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三章 故态复萌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犬夜叉】白月光与朱砂痣
一秒记住【钱人阁 www.qianrenge.org】,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张石头的条件很简单,三卫军的人留下来可以,但却要对守军的训练与提调有绝对自主权,非分内之人不可私自干涉。说实话,他的要求的确很过分,但祸事逼在头上九江知府便一咬牙答应下来。
不过张石头的接下来所为则让九江知府有些难堪。
“书办,拿纸笔来,将条款一一写下,交由府尊签字画押!”
九江知府强忍着胸中的悲愤,在墨迹淋漓的纸上签下自己名字,再盖好官私印鉴,他顿时便有种签了卖身契的感觉。但不论如何,德化的安全得到了保证,自己也不至于落得个身死异乡的悲催下场。
这些年来,全国各地流寇盗匪蜂拥而起,地方官守土有责,丧师失地者要么殉国死节,要么等着朝廷降罪斩首示众,抄没家产,妻女与官家为奴。总之横竖是死,与这些想比,和眼前的兵老爷签卖身契已经幸福的多了。
一念及此,九江知府心中原本那点悲愤也随之一扫而空,自己也算是为了九江府数十万百姓忍辱负重,此等苦楚不足为外人道也。
……
“《公报》,太平府官军惨败,魏国公麾下总兵邱靖国叛变投敌,建阳卫岌岌可危!”
今日一早,沿街叫卖的小童便将前线战事受到重挫的消息传遍了这十里秦淮,权贵富绅、风流才子们竟齐齐失却了怜花弄文的心思,往日间熙熙攘攘的繁华大街倏忽冷清异常,只有秦淮河上的花船还照常飘着,可惜佳人倚窗望断章台,也盼不见昔日情郎恩主的一丝影子了。
中原数省大乱,不少文人士子避难留都南京。而今太平府魏国公兵败,建阳卫迟早必陷,南京也未必是安全之所,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整理行装,继续向南先往杭州避避风头,再说其他。
只是富绅士子可以打着难逃的主意,南京的百官们却是有官职在身,不得自由脱身,于是乎,所有人不约而同的又将发泄的 目标对准了城中唯一可对兵事负责的,镇虏侯李信。
此前,李信收拾阮大铖、静然法师、以及工部熊明遇以下各级官员时积蓄的威信又再一次受到了挑战,而且这一回压力空前。以南京户部尚书郑三俊和南京兵部尚书高宏图为首的各部衙门数十官员纷纷调转了风向,指责李信调度失据,有故意纵敌使南京陷于危险之地的嫌疑。
其中尤其以郑三俊的言辞最为激烈,“镇虏侯本不该绕过太平府打围魏救赵的主意,如果他能增兵太平府,魏国公又何至于有今日惨败?南京又何至于如现今这般岌岌可危?”
“此言甚是!甚的围魏救赵?以下官所见不过是东施效颦,出丑卖乖……”
发言的是前扬州知府吴祯,这几日浙直总督衙门重新开张,他成为张阁老的得力助手,陡然间腰杆底气有足了几分,本来有人打算弹劾他丧师失地之罪,也因为此而不了了之。
吴祯的发言将政事堂内的情绪激化了,官员们不论大小宣泄着对李信的不满,纷纷指责他应对魏国公的战败负责任。甚至还有人提议罢免他提调守城的差事,重新由总兵邵化龙接任。
对此,郑三俊、高宏图、等人一力赞成。只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大学士兼领浙直总督地方军政的张方严并未出席,大伙还要取得他的同意才能最终作数。
不过,这位张阁老自从总督衙门重新开张以后,行事更加的低调,平日里几乎从不露面,凡有接待,以及公文往来的差事均由扬州知府吴祯代劳。所以,这个争取张方严的重任也自然只能落在吴祯的头上。面对众人期盼的目光汇集在自己身上,吴祯的感觉好极了,于是立即表示他当认不认。
“诸位!诸位!请听熊某一言,太平府兵败这 责任怎么能算到镇虏侯头上?难道打败仗的不是魏国公而是镇虏侯?难道奉了圣命留守南京的不是魏国公而是镇虏侯?诸位一个个义正词严,在熊某看来可是好没根据,除了替魏国公找个替罪羊以外,于时局无任何补益!”
一番话犀利刻薄,将众官员说的哑口无言。熊明遇自甄淑下狱以后整个人就性情大变,从以往坚定的倒镇虏侯变成了坚定的拥护镇虏侯,开始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他这是摄于淫威而不得不屈膝从之,而今李信受了魏国公的池鱼之殃,正是破鼓万人捶,墙倒众人推的大好时机。这熊明遇怎么还一味的回护镇虏侯呢?
