干力量,是航空部队里的精英人才,如果这些人有所损失的话,那就是极为惨痛的损失。另外,经验丰富的军官长期占据着一线部队的宝贵位置的话,那么那些年轻飞行员怎么办
难道在这些军官损失之后才补上去在就已经太晚了,最合理的编制是由军官组成骨架,用普通的飞行员来充实,这样才能够迅的壮大航空兵队伍,同时让更多的飞行员获得参加战斗的机会,获得宝贵的经验。
也就在谈仁皓忙着去捞金的时候,罗晋明正式提出了成立预备航空队,并且将舰队航空兵与舰队分开,作战的时候由舰队指挥官统一指挥,平时则分开训练。而且这个搭配是可以随时调整的,并不固定搭配,这样即可以让更多的飞行员获得参战的机会,同时还可以让航空兵得到宝贵的休息机会,减少了飞行员因为高强度作战而体能下降的问题。
罗晋明提出的新编制先获得了海军航空兵司令的赞同,接着就送到了聂人凤这里来,而当时谈仁皓正好离开了舟山,所以不知道这件事情。幸运的是,聂人凤没有立即决定这件事情,只是没有立即与谈仁皓商议而已。结果,在谈仁皓与郝东觉通了电话之后,谈仁皓就急匆匆的主动去找聂人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