众官百思不得其解,但熊明遇心里却透亮的紧,眼下百官刁难镇虏侯,正是他表忠心的时候,人人不看好镇虏侯,他反而认为这是自己千载难逢的机会。自从在李信的手中吃了大亏以后,熊明遇痛定思痛,翻出了所有的朝廷邸报,仔细研究了李信自为官以来的所有战绩事件,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
这位年不及而立的镇虏侯自兴兵以来未尝一败,且朝中上下不论宰辅阁臣还是地方大员,凡是与之为敌者,几乎无一例外,要么下场悲催,要么升迁无望。而投怀送抱者,前有现任山西巡抚田复珍,从一介罪员两年间升任封疆大吏。后有陈文柄,从一个当了几十年的小小县令一跃而成为炙手可热的应天府尹,虽然只是署理,但有强力的支持比之前任何可刚权力还要稳固。
就说这南直隶巡抚吧,当了二十多年的举人,年过不惑,若按常理度之,已经是官场无望之人,他的迅速崛起除了有乃父之荫蔽之外,恐怕也离不开镇虏侯的运数相旺。
这些人力还有个反面例子,前阳谷县令何腾蛟正是攀上了镇虏侯的光,才从一个七品县令被擢升为济西兵备道,继而又任淮扬兵备道,官运陡然亨通。但之后所投非人,出卖了对其有举荐之恩的镇虏侯,投靠了看似位高权重的浙直总督张方严,结果下场如何?到如今兵败失踪生死不知,就连他投靠的张阁老也是狼狈至极,险些连老命都交代在了江北。
有了以上的种种事实,熊明遇最终得出了一个连他自己都觉得惊异非常的结论,镇虏侯其人之所以屡屡能逢凶化吉而一路凯歌,这其中固然有他的能力使然,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一个人的运数。
运数这东西看不见摸不到,说起来又玄而又玄,但却是切切实实存在的。此时此刻,熊明遇的内心已经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只是这种微妙的变化不可对人言,甚至连他自己都没弄清楚这种变化的根源之所在。唯有一点是再明确不过的,那就是只要仅仅跟随镇虏侯的脚步,准保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想通了这些的熊明遇一度懊丧不已,责备自己下了眼睛看不清事情的本质,而今正是上天赐予他表忠心的大好时机,又岂能轻易放过?三两句话将一众表面上义正词严却满是私心的大僚们说的哑口无言。
有些官员敏锐的意识到,熊明遇此举表明了他并不看好魏国公,因此才肆无忌惮的撕破脸皮,言及太平府失败,未及南京的主要责任在未过身上。这话,其他人不敢说,但却都知道,熊明遇说的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本事实。
众官员们所凭借的不过是几句作为 揣测的诛心之言,没有一样切实的证据,若果在人心所向之下用来整人也无不可,但李信并非单打独斗,有南直隶巡抚作为奥援不说,还有而今倒戈的熊明遇支持,弄不好要不了了之白白得罪人。
骤然间,政事堂的诸位又犹豫了。直到晚间,形势又有了新变化,吴祯透出口风,浙直总督张方严支持褫夺李信所掌南京各门守备兵权,交由总兵邵化龙节制。
同时,吴祯还强调,张阁老已经上书皇帝,弹劾李信不臣之举。有了张方严的加入,郑三俊、高宏图等人原本动摇的心思又坚定起来。夜色笼罩下,南京城的今夜注定不会平静,官员之间的书信往来以一种罕见的速度经由各主要街路,在各家府邸之间往来传送。
一场轰轰烈烈的倒李之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次日一早,忽然有一则消息不胫而走,三卫军派往江西九江平叛的精兵大败,李信赖以立身的根基已经岌岌可危摇摇欲坠。
一时间,百官们见猎心喜,纷纷奔走相告,仿佛明军打的不是败仗,而是胜仗一般。
这其中叫嚣最为凶狠,表演最为卖力的非吴祯莫属,他除了鼓动朝廷官员以外,还将手伸到了南京士林之中,以期声音自民间出,百官正好呼应以主持公道。
吴祯的这个主意却遭到了南京户部尚书郑三俊的反对,他不知何故又主张仅呼吁镇虏侯派兵救援太平府,而对此前的夺权之议,置之不理。不过现在的形势已经是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布衣士子们有着强烈的参政愿望,在鼓动之下已经有超过百人联名。
政事堂外,捧着万言书,寻各位官员署名的吴祯忽然见到面目憔悴的熊明遇一步一摇的走了过来,决定奚落他一番。
张石头的条件很简单,三卫军的人留下来可以,但却要对守军的训练与提调有绝对自主权,非分内之人不可私自干涉。说实话,他的要求的确很过分,但祸事逼在头上九江知府便一咬牙答应下来。
不过张石头的接下来所为则让九江知府有些难堪。
“书办,拿纸笔来,将条款一一写下,交由府尊签字画押!”
九江知府强忍着胸中的悲愤,在墨迹淋漓的纸上签下自己名字,再盖好官私印鉴,他顿时便有种签了卖身契的感觉。但不论如何,德化的安全得到了保证,自己也不至于落得个身死异乡的悲催下场。
这些年来,全国各地流寇盗匪蜂拥而起,地方官守土有责,丧师失地者要么殉国死节,要么等着朝廷降罪斩首示众,抄没家产,妻女与官家为奴。总之横竖是死,与这些想比,和眼前的兵老爷签卖身契已经幸福的多了。
一念及此,九江知府心中原本那点悲愤也随之一扫而空,自己也算是为了九江府数十万百姓忍辱负重,此等苦楚不足为外人道也。
……
“《公报》,太平府官军惨败,魏国公麾下总兵邱靖国叛变投敌,建阳卫岌岌可危!”
今日一早,沿街叫卖的小童便将前线战事受到重挫的消息传遍了这十里秦淮,权贵富绅、风流才子们竟齐齐失却了怜花弄文的心思,往日间熙熙攘攘的繁华大街倏忽冷清异常,只有秦淮河上的花船还照常飘着,可惜佳人倚窗望断章台,也盼不见昔日情郎恩主的一丝影子了。
中原数省大乱,不少文人士子避难留都南京。而今太平府魏国公兵败,建阳卫迟早必陷,南京也未必是安全之所,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整理行装,继续向南先往杭州避避风头,再说其他。
只是富绅士子可以打着难逃的主意,南京的百官们却是有官职在身,不得自由脱身,于是乎,所有人不约而同的又将发泄的 目标对准了城中唯一可对兵事负责的,镇虏侯李信。
此前,李信收拾阮大铖、静然法师、以及工部熊明遇以下各级官员时积蓄的威信又再一次受到了挑战,而且这一回压力空前。以南京户部尚书郑三俊和南京兵部尚书高宏图为首的各部衙门数十官员纷纷调转了风向,指责李信调度失据,有故意纵敌使南京陷于危险之地的嫌疑。
其中尤其以郑三俊的言辞最为激烈,“镇虏侯本不该绕过太平府打围魏救赵的主意,如果他能增兵太平府,魏国公又何至于有今日惨败?南京又何至于如现今这般岌岌可危?”
“此言甚是!甚的围魏救赵?以下官所见不过是东施效颦,出丑卖乖……”
发言的是前扬州知府吴祯,这几日浙直总督衙门重新开张,他成为张阁老的得力助手,陡然间腰杆底气有足了几分,本来有人打算弹劾他丧师失地之罪,也因为此而不了了之。
吴祯的发言将政事堂内的情绪激化了,官员们不论大小宣泄着对李信的不满,纷纷指责他应对魏国公的战败负责任。甚至还有人提议罢免他提调守城的差事,重新由总兵邵化龙接任。
对此,郑三俊、高宏图、等人一力赞成。只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大学士兼领浙直总督地方军政的张方严并未出席,大伙还要取得他的同意才能最终作数。
不过,这位张阁老自从总督衙门重新开张以后,行事更加的低调,平日里几乎从不露面,凡有接待,以及公文往来的差事均由扬州知府吴祯代劳。所以,这个争取张方严的重任也自然只能落在吴祯的头上。面对众人期盼的目光汇集在自己身上,吴祯的感觉好极了,于是立即表示他当认不认。
“诸位!诸位!请听熊某一言,太平府兵败这 责任怎么能算到镇虏侯头上?难道打败仗的不是魏国公而是镇虏侯?难道奉了圣命留守南京的不是魏国公而是镇虏侯?诸位一个个义正词严,在熊某看来可是好没根据,除了替魏国公找个替罪羊以外,于时局无任何补益!”
一番话犀利刻薄,将众官员说的哑口无言。熊明遇自甄淑下狱以后整个人就性情大变,从以往坚定的倒镇虏侯变成了坚定的拥护镇虏侯,开始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他这是摄于淫威而不得不屈膝从之,而今李信受了魏国公的池鱼之殃,正是破鼓万人捶,墙倒众人推的大好时机。这熊明遇怎么还一味的回护镇虏侯呢?
众官百思不得其解,但熊明遇心里却透亮的紧,眼下百官刁难镇虏侯,正是他表忠心的时候,人人不看好镇虏侯,他反而认为这是自己千载难逢的机会。自从在李信的手中吃了大亏以后,熊明遇痛定思痛,翻出了所有的朝廷邸报,仔细研究了李信自为官以来的所有战绩事件,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
这位年不及而立的镇虏侯自兴兵以来未尝一败,且朝中上下不论宰辅阁臣还是地方大员,凡是与之为敌者,几乎无一例外,要么下场悲催,要么升迁无望。而投怀送抱者,前有现任山西巡抚田复珍,从一介罪员两年间升任封疆大吏。后有陈文柄,从一个当了几十年的小小县令一跃而成为炙手可热的应天府尹,虽然只是署理,但有强力的支持比之前任何可刚权力还要稳固。
就说这南直隶巡抚吧,当了二十多年的举人,年过不惑,若按常理度之,已经是官场无望之人,他的迅速崛起除了有乃父之荫蔽之外,恐怕也离不开镇虏侯的运数相旺。
这些人力还有个反面例子,前阳谷县令何腾蛟正是攀上了镇虏侯的光,才从一个七品县令被擢升为济西兵备道,继而又任淮扬兵备道,官运陡然亨通。但之后所投非人,出卖了对其有举荐之恩的镇虏侯,投靠了看似位高权重的浙直总督张方严,结果下场如何?到如今兵败失踪生死不知,就连他投靠的张阁老也是狼狈至极,险些连老命都交代在了江北。
有了以上的种种事实,熊明遇最终得出了一个连他自己都觉得惊异非常的结论,镇虏侯其人之所以屡屡能逢凶化吉而一路凯歌,这其中固然有他的能力使然,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一个人的运数。
运数这东西看不见摸不到,说起来又玄而又玄,但却是切切实实存在的。此时此刻,熊明遇的内心已经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只是这种微妙的变化不可对人言,甚至连他自己都没弄清楚这种变化的根源之所在。唯有一点是再明确不过的,那就是只要仅仅跟随镇虏侯的脚步,准保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想通了这些的熊明遇一度懊丧不已,责备自己下了眼睛看不清事情的本质,而今正是上天赐予他表忠心的大好时机,又岂能轻易放过?三两句话将一众表面上义正词严却满是私心的大僚们说的哑口无言。
有些官员敏锐的意识到,熊明遇此举表明了他并不看好魏国公,因此才肆无忌惮的撕破脸皮,言及太平府失败,未及南京的主要责任在未过身上。这话,其他人不敢说,但却都知道,熊明遇说的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本事实。
众官员们所凭借的不过是几句作为 揣测的诛心之言,没有一样切实的证据,若果在人心所向之下用来整人也无不可,但李信并非单打独斗,有南直隶巡抚作为奥援不说,还有而今倒戈的熊明遇支持,弄不好要不了了之白白得罪人。
骤然间,政事堂的诸位又犹豫了。直到晚间,形势又有了新变化,吴祯透出口风,浙直总督张方严支持褫夺李信所掌南京各门守备兵权,交由总兵邵化龙节制。
同时,吴祯还强调,张阁老已经上书皇帝,弹劾李信不臣之举。有了张方严的加入,郑三俊、高宏图等人原本动摇的心思又坚定起来。夜色笼罩下,南京城的今夜注定不会平静,官员之间的书信往来以一种罕见的速度经由各主要街路,在各家府邸之间往来传送。
一场轰轰烈烈的倒李之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次日一早,忽然有一则消息不胫而走,三卫军派往江西九江平叛的精兵大败,李信赖以立身的根基已经岌岌可危摇摇欲坠。
一时间,百官们见猎心喜,纷纷奔走相告,仿佛明军打的不是败仗,而是胜仗一般。
这其中叫嚣最为凶狠,表演最为卖力的非吴祯莫属,他除了鼓动朝廷官员以外,还将手伸到了南京士林之中,以期声音自民间出,百官正好呼应以主持公道。
吴祯的这个主意却遭到了南京户部尚书郑三俊的反对,他不知何故又主张仅呼吁镇虏侯派兵救援太平府,而对此前的夺权之议,置之不理。不过现在的形势已经是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布衣士子们有着强烈的参政愿望,在鼓动之下已经有超过百人联名。
政事堂外,捧着万言书,寻各位官员署名的吴祯忽然见到面目憔悴的熊明遇一步一摇的走了过来,决定奚落他一番。